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英颜色词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英颜色词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 璐

指导老师 秦海燕

摘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绚丽。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也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颜色词汇。人类对颜色的联想比较丰富,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或者说象征意义。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是从一个概念领域向另一个概念领域的结构影射的结果。由于人类的共同直观感受及某种相似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形象色彩的感知及审美体验大体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有其共同之处,但由于民风民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颜色词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因此,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有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颜色词 ;文化 ; 象征意义

Chinese and British color word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research 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 Lu

Tutor Qin Haiyan

Abstract: This multicolored world is full of floweriness. When people are enjoying the beautiful scene of nature, they created many words to describe color. People formed a rich association about color. Different color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symbolized meanings. The associating meaning of color words is the result of reflection from one field to another. Because of the common sense of people and their similar way of thinking.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re almost same in apperceive and taste. That is to say, the associating meaning of color has its common point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custom, environment, way of thinking, religious belief and nationalism. The color words are inevitably endowed with its culture. Therefore, the associating meaning of color words has great difference. Key words: color words; culture; symbolized meaning

一、 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文化一词涵盖内容及其广泛。从人类学观点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两类,即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也称人文文化或正式文化(Culture),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中反映。所谓的广义文化或称普通文化(culture),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生活惯例及其它方面。语言是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根基,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就如一面镜子,反映了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具有民族性,从这一层面上,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也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和概括。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里,颜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因为有颜色的存在,我们才拥有色彩斑斓的人生。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从颜色的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民族是一样的,但各个民族对颜色的认知,特别是各个民族赋予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现实渊源以及文化意象是不尽相同的。

语言中用来描述颜色的词汇叫做颜色词。佰林和凯论证了基本颜色的普遍性。他们指出人类语言有11个普通颜色范畴:白,黑,红,绿,黄,蓝,粉红。各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所表示的颜色不超过上列11个范畴。颜色词是一种感官词,它不仅描绘事物的色彩,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以及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且还对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有时有着不同的含义,带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色彩。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它不仅能表现某种语言,传达某种情绪,而且它还能成为最敏捷,最通俗的交流工具和媒介。人们也常常借用色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大语系的代表,都有大量表现色彩的词汇。汉语中人们使用的“棕”或

“褐”,“红”“橙”“黄”“绿”“蓝”“灰”“白”“黑”10个但颜色词可以确定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

本颜色词。英语中有brown,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grey, white, black, pink。可以看出英汉基本颜色词除pink外事一一对应的,但就他们的内涵和使用而言,确是同中有异,异中又同。

二 、中英颜色词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佰林和凯认为,任何语言至少有两种基本颜色即黑和白,故夜为黑色,是单独和白日相对而言的。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异同,不同民族语言在颜色词的使用上却又都始终存在着差异,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惯用语,而对于同一颜色也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下面我将从颜色词语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的信仰,情感寄托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浅述一下中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差异。

(一)颜色词与民俗信仰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每一种颜色都有这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发展了对色彩这一形式因素的敏感,每个民族对色彩都有民俗上的爱好以至崇拜,而在这种对色彩的崇拜中,不同的民族在认识上常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汉族的传统观念是亲近红色的,“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着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从炎帝时的图腾崇拜,周人的尚赤之风一直持续至今,“红色”在汉民族的心目中始与吉庆,热烈,顺利,光荣,受欢迎,革命及正方势力发生联想,可见,“红色”的联想意义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因此,英雄和新娘都要“披红戴花”,新娘更需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红艳艳,连头上都要罩上“红盖头”,在传统婚礼中张贴大红喜字。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里,人们张贴红对联,刮起红灯笼,用红纸包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又称之为“红包”。用红色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备受上司领导宠爱的称为“红人”,一旦开官得势,被称为“红得发紫”。“大红大紫”“红极一时”形容巨大成功。撮合美满婚姻的人被称为“红娘”,演员表演常常爆满谓之“走红”,评上先进美其名曰上了“红榜”。“红豆”是相思豆,“红利”是额外报酬,“红栗”是免费入场券,“红火”是旺盛的代名词,“红尘”象征着人世间的繁荣,“红运”是好运,“红颜”“红袖”指青春美丽的女子。在汉族的色彩崇拜中,红色还有另一种更深层的意义,如在京剧的化妆造型中,红色脸谱表示了剧中人物的忠勇和正义。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因为日历中这些日子常

