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布置学生“为父母洗脚”的作业,家长满心期待,而高中学生难以接受。(《羊城晚报》2006年10月31日A1版)当“该不该给父母洗脚“这个话题一而再地被翻出来讨论时,心里免不了的一阵刺痛!这就如同前些日子报纸上对“在公交车上青年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进行的讨论一样,令人无奈而难过。
难道,这还需要讨论吗?
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而现在,很多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往往以“喜恶”为标准,而不会考虑是否“应该”!为父母行孝(无论哪种行孝的方式),不应该吗?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让座,不应该吗?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应该吗?但是,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对此,我们的孩子似乎迷失了,我们的媒体似乎迷失
了,我们的社会也似乎迷失了。
的确,孝的形式多种多样,洗脚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如何看待给父母洗脚,却折射出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作为学生,听到学校布置的“给父母洗脚”的作业时,反应不外乎三种:一是“天啊,这是什么作业,脚那么脏,我怎么能够接受呢?”二是“莫名其妙,父母自己都会洗,用得着我洗吗?太形式化了吧?”三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算我们用生命来回馈,都无法报答父母的恩情,洗脚又有何难?”。仔细玩味,不难发现,不同的应对,其高下判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行孝,难道不应该吗?给父母洗脚,真的那么难吗?每一
个为人子女者,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吗?
不愿给父母洗脚的原因,不外乎几种:一是觉得脚为肮脏之物,心理上似乎
难以接受;二是认为只要有孝心就够了,行孝不一定拘泥于某一形式;三是部分追求“个性”的青少年对于学校的要求只要与自己的喜好相悖就一概反感,常以“不能接受”为由而诉诸媒体,如同长发被剪、违纪被究、迟到被拒、作弊被查……
一样,都一样会成为部分学生反感的理由。
对此,本人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第一:嫌脏,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
小时候父母帮我们洗脚、帮我们擦屎把尿,有没有嫌脏?如果父母不会,为什么我们帮父母洗脚会嫌脏?父母也有老的一天,父母也有病倒在床上无法自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会嫌脏吗?如果说不会,那么,谁能相信一个连给父
母洗脚都觉得脏的人不会嫌弃久病而无法自理的人呢?
大连的王希海无微不至地照顾因脑出血而成为植物人的父亲24年,不仅放弃出国工作的机会,还放弃成家的念头。24年来,每天晚上都隔半个小时给父亲翻一次身,每晚12时准时喂父亲吃下第6顿饭。他说“老父亲瘫痪多年不会自己吐痰,经常会被痰噎着,每次我都把这根管子的一头伸到父亲嗓子里,另一头放在自己口中,我用力一吸,父亲口中的痰就进到了我的口中,然后我再吐出来。
或许有人感觉恶心,但为了父亲,我真是什么都可以做。”
当“给父母洗脚”这样的小事都成为难题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样的人会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我们还在为该不该为父母洗脚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王希海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为了父亲,我真是什么都可以做。 很多学生自我标榜为天之骄子,只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却忽视了亲情,忘却了孝道,甚至全然不懂“行孝要尽早”的道理,殊不知,时间残酷,岁月无情,当自己蓦然回首的时候,“树欲净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又有谁
忍受得住呢?
所以,爱父母,就愿为父母做一切!如果你反感为父母洗脚,你还会说愿意
为父母做一切吗?
第二:形式,行孝何必洗脚?
不做,却只喜欢品头论足,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弟子规》强调“亲所好,力为具。”父亲殷切期待了一个月,而女儿竟然还以“并不反感为父母洗脚”却反感“这个题目明显过于形式化”为托辞,最终使父亲
“有点失落”。
在孩子的处事原则中,只要反感“形式”,就可以“恨屋及乌”,从而不去做“并
不反感”的事情。这是否有点不可思议? 板子是打在了“形式”上,但错的是“形式”吗?
