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作者:于灵芝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

摘 要: 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这些形象寄托着当时人们的不同感情。很多女性被歌颂,甚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我们研究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从文化层面上来认识中国女性的特质和内涵。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女性形象 文化内涵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创作成果,其中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文学”或“母亲的文学”的特点。实际上,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这些形象寄托着当时社会人们的不同感情。有的反映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的则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得不到实现所做的艺术的反抗,其中所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对当今女权主义运动有着长远的影响。

一、民间文学中女性类型举隅 (一)神女

《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类是由男女两性组成,人类整部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由两性串演的剧本,而人类文明的历史首先是女性的历史”,[1](P1)没有女性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的确,在原始社会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氏族,是母权制社会或女权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妇女地位及其权利最高的时期,她们对整个人类和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女性在当时受到整个人类的崇拜。在中国就长期地流传着女娲抟土造人的说法。不仅如此,原始人类还在其物我不分的原始思维中,将女性推演为万物的创制者,如《说文》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王逸注《楚辞·天问》还说女娲“一日七十化”。《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女娲造人、化物、置神,无所不能,显示了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这些传说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又是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女娲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神异力量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是女性厚德爱民形象的典范。在民间文学中最有影响的神女,除了女娲之外还有西王母、观音菩萨等,她们都是救苦救难的神灵。对她们的信奉揭示了民间对神女的普遍观念,这些女神都在拯救人类于困厄的仁慈行为中,集中体现了女性的美德与独特的品质和能力,成为理想美好的女性形象。在对女神的崇奉中,突出地表现了女性的愿望和能动的创造。另外,受民间女性敬奉的还有众多的生育神,如碧霞元君、妈祖、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等。她们始终关爱人间,同情民间疾苦,普救众生,在民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妇女在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济劳动、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不仅决定了妇女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妇女被高度尊敬,被视为主宰者。 (二)怨女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母系氏族的消亡,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这是妇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子的作用不断加强,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倍倍尔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妇女是最先做奴隶的人类。”父权制时期“连一个最受压迫的男人也可以压迫一个人,这就是他的妻子。他妻子是无产者的无产者”。彝族民间故事有一个关于《大雁姑娘》[2](P37)的故事,倾诉的是一曲彝家怨女的哀歌。《大雁姑娘》讲述了一个彝家的锅庄娃子,他聪明伶俐,常常想出很多办法使自己和别的锅庄娃子不吃亏,而被黑彝主子赶到高山上,不准他回来。由于他吹叶笛吹得很动听,大雁姑娘喜爱他,便变成一根雁毛落在了他的脚前。她被小伙子带回家后,每天都为他做饭,直到被小伙子发现并与他成婚。在答应做小伙子的妻子之前,大雁姑娘要他发誓永不发生口角,也不能说她是大雁毛变的,同时自己也保证不嫌弃他穷。小伙子也做了保证。然而他们有了孩子后,因孩子不听话两人发生口角,小伙子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说她是大雁毛变的。他刚说完,姑娘就变成了一只雁飞走了。一年后,大雁姑娘以死的代价见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最后一面。但死后她仍然挂念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并带给他们财富。说《大雁姑娘》是彝家妇女的一首哀怨歌,是因为大雁姑娘代表了妇女地位下降而遭到男子随意压迫的形象。此时男人的地位已经上升,掌握着权力。他们的一句话就足以把一个女子赶出家门乃至杀死。失去地位的妇女生活是艰辛的。她们要想很好地、安全地生存下去,就必须遵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等被男人、被社会强加的规矩。另外,佤族民间故事《吹春胆》[3],讲述的是妻子叶永由于没能生育儿子而被丈夫春胆当作一件私有品一样卖掉。在《女儿河》[4]中女儿的婚事,母亲也做不了主,能做主的是其舅父。女性没有任何自主权,可见妇女的地位已经降到了极为悲惨的地步。 (三)巧女

