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用危化品特性表

常用危化品特性表

来源:尚车旅游网


物 质 特 性 表

1

索引

甲醇 .................................................................................................................................................. 5 苯 ...................................................................................................................................................... 6 表 硫 磺 ..................................................................................................................................... 8 表3.2.10 硫磺 ................................................................................................................................ 8 表 硫化氢..................................................................................................................................... 10 表 氢气......................................................................................................................................... 11 表 氨气......................................................................................................................................... 12 表 氨 ............................................................................................................................................ 13 表 甲烷......................................................................................................................................... 15 表 柴油....................................................................................................................................... 16 表 氢气(压缩的) ................................................................................................................... 18 表 氢气(H2) ............................................................................................................................ 19 表 石脑油 ................................................................................................................................... 21 表 氮气(压缩的) ................................................................................................................... 23 表 硫化氢(H2S) ...................................................................................................................... 24 表 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主要危险特性表 ............................................................................. 25 表 一氧化碳(CO) ................................................................................................................... 26 表 氢气(H2) ............................................................................................................................ 27 表 甲烷......................................................................................................................................... 28 表 混合渣油 ................................................................................................................................. 30 表 汽油......................................................................................................................................... 31 表 柴油......................................................................................................................................... 34 表 液化石油气 ............................................................................................................................. 35 表 硫化氢 ................................................................................................................................... 37 表 氢氧化钠 ............................................................................................................................... 38 表 一氧化碳(CO) ................................................................................................................. 41 表 二氧化硫 ............................................................................................................................... 45 表 氢气丙酮乙醚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 47 1.1.1 二氧化硫(SO2) .......................................................................................................... 51 表 二氧化硫(SO2) .................................................................................................................. 53 表 硫酸......................................................................................................................................... 56 表 硫酸危险、危害辨识表 ......................................................................................................... 57 1.1.3 三氧化硫(SO3) .......................................................................................................... 59 表 氯气......................................................................................................................................... 60 表 四氯化钛 ................................................................................................................................. 63 表 四氯化硅 ................................................................................................................................. 65 表 盐酸......................................................................................................................................... 68 表 镁(片状、带状、条状) ..................................................................................................... 70

2

表 三氯化铁 ................................................................................................................................. 72 表 一氧化碳 ................................................................................................................................. 74 表 一氧化碳(CO) ................................................................................................................. 76 表 二氧化碳(CO2) .................................................................................................................. 78 表 二氧化碳(CO2) ................................................................................................................. 79 表 三氯化钛 ................................................................................................................................. 81 表 氯气....................................................................................................................................... 83 表 氢氧化钠 ............................................................................................................................... 84 表 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大于5%)................................................................................. 86 表 盐酸....................................................................................................................................... 87 表 三氯化铁 ............................................................................................................................... 93 表 氯酸钠 ................................................................................................................................... 94 表 电石(碳化钙CaC2) ....................................................................................................... 95 表 乙炔......................................................................................................................................... 98 表 丙酮......................................................................................................................................... 99 表 氢氧化钠 ............................................................................................................................... 100 表 氢氧化钠(烧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 硫酸....................................................................................................................................... 104 表 硫酸危险特性表 ................................................................................................................. 105 表 氮气(压缩的) ................................................................................................................... 107 氮气 .............................................................................................................................................. 108 表 氮气..................................................................................................................................... 110

4.1.1 氧气的危险有害因素辩识 ..................................................................... 111

表 羰基镍................................................................................................................................... 116 表 羰基铁................................................................................................................................... 118 表 氨......................................................................................................................................... 120 表 氰化钠................................................................................................................................... 121 表 双氧水(过氧化氢) ........................................................................................................... 127 表 磷酸..................................................................................................................................... 131 表 磷酸....................................................................................................................................... 134 表 石灰粉(生石灰) ............................................................................................................... 136 表 乙醇....................................................................................................................................... 138 表 甲醇..................................................................................................................................... 141 表 天然气................................................................................................................................... 146 表 甲烷....................................................................................................................................... 148 表 乙烷..................................................................................................................................... 149 表 丙烷..................................................................................................................................... 150 表 二乙醇胺危险特性表 ........................................................................................................... 152

3

表 二硫化碳 ............................................................................................................................... 155 表 甲醇危险、有害识别表 ....................................................................................................... 160 表 甲苯....................................................................................................................................... 163 表 异丁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 169 表 正丁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 172 表 乙腈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 174 表 三乙基铝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 178 表3.2.11 氢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 180 表3.2.12 常用成品油主要危险特性对照表 ............................................................................ 183 表3.1.1 主要危险化学品类别 .................................................................................................. 184

1.1.1煤焦油危险有害识别 ......................................................................................... 185

表1.1.2 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主要危险特性表 .................................................................. 186 表1.1.4 硅铁的危险有害辨识表 .............................................................................................. 186 表3.1.4 甲醛危险、有害识别表 .............................................................................................. 187 附表3.1-6 二氧化氮危险、有害识别表 ............................................................................... 190 表3.1-1硫化碱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主要危险物料特性表 ...................................... 192 附表3.1-1 硫化碱(Na2S)危险有害识别表 ........................................................................ 193 附表3.2-4 硫化碱(Na2S)危险有害识别表 ....................................................................... 195 附表3.1-2硫化氢(H2S)危险有害识别表 ........................................................................... 196 硝酸 .............................................................................................................................................. 198 乙醚 .............................................................................................................................................. 199 附表3.2-1 石灰氮危险、危害辨识表 ................................................................................... 201 附表3.2-2 硫脲危险、危害辨识表 ....................................................................................... 204 附表3.2-10 氯酸钠危险、有害识别表 ................................................................................... 205 表3 氟硅酸危险、危害辨识表 ................................................................................................ 207 表4 氟化氢危险、危害辨识表 ................................................................................................ 209 表5 四氟化硅危险、危害辨识表 ............................................................................................ 211 表 丙烯腈特性表 ....................................................................................................................... 213 表 偶氮二异丁腈特性表 ........................................................................................................... 214 表 乙醚....................................................................................................................................... 215 表 二氯甲烷特性表 ................................................................................................................... 217 表 三氯甲烷 ............................................................................................................................... 218 表 乙酸....................................................................................................................................... 221 表 乙酸乙酯 ............................................................................................................................... 222 表 石油醚................................................................................................................................... 224 表 乙腈....................................................................................................................................... 226 表 四氢呋喃 ............................................................................................................................... 229

4

甲醇

标 英文名:methyl alcohol;Methanol 识 分子式:CH30H 外观与形状 沸点(℃)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液体GB3.2类32058 CAS:67-56-1 UN号:№1230 有类似果酒气味的挥发性液体。 64.8 0.79 1.11 自燃点(℃) 熔点(℃) 燃烧热(kJ/mol) 470 -97.8 0.727×10 3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健康 危害

能与水、乙醇、醚、苯、酮类和其它有机溶剂混合,能与多种化合物形成共沸物。 中国:50mg/m 3前苏联MAC:/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中度危害(Ⅲ)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肠胃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网膜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5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防 护 措 施 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燃烧性 闪 点 聚合 危害 危险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泄漏 处理 特性 易燃 11℃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级 6.0~36.0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 CO、CO2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或引起燃烧爆炸。在火场中,受热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有限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挖坑收容;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储 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运 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 (方法)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苯

标英文名:Benzene 危险货物编号: 6

识 分子式:C6H6 CAS号:71-43-2 外观与形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理沸点(℃) 80.1 熔点(℃) 5.5 化相对密度(水=1) 0.88 自燃温度(℃) 562 特相对密度(空气=1) 2.77 燃烧热(kJ/mol) 3264.4 性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接触 33中国MAC(mg/m):40 前苏联MAC(mg/m):15 限值 侵入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中等危害 途径 在短时内吸人大量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轻症起初有粘膜刺激症状, 随后出现兴奋或酒醉状态,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重健康 毒症还可出现震颤、谵妄、昏迷、阵发性或强直性抽搐、脉细、呼吸浅表、危害 性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急性期血清谷丙转氨酶及活性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加,血苯、尿酚升高。 健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康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危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如 害 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带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措施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闪点(℃) -11 爆炸极限(V%) 1.2-8.0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危险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其蒸特征 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引起回燃。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燃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水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烧泄漏 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爆处理 释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炸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危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险所处置。 性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储运 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剂

