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导则(试行)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导则(试行)

来源:尚车旅游网
目 录

前 言 ............................................................... 2

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 2 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2 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 .............................................. 4 第一章 编制重点及要求 .................................................. 5

1.1注重产业支撑 .................................................... 5 1.2突出鲜明特色 .................................................... 6

1.2.1总体要求 ................................................... 6 1.2.2整体布局 ................................................... 7 1.2.3建筑布局 ................................................... 7 1.2.4建筑设计 .................................................. 10 1.2.5道路系统 .................................................. 11 1.2.6街道空间 .................................................. 14 1.2.7特色街区 .................................................. 17 1.2.8公共中心 .................................................. 18 1.2.9历史文化 .................................................. 18 1.2.10 环境整治 ................................................ 20 1.3 完善配套设施 ................................................... 22

1.3.1 总体要求 ................................................. 22 1.3.2 配套内容及标准 ........................................... 22 1.4坚持安全适用 ................................................... 23

1.4.1 选址安全 ................................................. 23 1.4.2 设防标准 ................................................. 24 1.5考虑经济省地 ................................................... 25

1.5.1 基本原则 ................................................. 25 1.5.2 功能复合 ................................................. 25 1.5.3 用地集约 ................................................. 25

第二章 编制内容及深度 ................................................. 27

2.1 规划名称 ....................................................... 27 2.2 规划年限 ....................................................... 27 2.3 内容及深度 ..................................................... 27 附 则 ................................................................. 28 附 录 ................................................................. 29

1

前 言

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本导则所称小城镇指成都市域范围内除中心城、县城、重点镇以外的一般镇乡。 2008年末,全市共有一般镇乡168个(含27个乡),其中坝区98个,丘区41个,山区29个,总人口40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6.2万人,城镇化水平19% 。具有以下特点:

1.1分布广、差异大

小城镇总面积共计约840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8%。镇域范围内最高海拔5364米,最低海拔387米,相差约5000米。最大镇域面积344.5平方公里,最小镇域面积12.5平方公里,相差近27倍。

1.2密度大、规模小

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约2个小城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6倍,是四川省城镇密度的4.6倍,是小城镇密集地区江苏省的1.7倍),平均镇域人口1.6~2.4万人,平均镇区现状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平均镇区现状实际居住人口0.2~0.4万,规划镇区面积0.5~1.5平方公里,规划镇区人口0.7~1.4万,大部分属于《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的小型镇。

1.3发展滞后、特色缺失

2008年末,小城镇人均GDP约12000元,不足全市人均水平的40%。小城镇普遍存在缺乏产业支撑、配套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规划建设中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为显著。

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域成都城乡体系分为5个层次,依次为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镇乡)和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从中心城到农村聚居点,集聚和辐射功能由强到弱,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渐次减低,空间形态由高效集约的人工环境向有机分散的自然环境过渡。

小城镇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上,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兼顾城市与乡村两种空间形态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文化

2

的影响明显,现状沉淀并保留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具备形成特色鲜明城镇空间形态的条件。

中心城 中等城市 (县城) 小城市 (重点镇) 小城镇 (一般镇乡) 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 成都城乡体系不同层次空间形态示意图

3

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

本导则旨在“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的指导思想,按照“产业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规划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在一般镇乡的发展上取得突破,将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引向深入。

4

第一章 编制重点及要求

1.1注重产业支撑

小城镇发展应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核心产业化项目,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

在临近中心城区、大型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小城镇,鼓励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位于“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内的小城镇,鼓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其它小城镇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避免在小城镇布局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

①服务业 ②观光旅游

③特色农业

图1.1 小城镇产业类型示意

小城镇规划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统筹配置土地、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资源,实现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

1.2突出鲜明特色

1.2.1总体要求

小城镇规划建设倡导“一镇一特色”,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征,强调多样性。

图1.2.1(a)与自然环境相融的小城镇

图1.2.1(b)具有鲜明人文历史特征的小城镇

6

1.2.2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坚持顺应自然、显山露水、灵活多样、凸现特色,延续城镇传统肌理及空间格局,突出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图1.2.2(a)顺应自然、显山露水(彭州龙门山镇)

图1.2.2(b)引绿入镇、融入自然 1.2.3建筑布局

1.2.3.1 建筑布局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宜采用院落式、自由式、组团式等形式,避免单调乏味的行列式。

7

图1.2.3.1(a)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建筑布局实例

①院落式(彭州丹景山镇)

8

②自由式(彭州白鹿镇) ③组团式 图1.2.3.1(b)建筑布局形式示意

1.2.3.2 应处理好与山体、水体、路、街的关系,不宜“深开挖、高切坡、高填方”。

图1.2.3.2(a)建筑临山布局示意

图1.2.3.2(b)建筑临水布局示意(崇州街子镇)

