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参考・教材研究 II lI攀 这时候已经是午夜了 向右边瞧.可以看清整个村 子。……“问题就在这儿.”伊凡・伊凡内奇又说一遍. “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市里.写些不必要 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 们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闲散的女人当中消 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 《套【;】人》译文测去了什么 画冯 渊 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自己看着另U人作假。听着 《套中入》(亦译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 别人说假话。”伊凡.伊凡内奇说,翻一个身.“于是自己 由于容忍这种虚伪而被别人骂成蠢货:自己受到委屈 名篇名作.汝龙翻译的这篇小说有不同版本.早期他据 英译本转译.后期他直接从俄文翻译.对原译文的句式 有一些校改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不同 时期出版的契诃夫小说集.这篇小说的文字也有一些 不同。本文不对此展开讨论。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 选用此文.大多数是汝龙译本。也有出自汪守本的译文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这样一来,又造成了一些文 字上的歧异。本文也不对此作详细比较。 本文拟讨论的是.进入不同版本的教材后.这篇小 说的文本变化 原文9000多字的小说,被教材编写者 删削为4000字左右的文本.去掉了原文一半内容.依 然是一篇自足的优秀经典。编者删削可能是为了便于 教师安排课堂教学.当然也删除了一些不太适合中学 生阅读的内容: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删除了一些有助于 读者理解经典的重要内容。下面试做讨论。 一、删除了开头和结尾。改变了小说的叙事方式 小说开头有五六百字的故事外套.这是传统经典 小说习用的形式.即小说先出现讲故事的人.“误了时 辰的猎人们在米罗诺西茨果耶村边上村长普罗科菲的 堆房里住下来过夜。他们一共只有两个人:兽医伊凡・ 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正文“套中人”别里科夫 的故事即是布尔金讲述的 编者删除这些,对理解文意基本没有影响。这样说 并不意味着开头是没有意义的。王富仁指出。“这个开 头.契诃夫写得有些随便.并非每一句话都是‘紧扣主 题’.才让人感到有点自由的感觉,一到知道了终其一 生都中规中矩、活在各种各样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心里 就感到有些别扭、有些压抑了。一篇揭露‘套中人’的小 说,绝对不能写得像个‘套子’。”①王富仁觉得这种随意 的文字。与主人公一生拘谨的行为,形成了对照,这可 以看作是一种理解方式: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一方 面是作家顺应了当时“故事套故事”的写作习惯.另一 方面也是作家有意选择这种叙述视角.以利于塑造别 里科夫的形象.下文详述。还有一点,这样的开头与结 尾也形成了一种对应 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 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 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 不值钱的小官罢了.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 了!,, 结尾一干多字的感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 主题.这也是契诃夫作品反复申说的主题:这样庸俗无 聊的生活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讽刺小说.而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思考和追问:新的生活 在哪里? 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是作家晚期作品。在契诃 夫这一时期作品中.充满了当年典型的社会情绪:“不 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如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 姊妹》和《樱桃园》等。“这样的生活”对普通大众来说就 是现实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它压抑、呆板、空虚,它缺乏 爱意、充满背叛,它寡廉鲜耻、没有灵魂…… 《套中人》里伊凡.伊凡内奇发出了这样的感 叹——可惜包括这句话的这一段被教材编者删除了。 在《醋栗》中,兽医伊凡.伊凡内奇无情地否定不合理的 生活.斥责那些过着这种生活而又感到幸福的自私自 利者,他急切盼望革新生活。《在峡谷里》整篇作品浸透 着一种情绪:在峡谷里的这种昏暗生活必须更新。 大家都很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在讲述《套中人》 故事的一次夜谈中.中学教师布尔金向兽医伊凡・伊凡 内奇说的是别里科夫的故事.感叹的其实是自己的生 活,大家都在套子里生活,都在忍受庸俗和无聊。在没 有生机和活力的世界里.我们既是单调乏味的承受者. 也是无聊生活的制造者或者推波助澜者 小说原文是布尔金向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讲他中 学里一位特殊教师别里科夫的故事。