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代汉语练习题(上)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題3分,共12分) 1、六书 2、四体二用 3、本义 4、词义扩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
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
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 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 。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句1分,共13分) 1、时: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④遂与外人间隔。(陶潜《桃花源记》)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2分,共10分)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3、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 七、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么。(6分)
2、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7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7分) 八、翻译下列短文。(20分)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 古代汉语练习题(下)
一、解释下列术语:(14分) 1、正义 2、衍文 3、脱文 4、粘 5、对 6、三平调7、孤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 和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 2、“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3、“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4、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每题2分,共14分)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四、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13分)
2、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6分) 五、标出下列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20分) 六、翻译下列短文:(21分)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附:参及评分标准(上)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1分)即象形、指
事、会意、(1分)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1分)认为汉字六书中,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1分)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1分)
3、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1分)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1
分)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1分)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1分)即由部
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1分)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1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8分,每空1分。) 1、a、古今字 2、b、繁简字3、单音节词 4、吾、予5、谁、奚 6、副词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本題共10分,每字0.5分) 象形:羊矢壶马鹿 指事:亦刃上十本
会意:伐盥莫既采 形声:诚都徒问础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时:
①季节(0.5分) 本义(0.5分) ②时间(0.5分) 引申义(0.5分) ③当时(0.5分) 引申义(0.5分) ④时常(0.5分) 引申义(0.5分) ⑤时代(0.5分) 引申义(0.5分) ⑥按时(0.5分) 引申义(0.5分) 2、间:
①门缝(0.5分) 本义(0.5分)
②在??中间(0.5分) 引申义(0.5分) ③参与(0.5分) 引申义(0.5分) ④隔断(0.5分) 引申义(0.5分) ⑤离间(0.5分) 引申义(0.5分)
⑥房屋单位(0.5分) 引申义(0.5分) ⑦秘密地(0.5分) 引申义(0.5分)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3分,共15分)
1、河:古义专指黄河,(1分)今义泛指河流,(1分)词义范围扩大;(1分)
2、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1分)今义专指臭味,(1分)词义范围缩小;(1分)
3、怨:古义指痛恨,(1分)今义指埋怨,(1分)词义程度由重变轻;(1分)
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1分)今义指诽谤,(1分)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1分)
5、涕:古义指眼泪,(1分)今义指鼻涕,(1分)词义范围转移。(1分)
七、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幺。(6分)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1分)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1分)会意者,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1分)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分)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1分)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1分)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1分)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1分)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1分)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1分)
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0.5分)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0.5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 + 谓语”,(0.5分)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0.5分)
2、“主语 + 者 + 谓语”,(0.5分)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0.5分)
3、“主语 + 谓语 + 也”,(0.5分)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0.5分)
4、“主语 + 者 + 谓语 + 也”,(0.5分)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0.5分)
5、“主语(者)+ 副词 + 谓语(也)”,(0.5分)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0.5分)
②表示否定判断,(0.5分)如:a、匪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0.5分)
6、“主语 + 判断词 + 宾语”,(0.5分)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0.5分)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0.5分)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0.5分)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0.5分)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郄克伤于矢。(0.5分)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0.5分)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
