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困难生“扶贫”论文

高校困难生“扶贫”论文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校困难生“扶贫”论文

摘要:困难生在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这制约着他们以后的人生,因此,高校资助育人者还必须成立专业的心理疏导队伍,帮助困难生进行心理减压。同时,在就业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困难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 大学困难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1.1 自卑心理 高校困难学生往往会由于自身家庭经济上的拮据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每到开学之初,困难生都要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而犯愁。在学校里,他们在吃、穿、用等方面也是思量再三,唯恐自己多花一分钱而影响自己接下来的生活。这无疑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些和自己同龄的同学可以衣食无忧、大把花钱,而困难生却要处处“斤斤计较”,这种情形难免给这些困难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落差。长期下来,困难生势必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的情绪。

1.2 人际关系敏感 多数困难生都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长时间的自卑使得一部分困难生的心理慢慢转向忧郁、多疑,这就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敏感,情绪也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往往会因为旁人无心的一句话而患得患失,或者牵扯到自己的身上来,使得自身的感情很脆弱,心理异常敏感。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于边缘地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开朗也不乐观,缺少朋友,自己一人独来独往。

1.3 学业和就业压力大 一般困难生都是来自于山区或者农村,

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育理念的落后,让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出现不适应现象,他们好似“丑小鸭”一般,在来自于城市、接受过先进教育的同龄人面前,他们茫然而不知所措,原来的学习优势也荡然无存,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没有展示的舞台。同时,由于经济上的紧张,这些困难生往往还要勤工助学或在校外兼职,这让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学习和工作不能兼顾的矛盾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造成了困难生在心理上的学习焦虑。

1.4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自我效能感不是IQ,也不是个人技能,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一活动时的能动性,从而构成了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驱力。①在相当一部分的困难生身上,自我效能感低,他们对完成特定领域行为目标缺少信心,无理由地贬低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以及人际信念等。

2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读困难生的“心理贫困”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把人的需要按层次分为五层:①生理需要:如吃饭、穿衣、住房、医疗等最基本的需求,是保障人基本生存的最低级层面的物质需求。②安全需要:是保障人自身安全不受伤害的需要,它包括心理安全保障与物质安全保障两方面内容。③爱与归属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产物,渴望群体归属感,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需要,彼此之间需要关心和互助。④尊重与被尊重

的需要:这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从而找到生活与工作的意义。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满足前几个层次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需要。

2.2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透视困难生的“心理贫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理论上为我们客观分析高校困难生的“心理贫困”提供了依据。

①在生理需要方面,困难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压力大,使得他们无力负担高昂的学习费用和在校的生活费用,因此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面临着很大的窘境,他们无疑每天都战战兢兢地为这些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犯愁,因此也势必让这些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贫困”。

②在安全需要方面,物质生活的匮乏,让他们缺少安全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始终暴露于人前,接受人们的审视和审查。目前,虽然我国采取了很多形式的资助政策,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要核查这些困难生的身份和真正的家庭状况,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隐私要时刻接受外人的审查甚至公示于人,导致其内心严重缺少安全感。

③在爱与归属方面,经济上的窘迫让这些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需要金钱支撑的一些活动,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又不能缺少这类活动来维系,这就导致这些困难生难以找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在爱与归属方面的感觉缺失。

④在尊重与被尊重方面,困难生由于自己经济上的困境,成为了

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难免要面对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同时也为自己无形中贴上了“贫困”的标签。有的同学能给予困难生应有的帮助和理解,而有的同学给予他们的却是奚落和不尊重,这严重挫伤了困难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感觉到不被尊重。

⑤在自我实现方面,高校困难生担负着家庭和父辈的期望,希望他们从此摆脱生活上的困境,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从而实现自我。但是在低层次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我实现的需要也难以满足。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困难生自我效能感低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心理贫困”症状。

3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着手对高校困难生进行“心理扶贫” 3.1 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政策,首先在源头上解决困难生的生理需要 目前,我国采取了“奖、贷、助、补、减、免”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安心在学校学习。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高校的资助育人者更要做到公平而客观,让国家的资助经费能真正用到实处。同时,在对困难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隐私,做好“心理扶贫”。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依托,帮助困难生寻找爱和归属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树立克服困难和自强、自立的信心,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爱与归属感。

3.3 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撕掉困难生身上的“困难”标签,实现尊重和被尊重 困难生在入学后由于自己家庭经济上的困境,让他们成为一批特殊的群体,并被人为的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资助时,要尽量保护其隐私,避免公开其家庭情况,让困难生找到尊重和关爱。

3.4 发挥困难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救助,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面对贫困,高校困难生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用客观的心理去看待贫困,要认识到贫困只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状况,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高校资助育人者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做到“助人自助”,引导和鼓励困难生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

3.5 对困难生进行心理减压,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困难生在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这制约着他们以后的人生,因此,高校资助育人者还必须成立专业的心理疏导队伍,帮助困难生进行心理减压。同时,在就业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困难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付建红.《自我效能感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启示》.西昌学院学报,2008版。

参考文献:

[1]潘垚.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2]付建红,肖克松.自我效能感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启

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郑旭.以家校合作为途径的高校心理扶贫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