如果仅仅是为了作业而洗脚,当然,这未免过于形式。但是,如果能够通过
这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惜劳知感恩”,这种形式又何尝不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容永远要依附于形式。爱,需要表达;孝,同样需要以行动为载体。《大决战》的导演翟俊杰不仅经常给母亲洗脚,还以身作则引导儿子为奶奶洗脚,看着翟俊杰导演戴着老花眼镜为80多岁的母亲洗脚、修脚的画面,谁的心中涌动的不是脉脉温情啊!他深有感情地说:自己60多岁的
人了,回到家还能叫一声妈妈,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父母洗脚这种“形式”是否可取,可以探讨,但最有资格探讨的人,应该是那些已经切切实实为父母洗过脚、尽过孝的人,而不是口口声声说着“也想好好报答有着养育之恩
的双亲”而实际上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人。
很多年轻人不都是这样吗?自认为很孝,却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有不孝子竟然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让母亲下跪;自认为很孝,却动辄负气离家出走;自认为很孝,却从来没有对父母问寒问暖过;自认为很孝,却会为一点点小的不能再小的问题而自杀;自认为很孝,却只管给父母物质金钱,却根本不管父母的精神需要;自认为很孝,却只愿做“啃老族”或“月光女神”,却根本不管应尽的赡养义务……对照王希海、翟俊杰,这些没有尽孝的年轻人,有什么资格说“行孝
不必在乎形式”呢? 天伦之乐,在洗脚当中。
不给父母洗脚,你怎么知道父母为你奔波的双脚刻满岁月的沧桑?不给父母洗脚,你怎会知道父母竟会对你这样小小的举动感到心满意足甚至喜极而泣?不给父母洗脚,你怎么会有“能帮助父母洗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的感悟呢?不给
父母洗脚,你怎么会有与父母亲密的接触和更深的交流?
不要动辄以“形式”为托辞吧!不去做,怎么会有这样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啊!如果真有孝心,不一定给父母洗脚;但是,如果真有孝心,给父母洗脚又何妨?
洗脚的作业,也许仅仅是一种形式,但其中的考验,却直逼内心。 现在,我们的孝心不是已经足够多得而不必在乎形式了,而是我们的孝心太
少了,所以才会对某种行孝的方式极为反感。
爱父母,就不在乎为父母尽孝的任何形式!除了洗脚,你现在能为父母做些
什么?
——你坚持每天为父母盛饭了吗? ——你坚持每天“晨省昏定”了吗? ——你坚持每天“出必告反必面”了吗?
——你坚持做到不让父母为你的学业和身体而担忧吗?
——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你生病,父母为你忧心忡忡;父母生病,
你为他们担忧过吗?你侍候过他们吗?
——如果你也遇到王希海这样的情况,你能为生病的父母奋不顾身地吸痰吗?如果父母病重需要细心护理,你肯为了父母牺牲你的事业和个人幸福吗? 我想说,如果不孝,不仅洗脚是一种形式,其他任何的行孝方式也都可能沦
落为“形式”!
第三种:关于媒体的责任。
俗话说,在今人之位,议古人之事易;在古人之位,行古人之事难。不妨套用一下,换个说法:在媒体之位,议教育之事易;在教育为位,行教育之事难。
——这恰恰是学校教育尴尬的现状。
教育的目的就是“长善救失”。如果,教育所采取的某种形式是为达到“长善
救失”的目的,那么,请媒体对教育多些宽容。
其实,就社会意义而言,媒体也承担着“教育”而不是“教唆”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学校教育和新闻媒体,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者。但实际情况是,在有
关教育的问题上,新闻媒体与学校却似乎总在传递着不同的声音。 媒体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导向,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学生因为是未成年人,不懂得“行孝要尽早”的道理,不懂是非价值标准,甚至抛出“何况父母不是残疾人,何必用这么‘ 封建’的办法来教育学生感恩”之类的谬论,这都情有可愿,因为这恰恰是教育的意义所在。而媒体对个别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进行大肆的挞
伐,这未免有陷学生于不义的嫌疑。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不破不立”,所以破的太多,立的太少;批判得太多了,
肯定的太少;抛弃得太多,重建的太少,所以,现在,我们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我们的审美情趣出了问题,我们国民的形象出了问题……这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反
思吗?
