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罗金寿老师的精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方向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显示了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此,我对罗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及真心的祝福。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政法学院的老师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参考文献
[1][2]
肖介清.《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3页.
张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解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3]
赵秉志.《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版.
[4]
江礼华.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一辑[M].北京.中
国方正出版社.1999. [5]
刘敬新.刑法学博士解析离职人员及其关系密切人斡旋受贿[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04-17. [6]
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对惩治腐败相关条文的完善[J].中国检察官,2009,第5页 [7]
黄锡春.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J].法制与社会,2009 [8]
贺佩.《<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影响力交易罪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
陈正兵.《如何认定“特定关系人”受贿》,载自《检察日报》2007-08-17 [10]
廖福田.《受贿罪纵览与探究—从理论积淀到实务前沿》,中国反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540页 [11]
王荣利.反腐新罪名不会成为贪官的“免罪符”——刑法学家赵秉志详解《刑法修正案(七)》反腐新罪名,法制日报,2009-04-02 [12]
于志刚.《“关系人”受贿的定罪规则体系之思考》载于《人民检察》2009年第七期,第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