动。(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0.5分)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0.5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0.5分)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0.5分)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0.5分)
八、翻译下列短文。(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7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国人在乡校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得失.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做完事情后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用作威来阻止怨恨的。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它?但是就像堵塞河水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人一定会很多,
我们是不能挽救的。不如开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它把它作为苦口良药。”然明说:“蔑从今以后知道了夫子您确实是可以事奉的。小人我实在没才能,如果真的这样施行下去,这样其实是郑国依赖它,岂独有利于二三位大臣? 仲尼听说了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不相信。” 附:参及评分标准(下) 一、解释下列术语:(14分)
1、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 2、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1分)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1分)
3、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1分)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1分)
4、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1分)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1分) 5、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1分)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1分)
6、三平调: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1分)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1分)
7、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1分)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1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篇二:兰州大学《古代汉语(上)》16秋平时作业1 免
费答案】
v 1. 下面各组字,含有指事字的有 a. 牛相看亦 b. 山向伐牢 c. 水文漏从 d. 即字目取
标准答案:a
a. 不及物动词的意动用法 b.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c.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d. 动词的一般用法 标准答案:a
3.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袁枚《黄生借书说》),句中的“时”的意思是 a. 时常 b. 按时 c. 有时 d. 当时
标准答案:b
4. 下列“六书”的顺序哪一组是根据许慎《说文解字》排列的 a.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b.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c.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d. 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 标准答案:c
5.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柳宗元《蝜蝂传》)中,“高”和“大”的用法为
a.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b. 使动用法 c. 意动用法
d. 形容词用作名词 标准答案:b
6. 近体诗押韵的根据是 a. 《广韵》 b. 《平水韵》 c. 《中原音韵》 d. 《切韵》 标准答案:b
7. “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句中“抑”的意思是 a. 还是
b. 倒是
c. 虽然 的用 d. 也是
标准答案:b
8. 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
b.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c. 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廪 d.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 标准答案:b
9. “节”的本义是“竹节”,引而申之有“骨节”、“树节”、“时节”、“节度”、“节制” 等义。词义引申的类型是 a. 并列式 b. 递进式 c. 综合式 d. 转折式
标准答案:a
10.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救赵也”(《战国策.赵策》),句中的“所”字结构是 a. 所为
b. 所为见将军者 c. 所为见将军 d. 所为见
标准答案:c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下列是形声字的有 a. 城 b. 江 c. 阁 d. 上
标准答案:abc
2. 下列星宿是鲁国分野的是 a. 奎 b. 娄 c. 胃
d. 昴 e. 毕
标准答案:ab
3.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说明事物、行为的性质和状态,表示“??的样子”的训诂术语是 a. 貌 b. 属 c. 之言 d. 之貌 e. 辞
标准答案:ad
4. 下列各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是 a. 迭叠 b. 鬱郁 c. 穀谷 d. 僅仅 e. 臺台
标准答案:bcde
5. 下列哪几组字含有相同的表音偏旁 a. 功空虹缸 b. 攻巧式江 c. 江扛杠项 d. 式功红肛 e. 巩讧空项
标准答案:ace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中,前两个“之”是虚指代词, 指“什么东西,某个东西”。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2. 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3.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信、怀,意动用法)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4. “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后汉书.边韶传》),句中的“便便”是叠 音词。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5.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6.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中的“出”和“入”是互文见义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7. “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 ,异体字,表示背叛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9. 异体字的概念分狭义和广义。广义的异体字是指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它们在任何语句里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文意。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10.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篇三:《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txt>一、填空: 1.32,30.