用红色字体,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red——blood man意志坚强的人,壮汉。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主要指鲜血颜色,西方人心目中鲜血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headed狂怒的。a red battle血战,它也象征着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等,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

绿色象征和平,生机,青春和希望,但无论在红果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绿色都附有贬义色彩。唐代法典以绿作为一种惩罚的标志,象征低贱。《闻见录》曾记载:“不加杖罪,但令裹碧巾以辱之。”元朝以后凡乐府妓院家男子也规定必须头戴绿巾。《元典章》规定:“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因此,后来将因妻子不负使丈夫蒙羞行为称之为给丈夫带“绿帽子”。绿在古时还表示荒野,因此“绿林好汉”虽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侠客,但“绿林”同时只占山为主,拦路抢劫的强盗。而在英语词汇中绿色有嫉妒,幼稚等贬义,如the green eyed monster(嫉妒)。green horn(无经验易受骗的人)green hand(新手,生手)as green as grass(乳臭未干,幼稚)。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冥公,传统京剧中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西方民俗文化中,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恶和灾难。如black words 不吉利的话,a black letter day 凶日,像2001年9月11号美国五角大楼和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摧毁,美国人称这一天为“Black 911”,它还象征邪恶,犯罪。例如black money (黑钱) Black Man (邪恶的恶魔), a black deed (极其恶劣的行为),black—mail (敲诈 勒索),a black—leg(骗子), black—hearted(黑心肠的,歹毒的) ,black ingratitude(极端的忘恩负义等), a black eye(丢脸,坏名声),black sheep(败家子) ,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black dog(沮丧情绪), black in the face(满脸怒气), Black Friday 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

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饰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就是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等。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A White X’s mans 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叫“白雪公主”(Snow White),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White wedding (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它又象征着正直,诚实。如a white spirit (正直的精神) white hand (廉洁诚实) white men (高尚有教养的人) 它也象征幸运,吉利。如a white day (吉日) white magic(有天使相助的法术),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white market(合法市场)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汉民族文化中,黄色象征帝王,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而西方文化的黄(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yellow press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黄色办报作风,yellow back廉价轰动一时的小说 )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1)yellow dog卑鄙的人,(2)yellow streak胆怯,(3)yellow——livered胆小的。

粉红色是红色的一种变异,红色又称桃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既用来修饰年轻美貌的女子,比如“红粉佳人”“红颜知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又以粉红或桃色来比喻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就是今日所谓之“黄色”,如“绯闻”“桃色事件”等。在西方文化中,粉红色(pink)象征精致,优良。如in the pink 良好,甚佳,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人或东西,pink tea上流社会社交活动,pink collor粉领、高层次办公人员。

从对上述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颜色词在不同民族头脑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这是有不同文化造成的,所以不同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M。伊林的著作中引过一个例子,某部落用贝壳作交易工具,送实物信—黄贝克表示纳贡,红贝克表示宣战,黑贝克则表杀光。可见在语言产生前,人们就用“颜色说话”了。不同民族赋予了颜色不同的象征意义,是“源远流长”的,不同理解是民族个性作用的结果;相同的情况则是人类文化共性的结果。需要表明的是,人们对于色色彩特征的确并非凝固不

变的,当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了广泛的开展后,作为一种民俗习性的色彩感受,也会因民族的交往而相互接近和融合。在一个民族内部,如果与色彩形式因素相联系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色彩在人们感受中的意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到了近代,曾为汉族所景仰被称为皇家颜色的黄色,已不知不觉地从明朗、庄重走向了低级趣味,甚至走向淫秽,如对有严重的颓废和色情倾向的作品,称之为“黄色文学”,自然,黄色也囊括那此猥亵下流的活动在内。

(二)颜色词与情感情绪

大自然的各种色彩使人产生各种感觉,并可陶冶人的情操。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起人的心境发生变化。颜色词作为颜色的记录符号,同样可以使人们许多联想意义,同时也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一些颜色词与心境的变化相匹配。