9

1.2.4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服从城镇总体风貌特征,重点在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细部(屋顶、檐口、门窗、阳台等)、环境等几个方面体现城镇特色。

①川西民居风格(大邑安仁镇)

②民清风格(都江堰泰安镇)

③现代风格

④欧陆风格(彭州白鹿镇)

图1.2.4(a)建筑风格

①建筑色彩整体协调

图1.2.4(b)建筑色彩

②建筑色彩对比

10

图1.2.4(c)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示意

图1.2.4(d)建筑整体协调示意

注重新旧建筑协调统一(详见本导则1.2.9.2),避免大拆大建。 1.2.5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应结合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路网布局应体现“窄路幅、高密度”的原则。

道路走向应顺应自然环境(地形、风向等),尊重城镇传统道路格局(详见本导则1.2.9.1)。

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与景观结合。

11

图1.2.5(a) “窄路幅、高密度”路网实例

图1.2.5(b) 道路布局顺应地形示意

图1.2.5(c)道路功能和景观相结合示意

1.2.5.1 道路等级

道路宜分为三级: ①主路

主路是镇区主要车行通道,车行道宽度7~12米。 ②支路

连接主路与巷道,车行道宽度5~7米。 ③巷道

巷道是街坊内的联系道路,道路宽度3~5米。 山区或历史街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 1.2.5.2 道路断面及线形

道路断面设计主要控制车行道宽度,根据道路功能、地形环境等灵活确定道路红线

12

宽度,可采用不等高、不对称的断面形式,可考虑设置路面停车,提倡一块板混合断面。市政管线宜设置在人行道或两侧绿带内。

图1.2.5.2(a)不等高道路断面示意

图1.2.5.2(b)不对称道路断面设计示意

道路线形应结合地形、植被、水系等,提倡景观化、生态化的设计。

图1.2.5.2(c)道路顺应地形

13

平面图

平面图

实景示意

①车行道停车道路 ②人行道停车道路 实景示意

图1.2.5.2(d)路边停车示意 1.2.6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是小城镇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活力源泉。应有宜人的尺度、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景观和街道生活。

1.2.6.1 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和性质,结合建筑的功能与布局,营造宜人多样的街道尺度。

14

①历史街区常见的空间尺度

②商业街道适宜的空间尺度

③生活街道适宜的空间尺度

15

④滨水街道空间 图1.2.6.1宜人多样街道空间形态

1.2.6.2 街道应设置供行人停留、交往、休憩的空间及设施。

图1.2.6.2 街道绿化与街道设施示意图

1.2.6.3 营造丰富的街道生活,展示地域非物质文化。

①休憩交往 ②节庆活动

图1.2.6.3 街道生活

16

1.2.6.4 结合环境和标志性建(构)筑物,丰富街道景观。

图1.2.6.4 街道景观示意 1.2.7特色街区

每个小城镇应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特色风貌。各镇可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商业、旅游、生态、文化等不同功能和空间形态的特色街区。

①商业特色街示意 ②滨水特色街示意(彭州通济镇)

17

③生态景观特色街示意 ④特色古街示意(龙泉洛带镇)

图1.2.7(a) 不同类型特色街区

宜在特色街区的入口处形成节点,打造城镇标志性景观。

①城镇入口古树节点 ②城镇入口雕塑节点

图1.2.7(b)城镇入口节点标志 1.2.8公共中心

宜将政府、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派出所等公共建筑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小城镇的公共中心。 1.2.9历史文化

1.2.9.1 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格局较为完整的小城镇,应重点保护其传统道路格局的完整性和

18

图1.2.8 公共中心示意

历史街区街道生活的原真性,尽量不改变传统街区道路宽度、走向和沿街建筑高度,其道路宽度下限可不受本导则1.2.5.1规定限制。

①崇州元通镇 ②彭州通济镇

图1.2.9.1 城镇格局保护示意

1.2.9.2 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等),应当进行保护和修缮。周边新建建筑,应在体量、风格、材质、色彩等方面与其协调,可采用统一、渐变、对比等多种手法进行设计。

①双流黄龙溪镇古树

②大邑安仁镇刘氏庄园

③邛崃回澜塔

图1.2.9.2(a) 历史遗存保护利用 19

①统一 ②对比 图1.2.9.2(b)新旧建筑协调示意

1.2.10 环境整治

应对城镇现有景观不佳的道路、建筑、河流、林盘等进行综合整治,提升环境品质。

整治前 整治后 图1.2.10(a)城镇主路整治(蒲江成佳镇)

