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成果;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能力与过程:

1.通过对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朝中叶,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2.明传奇和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由此引入新课。

一、概述:

1、特点:承古萌新。 2、表现:①②③④⑤

3、新特点出现的成因:封建经济的高峰,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1)原因:封建经济高峰的到来。 (2)明清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我国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②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

③西方科技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和西方相比,中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建立在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西方近代科学已经诞生,它是与大机器生产相结合的,是科学试验的产物。

(3)明清时期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

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才能;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压制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运用。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4)主要科技巨著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朝) ①内容:a.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b.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C.在遗传变异方面的新认识。

《本草纲目》于16世纪末刻版印刷后,很快流传到日本、朝鲜,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②地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明朝)

①内容:a.是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全书60卷,60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12类,对有关农业生产问题,从政策、制度、生产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论述,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b.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该书水利类中引《泰西水法》两篇,其中讲汲水具三种: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后两种和我国传统汲水具(筒车、翻车)相比,由于使用了活塞,科技水平较高。其中恒升车至今仍在我国的北方一些农村使用。

②地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3.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明朝)

①该书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徐霞客三十余年间,走遍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该书即他对祖国地理、地质进行深入考察的科学记录。

②该书在科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它记录和揭示了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此种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的人,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朝)

内容: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进步的思想家

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思想产生的根源:

政治上:封建制度逐渐衰落,专制制度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1.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明朝后期)

主张: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他说自己写《焚书》的目的就是将《论语》《孟子》的疵谬逐一揭发。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说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因而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②批判程朱理学。他揭露了理学家的虚伪,说“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深恶痛绝,要求“真心”“真人”。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在当时独树一帜,引起震动。

影响: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黄宗羲(明清之际)

主张: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争夺帝位时对天下之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得帝位后只图个人享乐而对天下之害。这里,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不但在当时引起震动,而且推动了以后民主启蒙思想的兴起。

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不是主张废除君权,而是主张限制君权,因而提出改革君主专制的办法。他提出君臣共治天下,反对将君主作为绝对权威,这已不是“君为臣纲”的旧规范,而颇具民主色彩了。

③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地位: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明末清初)

主张:①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他注意对现实的迫切问题进行研究。每到一处地方,均详细调查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提倡实学,这种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②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他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则是所有人的事了。这段话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影响:其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的影响很大。 4.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明清之际)

主张:①他具有唯物主义观点。他对“气”和“理”关系的论述肯定了精神性的理依赖于物质的气,认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反对程朱理学关于物质实体之外,有所谓精神性的“理”存在的说法。在道、器关系上,他认为器是第一性的,道是第二性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如水是一种物质,遇寒结成冰,遇热化为汽。他认为事物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些,都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具有发展的观点。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批判传统的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是有历史规律可循的,由上古的野蛮变成后世的文明就是历史的规律。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是进步的。因为郡守、县令如果“残民”就可以罢免,而分封制下则不能变更。他这种发展的观点很可贵。最后指出,王夫之的思想是对理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否定。

对比三位主要思想家的相同点、不同点。 同:都是明末清初人;早年都参加过抗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都是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

异:黄宗羲强调反君主专制,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有影响; 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王夫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进化观点。 归纳: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战国荀子、东汉王充、南北朝范缜、明清之际王夫之。 归纳: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或书籍;

夏商周时的《周易》、春秋老子、明清之际王夫之。

四、明清小说

1、产生的背景: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2、六部小说的特点:(见表)

五、类书、丛书的编纂

1.《永乐大典》 时间:明成祖时 主持人:解缙

性质: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数量:规模很大,动用官员、文士两千多人,总计三亿七千万字。

地位: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均早300年。其中所引材料一字不改,保存了宋元前大量文献资料。可惜的是因数量太多,未能刻版。正本约毁于明亡之时,副本至乾

隆时尚存9 678册。后因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次浩劫,《永乐大典》只剩64册。解放后,经多方搜集,现藏215册(世界上现存三百七十多册)。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2、《古今图书集成》 时间:康熙年间。 性质:清代官修类书

价值:该书是我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体例最好、用处最广泛的类书,全书一亿六千万字,比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多三四倍,是查找康熙前各种资料最主要的工具书之一。

3.《四库全书》 时间:乾隆年间。 主持人:纪昀

性质:我国最大的丛书。

数量:收有图书3 461种,79 309卷。篇幅之多可谓集我国古籍之大成。 价值:乾隆编此书的目的,在于他认识到继承和发扬封建道德文化,有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提倡文治。该书对以往学术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保留了大量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由于该书是官修书,乾隆帝对不利于封建统治、不利于清朝的图书内容,大肆禁毁。修书期间,全毁两千四百多种,抽毁四百多种,即使收录其中,亦有很多文字被删削、窜改。

六、西学东渐:

1、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作为传教组织。由于西方的新教势力强大,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真正为在中国传教奠定基础的人是利玛窦。

利玛窦他用西洋器物引起明神宗及官绅们的兴趣;广泛结交朝野人士;语言、装束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因此,他得以在中国顺利开展传教活动。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传入: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中国。比如,天文方面有《乾坤体义》,数学方面有《几何原本》和《同文算指》,地理学方面有《坤舆万国全图》,还带来了乐器西洋琴、西洋画圣母像、天主像等。据统计,利玛窦在中国期间著书多达二十余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十余种,对西学东渐起了突出的媒介作用。

传出: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为了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他曾译

《四书》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以后,在华传教士进一步把儒学介绍到西方。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在当时欧洲有广泛的影响。

评价: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只是他为顺利传教而采取的方法,传教才是他的目的。尽管如此,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是有进步作用的。

2、随后部分传教士来华,为中西交流作出了贡献。 3、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 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