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药资源论文~~~

中药资源论文~~~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丛林 中药081 学号 08354020

【摘要】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必须遵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生存环境的互补性,物种分布的地域性,药用价值的潜在性,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分布、利用的国际性。

【关键词】 中药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中药是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中药能够治疗疾病,是因为中药含有治疗疾病的活性成分或物质。祖国医药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积累的经验,并逐步升华形成理论知识体系,用以指导实践,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九项传统医药学榜上有名,分别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识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和藏医药文化等内容。如果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么中药资源则是中医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中药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探求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等,则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1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任务

资源(Resources)是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中药资源(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的种类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中药资源包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资源、民间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认识中药资源的特点及自然属性,有利于人们在中药开发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遵循生物物种的分布、生长、繁殖规律,不断提高中药质量,保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或TCM Resources)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确定中药资源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中药资源能够不断的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医疗保健的需求。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自于生态学,是一种资源管理战略,即将全部资源的一部分加以合理收获,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新生长的资源数量又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人工种植、饲养或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减少野生资源消耗;以保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确保当代人及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

2 中药资源面临的巨大压力

中药资源中近80%的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过度采收、捕猎;又由于违反自然规律的垦殖等原因,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环境,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中药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致使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危灭绝。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所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约占42%。

目前,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如冬虫夏草、川贝母、石斛、甘草、千金藤、银柴胡、肉苁蓉、羌活、重楼、新疆阿魏、八角莲、明党参、雪莲、鸡血藤等野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逐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当归、川芎、三七、北沙参等的野生个体已很难找到。

此外,管理和认识不到位也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失控。1987年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距今已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流失,生物剽窃等问题成为新时期的资源保护的焦点问题,多样性保护,遗传资源的获取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资源保护的重要议题。可以说,《条例》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野生药材管理的需要。

我国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法》,1992年第一次修订了《专利法》,确定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此后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目的是鼓励创新,其保护的对象主要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所以从经典的知识产权保护角度看,野生药材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已经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专利法》保护的条件。因此,野生药材遗传资源被不法团体盗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野生药材遗传资源的国家主权和利益分享面临的侵害日益加剧。

目前,我国对野生药材资源的管理采用的是多部门联合管理的体制,也造成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政出多门,过于分散,主管部门不明确。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业部和林业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多个部门。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 3 保障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析

关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不少学者都在对中药资源的濒危机制及保护策略展开研究,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野生中药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在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药用植物保育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第一届委员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呼吁,要推动野生药用植物产业从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植资源为主转变,缓解野生资源保护压力。 在2010版药典工作会议上,国家药典委员会副秘书长周福成特别强调,在增修订的品种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资源问题,野生品种和濒危物种不再列入新增药材品种。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三次修订)。新修订的专利法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五条增加:“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针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科技部等部门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2010年)中,提出了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加强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等重点任务。 据悉,该课题在9项国家级课题的支持下,扎根于实践,历经了10余年研究。5种保护模式包括:“种源保护”模式、“种群保护”模式、“种植保护”模式、“新药源开发保护”模式、“生物技术保护”模式。

“种源保护”模式,主要是对野生种源不清的中药资源,进行本草考证、现今药源和商品调查,解决中药材运用中的品种混乱问题,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从而落实种源保护的目标。

“种群保护”模式,主要解决了珍稀的中药材增加种群数量、运用快繁技术提高种群繁殖能力等问题,达到明确有效种群的保护目的,从而合理的可持续性的进行分级开发和利用。 “种植保护”模式,主要解决了野生中药材资源紧缺状况及野生变家种的人工繁育栽培技术,达到增加资源量的目的。

“新药源开发保护”模式,通过新药源的开发,解决了珍稀中药材的濒危机制及药用类同品的人工繁育问题,达到扩大药源的目的。

“生物技术保护”模式,即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中药材天然活性成分需求用量等大规模培养的技术问题,达到获得有效成分的目的。如人参、西洋参等药用植物,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问题等,为此,研究组利用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对人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部分企业在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云南白药集团有关人士介绍说,面对许多野生中药材经多年掠夺性挖掘已面临逐渐萎缩枯竭的严峻现状,加上传统中药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现代中药的标准化和种植生产可控化要求,因此,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原料基地,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的任务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些年,云南白药集团通过扶持药材和经济作物种植,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如近两年,云南白药集团反复多次请专家到该集团武定基地周边的各村寨摸底、实地调研分

析研究,最后筛选出草乌、石蒜等中药材和核桃、花椒、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由公司提供种苗,再以订单形式回收产品,走出一条“基地+示范户+农户”的路子。目前,武定县政府正在将基地周边村寨的产业发展经验向全县推广,期望形成当地新的优势产业群。 【参考文献】

[1] 蔡少青. 生药学,第5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8.

[2] 唐克轩.中草药生物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