巧女(巧媳妇)故事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才能,德裔美籍学者艾伯华以“聪明的女人”归纳这类故事:她们要么行为机智,要么能对困难的问题作完美的回答,要么能巧做衣服、解救丈夫、巧妙地感动公婆,或是巧避名讳、巧做拒绝,或是能赛诗得胜、猜中来访者的名字、猜中谜语,甚或读懂没有文字的图画信,等等。[5](P416)有一个典型的巧女故事是:公公准许三个媳妇回娘家,叫她们分别带回三件礼物,大媳妇带“纸包风”,二媳妇带“纸包火”,三媳妇带“纸包水”,三个媳妇一筹莫展,最后由路遇的姑娘解开谜语:“纸包风”是扇子,“纸包火”是灯笼,“纸包水”是伞。与儒家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教观大相径庭,民间巧女的智慧是按照民众对理想女性的预期来描述的。这些故事已经明确透露出民众对巧女的期许,这与现实中老百姓对“巧媳妇”的期望是一致的。在故事中巧女能够解决一些甚至是男性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明显带有想象色彩,刚好符合了民众用故事来弥补现实不足的创作意图,至少让那些听故事的女性意外地扬眉吐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痴女

民间除了心灵手巧的女性外,还有一些具有反抗性格的痴女。最为人熟悉是《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她美丽温柔、善良多情,与丈夫恩爱和睦,帮助丈夫行医施善,救济乡里,可说是美与善的典型。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勇敢地反抗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于是被压在雷锋塔下,但悲剧的命运不是遭致抛弃,却是引来更真诚的赞美和无限的同情,白娘子作为美与善的贤妻形象也永存人们心中。另外还有织女蔑视王母娘娘的专横,孟姜女反抗秦始皇的暴政,祝英台与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抗衡等故事。她们光彩夺目的形象,寄托着封建社会的女性不满于封建压迫和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这反映了在宗法亲族社会,女子没有婚恋自由,只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被动嫁到一个陌生的人家,自媒为婚是没有出路的。但是民间文学常表现出对这种儒家正统思想的背离。两千年多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正统文化为家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它所蕴涵的女性观念又制约了女性的权利发展。生产方式的自然分工、“男尊女卑”观念的强制施行,使女性成为女佣人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抗,现实的方式反抗不成,就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反抗。而艺术所做的反抗,就是给她们美好的结局。

荣格指出,文学、艺术和宗教是人的本能驱力的转化,这种转化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和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男权社会以制度和道德的方式注定女性承受苦难的命运,这种命运把女性变为奴隶和工具。于是人们通过艺术来追本溯源,以种种直接或间接的艺术方式寻求真相本身,从而产生了直抒胸臆的民歌、大胆想象的民间故事等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

二、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民间文学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反映了中国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的崇拜

作为神女的女性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体现了女性纯真而伟大的本质。女性要活得真实,就必须认清自己的本性,而要弄清女性的本性,追根溯源,就必须回到人类生活的最初历史。“生命”这一主题,是原始人类最初意识到的强劲音响,他们为了自身的繁衍而期望多子多孙,而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就在其繁育能力。古老的神话中就真实地表明着,在原始人类的认同中,生命的始源与始祖母联系着,始祖母神话表明原始初民无意识的深处涌动着对生命的渴望,所以对女性的生育能力充满了赞美与崇拜,在母权制的社会中女性被置于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所以妇女在理解和尊重生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女性和自然界在创造生命方面有着本原的联系,女性的特质表现为情感化,温柔,仁慈而富有同情心,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男尊女卑地位的反叛