7

表 硫 磺

标 英文:Sulfur 识 分子式:S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固体。GB 4.1 类41501。 U N号:No.1350 固体主要有斜方晶体和单斜晶两种。硫磺在常温下化合力较迟钝,但在高温下则反应非常活跃,几乎能与金、白金以外的所有金属及氢化外观与形状 合而成硫化物。还能与氧、碳、卤素等化合。斜方晶系硫磺为黄色结晶。单斜晶系硫磺为淡黄色针状结晶。室温下不稳定,逐渐变成斜方晶系硫磺。 沸点(℃) 444.6 熔点(℃) 112.8(单斜晶119.0) 相对密度(水= 1) 2.06(单斜晶1.96) 临界温度(℃)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醚、乙醇、苯和甘油。与一般有机溶剂混溶。溶解性 极易溶于氯化硫、二硫化碳。单斜晶系硫磺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苯、甲苯、乙醇。 侵入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 :属低毒类。 途径 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闪点为207℃。自燃点为3232℃。空气中含量达35g/m以上即具燃烧性。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运输或储存时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硫磺危险 堆放场所的意外火灾是颇为多见且是一种隐患,因为或被扑灭后,甚至可能复特性 燃。急性中毒常见的有支气管炎,伴有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咯痰,有时可带有血丝。对眼睛也可产生刺激,引起流泪、羞明、结膜炎。皮肤接触可出现红斑和湿疹。 泄漏 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乳液刷洗。如无分散剂可用砂土混合,倒至空旷地方掩埋或处理 烧掉。对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洗刷,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包装标志:易燃固体。包装方法:(Ⅲ)类。编织袋内衬塑料袋、布袋。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与氯酸盐、硝酸盐、有机物、卤素、金属储运 粉末、酸类或其它氧化剂隔离储运。防止粉尘在空气中着火、爆炸。防止静电荷的产生。 灭火剂雾状水。但避免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硫磺。遇小火用砂土闷息。消防人员须穿戴防(方法) 毒面具与消防服。 理化特性理化特性

表3.2.10 硫磺

标 英文:Sulfur 识 分子式:S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溶解性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固体。GB 4.1 类41501。 U N号:No.1350 固体主要有斜方晶体和单斜晶两种。硫磺在常温下化合力较迟钝,但在高温下则反应非常活跃,几乎能与金、白金以外的所有金属及氢化合而成硫化物。还能与氧、碳、卤素等化合。斜方晶系硫磺为黄色结晶。单斜晶系硫磺为淡黄色针状结晶。室温下不稳定,逐渐变成斜方晶系硫磺。 444.6 熔点(℃) 112.8(单斜晶119.0) 2.06(单斜晶1.96) 临界温度(℃)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醚、乙醇、苯和甘油。与一般有机溶剂混溶。极易溶于氯化硫、二硫化碳。单斜晶系硫磺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苯、甲苯、乙醇。 8

侵入 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 :属低毒类。 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闪点为207℃。自燃点为232℃。空气中含量达35g/m3以上即具燃烧性。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运输或储存时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硫危险 磺堆放场所的意外火灾是颇为多见且是一种隐患,因为或被扑灭后,甚至可能特性 复燃。急性中毒常见的有支气管炎,伴有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咯痰,有时可带有血丝。对眼睛也可产生刺激,引起流泪、羞明、结膜炎。皮肤接触可出现红斑和湿疹。 泄漏 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乳液刷洗。如无分散剂可用砂土混合,倒至空旷地方掩埋或处理 烧掉。对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洗刷,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包装标志:易燃固体。包装方法:(Ⅲ)类。编织袋内衬塑料袋、布袋。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与氯酸盐、硝酸盐、有机物、卤素、金属储运 粉末、酸类或其它氧化剂隔离储运。防止粉尘在空气中着火、爆炸。防止静电荷的产生。 灭火剂雾状水。但避免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硫磺。遇小火用砂土闷息。消防人员须穿戴防(方法) 毒面具与消防服。 表1.1.5 硫磺危险、有害识别表

标 识 英文:Sulfur 分子式:S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固体。GB 4.1 类41501。 U N号:No.1350 固体主要有斜方晶体和单斜晶两种。硫磺在常温下化合力较迟钝,但在高温下则反应非常活跃,几乎能与金、白金以外的所有金属及氢化合而成硫化物。此外还能与氧、碳、卤素等化合。斜方晶系硫磺为黄色结晶。单斜晶系硫磺为淡黄色针状结晶。室温下不稳定,逐渐变成斜方晶系硫磺。 熔点(℃) 112.8(单斜晶119.0) 444.6 2.06(单斜晶1.96) 临界温度(℃)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醚、乙醇、苯和甘油。与一般有机溶剂混溶。极易溶于氯化硫、二硫化碳。单斜晶系硫磺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苯、甲苯、乙醇。 毒性 :属低毒类。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理化特性溶解性 侵入 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闪点为207℃。自燃点为232℃。空气中含量达35g/m3以上即具燃烧性。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运输或储存时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硫磺堆放场所的意外火灾是颇为多见且是一种隐患,因为或被扑灭后,甚至可能复燃。急性中毒常见的有支气管炎,伴有呼吸空难、持续咳嗽、咯痰,有时可带有血丝。对眼睛也可产生刺激,引起流泪、羞明、结膜炎。皮肤接触可出现红斑和湿疹。 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乳液刷洗。如无分散剂可用砂土混合,倒至空旷地方掩埋或烧掉。对污染的地面用不用肥皂或洗涤剂洗刷,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9

储运 灭火剂(方法) 包装标志:易燃固体。包装方法:(Ⅲ)类。编织袋内衬塑料袋、布袋。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与氯酸盐、硝酸盐、有机物、卤素、金属粉末、酸类或其它氧化剂隔离储运。防止粉尘在空气中着火、爆炸。防止静电荷的产生。 雾状水。但避免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硫磺。遇小火用砂土闷息。消防人员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消防服。

表 硫化氢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6;副危险3类及6.1类 UN号:№1053 标 中文名:硫化氢 识 分子式:H2S 英文:Hydrogen sulfide,liquefied 外观与形状 无色有臭鸡蛋样恶臭味的气体。 -60.4 1.5392(0℃) 1.19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85.5 100.4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爆 炸 危 险 性 、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溶于水、乙醇,甘油、二硫化碳。 最高容许浓度:10mg/m3 毒性:高毒 燃 接触限值 烧 侵入途径 吸入 易燃,自燃点260℃,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46%。与高热、明火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着火、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引起回燃。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硫化氢与氰化氢有相似的毒性,急性毒性:燃烧爆炸危险性和健康危害 LC50618mg/m3(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家兔吸入0.01mg/L,2小时/天,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粘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病理改变;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氟,有小气道损害。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是一种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产生急性中毒时,先出现气急,继而引起呼吸麻痹。如不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就会造成死亡,吸入极高浓度,往往造成电击样窒息死亡,且闻不到臭味;低浓度气体能刺激呼吸器官和眼睛,还有头痛、眩晕、虚弱等症状,出现咳嗽、结膜炎。 10

害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但急救人员应使用隔离式防毒面具。 眼睛受刺激:用大量水冲洗,并就医诊治。 灭火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防毒面具;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消防方法 则不容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对空气不易流通的场所要进行强制通风置换。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表 氢气

标 识 外理化 特性 中文名:氢;氢气 分子式:Ha 危规号:21001 UN No 1049 熔点(℃) 临界温度(℃) 最低爆炸能(J) -259.2 -240 0.2X10-4 英文: hydrogen,comperessed 观与形状 无色无臭气体。 -252.8 0.07(-252℃) 0.07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毒性:无毒。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急 救 伤或烧伤。 本品无毒,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液氢与皮肤接触能引起严重的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高浓度时,必须佩戴呼吸 器。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严禁烟火。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水 防护措施 燃烧性 燃 烧 爆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V%) 4.1-74.1% 禁忌物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11

炸 危 险 性 危险特性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有复燃危险,在氢气源未切断前,可扑灭气源周围火势,防止扩大。但不得灭掉气源渗漏处的火。用水冷却容器,以防止受热爆裂,并用水保护进行关阀或堵漏的人员。如泄露物未被点燃,可用雾状水直接射至易燃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以使其远离火源。如需使泄漏物蒸发加快,须在蒸汽蒸发控制的情况下,用雾状水加快其蒸发速度。 泄漏应急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采取关闭阀门等措施,制止渗处 理 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 压缩氢气用钢瓶。液氢用特殊的绝缘容器。液氢通常在大气压、温度储 运 稍高于沸点的情况下低温储运。压缩氢气常温下储存于不燃结构、通风良好、阴凉的专用库房内,严禁爆晒。远离热源、火源和可燃物。 灭火剂 (方法)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禁止向液氢使用水枪施救。。

