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各部门、各要求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
活动的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诺瑟姆曲线: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②加速阶段: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0%或以上。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地位)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反应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吴国国都规划思想,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特点,水网密布,交通
便利,排水通畅,展现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
齐国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
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受管子思想影响。
管子城建思想:“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准绳”。
《管子》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曹魏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以后中国古代城规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北宋中叶开封城中开始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延续千年的里坊制逐渐废除。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
规划布局与前期城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
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为中心的思想反应了
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南北街称Cardos,东西道
路称Decamanus,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卡洪城:公元前2000年,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城市。
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城市外围有2023.4h㎡土
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h㎡的公园。
田园意义:霍化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利一步。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
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田园城市”的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卫星城市:第一代卧城,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建立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
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需去母城市解决。第二代半独立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第三代新城,城内有必要生活服务设施,且有一定工业,居民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可以就地解决,此类卫星城镇基本独立。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依据城市活动对城
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城乡规划法》是约束城乡规划行为
的准绳,是我国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的法律依据;也是城乡规划编织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城乡规划法》: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
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城规的层面: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5年。
城市用地概念: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
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①地质条件:a.建筑地基:地质结构不同,对建筑物承载力不同;b.滑坡与崩塌:(措
施)选择建设用地时避免不稳定的坡面,规划用地时确定滑坡地带与稳定用地边界的距离,在必须选用有滑坡可能用地时,应采取具体工程措施,如减少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避免切坡和保护坡脚;c.冲沟:治理,对地表水进行导流或通过绿化、修筑护坡工程防止水土流失;d.地震:建设地区地震烈度,制定各项建设工程设防标准;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规划时,按用地的设计烈度、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尝试设施;②水文条件;③气候条件:a.太阳辐射;b.风向;c.温度;d.降水与湿度;④地形条件:地面起伏度、坡度、地面切割度。
风玫瑰图定义: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是研究城市布局的重要依
据。
逆温层: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
温层结,尤其在静风或地处谷地,因山坡冷气流下沉,更加剧了逆温层的形成和增厚。
热岛效应:在大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
温比郊区要高的现象。
用地评价分类:一类用地: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
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指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限制。 三类: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出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有区域性,体现了城市的个
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动态性。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
能。
规定性指标(指令性指标):指该指标是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更改。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
建筑限高、建筑后退红线、容积率(单一或区间)、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机动车、人流、禁止开口路段)、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
指导性指标(引导性指标):指该指标是参照执行的,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包括:人口容量(居住人口密
度)、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用地面积概念: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
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用地边界概念: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规划控制线:①红线:道路红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 ②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③蓝线:河流、
水域用地边界线 ④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 ⑤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用地性质概念: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和地块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
筑密集程度。
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包括公共绿地,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公共服
务实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亭榭、水池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建筑限高: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为了克服盲目追求建筑高度,造成千
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并根据建筑物所处不同区位及其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筑建造提出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
建筑后退: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包括退线距离和退界距
离两张。退线距离: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线(规划道路、绿化隔离带、铁路隔离带、河湖隔离带、高压走廊隔离带)的距离;退界距离:建筑物后退相邻单位建设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①与大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口起不小于70m;②与人行横道
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最边缘不应小于5m;③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5m;④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粗入口不小于20m;⑤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续。
道路三级划分:①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主要交通枢纽和城市性公告活动中
心,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 ②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 ③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为了明确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统也可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住区概念: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住区规模划分:①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
与居住人口相对应,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②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为围合,并与居住人口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③居住组团: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邻里单位模式:这一模式提出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①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
邻里单位内部;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保持内部安全、安静的居住氛围;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他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法国勒·柯布
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①行列式布置:获得良好日照通风,形式呆板,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②周边式布置;③混合式;④自由式。
中小学规划布置:小学的服务半径500m左右,中学1000m。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
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但同时也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 托儿所应设在人流一致的地方。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上。
住区道路分级:①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
宽度不小于20m。 ②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交通。路面宽6~9,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小于14m,无供热不小于10m。 ③三级 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内外交通,路面宽3~5;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的不小于10,无供热不小于8。 ④四级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超过
150m,应设不小于4*4m消防车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12的回车场地。 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公行” 雷德朋新镇:人车分行的代表。
人车分行特点: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道路系统组成。
人车混行: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合适,特别对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
市更为适用。
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反映了那些重要城市规划思想?
思想上:强调礼法,等级明确,严谨的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受儒家思想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 规划上:结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天为至尊、宗主天下、敬天法祖礼制),组团形式(从里坊制到宋朝发展为街巷制,形成商业街市),方格网道路系统。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PS:“对称”。就是以北为上,以南为下,以中间为中心,为上,以两边为偏房。城市布局都是座北朝南,从南向北,划一条中轴线,把重要建筑部署在中轴线上,例如北京,沿中轴线布局为大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宫,神武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唐朝以前,是王权至上思想。就是宫城在最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向南是皇城,是大臣住的地方,在向南是郭城,是百姓住的地方,充分体现了皇帝至上的思想。
宋代以后,是王权中心思想。例如北宋的都成,开封,明清两代的都成,北京。宫城在最中间,也在整个城市的最中间,向外是皇城,最外面是郭城。充分体现了王权中心的规划思想。 尽量规划为正方形城市,棋盘式城市。
城市用地评价应当考虑哪些要素?你所居住的城市,对城市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或工程要素是什么? 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地上地下自然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