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学案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学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学案

(阅读理解练习)

(一)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1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 →与鱼周旋→ →捕鱼成功

2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3.问题探究: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我的理解: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

4.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3

[有个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饥渴难忍,濒临死亡。这时他想,要是能有一壶水就好了。然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啊走啊,他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在这间久无人住、摇摇欲坠的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他用尽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令人气恼至极。] 他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抽到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壶救命的水给了他一人艰难的选择:按字条上所说的做,可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不按字条上所说的做,把这壶水喝下去,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可以后一旦遇到与自己相同情况的人,就会没有救命之水。怎么办?到底怎么办?思来想去,他终于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当一壶饱含着希望、寄托着生命之水倒下去后,吸水器中果然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最后,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字条上加了句出自内心、发自肺腑的话:“请想信我,字条上的话是真的!”

只有给予,才有回报;慷慨无私地给予;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也不忘这样做,那样才能品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就是“一壶水”的故事给我们的教益和启迪。

5.文章开头加[ ]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6.第三段中“那样才能品尝到甘美的‘泉水’”一句中的“那样”一词指什么?“甘美的泉水”

4

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答:

7.“一壶水”的故事给我们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的,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话都能表达这种思想,试至少举出两例。

答:

8.试想一下,假如后来有相同遭遇的人,看到那张字条会怎样做?并请简述这样做理由。

答:

(三)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

5

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9.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答:

10.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11.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

6

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13.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

答:

(五)

⑴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⑷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7

⑸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⑹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⑻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4.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8

答:

15.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16.“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作答)

17.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文字的内容。

答:

18.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先生的什么精神?

答:

(五)【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

9

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乙】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作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体。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又有谁能描绘得那山水的精髓?

凭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溢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

10

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去。

19.甲文写的是 的景色,乙文写的是 的景色。

20.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甲文可以用 概括,乙文可以用 来概括。

21.用横线在甲文中划出总写句,在乙文第二段中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

22.从甲文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由 到 来写景的,从乙文中“随我从桂林到阳朔神游一番,看个究竟”,可以看出作者是用 的方式,把读者引入画山绣水之中的。 。

23.从作者写景的目的来看,甲文写景是 ,乙文写景是 。

参考答案

1.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2.示例:A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3.⑴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

11

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⑵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4.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5.极力渲染一壶水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艰难选择作铺垫

6.“那样”指:慷慨无私地给予;“甘美的泉水”象征“回报”

7.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付出就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生在勤,不劳何获”、“种瓜和瓜,种豆得豆”等)8.略 9.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10.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11.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12.B 13.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14.过渡 15.(1)起稿政治传单 (2)群众大会演讲 (3)参加游行示威 16.视死如归17.遍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8.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 揭示他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19.百草园 桂林山水 20.无限趣味 清奇峭拔 2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种奇景……山水的精髓? 22.概括 具体 记游 23.表现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 表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