这种叙述视角的 安排.比别里科夫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更客观: 也比作家以第三人称的纯客观叙述更能促使读者代人 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联想。因为,伊凡在听布尔金讲 故事时的插话.会将故事从别里科夫身上引出来.造成 sl 譬 教学大参考・教材研究 一种间离感.引发读者对别里科夫的思考.不仅是批 判、厌恶、痛恨,在打猎的闲暇晚上,在身心放松的时 分.听这样一个故事.有时也不免产生一些理解的同 情.甚至反观自身,好像也在各式各样的套子里生活。 教材选入小说作为课文时.删除了开头结尾.对于 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是有损害的:缺少了这 些谈话背景.我们仅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别里科夫。而 不知道契诃夫要借这个故事重申:我们和别里科夫一 样。都在套子里生活.这种生活必须尽快结束!——在 课堂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教师引申“套子”的含义.但 完全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将“套子”理解为偏见、懒 惰、冷漠、逃避,变成了大而无当的对普遍的人性弱点 的批评。当然,契诃夫创作这篇小说有其特殊的时代背 景.今天我们的理解完全可以超越“反对沙皇专制”这 个大的话题.但不能脱离作家晚年一以贯之的思考主 题:如何摆脱庸俗的现实生活? 如果我们不愿意“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 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那么.还有没有正 直、勇敢的同事,有没有值得投注生命热情的事业,有 没有充满生命热力的美丽女性和生死以之的爱情.让 我们“一次活个够”“爱个够”呢? 有了这样的背景设置.对小说中华连卡的出现.我 们就充满期待了。 二、删除“差点结了婚”的情节.弱化了人物的复杂 性 别里科夫有许多可笑的言行.作者花了不少笔墨 塑造他极为沉闷无聊、胆小保守的性格.其中有一小段 十分精彩.可惜也被教材编者删除了: 他有一种古怪的习惯.常常到外面的住处来访问。 他来到一个教师家里。就坐下,一言不发,仿佛在暗中 侦察什么事似的 他坐上那么一两个钟头.一句话也没 说就走了 他把这叫做“和同事们保持良好关系” 显而 易见,到我们家里来闷坐,在他是不好受的,他所以到 我们家里来.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作为同事所应尽 的义务。 一些论者将别里科夫概括为旧制度、旧秩序、旧思 想的忠实维护者,并指出.当时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 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 别里科夫在同事家的“闲坐”其实是别有含义的。笔者 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十分可怜的人.置之于现在的交际 环境.他只是一个缺乏交际技巧的乏味同事,他谨小慎 微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仅自己如此,也希望别人 生活在他那样的套子里.干万不要惹出什么乱子来。他 并非真的想刺探什么。但是他的这种行为给同事造成 了太大的压迫 作家以夸张变形的笔触刻画“套中入” 的形象.突出他的刻板、猥琐和极端乏味无趣。 这个形同枯木的人物.内心是否真的是一潭死水 呢?如果没有新的人物介入,应该是的。但这样写下去, 小说未免单调 为了形成波澜.契诃夫安排他“差点结 了婚”.给他极端无趣的人生染上了一些绯红的色彩。 毕竟爱情和婚姻最能检测人性的深度。小说采取对照 法.引入的这个新鲜人物.是新来的教师柯瓦连科的姐 姐华连卡: 她呢。年纪已经不轻,大约有30岁了,可是身材也 高。而且匀称,黑眉毛,红脸蛋,一句话,她简直不是姑 娘。而是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 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 她动不动就发出一连串响亮 的笑声:哈哈哈!……在那些死板的、又紧张又沉闷、把 赴命名目宴会也看做应公差的教师中间.我们突然看 见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她走来走 去,双手叉着腰。引吭高歌,翩翩起舞 ……她带着感情 歌唱《风在吹》,……她把我们大家都迷住了,甚至别里 科夫也包括在内。他挨着她坐下.甜滋滋地微笑着,说: “小俄罗斯的语言那么柔和.那么动听.使人联想到古 希腊语言。” 要搅动这个死气沉沉的人物的内心.爱情是首选 契诃夫以最简洁的笔触刻画了别里科夫灵魂的触动. “他挨着她坐下.甜滋滋地微笑”.一个原来一一坐一两个 钟头一言不发的可怕的来访者.现在居然知道“挨”着 喜欢的人坐下。且“甜滋滋”地微笑着.在他一生中.从 来不会有这样的举动和内心的悸动吧. .这两个细节.以及与“差一点结婚”相关的情节的 几千字内容被教材编者删去了.有些叙事与主体情节 关系不大,从教学的角度看,确实可以删去;有些细节, 如以上两则.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来看.似乎 都应该保留。 华连卡的形象在删节后的文本中略显薄弱.《套中 人》不是爱情小说,华连卡也不是陷入恋爱中的主人 公.但是华连卡形象越充满生机活力.就对别里科夫越 具有冲击力。别里科夫在这个洋溢着爽朗笑声的姑娘 面前.他的原始人性在某种程度上复苏了,契诃夫并不 想将别里科夫写成僵尸.虽然他的确近似于僵尸。 如果华连卡的爽朗热情和洋溢的生命力真的苏醒 了别里科夫,那这篇小说就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② 了 契诃夫和辛格的写作目的不一样.