而道德的重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和肯定各种围绕道德重建而进行的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比如经典诵读,比
如为父母洗脚的行动作业,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倡导……
为什么当前学校的教育常常陷于“”的境地,就是因为学校一旦采取某种行动,总能够听到反对的声音,而这种声音经过媒体的无限放大,使得学校无法也不敢作为。于是,“息事宁人”成为了学校的无奈选择。(对此,本人曾写过一篇《在媒体面前,学校为什么总是噤若寒蝉?》,此不赘述。当然,不会有哪家媒体会发表本人的这篇抨击媒体的文章,于是只能发在网上,算是一名无奈的教
育工作者为教育博得一点可怜和同情的无奈之举吧。)
《羊城晚报》头版配发的评论认为现代社会“太需要”感恩教育和孝心培养了,但“问题从何做起?从脚做起?从心做起!“从心做起”,没有错!可是,怎样才能“从心做起”,评论者却又语焉不详。那么,“洗脚”这种行动作业,真的不能打
动学生的内心吗?
其实,“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当然要打动孩子的心灵,因此,德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的宣讲上,而应该通过“行”来达到“明明德”的目的,否则,“从心做起”,只能是一句空话!换言之,一定要让孩子去行动,去力行,去做,这才是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国学热”,很多小孩子可以对“四书五经”出口称诵,但其道德水准似乎提高不多,究其原因,就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本人从今年9月起为高一年级12个班600多名同学开设《论语》选修课,第一课即为《百善孝为先》。授课之后布置了“洗脚”的行动作业,让学生从中感受父母的恩德,并把洗脚的过程和心得记录下来。从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与媒体报道的有所出入。从我收集的近三十万字的“洗脚”作文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不仅认真给父母洗了脚,还由此产生了很深的触动,可以说,真正地“从心做起”了。限于篇幅,本文仅举部分片段为
例。(部分学生习作附后) 高一1班朱炜羚同学的作文写到:
用水盆打来热水后,妈妈似乎不太自在地把脚伸进去,大概是因为女儿第一次帮自己洗脚,不太习惯吧。在给妈妈洗脚的过程中,妈妈双脚始终一动不动,感觉好象十分拘谨,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表情的妈妈。想到妈妈因为这样一件本是我分内的、15年来却从没做过的事而感到“受宠若惊”就觉得实在太不应该……自从这次给妈妈洗脚,我发现了许多无法通过想象得来的感动,若不是这
次的亲身体验,也许还不知道要好好珍惜许多……
高一1班谭颖姗同学的作文写到:
当我宣布洗完时,妈妈笑了,我和她的关系从来没有这么温馨过。我问母亲我给她洗脚时,她有什么感觉,她说很感动。没想到,就洗脚这件小事就能让母亲如此感动……“百善孝为先。”原来孝也是可以很简单的,虽然一开始有些尴尬,但是十几年的亲情,我做这么小的事是远远不足以弥补的。人生是多么无常,我们对父母来不及表达的爱,来不及表达的歉意,来不及实现的诺言,来不及让父母再爱我们一次,也许说来就来。向我们至爱的爸妈表达我们及时的爱吧,别让
“来不及”成为我们终生的伴侣。
高一4班郭慧妍同学的作文写到:
妈,对不起,我一直没关心过您,我一直用您的爱护将自己的眼睛蒙上,看不见一切您的好,我后悔一切自己以前所对您做的。时间不可倒流,我不能去改变什么,也不可能去弥补什么,但我从这一秒开始,我会比您爱我更爱您,我愿意为您做任何事,如果有下辈子的话,让我来当您的妈妈,为您操心一生!