整治前 整治后 图1.2.10(b)城镇支路整治(都江堰青城山镇)

20

整治前 整治后 图1.2.10(c)建筑风貌整治(蒲江成佳镇) 整治前 图1.2.10(d)河流整治(都江堰天马镇)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图1.2.10(e)林盘整治(都江堰天马镇)

21

1.3 完善配套设施

1.3.1 总体要求

小城镇配套设施不仅要实现均等化、满覆盖,而且要注重资源共享、综合集成,避免重复建设。

1.3.2 配套内容及标准

小城镇镇区配套设施应考虑对周边乡村地区的辐射,配套设施内容和标准如下: 1.3.2.1 公共配套设施六项

①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按1500-2000平方米控制。包括便民服务(工商、税务、民政、计生、农村产权交易、劳动保障所及法律咨询等)、农业服务(农技站、畜牧站、农产品检测、农机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综合文体活动(文化站、图书室、社团活动、青少年文体活动场所、老年文体活动场所等)等项目。

②派出所,用地面积按500-1000平方米控制;建筑面积按800-1500平方米控制。 ③标准化学校,学校规模的确定应结合上层次规划,统筹考虑镇域及周边镇乡适龄生源,生均占地面积12-15平方米。

④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最小用地不低于800平方米。 ⑤标准化卫生院,用地面积不宜小于3000平方米。 ⑥养老院,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200平方米。

1.3.2.2 市政设施七项

①自来水供应系统:应优先考虑采用城市给水管网延伸供水,相邻城镇可考虑区域共建共享,在困难地区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采用独立供水。给水管网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并按远期规划一次性建设到位,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面积用水指标分别为:

镇区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120~200升/人·日(对缺水地区可取低限值) 面积用水量指标:0.12~0.2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对缺水地区可取低限值) 供水站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最高日用水量确定,供水站的建设应随区域用水量的增加分期进行,近期宜按照管网设计供水量的50%修建,变化系数的取值按相关规范选取。

22

②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可采用雨污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体制。 污水管网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最高日最高时污水量 (可按给水管网设计水量的70~80%计算)确定,并按远期规划一次性建设到位。污水需经管网全部收集后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应根据平均日污水量确定,污水处理厂应随区域污水量的增加分期进行建设,污水处理应体现“两低一高”(低运行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原则,变化系数的取值按相关规范选取。

雨水量的计算采用成都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选用0.5~1.0年。 ③燃气设施:对具备供气条件的城镇,实施天然气管网敷设,居民生活用气指标为0.30立方米/(人·日);对不具备生活供气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新燃料、新技术来提高能效,减少排放。

④垃圾收运: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原则,镇区应设置服务全镇域的生活垃圾中转站,用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生活垃圾日产量镇区可按每人0.8~1.2公斤,农村地区可按每人0.6~0.8公斤计算,单个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70米。

⑤供电系统:供电电压等级宜为10kV、380/220V,生活用电按居住建筑面积按30~40瓦/平方米计算。

⑥镇区、旅游区(点)、农业产业化园区等区域需设置公交站点。

⑦乡镇消防站:至少配备1辆消防车(含改装)或消防摩托车,可与政府用地结合。

1.4 坚持安全适用

1.4.1 选址安全

新建或扩建用地需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尽量避让地震断裂带、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区域和洪水淹没区。

23

图1.4.2(a)城镇建设用地选址安全性示意框图

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并避免产生工程性地质灾害。

图1.4.2(b)建设用地选址应避开不良地质区域 1.4.2 设防标准

城镇建设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安全设防。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综合避难场所可结合学校、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设置,并配置供水、能源、环卫等应急设施;镇区应有两条以上(含两条)对外联系通道作为紧急疏散和救援的交通联系。

24

1.5 考虑经济省地

1.5.1 基本原则

应坚持“功能复合、用地集约”的原则。 1.5.2 功能复合

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提倡功能复合,将其分为五类,即生活居住综合用地、产业用地、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1)生活居住综合用地(RC)

包括居住、配套商业、配套娱乐等,该类用地可复合使用,相互兼容。 (2)产业用地(CMW)

包括旅游业、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市场、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仓储物流用地等。 (3)公共配套设施用地(C)

包括政府、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等用地。 (4)市政设施用地(TU)

包括公用工程用地、环卫设施用地、防灾设施用地等。 (5)道路广场用地(S)

包括道路用地、广场用地及停车场用地等。 1.5.3 用地集约

除政府、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单独占地外,其它公共配套设施提倡复合用地和多功能叠建。

