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2 015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2015.12)
考生注意:
1.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 2. 150分钟内完成,总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
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③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
1
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⑪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 )(2分) A. 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 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 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 告诫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得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 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分)
5.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6. 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2
惊蛰
①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②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③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④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⑤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⑥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⑦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⑧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的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⑨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⑩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⑾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⑿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⒀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分)
8、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
3
(2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
(2)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1、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E.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2)塞上长城卒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3)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鸿门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5)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故兵无常势,____________________。(《孙子·虚实篇》) (7)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冯异传》) (8)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礼旧》)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鹧鸪天 (宋)苏轼
①林断山四竹隐墙,乱禅衰草小池塘。②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渠细细香。 ③村舍外,古城旁,仗藜徐步转斜阳。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琼。 注:此作写于被贬黄州期脚。
14.第____句对仗工整严密,颇有诗情画意,营造了一种____的氛围。(2分) 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
B.下片写人,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4
C.纵观全词,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身闲心苦的不得志者。 D . 尽管人物形象抑郁不得志,但字里行间仍不失豪放风格。 16.结合作品,赏析第④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泓 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 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日: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2)文章止于润身( ) .(3)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 (4)其平居教他子弟( ) ..18.对下列两句中“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宽简而不扰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A.①②中的“而”都是介词 B.①中的“而”是介词, ②中的“而”是连词 C.①②中的“而”都是连词 D。①中的“而”是连词, ②中的“而”是介词 19. 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文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2分)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5
①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抉,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日:‚我能为公移之。‛予日:‚有是哉?‛请试,许之。
②予尝往观口。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 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奠能举口,则眵其坎之棱,粗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蛰,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口。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4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口。
③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族子嘉敬举乡贡而采,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 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碉,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 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李东阳《移树说》
22、请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也 (2)尔 (3)焉 (4)之
A(3)(4)(1)(2) B(3)(1)(4)(2)C(1)(4)(2)(3) D(4)(3)(1)(2) 23、第③段画线句,从复句关系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折关系B.假设关系 C并列关系D.因果关系
24.第②段详写了移树的过程,是为了阐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8个字)的观点。(2分)
25.第②段使用了很多数词,请择例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简述本文与《师说》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文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在一次战斗中,一位排长以身体滚爆山坡下的地雷阵,上级决定授予他‚特等英雄‛的称号。但是,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那次不是有意的,是不小心摔下去的。记者说,英雄的称号就要批下来了,提拔任命的一切准备工作也做完了,你还是顺着‚主动滚雷‛的说法说吧,这样彼此省力。但是,这位排长始终坚持--------他是不小心摔下去的!
结果,那次获颁英雄称号的是另外两个军人,现在他们都已成了将军。那位排长很快就复员了,在家种地。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说:‚我本是农民,如果摔一跤就摔成了大官,那才后悔呢!‛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