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扎扎实实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 5月13日晚,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一起观看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视频,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于永正老师那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风格和他那真真切切为学生的教育情怀。 一、无读不课堂,读中悟情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这一点,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有了充分地体现。 课堂伊始,于老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点名让学生读文,最后于老师示范读文。值得一提的是,于老师三次范读课文,而且每次读文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第三次读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表情!因为于老师在读文时,声情并茂,脸上的表情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相信学生在听完范读后,内心是不平静的。诚然,在这种示范下,定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为学生树立了读课文该怎样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下,情感得到了升华。于老师的范读,可谓是一箭双雕,匠心独具。正是有了于老师的范读,所以才有了让学生带着学生朗读的优点与老师朗读的优点再读课文这个环节,这次的学生朗读明显比开课时的朗读有了质的提升,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目标达成,朗读的目的所在。 于老师在这节课中的读还体现在“思中读、读中悟”,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哪些句子该背下来,哪些句子值得思考,并做上批注。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能更加细致地去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反馈,学生的积累的句子是多样的,对于句子的感悟也是多样的,不仅如此,于老师也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读书批注,与其说是展示,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领,尤其是从学生书写的回信与于老师的回信内容来看,两者大同小异,所以窃以为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理解了“给永远比拿快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二、教师善引导,收获益终生。 新课改特别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完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老师的这堂课,对学生的教育,还体现在那种亲切自然而又富有启迪的提醒语,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定会受益终生。比如,在开课之初,于老师问学生积累了课文中哪些好词好句时,相机说了一句“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多么富有启迪的话语啊,相信学生听后肯定愿意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吧!再比如,指导学生写字时,说了一句“字是练出来的,字是人的第二张脸,第一张脸是爸妈给的,第二张脸是自己给的。”再比如,于老师让学生默读做批注时,说了一句“读书是为了教育自己。”在让学生谈自己感受前,说了一句“读书需要交流,因此要学会倾听。”……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于老师那富有启迪的提醒语时刻启发着孩子的心扉,相信孩子们在领悟的同时,也学会了成长。 最后,在结课之余,于老师送给学生们三句话:“字是练出来的”、“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我想,孩子们听了这节课,对这三句话应该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吧,如果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明白了这些话,定会受益终生。 总之,于老师的课堂语文味儿浓,其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扎扎实实的教学风格,真真切切为学生的教育情怀值得我们每个年轻老师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