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17 )
《老北京的小胡同》学案
年级:七年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词义。
2、能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学习重点:、能够熟读课文,积累词语,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词义。
学习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知识链接:
(一)了解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以走人为主。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二)作家、作品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1992年2月11日因心肌梗塞及肾衰竭在北京医院逝世。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羊guǎn( ) dā lián( ) yíng ( )绕 nián( ) 糊糊 bō bō( ) dǎi ( )蛐蛐 nòng ( )堂 jū( )盆 发 chù( ) shú jiē (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走街串( ) 走南( )北 动人心(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929年_________又回到北平上大学,______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_______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_____走南闯北了。可是________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________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二、课堂练习
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几条胡同?为什么提到这几条胡同?
1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3、课文中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①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què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②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③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chàn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 ——赏我点吃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què( ) chàn( )音
2、第②段中划线句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第③段中划线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老北京小胡同中的____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 18 )
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作者回忆中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
2、理解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了解作者回忆中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一、复习旧知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羊倌( ) 俘虏( ) 动人心弦( ) ...和泥( ) 发憷( ) 胡同( ) ...3、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练习
1、作者留恋北京小胡同的什么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动人的心弦是街头理发师收的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漾出漾漾花纹。”品味加横线的语句的作用。
4、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后作业
(一)
①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②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③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④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⑤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
3
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⑥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到老北京的小胡同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指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⑤段和第⑥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品读第⑤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这个词写出了“屁股帘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胡同文化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寺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1、概括文段从几个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的?请分条表述。
; ; ; 2、如何理解“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3、“大白菜文化”在文中是指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