古代有些女性,尤其是民间的女性,由于在民间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往往较之上层妇女有更独立的地位和广泛的社会交往。如上层妇女只能苦守闺房,而民间女性却要参加劳动,奔走于田间路旁,有时单独和异性结识交往,也不必嫌疑,“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6]就写了一船家女大大方方与一陌生男子打招呼的故事。《陌上桑》中的罗敷更是毫无惧色地讽刺和奚落地方长官。可见,相对来说,在民间的女性生活有一定的自由度,也留给了她们表现本性、抒发情感的一定空间。许多事实都证明,女性并不是俯首帖耳尊奉男性的规则,她们对男性占据优势的社会结构秩序始终保持着紧张心理,她们总是顽强地表现出她们的愿望、理想与反抗、斗争。这种情况在民间文学中随处可见。如巧女型故事中的巧媳妇形象,是多么的机智灵巧,这样的故事赞扬了劳动妇女的聪明智慧,维护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它是对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才观”和“上智下愚”的“智愚观”的极其尖锐的讽刺和示威,更突出的是,不论统治阶级如何宣传“女书”、“女诫”,树贞节牌坊,要求“男女授受不亲”,大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间总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歌颂男女平等自由的结合,赞美经历了种种考验的爱情最终的圆满,并形成了一种亚文化。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社会本来由男女两性组成,如果一方完全压倒了另一方,社会的天平只偏向极端的男性的一方,毫无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作用,这个社会还能存在吗?应该说,男女两性相互作用才推动社会的前进。有人说,女性没有历史,其实女人缺少的是所谓的历史家笔下的历史,女人真正的历史更多地在民间,在民众的口头传诵中,研究民间文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才能充分理解民众心目中的女性价值。 (三)自我意识的觉醒

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女主角都是勇于冲破既有的条条框框,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典型。这同时也彰显出女性作为人的自觉意识,表现出颇富现代气息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吹春胆》中的叶永姑娘勤劳美丽,春胆将她卖掉又想找回她时,她用歌声回答:“藤子桥是你亲手砍断的,美丽的山茶花是你踩烂的,你要我们再做夫妻,除非蚂蚁能够吞大象,除非死了的人能够重新活转。”叶永是妇女反对夫权主义、反对凌辱妇女、争取妇女权利的典范,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几千年的落后与封闭极大地限制了许多女性的视野,在许多的生活情境中女性往往表现出依赖、自卑的心理弱势,自我评价往往偏低,缺乏成就动机。这种心理弱势是大多数女性难以超越的屏障,它不仅妨碍女性进入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而且妨碍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自主作用。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女性进步的。女性是人类经验的一半,女性要唤醒自我意识,要有自信心,以自尊自强的精神来勉励自己,自身对生活抱着坚定的信念,要做生活的主人。 三、女性是民间文学创造与传承的主要参与者

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常表现出智慧和能耐,既主内又主外。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民(尤其是中国农妇)在工余闲暇无事、编造故事或加油加醋讲述传统故事时,会不大想到礼教的压力。”[7](P259)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为传统观念所忽视的女性潜在力量的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女性自我陶醉、自我扩张心理的自然流露。”[8](P385)总之,女性的参与,使口头文学所塑造的女性多为被尊重和同情的形象,较少受到藐视和压制,有时甚至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地位。由此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民间的妇女观。

原始时代的妇女是太阳,在父权制时期变成了月亮。宛如面目苍白的月亮的妇女,靠太阳发光,靠他人生存。昔日的女神退出了历史舞台,女性主宰世界的优势不复存在。强烈的失落,使妇女跌入了女奴的深渊。“尽管妇女的失落是强烈的,然而失落的妇女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怜巴巴;尽管火红的太阳变成了苍白的月亮;尽管高傲的女神沦为低贱的女奴,但她们仍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着无限的热能,她们仍在社会经济中、政治上、宗教领域中,以及文化艺术界作出了不小的贡献”。[1](P17)“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9](P24)法国著名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是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句话深刻地提示了生理上与男性差别不大的女性,长期屈从于男性统治,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造就的。在民主、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将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平.世界妇女史[M].香港:香港书环出版社,1993.

[2]李德君,陶学良.彝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4]尚仲豪等.佤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崔颢.长干曲(其一).

[7]丁乃通.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8]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