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公告,交易结构有所调整
7月10日,融创中国公告拟将收购万达旗下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和76间酒店股权;7月19日,融创中国公告将按原计划收购万达持有的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富力地产接手万达77个酒店股权。两次交易详情以及条款变化详见表一:
表一:融创、富力收购万达商业资产交易详情
交易对象 标的资产 标的详情 对价 295.75亿元 总建筑面积:13个文5897万平方米 旅项目可售面积:497391%股权 万平方米 76间酒店100%股权 备注 维持品牌、规划内容、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四不变 沿用原来的管理合同至合同到期 备注 维持品牌、规划内容、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四不变 首次交易协议 融创中国 (7.10) 总建筑面积:324.9万平方米 总房间数:22920 交易对象 标的资产 标的详情 335.95亿元 对价 总建筑面积:13个文5897万平方米 438.44融创中国 旅项目可售面积:4973亿元 二次交易91%股权 万平方米 协议(7.19) 76间酒总建筑面积:店100%沿用原来的328.6万平方米 199.06富力地产 股权,烟管理合同至总房间数:亿元 台万达合同到期 23202 70%股权 新增富力地产作为交易方接手万达77间酒店,交易对变化一 价仅为酒店净资产的6折 交易结构变化 融创收购13个文旅项目91%股权对价上调至438.44亿变化二 元,同时不再向万达借款完成交易 13个文旅项目的管理成本由融创中国承担,且每个项目
公司将每年向万达支付5,000万元的管理咨询费,合同期限为20年。
二.以不同立足点营造三方共赢局面
综合本次交易内容,从最直观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万达、融创以及富力三方在本次交易当中均收获满满,有助于各公司发展战略的落地。
㈠ 万达:减轻偿债压力,加快转型升级 1.补充现金流,降低负债额度
本次交易完成后万达将回收近680亿元人民币,加上公司货币资金近1,000亿元,二者共计约1,700亿元,将用于清偿公司近2,000亿的有息债务,有利于降低公司偿债压力。
2. 转型升级-轻资产运营
公告显示,交割后13个文旅项目的品牌、规划内容、项目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四方面维持不变,同时还将就每个项目公司向融创中国收取每年5,000万元的品牌许可使用费。以此看来,出售资产后的万达并非放弃在文旅项目上的发展,相反其从项目的持有方转型为建设运营管理方,品牌、服务的持续输出更符合公司自2014年以来提出的轻资产发展模式,也为后续的项目转型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背书。
㈡ 融创:低成本新增土地,储备跻身地产界前列 1.低价揽获土地,升值可期
根据公司公告,本次收购融创中国为13个文旅项目所支付的对价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⑴ 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代价438.44亿元; ⑵ 估算项目净负债约200亿元(公司应占180亿元); ⑶ 公司每年支付万达品牌许可使用费6.5亿元,共计20年,净现值约90亿元。
三者合计708.44亿元。以此推算融创中国4,500万平方米的可售建筑面积,楼面成本为1,600元/平方米,远低于项目当前所处地段的市场价,能够预示未来较为客观的投资收益。
2.土地储备上升,多线收购有望展现协同效应 交易完成后,融创中国获得近4,500万平方米的文旅地产土地储备,总计土地储备达到12,000万平方米,有望跃升至行业前三,作为土地储备仅次于恒大和碧桂园的房地产商争夺未来市场。
同时融创中国年初以150亿元收购乐视系股份,在不考虑乐视存在的财务危机情况下,其本身在硬件以及内容提供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万达近年来在文娱产业也深耕布局,旅游、院线、内容均有优质资产支撑;本次收购可能为未来融创中国和万达携手布局文娱产业奠定基础,公司业务有望多元化发展。
㈢ 富力:6折买入优质酒店资产,加速酒店业务布局 1. 6折买入优质酒店资产,获利颇丰
77家酒店作价为199.06亿元,6折收购后每间酒店成本仅2.6亿元,已经接近地价。
今年6月文华东方出售铜锣湾香港怡东酒店,经市场估值总对价高达208亿至268亿人民币,即使香港地价昂贵,香港的1家酒店的价值超过国内77家酒店总对价也是很神奇。因此,在不考虑未来资产增值以及业务收入提升的背景下,收购完成后富力地产合并报表后将获得至少130亿的投资收益;考虑77家酒店多数位于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后续资产增值空间可期(资产证券化等)。
2.缩短品牌开发周期,加速酒店业务布局
至今富力已有14家已开业酒店以及19家在建酒店,交割后富力将拥有110间高端酒店,将大幅度缩短品牌酒店开发周期,成为全国最大的五星级酒店集团,对于公司在酒店业务上的布局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大背景监管严控,去地产助力IPO
万达出售资产包的确能够带来各方共赢的局面,但本次交易从最初始谈判到最终拍板决定时间如此之快,相信也有着其他方面的考虑。
㈠ 监管趋严,规避风险
从监管层面上看,自去年12月发改委等四部门就表示监管部门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今年6月中旬,有传言称党中央国务院对大连万达六个境外投资项目将严肃处理,处理措施简单而言为不得抵押,不得贷款,不得出售给中国企业,不得进行资产重组。
7月20日,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表示,关于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尤其是支持企业投资和经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那么万达又是如何踩中上述监管雷区的呢?梳理万达海外资产并购历程,资料显示万达近5年来所购资产主要是以酒店、游艇公司、娱乐、体育公司等为主的泛娱乐产业,总计投资规模已经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过度依赖高杠杆扩张,不断通过国内银行借贷进行海外资产并购,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同时并购标的又集中在房地产、消费类资产领域,严重背离了国家“脱虚向实”的产业导向;频繁资本运作难以逃脱资产转移的嫌疑,同时也不利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被列入监管名单也理所当然。
7月21日,王健林在接受财新网采访时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此时“讲政治”的姿态也侧面印证了相关的消息,相信对万达自身而言也很有必要。
㈡ 去地产化,加快IPO进程
2016年5月,万达自港股私有化时与股东达成对赌协议,如果公司不能在2018年8月31日前在内地主板上市,万达集团将回购全部股份,并向海外及境内投资者分别支付12%和10%的利息。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国十一条”的出台限制了房地产企业的股权融资,也为万达私有化后在A股上市设置了较大的阻碍。万达在IPO过程中如果一直被监管层认定为房地产企业,那么其是否能够按照约定在18年8月31日前上市存在较大的疑问。
近两年万达的去地产化进程也不断加快,通过投资类万达广场以及合作类万达广场这样的发展模式,万达逐渐从重资产运营模式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变。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直投项目(如民生信托、中信信托、珠江人寿等)以及与富力等企业投入合作类项目,2017年上半年新发展万达广场26个均为轻资产项目,公司主要通过设计、建设指导、招商运营等服务获取一定比例的租金收入。我们认为,新的商业模式有利于万达在后续的IPO申报当中角色转换,以商业服务运营商的身份避开现行政策的监管,提高公司整体IPO的进程。
因此本次通过剥离文旅项目和酒店资产,转型为建设运营管理方,有助于公司摘下房地产标签,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而一旦公司能够顺利完成A股上市,那么相信可以摆脱港股不超过5倍的估值,对于公司价值提升以及未来发展都有了较好的保障支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