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种梨》原文及译文

来源:尚车旅游网
《种梨》原⽂及译⽂

《种梨》原⽂及译⽂

  张翥,字仲举,晋宁⼈。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以为忧。翥⼀旦翻然改⽈:“⼤⼈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存家安仁,江东⼤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留杭,⼜从仇远先⽣学。远于诗最⾼,翥学之,尽得其⾳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知名⼀时。已⽽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正初,召为国⼦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升礼仪院判官,⼜迁翰林,历直学⼠、侍讲学⼠,乃以侍读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尊,⽤是学者乐亲炙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不厌其所得⽽后已。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相搠思监⽈:“张先⽣平⽇好论事,今⼀语不出,何耶?”翥对⽈:“诸⼈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有先后,在丞相所决⽿。”搠思监善之。明⽇,除集贤学⼠,俄以翰林学⼠承旨致仕,阶荣禄⼤夫。

  孛罗帖⽊⼉之⼊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为之。孛罗帖⽊⼉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年三⽉卒,年⼋⼗⼆。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不如诗,⽽每以⽂⾃负。常语⼈⽈:“吾于⽂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已。”它⽇,翰林学⼠沙剌班⽰以所为⽂,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先⽣于⽂,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笑。盖翥平⽇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失笑,⼀座尽倾,⼊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甚多。⽆丈夫⼦。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为书,⽈《忠义录》,识者韪之。(节选⾃《元史》卷⼀百⼋⼗六列传第七⼗三)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 负其才隽依恃,凭仗  B. 诱掖后进引导扶持  C. 绝去崖岸⼭崖、堤岸

  D. 俄以翰林学⼠承旨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5.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3分)

  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不厌其所得⽽后已  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不厌/其所得⽽后已  C.有以经 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不厌/其所得⽽后已  D.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不厌其所得⽽后已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 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以为忧。  B. ⾄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

  C. 在⼀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的决断。  D. 张翥在诗歌⽅⾯,尤其在近体诗 和词上很擅长,平⽇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  7.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家业屑其意,其⽗以为忧。翥⼀旦翻然改⽈:“⼤⼈勿忧,今请易业矣。”(5分)  (2)吾于⽂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已。(5分)  参考答案

  4.C(崖岸:矜庄,孤⾼)  5.D

  6.B(张翥担任“国⼦助教”,”分教上都⽣”是在⾄正初)

  7.(1)不屑于把学业放在⼼上,他⽗亲为此⽽担忧。张翥⼀天幡然醒悟,改过说:“⽗亲不要担忧,现在请(让我)改变,(专⼼于)学业.”(“屑”“翻然改”“易业”各1分,⼤意对可酌情给分,句意2分)

  (2)我在写⽂章(或散⽂)⽅⾯已经出神⼊化了,我不曾(认真)构思,只是(或不过)随意地写作(或⽤笔写)罢了。(“化”“特”“任意”各1分,句意2分,“盖”翻译成“⼤概”不扣分)  参考译⽂

  张翥,字仲举,是晋宁⼈。张翥年轻时,⾃恃才能出众,豪放⽽⽆拘束,喜好蹴鞠、⾳乐,鄙视经营家业⽽不以为意,他的'⽗亲对此很担忧。⼀天,张翥翻然改变,说:“⽗亲⼤⼈不必担忧,从今起就让我改变⾏为吧。”于是谢绝客⼈,闭门读书,夜以继⽇,毫不松懈,并接受李存先⽣的教导。李存家住安仁,是江南的⼤儒,学问得⾃于陆九渊的传授,张翥跟随他学习,对于道德性命的学说,多有研究。不多久,张翥滞留在杭州,⼜跟从仇远先⽣学习。仇远在诗歌⽅⾯成就最⾼,张翥跟他学作诗,完全掌握了他运⽤⾳律的奥秘,这时张翥就以诗⽂知名于当世。随后来到扬州附近,在此居住了很久,到张翥家来学习的学者很多。

  ⾄元末年,与张翥同郡的⼈傅岩起在中书省任职,以隐逸之⼠推荐张翥。⾄正初年,征召张翥⼊朝任国⼦助教,分掌教育上都的学⽣。不久辞官隐居在淮东,适逢朝廷修纂辽、⾦、宋三史,起⽤张翥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书完成后,升任礼仪院判官,⼜调任翰林国史院,历任直学⼠、侍讲学⼠,于是以侍读学⼠兼任国⼦祭酒。张翥热⼼奖掖年轻学者,抛弃⾼傲的态度,不仅靠师道尊严维持⾃⼰的威信,因此学⽣都乐于亲近他。只要有向他请教经义的,张翥必然⼀⼀列举各家的说法,为他们提取合理的结论。讨论的时候,经常穿插着谈笑,直到满⾜他们的要求才罢休。张翥曾经奉旨到中书省,与朝⾂议论当时的政事,各种建议纷纷提出,唯独张翥沉默不⾔。丞相搠思监对他说:“张先⽣平⽇喜欢议论事情,今天却⼀句话不说是什么缘故?”张翥回答说:“众⼈的议论,都是对的。但事情的性质有缓有急,施⾏起来有先有后,取决于丞相的裁决罢了。”搠思监认为他说得好。第⼆天,授予集贤学⼠,不久以翰林学⼠承旨退休,官阶为荣禄⼤夫。

  孛罗帖⽊⼉进⼊京师,顺帝命令张翥草拟诏书,削夺扩廓帖⽊⼉的官爵,并且调集军队讨伐他,张翥毅然不答应。⾝旁有⼈劝张翥,张翥说:“我的⼿臂可断,这笔我是不会拿的。”顺帝知道张翥的意志不可强迫,于是命令别的学⼠草拟。孛罗帖⽊⼉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也不因此⽽怨恨张翥。等到孛罗帖

⽊⼉被处死后,于是下诏任命张翥为河南⾏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承旨退休,终⾝给予全俸。⼆⼗⼋年三⽉去世,享年⼋⼗⼆岁。

  张翥擅长作诗,其中近体诗、长短句作得尤其好。⽂章不如诗,然⽽却每每以⽂章⾃负。经常对⼈说:“我对于⽂章已达到化境,只是由于我从不构思,不过随意⾏笔⽽已。”有⼀天,翰林学⼠沙剌班把⾃⼰作的⽂章给他看,请求给改⼏个字,张翥苦苦思索了⼀段时间,终于没能做到。沙剌班说:“先⽣对于⽂章,难道还没进⼊化境吗?为何这般苦思呢?”张翥因⽽与他相视⼤笑。因为张翥平⽇善于诙谐逗趣,⾔谈话语,常常令⼈不禁笑出声,满座都为之倾倒,进⼊他的屋⼦,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所著诗⽂甚多。张翥没有⼉⼦,到去世时,国家也灭亡了,因此他的遗稿没有传下来。所传下来的,有律诗、乐府诗,仅三卷。张翥曾经搜集战乱以来坚持⽓节⽽死和为国事⽽死的⼈物事迹,写成⼀本书,名为《忠义录》,为有识之⼠所称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