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价值
作者:刘 姌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6期
摘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并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它却反映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是不成熟的,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史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许多马克思思想萌芽的最初原点。同时,它也给现代青年人在择业时给予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因此,《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当代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术价值 现实价值 马克思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91-01
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等,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不可否认,这些重要的文献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璀璨的明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这些文献相比似乎显得十分幼稚甚至是可笑,但是在这篇马克思的高中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到作为20世纪影响人类最大的思想家的一些思想萌芽的原初状态。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研究价值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青年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黑格尔思想占据思想领域的重要时代,因此马克思的思想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是又表现出一些不同于黑格尔思想,这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初露端倪。如果说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在此时就开始渐渐形成的话,那么在更早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则体现了他思想理论的精神原点。在这篇论文中不仅体现了马克思贯穿始终的人类自由解放的思想,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青年马克思早期的唯心主义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也正是由于对人类自由解放精神的执着追求,在这样的精神导向的指引下,开始了人类自由解放之路的探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正是基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而展开了对异化劳动的批评,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束缚人类自由解放的物质枷锁,更进一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的自由思想走入到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和“世界历史”的深处,历史唯物主义最终确立,自由思想具备了科学的形态与彻底现实的品格。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是广义上存在于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我们能够作为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不受我们的影响,表明了这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客观性,同时说明这样的社会关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的,这里马克思似乎并未意识到所谓的客观历史条件就是当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但他已经意识到社会关系不是由社会主体——人所能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它是一个在“我们有能力对他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的。 总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散落着许多马克思还未成熟的思想观点,将这些零落的观点再次拾起,认真研读,便能够窥探出马克思思想脉络的历史起点。同样,我们不能忽视青年马克思在毕业论文中激情昂扬的文字,不能忽视这些激情背后迸发的理论碎片。正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胸怀如此巨大的抱负,才成就了它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不朽的功绩。 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现实价值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谈到了选择职业时信心的来源,谈到了影响择业的因素,谈到了青年该如何选择等等问题。十七岁的马克思对热爱一词的透彻理解,他认为对职业的选择一定是在热爱这个层面上的,他把对事业的热爱看成是事业的原动力。
不可否认,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了伟大人物的风范,他把人类的幸福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归并为选择职业的方向,将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的体现之中。当代青年人在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也应该具备这样高尚的情怀,不要单纯的将自我价值的实现看成是唯一的目标,让自己陷于虚幻的追求中,让单一的价值目标迷失前进的双目。青年人更多应当意识到的是作为社会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马克思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心中远大的理想,他一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尽的力量,就是他为全人类所做的贡献。我们青年一代也许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我们在选择职业道路时一定要铭记:选择自己所爱,选择有社会价值的高尚职业。 三、结语
尽管《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带着极为浓厚的抽象人本主义色彩,其人生理想也过于单纯与空洞,但于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马克思为自己的理想而自豪,为自己的幸福属于千万人而快乐,为自己的理想而崇高。正是这样的信念,让马克思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中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撰写了《资本论》;正是这样的理想,让马克思带领欧洲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成就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崛起;正是这种执着追求,使马克思成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王毅.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1). [4]仰海峰.重思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