绿色象征和平,生机,青春与希望。绿色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和恬静和谐,因此现代汉语中有着大量关于绿的派生词与此有关。如“绿油油”“绿荫”“绿意”“绿洲”“绿色食品”等等。古人也用绿色来比喻青春韶光,如“红男绿女”,用绿字来形容年轻美貌的女子;“绿窗”来指代年轻女子的闺房。在英语词汇中,绿色(green)也与大自然紧密联系,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如green fingers(园艺才能),green house(暖房),live to 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power强大的力量,green revolution农业改革,keep a person’s memory green使记忆不忘,in a green血气方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象征沮丧、悲哀。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朋好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相当多的场合表现出对黑色的厌恶甚至畏惧,以至避讳它们。而在英语词汇中黑色除象征邪恶、不祥之外,同时也象征着庄重,尊严和尊贵“black suit”和“black dress”是西方人最崇尚的传统服装,在庄重场合,社会名流都喜欢身着黑色,叫响乐团的成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以显示尊严和肃穆,在酒店餐饮服务业中,黑色西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着装。“Black—ball”是盛装舞会,有别于穿着随意的“Disco”舞会。

蓝色给人一种宁静纯净的感觉。但蓝色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但一般由此联想到大海或天空。相对来说,蓝色(blue)在西方文化力的象征意义要丰富得多。首先,它代表忧郁,黯淡和沮丧。如in a blue mood 情绪低落,blue evils绝望,look blue; blue in a face

面有忧色,sing the blues 忧郁沮丧不乐,a blue Monday(不快乐的星期一,因刚度周末不得不开始工作或学习而得名)。

灰色(grey)在中西文化中都包含着阴郁,暗淡和低落的寓意。比如“灰色收入”“灰色地带”

He looks grey and tired.(看上去又累又憔悴。)

The prospect of the market is grey. (市场的前景很暗淡。)

颜色词与人的心态和行为有关联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心理学家认为,色彩对人的视觉影响很大,人的许多行为都会受到色彩的影响。这也可能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些颜色具有共同感觉体验和不同情感寄托的原因。

(三)颜色词与社会政治制度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回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的分化统一,社会之间的接触,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同一个颜色词,随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增加新的含义,相同的社会文化制度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词。

“红”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象征着革命和进步。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象征着革命的“红色”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红色的偏爱又融为一体,如中国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称为“又红又专”,此外,“红旗”“红小鬼”“红色根据地”等词便应运而生。一些当代文艺作品的名字有时也冠以“红”字,如电影《红孩子》《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等。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万山红遍》《红日》,甚至连斯诺的《西行漫记》其英文书名也是《红星照耀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在那环境回首的“动乱”年代,“红色”更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和丰富的联想意义,如红宝书,红卫兵,红色造反派,红司令,红五类,红旗招展,红色海洋,全国上下一片红,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等举不胜举。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红字始初在人们看来也是贬义的,刺眼鲜艳的红字是通奸罪的象征;而中国人家喻

户晓的小说《红岩》则是革命的象征,是革命者们的革命意志的表现。红色的不同含义可见一斑。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成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了权势,威严,这是因为在古代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为土黄色。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先秦时代“黄衣”是祭祀祖先这种隆重庄严时刻才穿的礼服。然后大约始于隋唐,黄色成为皇帝与贵族大臣的通用服装,庶民百姓不准穿黄色衣服。宋代王琳《野客丛书》卷八“禁用黄”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始从。”从此“黄袍加身”意味着取得政权。此外,皇帝的车子称为“黄屋”,宫禁之门称为“黄门”,皇帝的文告称为“皇榜”,皇帝的圣旨也是写在黄布上的,就是后来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清两代,黄色依然有着难以更改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天帝居于天上的“紫薇宫(星座),故而以天帝为父的人间帝王(天子)和以天帝为信凶的道教都以紫为瑞。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更多地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所采用,如称吉瑞之气为“紫气”“紫电”。皇宫叫做“紫禁城”。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往往将“紫袍”赐予品味低的臣下,而“著紫”则成为封建文人奋力追求的荣禄,人们还把道书称为“紫书”,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位高权重或极受欢迎的人称为“大红大紫”“红得发紫”。无独有偶,英语中的紫色(purple)象征意义指代尊贵,王权和皇室,因为英王室成员及其高官过去曾穿紫色衣物。英语中有be born in(to) the purple(出身皇室或较高地位的家庭),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帝或贵族联姻)同时在英语文化中蓝色也象征高贵的门第及崇高的社会地位,如in blue blood; blue——blooded(出身名贵的)blue ribbon(荣益之标志)win/get one’s blue(获得蓝色荣誉)。汉语中常用的基本颜色词“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灰”十个词。在英语中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九个“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white black grey”唯独“青”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出现空缺现象。青色衣服在古代指地位低下者穿的衣服或官职低微者的官服,如“江中司马青衫湿”(白居易)所以“青”又代指地位低下,如青衣,青衫,青衿等。