高一4班刘俊逸同学的作文写到:
在帮父母洗脚时,我的感触很深,因为我发现我父母的脚不再象六年前一样。现在的他们老了,脚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脚上夹带着皱纹,显得粗糙。我感受到岁月不饶人啊,六年的时光转眼即逝。我深深体会到孔子所说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一句的意思。能孝顺父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人生短短几十年,若孝顺父母都办不到,做不好,那还谈什么报答。
高一7班谢海文同学的作文写到:
一边帮妈妈洗着脚一边拼命不让眼泪流下来。妈妈这双走了50年路的脚,很粗糙,有很厚的茧。我想这些茧肯定有部分是我小时候带我去看病时磨出来的吧!我又想到了初中那时,因为我的叛逆让父母伤心的事,眼泪更是不停地往外涌。隐约听到抽泣声,抬头一看,妈妈已经哭得快成个泪人了!我赶忙用纸巾将妈妈脸上的眼泪檫干,然后向妈妈深深地鞠了个躬,说:“妈妈,从前都是我的
错,请您原谅我吧!”当我说完时,妈妈更是泣不成声了……
高一8班林咏祺同学的作文写到:
从未想过“孝顺”的真正含义,也从没好好地评价自己是否孝顺,只是每天如常地过着,但自从上了语文选修后,“孝顺”在我心里便换上了“新装”。……原来,当我伸出手触碰妈妈的脚时,手中的感受是“冷暖相碰”。那是我从未触碰过的地
方,在我看来,那以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不知怎的,最近天气突然转凉,脚本来是离心脏最远的位置,再加上秋风的“雪上加霜”,使脚更冷了。……冷与
暖的踫撞,不仅是脚与水的相遇,更是迟来的孝心与母亲之间的相遇。
高一10班姜景云同学的作文写到:
洗脚的工程很快就告一段落了,第一次洗脚并不像想象中那般不可思议,从来的我只觉得脚是很脏的一样东西,喜欢整洁的我不愿意去触碰,帮他人洗脚是下人才做的工作,经过这次的洗脚,我恍然大悟,原来洗脚并不是那样诠释的,洗脚在乎于你是否爱这个人,如果你爱这个人,不用任何的理由,你会觉得帮他洗脚是你的应该做的事,是你的义务;如果你孝敬你的父母,你会觉得能帮助父
母洗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你应该面带笑容地为你的父母洗脚! 孝贵在自然,孝贵在发乎本心。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孝的行为,那么,请你反思:如果连为父母“洗脚”都不愿意,那么,你对父母的爱,算是打了几折? 在我收集的学生习作中,曾经有一段话让我忍俊不禁,现在奉献给每一个为
人父母者和为人子女者分享和深思:
为父母洗脚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应该奋不顾身的去做。
2006年11月1日凌晨1:35草就
附录部分学生习作:
关于“孝”
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一•七班 胡竞舸
何谓素质教育?个人认为是在学校学到在考试中不考的东西并且对你的一生
都有帮助的内容,星期三语文选修课的内容就是这样的
——题记 一、回眸课堂
在那节课上,我听到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一个女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而心情烦躁,整天泡在网上,她母亲看到女儿这样也非常地难过,便去安慰她,可是,心情烦躁的女儿居然对养育了自己十多年的母亲说了大逆不道的两个字——“跪下!”当听到这里时,我内心非常的震撼!然
而,后面发生的则更加荒谬;那母亲满脸泪水地跪在了她女儿的面前!