表 氨气

中文名;氨;氨气(液英文:Ammonia 危规分类及编号:有毒气体。G B 2.3 类 标 氨) 23003 识 分子式:NH3 相对分子质量:17.03 UN号:№1005 外观与形状 无色气体,有特异的刺激臭味。 理沸点(℃) -33.5 熔点(℃) -77.7 化相对密度(水= 1) 0.82(-79℃) 临界温度(℃) 132.5 特相对密度(空气= 1) 0.6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性溶解性 易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铵,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 接触 中国MAC:30 mg/m3(短时间接触前苏联MAC(mg/m3):20 mg/m3 毒 限值 容许浓度); 性 侵入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Ⅳ级(轻度危害) 及 途径 健 -6氨对皮肤、黏膜和眼睛有腐蚀性,20×10或更多一些的含量,即有明显的刺康 -6-6健康 鼻气味,100×10时几分钟后刺激眼鼻,700×10时时会严重刺激眼鼻,超危 -6危害 过1700×10可引起严重咳嗽、支气管痉暖、肺水肿和窒息。接触液氨可引害 起严重灼伤。

12

急救 吸入:应使吸入氨气的患者急速脱离污染区,如呼吸很弱或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救治。 食入:立即漱口、饮水,送医院救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帘,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迅速送医院诊治。 皮肤接触: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一面脱下受污染的衣服,迅速送医院诊治。 救护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和佩带防毒面具。 易燃 无资料 建规火险 分级 爆炸极限(V%) 乙 15.7% ~27.4% 稳定性 稳 定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闪点(℃)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氧化性气体、氟、氯、禁忌物 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 氧化氨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燃烧爆炸危险性 储运 灭火方法 受热后罐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如有油脂或其它可燃物存在,能增强燃烧危险。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穿戴好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钢瓶泄漏时,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无法关闭时,应将钢瓶浸入水中;对残余废气和钢瓶中泄漏出来的气体,用排风机排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的通风橱中。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棚内,远离火源、热源,防止日光曝晒,严禁受热。设备都要有接地线,与其它化学物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氟、氯、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隔离储运;平时检查钢瓶漏气情况;搬运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戴好钢瓶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消防人员须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容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表 氨

标 识 中文名;氨;氨气英文:Ammonia 危规分类及编号:有毒气体。G B 2.3 类 (液氨) 23003 分子式:NH3 相对分子质量:17.03 UN号:№1005 外观与形状 无色气体,有特异的刺激臭味。 沸点(℃) -33.5 熔点(℃) -77.7 相对密度(水= 1) 0.82(-79℃) 临界温度(℃) 132.5 相对密度(空气= 1) 0.6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溶解性 毒 性

理化特性 易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铵,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 中国MAC:30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前苏联MAC(mg/m3):20 mg/m3 接触 限值 13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Ⅳ级(轻度危害) 急救 氨对皮肤、黏膜和眼睛有腐蚀性,20×10-6或更多一些的含量,即有明显的刺鼻气味,100×10-6时几分钟后刺激眼鼻,700×10-6时时会严重刺激眼鼻,超过1700×10-6可引起严重咳嗽、支气管痉暖、肺水肿和窒息。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灼伤。 吸入:应使吸入氨气的患者急速脱离污染区,如呼吸很弱或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救治。 食入:立即漱口、饮水,送医院救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帘,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迅速送医院诊治。 皮肤接触: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一面脱下受污染的衣服,迅速送医院诊治。 救护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和佩带防毒面具。 防护 措施 燃烧易燃 性 闪点(℃) 聚合 危害 燃烧爆炸危险性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无资料 建规火险 分级 爆炸极限(V%) 不聚合 乙 15.7% 27.4% ~稳定性 稳 定 氧化性气体、氟、氯、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 氧化氮、氨 禁忌物 燃烧分解产物 受热后罐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如有油脂或其它可燃物存在,能增强燃烧危险。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穿戴好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钢瓶泄漏时,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无法关闭时,应将钢瓶浸入水中;对残余废气和钢瓶中泄漏出来的气体,用排风机排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的通风橱中。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棚内,远离火源、热源,防止日光曝晒,严禁受热。设备都要有接地线,与其它化学物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氟、氯、溴、碘储运 和酸类、油脂、汞等隔离储运;平时检查钢瓶漏气情况;搬运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戴好钢瓶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14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消防人员须戴防毒面具,穿防灭火方法 护服,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容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表 甲烷

中文名:甲烷;沼气 标 分子式:CH4 识 危规号:21007 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理 化 性 质 熔点/℃: -182.5 沸点/℃: -161.5 饱和蒸汽压/KPa: 53.32(-168.8℃) 临界温度/℃: -32.6 临界压力/MPa: 4.59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易燃 闪点/℃: -188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5.3-15% 自燃温度/℃: 538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KJ.mol):889.5 最小引燃能量/mJ: 0.28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稳定性: 稳定 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1英文名:Methane; Marsh gas 分子量:16.04 CAS号: 74-82-8 UN号:1971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3毒 接触限值: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MAC:300 mg/m 性 美国TWA:AGGIH窒息性气体 美国STEL: 未制定标准. 健康 空气中甲烷浓度过高,能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危 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精细动作障碍等,甚至因缺氧而窒息、晕迷。 害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急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救 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15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分。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戴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防护服:穿工作服。 护 手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泄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融解,抽排(室漏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适当喷头烧处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理 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表 柴油

标英文名:Diesel oil Diesel fuel RTECS号:HZ1770000 识 分子式: 分子量: 稍有粘性的浅黄至棕色液体 烷烃、芳烃、烯烃等 280~370 < -35~20 未制定标准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皮肤接触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能经健康危害 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相对密度(水=1) 燃烧热(BTU/1b) 毒性:具有刺激作用 0.87~0.9 18.7×103 理外观与性状 化特性 沸程(℃) 熔点(℃)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成分 毒性及健 16

康危害 急 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洗胃,就医。 工程防护: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防护服:穿工作服。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防毒面具。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燃烧性 建规火险分级 燃烧分解产物 聚合危害 易燃 乙 CO、CO2 不能出现 闪点(℃) 燃烧性 自燃温度(℃) 禁忌物 50 稳定 257 强氧化剂、卤素 燃烧爆炸危险性 泄漏处理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危险特性 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果大量泄漏,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清除。 保持容器密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储 运 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 17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表 氢气(压缩的)

标 英文: hydrogen,comperessed 识 分子式:H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0.0899 0.078 极微溶于水 吸入、皮肤接触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001 UN No 1049 无色无臭很轻的气体。 -252.8 熔点(℃) 临界温度(℃) 最低爆炸能(J) -239.9 -259.2 0.2X10-4 理化特性侵入途径 毒性: / 本品无毒,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液氢与皮肤接触能引起严重的冻伤或烧健康危害 伤。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急 救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高浓度时,必须佩戴呼吸器。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严禁烟火。 燃 烧 爆

燃烧性 闪点(℃) 聚合危害 易燃 /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氧化性气体 水 爆炸极限(V%) 4.1-74.2%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18

炸 危 险 危险特性 性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有复燃危险,在氢气源未切断前,可扑灭气源周围火势,防止扩大。但不得灭掉气源渗漏处的火。用水冷却容器,以防止受热爆裂,并用水保护进行关阀或堵漏的人员。如泄露物未被点燃,可用雾状水直接射至易燃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以使其远离火源。如需使泄漏物蒸发加快,须在蒸汽蒸发控制的情况下,用雾状水加快其蒸发速度。禁止向液氢使用水枪施救。如有必要扑灭少量氢气的火种时,可用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灭火剂灭火。 泄漏处理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采取关闭阀门等措施,制止渗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 压缩氢气用钢瓶。液氢用特殊的绝缘容器。液氢通常在大气压、温度稍高于储 运 沸点的情况下低温储运。压缩氢气常温下储存于不燃结构、通风良好、阴凉的专用库房内,严禁暴晒。远离热源、火源和可燃物。 灭火剂(方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 法) 表 氢气(H2)

标 识 英文: hydrogen,comperessed 分子式:H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无色无臭很轻的气体。 -252.8 0.0899 0.078 极微溶于水 熔点(℃) 临界温度(℃) 最低爆炸能(J) -259.2 -239.9 0.2×10-4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1 UN No 1049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19

接触 限值 毒 性 及 健 康 急救 危 害 防护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中国MAC(mg/m3): 前苏联MAC(mg/m3): 吸入、皮肤接触 毒性:/ 本品无毒,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液氢与皮肤接触能引起严重的冻伤或烧伤。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高浓度时,必须佩戴呼吸 器。 措施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严禁烟火。 燃烧性 闪点 爆炸极限(V%) 4.1-74.2 禁忌物 氧化性气体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有复燃危险,在氢气源未切断前,可扑灭气源周围火势,防止扩大。但不得灭掉气源渗漏处的火。用水冷却容器,以危险 特性 防止受热爆裂,并用水保护进行关阀或堵漏的人员。如泄露物未被点燃,可用雾状水直接射至易燃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以使其远离火源。如需使泄漏物蒸发加快,须在蒸汽蒸发控制的情况下,用雾状水加快其蒸发速度。禁止向液氢使用水枪施救。如有必要扑灭少量氢气的火种时,可用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灭火剂灭火。 燃烧分解产物 水 20