白色的心理功能在七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图,如在战争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送”“吃白食”“一穷二白”“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白脸”而黑色由于其本

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惊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毒狠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把统治者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它又表示犯罪,违法。如称干盗匪行径叫“走黑道”,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违禁的货物交易叫“黑货”“黑市”,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交“黑钱”等。

三、 结束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同一表达方式可能指的并非是同一件事,同一件事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而产生了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某老师要去学生用“绿色”一词造句时,一位外国留学生写道:“我喜欢带绿色的帽子。”这个句子令老师哑然失笑。因为在汉语中,如果说“某人带了绿帽子”,即指某人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情,这对中国男人而言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然而“戴绿帽子”在汉语中所蕴含的这种特殊的文化意义,对这个外国朋友而言却是茫然无知的。他所说的“戴绿帽子”只有其字面意义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表达的问题不单单是主观愿望的问题,他还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要是语言表达收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既有语言技巧有了解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现象渗透到语言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表示颜色的词汇也不例外,颜色词的出现,首先是特定语言集团文化环境的需要,其次是特定语言集团文化因素起主导作用的需要,“由于文化的因素,不同的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可能存在差异;也是由于文化的因素,现代各民族对颜色的看法又趋于一致。”,西方文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因此,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献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美国学者阿斯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义。”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是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用过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但是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

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例如,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我们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古人还认为“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荣,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再以白色为例,在人类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之下的白昼使他们暴露无遗,有一种随时都被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因而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另外我们的始祖还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而认为明月与萧煞的秋季连在一起,而代表秋天的颜色也就是白色了(银白色的中秋之月)。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约定俗成的,体现出某种心理功能。

不同的社会文化赋予了颜色词不同的社会含义。颜色词的这种语义的社会化过程,有如雨后晴空中飞起的一架彩虹一样,折射出形形色色的民族心理。如中国人崇尚红黄二色,法国人喜欢蓝色和粉色,德国人偏爱鲜明的色彩,荷兰人钟情于橙色与蓝色。不同的民族对于表示“凶丧”意义的时候,也有自己不同的色彩符号。康定斯基认为,民族之间内在成分(inner content of the nation)上的差异是形成我们对于不同色彩文化含义理解的决定因素。杨永林先生对于黑白有这样的阐释:西方社会中,黑色发代表哀悼;中国文化中,白色表示悼念。中西文化中,情感表达的方式由此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形成了一种两极化的态度。不同文化,对于黑白色彩所代表的情感意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地狱”对“天堂”,“默化”对“新生”的联想。就中西两种文化而言,白与黑豆表示“沉寂”(silence)之义的色彩符号。欧洲人千百年来受基督教义的熏陶,把“死亡”看作是最终的“默化”(a final silence)由此形成了“地狱”的联想。在中国人看来,“沉寂”表示生命“轮回”意义上的开始,因此产生了“再生”的联想。透过外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异同,可以窥见中西文化的内涵所在。[①]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颜色词的不同,它们的深层积淀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含有丰富的国俗和民俗意义。尽管许多词已经成为历史用语,它们却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历史,透视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才能算是

真正的学到了一门语言。对于颜色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象征意义,我们在理解时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致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