我震惊!我悲哀!为母亲,更为那不孝的女儿。 而发生在我国古代的下面的故事却令我自惭形愧。
有一个孝子小时侯很调皮,所以她的母亲就经常打他,可是他深知打是亲骂是爱,所以母亲打他时他从来不哭。但是当他已经成人后,又有一次母亲打他,他却忍不住落下两行泪。母亲停下手,问他为什么打他这么多年都没有哭,而这次却哭。这位孝子说:“母亲,原来你打我时很有劲,而现在我却觉得您打我的
力气没有原来大了,我担心母亲变老,我因此而伤心。”
我被感动了,为这千年都不变质的孝情。
二、凝思课间
这世界上有泣杖的孝子也有大逆不道的逆子,仔细想想,我在这孝与不孝之
间又处于什么位置呢?我陷入了沉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落实到行动当中是却不那么容易。我在此之前总认为自己做的不错,但此时我却知不足。虽然没有对长辈出言不讳,但是对长辈尊敬孝顺还有待加强。有时,作为母亲处于对孩子的爱,总会罗嗦一些,但是时间一长,难免会觉得有一些麻烦,
于是就会耍一些小情绪;和父母顶嘴之类也是时有发生,有时对长辈吩咐的一些事情也是不情愿地去做的,而不是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我们真的是没有情,没有义的吗?绝不是!在教师节的时候我们懂得去为老师去献一束花,在圣诞节知道给同学送一张贺卡,可为什么就不知道为父母作些什么呢?或许有人说,我在过节时也有对父母祝福啊!诚然如此。做一天简单,做一周不难,做一月一般,可是,你能够像父母那样关心你、爱护你数年如一日吗?所以,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孝敬父母,因为他们给我们的养育之恩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
三、亲躬家中
老师还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以前看到过类似的文章,所以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惊讶。我暗地里想,我和妈妈之间没什么代沟,虽然原来没有给母亲洗过脚,不过我想这应该不算是一个太难的作业,可是当我回到家中,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对妈妈说我来帮你洗一次脚,于是便一拖再拖直到今天,这个交稿的最后期限。其实完全可以弄虚作假,但是我不想那样。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表现出对自己亲人的爱,所以,我要努力改变自己的这一
习惯。
开始给妈妈洗脚了,因为我和妈妈平时交流的比较多,所以在洗时也没有太多的不自在,反而是妈妈感到有一点害羞,洗完了,这不是代表着一次作业的完
成,而是代表着一种良好行为的开端……
最后以子的话来结束全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懂得感恩
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一11班王玥 羊羔有跪乳之情,乌鸦有反哺之恩。
——题记
说实在话,在我写这篇作文的时候,心中酝酿着两种心情。特别是在刚听到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我真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就在我努力做完这
有意义的事情后,我发现自己长大了,深深得让我懂得了感恩。 我曾经在父母生日之际送上了蛋糕,也曾经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端上一杯热水,但是至于洗脚,也许真的是我以前忽略了?不管怎样这次是我难忘的一次。
一次深刻的为养育自己的父母洗脚,是我人生当中的一大勇敢尝试。 爸妈在客厅里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爸,妈,我来帮你们洗脚!”我话音刚落,爸妈都楞住了,顿时我的一句话打破了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全家显得格外寂静。“好,来吧”妈妈开心地回答我,脸上带着一丝微笑。我端着重重的水盆,迈着紧张步伐,怀着一颗舒畅的心去迫不及待地尝试。爸妈都坐在了一起,我轻轻卷起了他们的裤子。当我看到父母那上了一天的班而劳累的双脚,一丝一丝的皱纹,此时让我想起了古老的树,人们只有锯开树桩才能看到大树真正的面貌,一圈一圈的树轮,让人不禁感叹她所经历的日月风华,她是自然所赐,在这片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她经历了沧桑岁月,但始终她又是那么的坚强,让人而肃然起敬。好比我的父母,在他们的脚上我也看到了一种人生的经历,岁月的痕迹。一点一滴地让我想起了十六年他们对我的照顾。这时妈妈抚摩了一下我的脑袋,我脸一下子涨红了,全身布满了热腾腾的爱。我继续鼓起劲,像人们敬佩大树一样,我也深爱我的父母。所以现在是我行动的时候了。我先用水沾湿了布,然后搽他们