泄漏 处理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采取关闭阀门等措施,制止渗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 压缩氢气用钢瓶。液氢用特殊的绝缘容器。液氢通常在大气压、温度稍高于沸点的储运 情况下低温储运。压缩氢气常温下储存于不燃结构、通风良好、阴凉的专用库房内,严禁暴晒。远离热源、火源和可燃物。 灭火剂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 (方法) 表 石脑油

标英文名:Naphtha 识 分子式:/ 外观与形状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理化溶解性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液体。GB3.2类32004。 UN:No.1256 无色透明液体 0.76 3~4 自燃点(℃) 燃烧热(BTU/1b) 290 18.0×103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轻度危害 特侵入途径 性 麻醉性毒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高浓度时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轻度中毒的表现有头痛、头晕、短暂意识障碍、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易激健康危害 动、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经口急性中毒出现消化道症状,直接吸入呼吸道可致吸入性肺炎。 21

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水彻底洗涤。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严重患者就医诊治。 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防护服:穿工作服。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戴供气式呼吸器。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CO、CO2 闪 点 小于-17℃ 爆炸极限(V%) 1.4~7.6 聚合危害 燃烧爆炸危险性 泄漏处理 危险特性 不能出现 燃烧分解产物 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毒性一般比石油系溶剂大,脱脂能力强。大量吸入蒸气能引起神经症状。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果大量泄漏,应在泄漏周围设雾状水幕抑爆,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清除。对污染地面进行通风,蒸发残余液体并排除蒸气。 22

保持容器密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储 运 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储存在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热源、火种,避免阳光直射;与氧化剂隔离储运。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表 氮气(压缩的)

标识 英文名:Nitrogen 分子式:N和N2 无色无味气体。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不燃气体。GB2.2类22005 UN:No.1977 物化特性 溶解性 危险特性 应急措施 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态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至液氮。 / 沸点(℃) / 熔点(℃) 相对密度(空气=1) / / 相对密度(水=1) / 氮气钢瓶在日光下曝晒或搬运时抛摔,易使钢瓶中的气体膨胀。如果钢瓶铜阀门被摔坏,容易引起爆裂。氮气本身无毒,但能在密封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而氧分压降到13.3kPa以下时,则可引起窒息,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置,则可引起意识丧失而死亡。液氮可引起皮肤和其它机体组织的严重冻伤。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安置休息并保暖。液态氮与皮肤接触急 须用水冲洗,如引起冻伤,须就医诊治。 救 23

包装方法:压缩氮通常装在耐高压的钢瓶或高压贮罐内储运。液氮用特殊绝热容器在极低的温度下装运,这种低温通过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容量不超过2L的氮气用安瓿瓶装,外木箱或纸箱加固。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内,最好专库专储。远离火源和热源。钢瓶装压缩氮气,平时用肥皂水检查钢瓶是否漏储 气。搬运时要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皮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破损。运 液态氮存放在特殊绝热的容器中,依靠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低温,故不宜储存。安瓿瓶装氮气可按一般商品保管。泄漏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氧气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防止液氮灼伤。关闭泄漏的钢瓶阀门,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并进行通风,将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灭火剂(方法) 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态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至液氮。 表 硫化氢(H2S)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标 识 分子式:H2S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理化相对密度(空气= 1) 特性 饱和蒸气压Kpa 稳定性 溶解性 燃 烧 2026.5(25℃) 稳定 燃烧热(kJ/mol) 禁忌物 无资料 强氧化剂、碱类 1.19 临界压力Mpa 9.01 UN号:№1053 无色有臭鸡蛋样恶臭味的液化气体。 -60.4 1.5392(0℃) 熔点(℃) 临界温度(℃) -85.5 100.5 英文:Hydrogen sulfide,liquefied 21006;副危险3类及6.1类 溶于水、乙醇,甘油、二硫化碳。 33接触限值 中国MAC:10mg/m,前苏联MAC:10 mg/m 爆炸极限 4.0%~46.0% 引燃温度℃ 260 24

爆 炸 危 险 性、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最小点火0.077 能mJ 急性毒性 LD50 —— 侵入途径 吸入 LC50 618mg/m(大鼠吸入) 3最大爆炸压力Mpa 0.490 易燃,自燃点260℃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46%。与高热、明火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着火、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扩散到相当远,遇明火引起回燃。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硫化燃烧爆炸危险性和氢与氰化氢有相似的毒性,小鼠吸入LC:1.12mg/L×10~30min;大鼠吸入LC100100×10×1h;人吸入LC20:600×10×30min;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引起全-6-6-6健康危害 身中毒,是一种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接触浓度超过700×10时产生急性中毒。先出现气急,继而引起呼吸麻痹。如不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就会造成死亡,吸入极高浓度,往往造成电击样窒息死亡,且闻不到臭味;低浓度气体能刺激呼吸器官和眼睛,还有头痛、眩晕、虚弱等症状,出现咳嗽、结膜炎。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急救 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但急救人员应使用隔离式防毒面具。 眼睛受刺激:用大量水冲洗,并就医诊治。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防毒面具;对空气不易流通的场所要进消防方法 行强制通风置换。 表 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主要危险特性表

物料 名称 常温下状态 气体 沸点 ℃ 闪点 ℃ -188 爆炸危 险类别 组别 T1 类别 IIA 毒性 级别 窒息 爆炸极限V% 5.3~15 引燃温度℃ 538 火灾危险类别 甲 甲烷 -161.5 氢气 气体 4.1~74.2 12.5~74 -252.8 -191.5 <-50 / 560 608.9 甲 甲 T1 T1 IIC IIA 窒息 Ⅲ 一氧化碳 气体

25

表 一氧化碳(CO)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标 识 分子式:C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N号:No.1016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191.5℃ 熔点(℃) -205℃ -140.2℃ 英文:Carbon monoxide 类21005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0.814(-191.5℃,临界温度(℃) 液体)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毒 侵入 性 途径 及 吸入 健 康 健康 危 危害 害

0.97 微溶于水。 燃烧热(kJ/mol) 中国MAC:30mg/m3 前苏联MAC: 毒性:有毒LC50=2069mg/m3(Ⅲ级,中度危害) 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志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10-6,几分钟内即可致死;浓度(1000~10000)×10-6,在13~15分钟内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的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直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要长些,500×10-6在20分钟后、200×10-6约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 26

应使中毒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急 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做胸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速送医院救 救治,最好进行高压氧治疗。 防护措施 燃烧性 自燃点608.9 (℃) 爆炸极限(V%) 74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配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12.5~禁忌物 擦、撞击的火花 稳定性 稳定 明火、高热和摩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聚合危 害 危险特性 泄漏处理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燃烧、爆炸。剧毒。 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要用排风机排送至空旷地方。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储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容易着火的地方。 运 灭火剂(方法)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表 氢气(H2)

英文: hydrogen,comperessed 危规号:21001 27

识 理化特性分子式:Ha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N No 1049 无色无臭很轻的气体。 -252.8 熔点(℃) -259.2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相对密度(水= 1) 0.0899 临界温度(℃) -239.9 相对密度(空气= 1) 0.078 最低爆炸能(J) 0.2X10-4 溶解性 极微溶于水 接触 中国MAC(mg/m3): 前苏联MAC(mg/m3): 限值 侵入 吸入、皮肤接触 毒性: 途径 健康 本品无毒,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液氢与皮肤接触能引起严重的冻危害 伤或烧伤。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急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救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防护措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高浓度时,必须佩戴呼吸 器。 施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严禁烟火。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闪点4.1-74.2<-50 爆炸极限(V%) 禁忌物 氧化性气体 (℃) % 聚合危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水 害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有复燃危险,在氢气源未切断前,可扑灭气源周围火势,防止扩大。但不得灭掉气源渗漏处的火。用水冷却容器,以防止受热爆裂,并用水保护进行关阀或堵漏的人员。如泄露物未被点燃,可用雾状水直接射至易燃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以使其远离火源。如需使泄漏物蒸发加快,须在蒸汽蒸发控制的情况下,用雾危险特性 状水加快其蒸发速度。禁止向液氢使用水枪施救。如有必要扑灭少量氢气的火种时,可用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灭火剂灭火。 泄漏处理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采取关闭阀门等措施,制止渗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压缩氢气用钢瓶。液氢用特殊的绝缘容器。液氢通常在大气压、温度储 运 稍高于沸点的情况下低温储运。压缩氢气常温下储存于不燃结构、通风良好、阴凉的专用库房内,严禁暴晒。远离热源、火源和可燃物。 灭火剂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 (方法)