契诃夫要写的 是.即使如华连卡这般饱富热情的“蜜饯水果”一样的 (下转第56页) 譬I I, 教学大参考・教学设计 『要求1:联想体验,深入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月 亮无处不在——美好无处不在。 3.全班齐读孩子们在沙滩上谈论月亮的这一部 第六环节:结语。留月之魅 板书设计: 寻月亮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 中月 分.读出对美好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的注 意力从寻月亮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 来,让学生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并充分调动学 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将自主阅读与合作 月亮到处都有——美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既注重内容提要,也 注重视觉效果 五、教学效果——“美”中有悟 探究结合在一起.使课堂静动结合 整个过程将学生摆在 主体地位.教师担当好探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五环节:拓展.书月之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我认为,语文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发现美的眼睛, 首先是在语文中发现的 本课我引导学生先品后悟.循序 渐进地进行教学,力求达到让学生“美”中旮『吾的效果。 无论你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人.只要你善于寻找 镜中月是可爱、优雅的。院中月展现了月色的朦胧 美,杯中月是新奇、惹人怜爱的。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 亮呢?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处月亮,背一背,并用两三句 话仿写(建议使用叠词,拟人等修辞手法)。 和发现美,那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抓住美的真谛。通过学 习本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拥有一双慧眼.感悟文章的 美,寻找生活中的“美”——美,无处不在! 【作者通联:武汉市七十九中学】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作业,达到讲练结合,使本课 的语言学习语感培养得以延续 (上接第52页) 姑娘.也难以拯救他必将走向死亡的命运 别里科夫是否对自己套中人的生活方式有所反 省,在小说文本中看不到,但这次他“头脑发昏,决定 真的要结婚了”至少暗示了他有时也想和普通人一样 别里科夫的首鼠两端激怒了华连卡的弟弟.他早 就十分厌恶这个人.认为他是一个“爱告密的家伙”“卑 鄙的小人”.最后出现漫画事件才将故事推向高潮.可 惜课文节选时只剩下漫画事件.好像只是这幅漫画断 过上温暖的、有热力的生活。他一方面把华连卡的照片 放在桌子上.老是跟人谈到她。谈家庭生活。谈婚姻大 事,也常去她家串门。另一方面,他又害伯结了婚就会 打乱他几十年来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以致最终没有向 送了他的婚姻和幸福 进入教材的课文不宜篇幅太长.但是对一些影响 文本理解的重点细节.是不是有更合适的方式进行处 理?名家名作不一定不可改动,但对文本腰斩一半,似乎 略显粗暴了一些,这种现象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前 文提及的王富仁文章,讨论的是原作,而不是教材选本。) (本文所引《套中人》出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汝龙译 《契诃夫小说全集》十卷本.2008年版。) 华连卡求婚 原文以两三干字的篇幅写他的矛盾纠结.华连卡 似乎给他的生命带来了一线曙光.但结婚的决定又使 别里科夫像得了一场大病:他消瘦了.脸色煞白,似乎 更深地藏进自己的套子里去了 他害怕将要承担的义 务和责任.害怕华连卡姐弟俩的思想和言谈.害怕华连 注释 卡的性格太活泼.害怕曰后会遇上什么麻烦 ——我们 可以嘲笑这个人实在太窝囊了.但实际上.作家契诃夫 的个人生活也是这样.他认为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情.但 ①王富仁:《关于(套中人)的几个问题》,《语文学 习》,2009第1期。 ②辛格的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写一个哲学 老博士,大半生研究斯宾诺莎《伦理学》,生活毫无意 思.后来一个活泼的女人爱上他并跟他结婚了.从此以 后,两人过上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辛格(1904—1991) 又不愿意为爱情作出牺牲.因为他担心婚姻会给他增 加新的烦恼。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夫子自道”呢?别 里科夫的故事以第三者的口气叙述.省去了人物内心 的反省.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补充.当然也留下了许 美国作家 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通联: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多误解的空间 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