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 6.唐宋(或中古) 7.发音部位。 8.连绵
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二、概念题:
1.联绵词: 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 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 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 音韵术语。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 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11.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12.双声: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13.义疏: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如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
14.七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16.韵部: 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的组合,称为韵部。
17.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里的词
18.貌:“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19.阴声韵: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20.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来文字的现象。
三、辨析题(同义词辨析)
1.畏 、惧:两者的差异从语法上看。
畏和惧都是动词,当害怕讲。但“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如带宾语常作使动用,“畏”不表使动,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畜、养:两者的差异从习惯用法上分析。
3.肌 肉:两者的差异从词义上看。
在先秦时,肌和肉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肌是人的肉;肉是指禽兽的肉,只有当骨和肉连用或并举时,或者指称死人的时候,“肉”才指人的肉。
4.之 往:两者的差异从语法上看。
在“向某处去”的意义上,“之”和“往”是同义词。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仅仅表示方向性或目的性,是不及物的,所以不带宾语。但“之”必须带宾语,可以直接接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5.笑 哂:两者的差异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都有笑的意义。笑,笑是情绪外在的表现,是通称,笑有很多种,苦笑,讥笑,开怀大笑等。但“哂”,表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 6.谏、诤:两者的差异从词义上分析。
这组词都含有规劝君主、尊长、朋友并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其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规劝词义的轻重。谏是一般的直言规劝。诤则有力争、强谏的意思。
7.步跬:两者的差异从词义上看。
步与跬的区别在于词义所表的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8.杀 弑:两者的差异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这两个词都有杀的意思,残害人生命的意思。 “杀”是个泛用的动词,适用面广,对一切生物都是适用的,凡致死都可以叫杀,不论用什么器物或是徒手,不论是对人或动植物只要致死都叫杀。弑,它是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宗法制下特有的用词。只限于臣弑君,子弑父母,弟杀兄长??总之,以下杀上都可以用“弑。” 9.耻 辱:两者的差异从语法上看。 四、归纳题
元 文 幽谈 冬 之 文 职药 真 之 鱼 侵冬 蒸 宵 文 职之 歌 五、论述题
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一般来说词义引申的途径可以基本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延展引申:
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如:临,从本义 “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
(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
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
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的新义。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从词义引申的类型上说,即由本义(或基础义)派生出引申义,所显现层次和线路上说,也有一定格局和规律。我们就管词义引申所形成的格局叫词义引申的类型,一般可分两大种:
1、连锁式的引申:由本义(或基础义)在不同层次上所产生的连锁派生。即由本义a派生出引申义a→引申义b→引申义c→引申义x;因为它是连锁式的,一环套一环的,所以叫“连锁式”引申。如:习,(反复地练习飞)→反复练习、钻研→熟习、熟悉→习惯。
2、放射式(辐射式)的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以上的向不同方向的引申,即由本义a派出引申义a、b、c、d??x;派生的方式犹如光束向四周放射,所以叫放射式的引申。如:节,有竹节引申出“季节”,“骨节”,“节拍”,“节省”等义。
4.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 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
(1)、定义:本义应该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
定是最初的意义。而我们所说的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
(2)、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1)、本义在一组词义中只有一个,而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
2)、引申义总是围绕着本义这个中心发展的,即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发展引申来的。
3)、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引申义一般比较抽象。
4)、引申义有的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距离中心较近,和本义关系较密切,这叫直接引申或近引申;有的是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由距离中心较近的引申义进一步引申出来的,距离中心较远,这叫间接引申或远引申,直接引申由于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贴近本义,所以容易看到它和本义的关系,而间接引申是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辗转引申后距离本义较远,需要费一些思索才能意识到它和本义之间的关系。
6.举例说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辨析同义词? (1)、从词义内容上辨析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例如:步,跬,步古指两脚各动一次的距离,现在把行进间的两脚的距离叫一步,这古代只能叫跬,跬指现在的半步。步与跬的区别在于词义所表的概念范围不同。
(2)、从用法上辨析 1)、从习惯用法上分析
如:畜、养:二者在“养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畜”习惯上用于养禽兽。 “养”习惯上指养人,两词虽然有时可通用,在多数情况下、正常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2)、从语法上分析
如:之、往: 在“向某处去”的意义上,“之”和“往”是同义词。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仅仅表示方向性或目的性,是不及物的,所以不带宾语。但“之”必须带宾语,可以直接接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如:笑、哂,都有笑的意义。笑是个通称,有很多种,苦笑,讥笑,开怀大笑等。但“哂”,表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
7.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哪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其中全清声母有哪些?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全清的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
8.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9.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词义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2)、词义缩小:
词义有的从原义过度到新义后,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也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
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如:臭, 本指所有的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后来词义范围缩小到专指秽气。
(3)、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如:领,上古汉语指脖子,后来因为脖子和衣领的部位相关,于是把衣服围绕脖子的部位也叫领,这是部位相关引起的转移。
10.论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
答:(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
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 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11.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2.写出五言律诗最常见的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最常见的格律形式即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