表 甲烷

标英文名:meihane; Marsh gas 识 分子式:CH4 理外观与形状 无色无臭气体

危险货物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7 CAS号:74-82-8 28

化沸点(℃) -161.5 熔点(℃) -182.5 特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引燃温度(℃) 538 性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燃烧热(kj/mol) 889.5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毒接触限值 中国MAC:未制定 前苏联MAC:300mg/m3 性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轻度危害 及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健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康呼吸和心跳加速、供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危化本品,可致冻伤。 害 急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救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燃燃烧性 建规火险分级 稳定性 易燃 甲 稳定 烧爆闪 点 -60℃ 爆炸极限(V%) 1.4~7.6 禁忌物 炸强氧化剂、卤素 危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险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性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强烈反应。 泄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地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查后再用。 储 运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爆防火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雾状水 29

表 混合渣油

英文名 Residual oil 外观与黑色油状物 形状 浸入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途径 健康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可致接触性皮炎、毛囊性损害等危害。接触后,还有咳危害 嗽、胸闷、头疼、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和眼、鼻、咽喉的刺激等症状。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打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救 工呼吸,就医。 健康危害与危险特性 防护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大量温水,洗胃并灌肠。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防护服:穿工作服。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戴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措施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危险受热分解,放出腐蚀性、刺激性的烟雾。 特性 30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防护服,在上风口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灭火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方法 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响,应立即组织人员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并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另泄漏外采取措施防止泄漏物流入下水道和排洪沟。 处理 少量泄露: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后处理。 大量泄露:构筑围堤或挖坑收集,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回收或运至废弃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储 混运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备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 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表 汽油

标英文名:Gasoline 识 分子式:C5H12 -C12H26 理外观与形状 危险货物编号:31001 CAS号:8006-61-9 无色或淡黄色的易流动液体 31

化沸程(℃) 特性 熔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毒性健康危害 及健康危0.67~0.71 3~4 自燃温度(℃) 燃烧热(BTU/1b) 415~530 18.8×103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中国MAC:300mg/m3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前苏联MAC:350mg/m3 毒性:轻度危害 麻醉性毒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高浓度时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轻度中毒的表现有头痛、头晕、短暂意识障碍、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易激动、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经口急性中毒出现消化道症状,汽油直接吸入呼吸道可致吸入性肺炎。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就医。 害 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牛奶或植物油,洗胃并灌肠。就医。 32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防护服:穿工作服。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戴供气式呼吸器。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燃烧性 闪 点 聚合危害 易燃 -60℃ 不能出现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1.4~7.6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CO、CO2 燃烧分解产物 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发燃烧爆炸危险性 泄漏处理 危险特性 生强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果大量泄漏,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清除。 保持容器密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储 运 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33

表 柴油

标英文名:Diesel oil Diesel fuel 识 分子式: 理外观与性状 化成分 特沸程(℃) 性 熔点(℃)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RTECS号:HZ1770000 分子量: 稍有粘性的浅黄至棕色液体 烷烃、芳烃、烯烃等 280~370 < -35~20 未制定标准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皮肤接触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能经健康危害 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毒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性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及就医。 健康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洗胃,就医。 害 工程防护: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防护服:穿工作服。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防毒面具。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并休息。呼吸相对密度(水=1) 燃烧热(BTU/1b) 毒性:具有刺激作用 0.87~0.9 18.7×103 34

燃烧性 建规火险分级 燃烧分解产物 聚合危害 燃危险特性 烧爆炸危险性 泄漏处理 易燃 乙 CO、CO2 不能出现 闪点(℃) 燃烧性 自燃温度(℃) 禁忌物 50 稳定 257 强氧化剂、卤素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果大量泄漏,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清除。 保持容器密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储 运 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表 液化石油气

英文名:liquefied petroleum gas 标分子式:/ 识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理外观与性状 化学类别:烷烃 CAS号:68476-85-7 危规号:21053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35

化主要成分 特沸点(℃) 性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 / / / 中国MAC:1000mg/m3 吸入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毒性:麻醉性毒物 熔点(℃) 自燃温度(℃) 燃烧热(kJ/mol) / / 无资料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健康危害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毒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性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及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健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康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危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害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燃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36

烧闪 点 爆聚合危害 炸危险性 灭火方法 危险特性 -74℃ 爆炸极限(V%) 不聚合 2.25~9.65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CO、CO2 燃烧分解产物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仓库间。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储 运 关设在仓外。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表 硫化氢

标 识 英文:Hydrogen sulfide,liquefied 分子式:H2S 外观与形状 沸点(℃) 危规号:21006 CAS号: 无色有臭鸡蛋恶臭的可液化气体。 -60.3 1.5392 1.19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85.5(119KPa) 35.2 1298.4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甘油、二硫化碳,。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 前苏联MAC:未制定 毒性:有毒 毒 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37

及 健 康 危 害 健康危害 易燃,自燃点260℃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44%。与高热、明火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着火、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扩散到相当远,遇明火引起回燃,与浓硝酸与发烟硝酸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硫化氢与氰化氢有相似的毒性小鼠吸入LC:1.12mg/L10~30min;大鼠吸入LC100100×10-6×1h;人体吸入LC20:600×10-630min;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是一种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接触浓度超过700×10-6时产生急性中毒。先出现气急,继而引起呼吸麻痹。如不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就会造成死亡,吸入极高浓度,往往造成电击样窒息死亡,且闻不到愁味;低浓度气体能刺激呼吸器官和眼睛,还有头痛、眩晕虚弱等症状,出现咳嗽、结膜炎等。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急 救 输氧。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但急救人员应隔绝使用防毒面具。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建议在接触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进入高浓度区作业,须有监护人。

表 氢氧化钠

标 识 英文: sodiun hydroxide;caustic soda 分子式:NaOH 外观与形状 沸点(℃) 危规号:82001 CAS号: 1310-73-2 白 色 不 透 明 固 体,易 潮 解 1390 2.12 无资料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18.4 无意义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中国MAC(mg/m3):0.5 前苏联MAC(mg/m3):0.5 毒 接触限值 38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毒性:有毒、腐蚀性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健康危害 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急 救 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食者用水漱口,给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 器。必要时,佩戴呼吸器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像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燃 燃烧性 不燃 建规火险分级 乙 稳定性 稳定 39

烧 爆 炸 危 聚合危害 险 性 危险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禁忌物 二氧化硫、过氧化物、水 可能产生有害有毒性烟雾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泄漏处理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储 运 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灭火剂(方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法)

40

表 一氧化碳(CO)

标 识 英文: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危规号: 21005 UN号:No.1016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191.5℃ 0.814(-191.5℃,液体) 0.97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微溶于水。 中国MAC:30mg/m3 吸入 前苏联MAC: 毒性:有毒(Ⅱ级) -205℃ -140.2℃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志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急 救 健康 危害 ×10-6,几分钟内即可致死;浓度(1000~10000)×10-6,在13~15分钟内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的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直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要长些,500×10-6在20分钟后、200×10-6约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 应使中毒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做胸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速送医院救治,最好进行高压氧治疗。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配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防护措施 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41

建规火险分燃烧性 易燃 级 608.自燃点(℃) 9 (V%) 爆炸极限12.5~74 禁忌物 撞击的火花 明火、高热和摩擦、甲 稳定性 稳定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聚合 危害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能形危险 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燃烧、爆特性 炸。剧毒。 泄漏 处理 储 运 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要用排风机排送至空旷地方。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容易着火的地方。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灭火剂(方法) 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标 英文:Carbon monoxide 识 分子式:CO 外观与形状 理 沸点(℃) 化 相对密度(水= 1) 特性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5 UN号:No.1016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191.5℃ 熔点(℃) -205℃ -140.2℃ 0.814(-191.5℃,临界温度(℃) 液体) 0.97 微溶于水。 3燃烧热(kJ/mol) 毒 接触限值 中国MAC:30mg/m 前苏联MAC: 42

性 侵入途径 吸入 及 健 毒性:LD50-- LC50 2069mg/m,4小时(大鼠吸入) -63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志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10,-6几分钟内即可致死;浓度(1000~10000)×10,在13~15分钟内引起头痛、康 健康危害 眩晕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的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6危 直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要长些,500×10在20分钟后、-6200×10约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 害 应使中毒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急 工呼吸,必要时做胸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速送医院救治,最救 好进行高压氧治疗。 防护措施 燃烧性 自燃点(℃)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配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易燃 608.9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12.5~74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 二氧化碳 燃 烧 聚合危害 爆 炸 危 泄漏处理 险 性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燃烧、爆炸。 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要用排风机排送至空旷地方。 储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容易着火的地方。 运 灭火剂(方法)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一氧化碳(CO)危险、有害识别表

标 识 英文: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5 UN号:№1016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191.5℃ 熔点(℃) -205℃ 理化特性