的脚,在水的倒影下,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双值得我孝敬的脚,而正是因为这双脚,让我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有第一次走路的时候,夏天因为我刚学会跌跌撞撞地走一两步而父母有不放心,生怕我摔着,所以每次我总是将自己的小脚放心的踩在爸妈的脚上,他们的脚是坚定的,让我总是很放心。就像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也很听父母的话,因为“不吃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相信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让我自由地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让我这匹小马在人生赛场上跨蹄奔跑,勇敢地展示青春与活力。曾经我听说过一个故事,在古代的一年寒冬有位得了重病的母亲,儿子为了报答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体温将冰融化,去河里捕鱼给母亲煮汤,这是一个感动人的故事,所以比起今晚我为父母洗脚,那又算什么?而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其实我经常也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也会和父母吵架,但是每一次当我重重地摔门时,我就哭了,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我知道错了,流下了羞愧的泪。在2004年中国感动人物,相信田世国这个名字也已经家喻户晓了,他奋然为母亲捐出了自己的肾,还隐瞒了母亲。“父母赐我生命,我用自己的一小部分,甚至全部我也愿意。”这话怔住了我,所
以为父母洗脚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应该奋不顾身的去做。
最后,我和父母来了个拥抱,我们的身体也再次融合为一体。“行孝要及时,
行孝等不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夜深了,月亮出来了,只有顽皮的星星在一闪一闪。。。。。。
感想
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一4班潘致村
周杰伦的新专辑中有一首歌,叫做《听妈妈的话》。最近一直在听。
“妈妈的心她不让你看见 温暖的事都在她心里面 有空就得多摸摸她的手 把手牵着一起梦游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
……
我一直都是最爱我妈妈的。可是对于赵老师的作业,不知为何,却一拖再拖。妈妈好象也知道什么似的,也不追问我。最后今天,已经不能再拖了,才认认真
真地倒好一盆水,帮妈妈洗脚。
水蒸气在空气里氤氲着,模糊中我的脑袋却一片空白。并没有预期中有那么多的感触,仅仅发现,妈妈的以前好白好滑的皮肤已经微微开始下垂起皱了。可是我是一直都在注意着妈妈的变化的,从她开始疯长的白头发,手上冒出的些许
老人斑,到脖子周围开始下垂的皱折,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因为,我真的是太爱她了。
其实我本质上不是一个很有美好品质的人,很多时候我都能感受到自己骨子里冒出来的残酷念头,每每想起自己都心寒。我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身体里面好象还有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有时候看到一些人一些事她就会被唤醒,一切。所以对于象我这样的做坏人其实很有天赋的人,今天能够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课,晚上啃书预习到深夜,是妈妈她16年来心力交瘁地全情投入,才有
今天的我。
从小到大,她一直都在尽全力地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一直都是一个很乖很听话的学生。只是在走了一些弯路以后发现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其实一直在我的身边。而她,的确是太伟大了。原谅我只会用形容词了,因为这么多
年的学生生涯中写关于妈妈的文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这次为妈妈洗脚,虽是平生第一次,竟却没有唤起我心中的一丝波澜。因为这真的是很天经地义的事。洗的时候,妈妈笑呵呵地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我不敢抬头看她的脸,因为我心中忽然生出了好多的愧疚。虽然我时常妈妈的妈妈的挂在嘴边,说好听的话哄她开心,买东西给她,可是在平常生活中我却连碗也不会多洗一只,家务事也不会多做。这样子一比较,其实在我心里面,自己还是比妈妈更加重要一些的,其他的事情也不过是用来安慰自己的良心罢了。其实我一直知道自己的这个问题,光说不做,可是却情况依旧。我很痛恨这样的解析自己,各方面的力量在抗衡。就在这样子想的
时候,妈妈却不作声了,一看,原来她眼中有泪光在闪烁着。
这么大了,这是第二次看到她哭,上一次也是为了我,当时我做心脏的检查,
她泪如涌泉。
为什么她从来不计较她为我做过的那么多事情?为什么我就不过为她做了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她却那么感动呢?为什么她从来不想想自己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我很早之前就知道了,从小到大每次做梦做到哭醒都是因
为梦到妈妈死了,所以深有体会。
想到这些,于是我不顾眼角的眼泪,一边帮她擦脚一边放声大唱“听妈妈的
话,别让她受伤……”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