摘要:剖析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的特点、管理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专业化的养护公司是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介绍了新时期公路养护工作者应树立创新观念及构建创新养护模式落实新的养护措施,实 现创新养护发展的高度。
关键字:高速公路 养护管理模式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ode of Highway
Li zhibo
(Institute of highway,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4)
Abstract: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problem and put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maintenance company is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of the marke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troduce a new period of road maintenance workers should build up innovation concept and building model innovation to maintain and implement new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to maintain high. Keyword: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tendency
0 引言
公路养护是保持路况完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的根本条件。如果公路缺养、失养,路况必然会很快下降,道路通行就必然受阻。所以在公路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养护工作。在整个公路养护工作中,路面养护是公路养护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路面是直接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构层,关系着行车是否安全、快速、经济、舒适。因此,路面养护质量是公路养护质量考核的首要对象。
1 国内外养护管理机制现状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的公路基本建设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即基本完成,从20世纪60年代始,各国公路适用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逐步转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公路养护的投入所占公路事业资金比重已远远超过公路建设。对公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公路的养护维修,保证公路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国情不同,国外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差异很大,但管理目标却非常一致,就是要保证高等级公路的高效运营,使巨额建设资金能够及时收回,并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外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养护作业方式的机械化。在国内,随着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公路养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公路养护在整个公路建设和管理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公路养护体制
1 / 51 / 5
目前仍然带有很大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和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造成养护资金短缺、公路养护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
2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模式主要有管养一体型和管养分离型两种。 2.1管养一体型
该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公路的公益性质决定着公路的管理和养护
实施由公路管理机构一并负责,集管理和养护施工为一体,简称为“管养合一”。这种体制,将清扫保洁及小型维修划归日常养护管理范畴,由路段的管理部门直接组织下属单位实施。专项工程和大修工程则由内部设立的机械化养护中心或养护公司来实施。养护工程任务以计划方式下达,施工单位性质多数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仍采用这种养护管理模式。 3.2管养分离型
养护的管理职能和养护的施工操作职能相分离,管理单位不再设自己的养护队伍,只配置人数少但精干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性的管理。管理部门以业主的身份、以合同或协议委托的方式参和养护工程的技术、质量、工期、造价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而不直接参和施工的组织。劳务施工则采用招标、议标等方式,由符合资质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化养护公司(企业)承担。在这种养护模式下管理层和劳务层是平等的合同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目前,江苏、浙江、广东、河北等少数省份的部分路段采用这种养护管理模式。
3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属于管养一体型,进一步细分为:行政事业型、企业化管理,事企结合以及“一路一公司”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发展初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优势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养护队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集中养护维修,提高了高速公路抵抗风险的能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端愈来愈多,主要表现在:
a)管养不分责任不清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既是养护的管理单位,又是养护生产组织者,经常就养护经营计划发生矛盾。由于“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一旦发生养护质量问题,很难追究责任。同时,由于职责交叉,经常出现有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
b)缺乏竞争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由于生产由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设备靠上级配备,职工满足于现状,养护部门封闭自守,消极心态和陈旧观念严重,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很难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
c)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事业性质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了“大而全”的养护队伍,人头费挤占
2 / 52 / 5
了有限的养护资金,每公里的养护费用一低再低,人和路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个别单位个别路段上甚至出现了养人不养路的局面。
d)养护设备技术含量低养护达不到专业化水平从整体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的养护作业方式,养护机械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比较低,作业效率和养护质量难以适应高速公路快速养护作业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机械类型不配套、设备不具规模化。由于一般养护设备都价格昂贵,先进的养护机械投入力度小,养护设备购置成本高导致养护设备规模跟不上高速公路养护发展的需要。总之,养护设备“买不起、用不起、用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 e)养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专业养护人才匮乏,养护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般从事养护的技术人员比例不足30%,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差,直接影响了养护的质量和水平,严重阻碍公路养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f)养护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淡薄高速公路的养护大多为被动型养护,基本沿用低等级公路的养
护管理办法,养护计划及决策缺少明确的依据,对道路、桥梁的使用状况,养护预案等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养护运行模式、养护规划、资金投入、养护安排及养护工程监理等方面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等到路坏了再去养护维修,要及早采取行动,未雨绸缪,即近些年国际上普遍推行的预防性养护。通过部分省份进行预防性养护的尝试,广大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已经发现了它的巨大价值,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已初步确立。
g)养护资金不足受传统影响“,重建轻养”现象在个别地区还比较严重,养护资金和建设资金相比,建设资金缺口太大,有限的养护资金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护任务;有些高速公路本身收费少、效益差,养护资金分配更是不足。
h)养护维修工作缺乏科学的决策许多管理机构往往是在高速公路出现一些病害或某些使用功能不足时才开始考虑到制定养护维修计划。科学的养护管理是建立在长期的跟踪检测和评价基础上的,应该根据科学的评价决定养护维修工程的计划和内容。有些管理机构虽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道路检测和评价工作,但由于数据量不足或数据可靠性差或者道路使用性能评价预估系统不健全,尚不足以制定科学的、寿命周期内的养护费用效益比最小的养护计划。
4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4.1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上的诸多弊端,必须对体制进行改革,而养护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护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以将其辖区内的养护队伍从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中独立出来,组建一批设备配备齐
3 / 53 / 5
全、专业技术强、作业质量高的专业化高速公路养护公司,这样可以优势互补,统一管理,发挥规模效能,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此基础上,公路经营单位通过向社会招标,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养护公司,并和其签订养护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最终实现高速 公路养护的市场化,保证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 4.2建立专业化专业养护公司
养护公司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在养护合同中是平等的关系,公司应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行全员聘任制,实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养护的科技含量,促进高速公路养护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4. 3 制定强制性的路面养护技术标准
公路养护工作涉及路面、路基、桥梁、安全等所有的公路设施,内容十分繁杂。而且有许多内容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评定。路面状况是影响行车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首先制定强制性的路面养护技术标准,确保公路的服务水平。 4. 4 建立路面质量检测评价制度
建立路面质量检测评价制度,使养护质量满足要求。同时采集路况数据,为养护大中修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证路面养护质量和养护决策的科学性。在路面使用初期,对各路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并按照规定的调查频率对路况进行检测评价,通过路况数据评定路面状况,充实完善公路数据库。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长期观测和调查,研究其变化规律,分析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以确定养护对策方案和养护计划。
4. 5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获取路面管理数据,同时利用路面管理系统,实现路面养护决策科学化,全面实现预防性养护。 4.6 完善加强合同管理
完善加强合同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小修保养、中修和大修相互之间不挂钩,容易形成养护单位对小修保养不积极,等待中修;而中修时也不重视,又等待大修的情况。同时,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积极性也不高。
5 结 语
公路养护在保障路网畅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路养护中的大中修工程,工程量大、占用资金
4 / 54 / 5
多,在公路养护中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通过对公路大中修养护机制的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公路大中修养护机制。新体制将充分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最新养护技术,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手段,改变现有公路大中修工程的管理方式,从而有效地使用养护资金、提高公路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玉利·路面管理系统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2] 交通部·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高速公路编委会·高速公路养护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 许永明·公路养护和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5]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6]浙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JTJ 073—96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7]陈传德.高速公路养护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 / 5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