43

相对密度(水= 1) 0.814(-191.5℃,临界温度(℃) 液体) -140.2℃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毒 0.97 微溶于水。 燃烧热(kJ/mol) 中国MAC:20mg/m3(高原环境的最高容许浓度) 吸入 前苏联MAC: 毒性:高毒 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志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10-6,几性 分钟内即可致死;浓度(1000~10000)×10-6,在13~15分钟内引起头痛、眩及 健 康 ×10-6约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 危 应使中毒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害 急救 吸,必要时做胸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速送医院救治,最好进行高压氧治疗。 防护 措施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配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乙 12.5~608.9 爆 (℃) 爆炸极限(V%) 74 禁忌物 的火花 稳定性 稳定 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健康 晕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的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直危害 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要长些,500×10-6在20分钟后、200燃 烧 燃烧性 自燃点 44

炸 危 险 性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储运 灭火剂(方法)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燃烧、爆炸。剧毒。 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要用排风机排送至空旷地方。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容易着火的地方。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表 二氧化硫

国标编号 23013 CAS号 7446-09-5 中文名称 二氧化硫 英文名称 sulfur dioxide 别 名 亚硫酸酐 45

分子式 分子量 SO2 64.06 外观与性状 蒸汽压 无色气体,具有窒息性特臭 338.42kPa/21.1℃ 溶于水、乙醇 熔 点 -75.5℃ 沸点:-10℃ 溶解性 相对密度(水=1)1.43;相对密度(空气=1)2.26 6(有毒气体),11(氧化剂) 密 度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硫酸和保险粉等 46

表 氢气丙酮乙醚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名 称 氢气 类 别 第二类,易燃气体 理化性质 危险、危害特性 备注 无色无臭很轻的气体。沸点(℃)-252.8,熔点(℃)-259.2,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相对密度(水= 1)0.0899,临界温度(℃)-239.9,相对密炸。本品无毒,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液度(空气= 1)0.078,最低爆炸能(J)0.2X10-4,极微溶于水 氢与皮肤接触能引起严重的冻伤或烧伤。 丙酮 第三类,低闪点液体 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有微香气味,能与水、甲醇、乙醚、乙醇、三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燃烧时产生刺激性蒸气, 甲烷、吡啶等混溶,能溶解油脂、橡胶和树脂。相对密度:0.792,有毒、有麻醉性。 熔点:-94.6℃,沸点:56.5,闪点:—20℃。爆炸极限:2.55%~12.80%(体积)。 乙醚 第三类,低闪点液体 易流动无色透明液体,有相当爽快的特殊气味,难溶于水,易溶于三氯有强麻醉性,蒸气能使人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甲烷,极易挥发和着火。相对密度:0.7135,沸点:34.5℃,闪点:—45℃,自燃点:180℃。爆炸极限:1.85%~36.5%。 四氢呋喃 第三类,低闪点液体 无色透明液体,有乙醚气味,溶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相对密度:0.888,易燃烧。 沸点:66℃,凝固点:—108.56℃,易燃烧,爆炸极限:2.3%~11.8%,闪点:—17.2℃。 石油醚 第三类,中闪点液体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乙醚香味,能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三蒸气有麻醉性。 氯甲烷、甲醇及高级醇相混合,不溶于水,按沸点分30~60℃、60~90℃、90~120℃,相对密度:0.635—0.660,闪点:<17.78℃,自燃点:287℃,爆炸极限:1.1%~5.9%。蒸气有麻醉性。 47

名 称 甲醇 类 别 第三类,中闪点液体 理化性质 0.7914,熔点:-97.8℃,沸点:64.96℃,爆炸极限:6.0%~明。 36.5%,闪点:11℃。 危险、危害特性 备注 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有毒,能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混溶。相对密度:误食或吸入会中毒,伤害视神经,严重可致失 无水乙醇 第三类,中闪点液体 无色而有特殊香味的透明、易挥发、易燃液体,能与水任意互溶。相对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密度:0.789,沸点:78.5℃,熔点:—117.3℃,爆炸极限:3.5%一18%(体积)。 乙酸乙酯 第三类,中闪点液体 无色透明易燃液体,有水果香味,有较强的挥发性,相对密度:0.9005,有麻醉性。 熔点:-83.6℃,沸点:77.1℃,闪点:426.67℃,爆炸极限:2.2%~11.2%。 乙腈 第二类,中闪点液体 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有毒,相对密度:0.7828,熔点:-45℃,误食、吸入或接触皮肤会中毒。 沸点:80~820℃。溶于水和乙醇,水解时生成乙酸,还原时生成乙胺。 二氯甲烷 第六类 无色透明挥发液体,有刺激性芳香气味,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 吸入蒸气有毒,有麻醉性,人鼠经口半数致死量 1600—2000mg/kg。 三氯甲烷 第六类 无色透明重质液体。不溶于水,能溶于醇、醚、苯等。有特殊气味,极蒸气有毒,有麻醉性,在光作用及在空气中能被氧 易挥发。 化生成氯化氢和光气。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50ml/m3,液体触及皮肤能使皮肤干裂,大鼠经口半数致死量2180mg/kg。 盐酸 第八类,酸性腐蚀品 为氯化氢水溶液,纯品无色透明,工业品为黄色,在空气中发烟,有极呈强酸性,有较强腐蚀性,有毒。 强刺激性气味,能与水、乙醇任意混合。相对密度:1.18,恒沸点:108.6℃,凝固点:—67.14℃(10.81%),—62.25℃(20.6%),—46.2℃(31.24%),—25.4~C(39.17%)。 乙酸 第八类,酸性腐蚀品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刺鼻醋味,味酸带苦。相对密度:1.049,熔易燃烧,火焰淡蓝色,蒸气有毒,对皮肤有腐蚀性, 点:16.6℃,沸点:118.9℃,闪点:42.?8℃,自燃点:465℃,能引起刺激痛,发红起水泡,蒸气刺激眼睛和黏膜。 48

名 称 类 别 理化性质 爆炸极限:5.4%~11.2%。蒸气压:1520Pa,蒸气密度:2.07。 危险、危害特性 备注 氢氧化钠 第八类,碱性腐蚀品 白色无定形易潮解固体,人工加工成块状、棒状、粒状 不等。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同时产生大量热。 易溶于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相对密度:2.13,熔 点:318.4℃,沸点:1390℃。 有极强腐蚀性,接触皮肤能破坏肌体组织导致 坏死。 49

表2.1 液化石油气

英文名:liquefied petroleum gas 标分子式: 识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外观与性状 主要成分 理沸点(℃) 化相对密度(水= 1) 特相对密度(空气= 性 1)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吸入 麻醉性毒物。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健康危害 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毒性及健急 救 康危害 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燃烧性 燃闪 点 烧聚合危害 爆炸危险特性 危险性 灭火方法 易燃 -74℃ 不聚合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稳定性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CO、CO2 2.25~9.65 禁忌物 燃烧分解产物 危险货物编号:21053 CAS号:68476-85-7 化学类别:烷烃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中国MAC:1000mg/m 3熔点(℃) 自燃温度(℃)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毒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50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仓库间。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储 运 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1.1.1 二氧化硫(SO2)

(1)标识:

英文名称: sulfur dioxide 危规号:23013 分子式:SO2 UN No 1079 (2)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强烈刺激性的窒息性恶臭气体。 沸点(℃) -10℃ 熔点(℃): -72℃ 相对密度(水= 1): 1.5 相对密度(空气= 1): 2.3 临界温度(℃): 157.2 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氧化剂、可燃物 燃烧性:不燃烧 溶解性:溶于水、硫酸、乙酸、醇、氯仿和醚等 (3)毒性及健康危害 接触限值:中国MAC 15mg/m3

侵入途径:吸入 毒性:Ⅲ级(中度危害)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对局部有刺激的腐蚀作用。但由于亚硫酸所形成的酸属较弱的酸,和盐酸的毒性大致相同,又因二氧化硫具有可溶解性,所以它对支气管的损害作用比上呼吸道严重。二氧化硫对皮肤、眼睛及黏膜有腐蚀性和毒性。蒸汽刺激呼吸系统,能造成支气管炎和窒息。刺激

51

眼睛,造成结膜炎。

急救方式:皮肤接触时,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时,立即提起眼睑,大量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防护措施:

a.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b.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c.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d.身体防护:穿全身防化服。 e.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f.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5)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对残余气体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用排风机送到水洗塔或与水洗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6)储运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内。避免容器受阳光直射或受热,远离热源和火种;与有机物、可燃物、氧化剂和其他可燃物品隔离储运;平时检查钢瓶是否漏气,搬运时钢瓶须戴安全帽及防震橡皮圈,防止撞击和剧烈震动,避免容器受损。 (7)消防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包括有氧气防毒面具的全身防护服,关闭钢瓶阀门,以灭火势;用水保护火场中的钢瓶使其冷却,并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52

表 二氧化硫(SO2)