25

图1.5.3(a) 复合集约用地示意

居民运动场、应急避难场所等可与学校运动场所复合集约使用。

禁止镇区规划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

图1.5.3(b) 都江堰学校操场与居民体育设施复合集约利用实例 26

第二章 编制内容及深度

2.1 规划名称

名称统一为:“ XXX 区(市)县 XXX 镇总体规划”。

2.2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统一至2020年。

2.3 内容及深度

规划成果包括五图一书一模型一附件。 五图:

(1)镇域总体规划图。应表达以下信息:地震断裂带、山洪、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等自然灾害影响范围;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农业产业化园区、历史文化遗存、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和林盘)位置;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公共配套设施,水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中转站、变电站等市政设施的位置及规模; 35kV及35kV以上电力线、输油输气管线等市政管线及其防护绿地;镇域各级道路;通过镇域的轨道交通、铁路及其防护绿地;规划宽度2米(含2米)以上河流、沟渠的走向及宽度。

(2)镇区用地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应表达以下信息:各类建设用地的边界;公共配套设施、市政设施控制指标;镇区的各级道路,轨道交通、铁路,通过镇区的电力线、输油输气管线等市政管线及其防护绿地。

(3)镇区道路工程规划图。确定道路工程技术参数,包括道路线形、坐标、高程、坡向、坡度、道路断面形式等,达到直接指导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深度。

(4)镇区市政工程规划图。确定各类工程管网布局,重点确定给水管网管径,污水、雨水管网的走向、管径、坡度、高程等工程技术参数。达到直接指导市政工程初步设计的深度。

(5)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和近期实施项目的建设规划图。重点对建筑布局、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细部以及环境等进行设计,并以效果图(含整体和局部图)予以清

27

晰表达,能直接指导下阶段实施方案的设计。

历史文化名镇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增加历史文化保护的图纸和内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小城镇,应制定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相关措施。

一书:说明书,其中强制性内容以黑体字突出显示。

一模型:反映镇区整体形态、空间关系及周边环境,模型比例根据各镇具体情况确定。

一附件:附件包括现状图、分析图和基础资料汇编等内容。

(1)镇域综合现状图。表达以下信息:地震断裂带、山洪、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等自然灾害影响范围;现状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和林盘)、历史文化遗存、农业产业化园区的位置;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公共配套设施,水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中转站、变电站等市政设施的位置及规模; 35kV及35kV以上电力线、输油输气管线等市政管线及其防护绿地;现状镇域各级道路;通过镇域的轨道交通、铁路及其防护绿地;现状宽度2米(含2米)以上河流、沟渠的走向及宽度。

(2)镇区综合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应表达以下信息:现状各类建设用地的界限,历史文化遗存的位置和范围;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名称、位置、占地规模;河流、沟渠的走向和宽度,35kV及35kV以上电力线的走向和等级;镇区现状各级道路,通过镇区的铁路、轨道交通、输油输气管线等市政设施通道。

(3)城镇建设用地评价图。对建设用地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分析,为镇区建设用地选址提供依据。

附 则

1.本导则适用范围:成都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镇乡规划建设主体。

2.编制单位资质要求:小城镇总体规划应委托具有乙级及以上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其中城市设计部分内容可以单独委托具有乙级及以上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

3.图片说明:本导则中图片仅为引导示意。

4.图表表达方式:小城镇总体规划图例与图表应按照本导则附录要求表达。

28

附 录

附表1 现状用地分类统计表

序 代码 号 1 2 3 4 5 合计 RC CMW C TU S 用地名称类别 生活居住综合用地 产业用地 公共配套设施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现状建设用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 总用地 面积(hm) 2比例(%) 人均用地面积2(m/人) 备注 小计 注:现状人口约XXXX人。

水域和其他用地包括镇区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各类防护绿地。

附表2 规划用地分类统计表

序 代码 号 1 2 3 4 5 合计 RC CMW C TU S 用地名称类别 生活居住综合用地 产业用地 公共配套设施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建设用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 规划总用地 面积(hm) 2比例(%) 人均用地面积2(m/人) 备注 小计 注:规划人口约XXXX人。

水域和其他用地包括镇区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各类防护绿地。

29

附表3 公共配套设施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 设施名称 综合服务中心 派出所 中 学 小 学 幼儿园 卫生院 养老院 居民健身设施 … 图例 数量 单位面积(m/处)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2备注 …

30

附表4 市政设施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设施名称 水厂 污水处理厂 生活垃圾中转站 公交站点 公 厕 加油站 加气站 开闭所 xxxkV变电站 图例 数量 单位面积(m/处)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2备注 … 10 电信交换局(所) 11 12 燃气调压站 配气站 13 公共停车场(库) … …

31

其他图例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