中文名称 别名 分子式 分子量 熔点 相对密度(水=1) 二氧化硫 亚硫酸酐 SO2 64.06 -75.5℃ 沸点:-10℃ 1.43 英文名称 CAS号 国标编号 蒸汽压 sulfur dioxide 7446-09-5 23013 338.42kPa/21.1℃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具有窒息性特臭 溶解性 稳定性 溶于水、乙醇 稳定 相对密度(空气2.26 =1) 危险标记 6(有毒气体),11(氧化主要用途 剂) 用于制造硫酸和保险粉等 健康侵入途径 吸入。 危害 健康危害 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 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毒理急性毒性 LC506600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学资料及刺激性 家兔经眼:6ppm/4小时,32天,轻度刺激。 环境行为 致突变性 DNA损伤:人淋巴细胞5700ppb。DNA抑制:人淋巴细胞5700ppb。 生殖毒性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mg/m3,24小时(交配前72天),引起月经周期改变或失调,对分娩有影响,对雌性生育指数有影响。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25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 致癌性 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5分钟),30周(间歇),疑致肿瘤。 53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 应急泄漏应急处理处理 处置方法 不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氧化硫。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一捉捕器使气体通过次氯酸钠溶液。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措施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附表3.1-5 二氧化硫(SO2)危险、有害识别表

中文名称 别名 分子式 分子量 熔点 相对密度(水=1) 二氧化硫 亚硫酸酐 SO2 64.06 -75.5℃ 沸点:-10℃ 1.43 英文名称 CAS号 国标编号 蒸汽压 sulfur dioxide 7446-09-5 23013 338.42kPa/21.1℃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具有窒息性特臭 溶解性 稳定性 溶于水、乙醇 稳定 相对密度(空气2.26 =1)

54

危险标记 6(有毒气体),11(氧化主要用途 剂) 用于制造硫酸和保险粉等 健康侵入途径 吸入。 危害 健康危害 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 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毒理急性毒性 LC506600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学资料及刺激性 家兔经眼:6ppm/4小时,32天,轻度刺激。 环境行为 致突变性 DNA损伤:人淋巴细胞5700ppb。DNA抑制:人淋巴细胞5700ppb。 生殖毒性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mg/m3,24小时(交配前72天),引起月经周期改变或失调,对分娩有影响,对雌性生育指数有影响。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25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 致癌性 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5分钟),30周(间歇),疑致肿瘤。 不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氧化硫。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一捉捕器使气体通过次氯酸钠溶液。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 应急泄漏应急处理处理 处置方法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 55

惯。 急救皮肤接触 措施 眼睛接触 吸入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表 硫酸

标 识 英文: Sulfuric acid 分子式:H2SO4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8.1类 81007。 U N号:No. 1830 无色无臭透明粘稠的油状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至黄棕色,有时还是浑浊状。 1.834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0.49 /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毒 及 康 危 害

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1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2 mg/m3。 侵入途径 性 健康 健 危害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 Ⅲ级(中度危害) 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稀酸也能强烈刺激眼睛造成灼伤,并能刺激皮肤产生皮炎。进入眼中有失明危险。0.35—5mg/m3时,可出现呼吸改变,呈全身性的呼吸变浅变快。5mg/m3以上时,有不快感,咳嗽。6--8mg/m3时,对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与三氧化硫同样,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及肺损害。 皮肤接触: 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用碱性溶液(2%~3%碳酸氢钠、5%碳酸钠及5%硫代硫酸钠)中和。 急 眼睛接触: 冲洗的水流不应过急。 救 吸入: 应立即使患者脱离污染区,脱去可疑的污染衣物,吸入2%碳酸氢钠气雾集,患者应休息,并尽快转送医院。 食入: 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抢救。 56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口罩 眼睛防护: 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 手防护: 橡皮手套 其它: 长统靴 燃烧性 不燃烧 建规火险分级 / 稳定性 稳定 镉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闪点(℃) / 爆炸极限(V%) / 禁忌物 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 聚合 危害 燃烧爆炸危险性 泄漏 处理 危险 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 本身不燃,但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有强烈腐蚀性及吸水性。遇水发生高热而飞溅伤人或引起飞溅。所以在混合时只能把硝酸慢慢倒入水中加以搅拌,而不可把水倒入硫酸。与许多物质特别是木屑、稻草、纸张等接触猛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及其他可燃等能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着火。遇金属即反应放出氢气。 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全身耐酸防护服、防毒面具与橡皮手套。污染地面洒上碳酸钠中和后,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火源。储槽应有足够的通气孔,四周有“堤坝”围住,以防储罐泄漏。严禁与镉酸储 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运 粉末、可燃物共储混运。工作人员须穿戴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长筒靴、手套及防护眼镜和口罩。仓库附近应装有消防龙头及水管。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灭火剂用水、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方法) 热灼伤皮肤,消防人员必须安全穿戴全身防护服及其用品,防止灼伤。 表 硫酸危险、危害辨识表

标 英文: Sulfuric acid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8.1类 81007。 57

识 分子式:H2SO4 外观与形状 U N号:No. 1830 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透明粘稠的油状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至黄棕色,有时还是浑浊状。 沸点(℃) 330.0 熔点(℃) 10.5 相对密度(水= 1) 1.834 临界温度(℃) — 相对密度(空气= 3.4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1) 溶解性 与水混溶。 毒 接触 中国MAC(mg/m3):1(时间加权前苏联MAC(mg/m3): 平均容许浓度);2(短时间接性 限值 触容许浓度) 侵入 吸入、食入。 毒性:Ⅲ级(中度危害) 及 途径 LD50 2140 mg/kg(大鼠经口) 健 LC50 510mg/ m3 ,2小时(大鼠吸康 入) 危 害 健康 危害 320mg/ m3 ,2小时(小鼠吸入) 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稀酸也能强烈刺激眼睛造成灼伤,并能刺激皮肤产生皮炎。进入眼中有失明危险。0.35—5mg/m3时,可出现呼吸改变,呈全身性的呼吸变浅变快。5mg/m3以上时,有不快感,咳嗽。6--8mg/m3时,对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与三氧化硫同样,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及肺损害。 皮肤接触: 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用碱性溶液(2%~3%碳酸氢钠、5%碳酸钠及5%硫代硫酸钠)中和。 眼睛接触: 冲洗的水流不应过急。 吸入: 应立即使患者脱离污染区,脱去可疑的污染衣物,吸入2%碳酸氢钠气雾剂,患者应休息,并尽快转送医院。 食入: 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抢救。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发生爆炸性反应。 呼吸系统防护: 口罩 眼睛防护: 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 急救 防护 措施 58

手防护: 橡皮手套 其它: 长统靴 燃烧性 不燃烧 建规火险 稳定性 分级 闪点无 爆炸极限无意义 禁忌物 (℃) (V%) 燃烧爆炸危险性 稳定 镉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 氧化硫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泄漏 处理 储运 本身不燃,但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有强烈腐蚀性及吸水性。遇水发生高热而飞溅伤人或引起飞溅。所以在混合时只能把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加以搅拌,而不可把水倒入硫酸。与许多物质特别是木屑、稻草、纸张等接触猛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及其他可燃等能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着火。遇金属即反应放出氢气。 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全身耐酸防护服、防毒面具与橡皮手套。污染地面洒上碳酸钠中和后,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火源。储槽应有足够的通气孔,四周有“堤坝”围住,以防储罐泄漏。严禁与镉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共储混运。工作人员须穿戴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长筒靴、手套及防护眼镜和口罩。仓库附近应装有消防龙头及水管。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灭火剂用水、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会放(方法) 出大量热灼伤皮肤,消防人员必须安全穿戴全身防护服及其用品,防止灼伤。

1.1.3 三氧化硫(SO3)

(1)标识:

英文: Sulfuric(acid)anhydride 危险货物编号:81010 分子式: SO3 UN No.1829

用途:商品为α-型和β-型混合制品。除用于制造发烟剂、发烟硫酸外,还用作有机合

59

成的磺化剂。

(2)危险特性:与水发生爆炸样剧烈反应。与氧气、氟、氧化铝、次亚氯酸、磷、四氟乙烯等接触剧烈反应。与有机物如木、棉花或草接触会着火。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三氧化硫吸湿性极强,在空气中产生有毒的白烟,对皮肤、眼睛和粘膜有强刺激性。有腐蚀性,毒性与硫酸大致相同,大鼠吸入致死LC50 50mg∕m3,幼鼠吸入致死LC50 18mg∕m3。

(3)储运及包装:腐蚀品,(I)类包装。防止容器破损,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远离火源,与可燃物、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隔离储运。对泄漏物处理须戴好防毒面具和耐酸防护用品,将地面洒上碳酸钠中和,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4)应急与消防:消防人员须穿戴全身防护服,用干砂、二氧化碳、禁用水。吸入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温,严重者须就医,眼睛受刺激须用大量水冲洗,误服立急漱口,就医。

硫酸生产线排出的废弃物酸泥(液)中含有的(PbO、As2O3、SeO3、HF)等虽然也是有害物质,但经污水处理系统用Ca(OH)2处理后,全部变为沉淀物质,对环境和人员危害极小,在此就不作物质危害分析。

表 氯气

标中文名:氯;氯气 识 分子式:Cl2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英文名:chlorine 分子量:70.91 CAS号:7782-50-5 理形状: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熔点℃:-101

UN号:1017 化学类别:卤素与卤间化合物 溶解性:易溶与水及碱液 60

性沸点℃:-34.5 质 饱和蒸气压kpa:506.62(103℃)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MPa:7.71 燃闪点:无意义 烧爆炸下线:无意义 爆爆炸上线:无意义 相对密度(水=1):1.74 相对密度(空气=1):2.48 燃烧性:助燃 最小点火能: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无意义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炸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危氢 险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性 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可助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虑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装水、泡沫、干粉. 毒LC50 850mg 性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 1 对侵入途径:吸入 人体急性中毒:轻度者流泪、咳嗽、胸闷、咳少量痰,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症状;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炎或肺水肿,病人除了有上述症状的加重之外,出现呼吸61

危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出现气胸、隔水肿等并发害 症.呼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高浓度氯或液氯可发生灼伤和皮肤炎症.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急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救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工程控制:严加防护,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护 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戴面罩式胶布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域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泄迅速撤离泄露区域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露时隔离150米,大露泄露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

62

处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强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理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大量的废水,有可能的话,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溶液.也可将漏气的钢瓶侵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不燃有毒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运 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可燃物、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液氯储存区要建低于自然地面的围堤.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要注意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勿在人口密集区和居民区停留. 表 四氯化钛

标中文名:四氯化钛;氯化钛 英文名:titanium tetranic chloride 分子量:189.71 CAS号:7550-45-0 理化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有刺激性酸味。在空气中发烟。 熔点℃:-25 沸点℃:136.4 溶解性:溶于冷水、乙醇、稀盐酸 相对密度(水=1):1.73 相对密度(空气=1):无资料 燃烧性:不燃 最小点火能:无意义 UN号:1838 化学类别:金属氯化物 识 分子式:TiCl4 危险性类别: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质 饱和蒸气压kpa:1.33(21.3℃) 临界温度℃:358 临界压力MPa:- 63

燃烧爆炸危险性 毒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线:无意义 爆炸上线:无意义 禁忌物:强氧化剂、水、强碱 最大爆炸压力:无意义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物、氧化钛 危险特性:.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LC50 400mg/m3 性 接触限值 对人体危害 急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清洁棉花霍布等吸去液体,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 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吸入本品烟雾,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强烈刺激症状。轻度中毒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和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咳嗽、咳痰等症状,可发展成肺水肿。皮肤直接接触其液体、可引起严重的灼伤、治愈后可见黄色色素沉着。 救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食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64

防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脸设备。 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做防护。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泄露处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进行隔离150米, ,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酸碱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用大量理 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吸湿蒸汽,保护现场人员,但不要对泄漏点直接喷水。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储储存于干燥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碱运 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体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破裂。雨天不宜运输。

表 四氯化硅

标中文名:四氯化硅;四氯化矽 英文名:silicon tetrachloride 分子量:169.90 UN号:1818 识 分子式:SiCl4 65

危险性类别: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CAS号:10026-04-7 化学类别:非金属氯化物 理化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淡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潮解。 熔点℃:-70 溶解性:可溶于笨、氯仿、石油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水=1):1.48 相对密度(空气=1):5.86 燃烧性:不燃 最小点火能: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无意义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氧化硅 质 沸点℃:57.6 饱和蒸气压kpa:55.99(37.8℃)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燃烧爆炸危险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线:无意义 爆炸上线:无意义 禁忌物:强氧化剂、醇类、水、强碱 危险特性:.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对许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具有腐蚀性。 性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毒LC50 54640mg/kg(大鼠经口) 性 接触限值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 未制定标准 66

对人体危害 急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高浓度可引起角膜混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眼直接接触可导致角膜和眼睑严重灼伤。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组织坏死。本品可引起溶血反应而导致贫血。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救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食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防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脸设备。 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或抢救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做防护。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露处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用大量水冲洗,理 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67

储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食用化运 学品、碱类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雨天不宜运输。 表 盐酸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 8.1类标 英文: Hydrochloric acid 81013 识 分子式:HCI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 N号: No.1789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108 .6(20%) 1.2 1.26 凝固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7 ~ - 62 无意义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溶于乙醇和乙醚。在常温下易挥发。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 毒性 :LC50 ——LD50 —— Ⅲ级(中度危害) 及 氯化氢气体或盐酸酸雾刺激性强,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健 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康 健康危害 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和皮肤接触可致腐蚀性的灼危 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15 毒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性 68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流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防护 措施 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燃燃烧性 烧爆爆炸极限炸危险聚合危害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闪点(℃) / (V%) 氯、溴)、易燃或可燃物 氯化氢 / 禁忌物 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不燃 分级 硫酸、硝酸、碱类、金属粉末 、氧化剂、建规火险/ 稳定性 稳定 69

性 危险 能与一些活拨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而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浓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生成白色烟雾。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特性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泄漏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处理 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石棉瓦、玻璃瓦货棚下,使用耐盐酸地坪。不可与硫酸、硝酸混放,应与碱类、金属粉末、氧化剂、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氯、溴)、易燃储 或可燃物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扣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库外应装有水龙头,并备有中和剂。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灭火剂(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消防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

表 镁(片状、带状、条状)

标 英文:magnesium(foil、riboon、turning)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固体GB4.1类41502 70

识 分子式:Mg 外观与性状 沸点(℃) 相对密度 U N号:1869 银白色金属,是实用金属中最轻的。 1100 1.738 0.13(621℃) 熔点(℃) 燃烧热(kJ/mol) 651 609.7 理化特性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 不溶于水、碱液,溶于酸 镁粒和镁粉为遇湿易燃物品。与水、氢、碱等反应放出可爆炸的氢气。粉尘能与 燃烧爆炸危险危险特性 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花即可燃烧。尚未见到急性中毒,仅能见到角膜或鼻黏膜轻微刺激。 燃烧性 易燃 爆炸极限 稳定性 不稳定 酸类、酰基氯、卤素、强氧化剂、卤代闪点(℃) / (V%) / 禁忌物 烃、水、氧气 聚合危害 应急措施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镁 禁止使用水、泡沫、二氧化碳、1211灭火。用干砂土、碎石棉或干粉灭火剂(其和灭火方中一种含有聚乙烯和硼酸钠的粉末)。 法 急救 使患者脱离污染区并安置休息保暖。皮肤灼伤时伤口保洁,速送医院诊治。 易燃固体。包装方法:(Ⅳ)类。镁片、镁带、镁条用严密封口的塑料袋装外合装性 储运须知木箱。镁粒用玻璃瓶外木箱内衬垫料。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和包装标的仓间内。最好专仓专储。严防受潮。与氯、溴、碘、氧化剂、卤代烃、酸类和志 碱类物品隔离储运。 71

切断一切火源,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扫起,移至空旷地方,倒置稀盐酸中(1泄漏处理 份浓盐酸加2份水稀释而成),放置24小时,稀释后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表 三氯化铁

英文: ferric trichloride 标 81513 识 分子式:FeCl3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 N号:No.1773 黑棕色结晶,也有薄片状 319 2.09 5.61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06 - - 危规分类及编号:第8.1类酸性腐蚀品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不溶于甘油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毒 限值 性 侵入 及 途径 健 吸入本品粉尘对整个呼吸道有强烈腐蚀作用,损害粘膜组织,引起化学性肺炎康 健康 危 危害 害 慢性影响:长期口服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伤。 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虚脱。 等。对眼睛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重者可导致失明。皮肤接触可导致化学性灼伤。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LD50 1872mg/kg(大鼠经口) 72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做防护; 措施 身体防护:穿帆布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燃燃烧性 烧爆炸危险闪点无意义 (℃)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燃烧分解产物 氯化物 (V%) 不燃 分级 爆炸极限无意义 禁忌物 强氧化剂、钾、钠 建规火险- 稳定性 稳定 73

性 危险 受高温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特性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字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泄漏 处理 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剂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用大量的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金属粉储运 末、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等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灭火剂水、二氧化碳、泡沫。 (方法)

表 一氧化碳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标 英文:Carbon monoxide 21005 识 分子式:C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N号:No.1016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191.5℃ 熔点(℃) -205℃ 理化特性

74

0.814(-191.5℃,相对密度(水= 1) 液体)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0.97 微溶于水。 中国MAC:30mg/m3 吸入 前苏联MAC: 毒性:LD50-- LC50 2069mg/m3,4小时(大鼠吸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急 工呼吸,必要时做胸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速送医院救治,最救 好进行高压氧治疗。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配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防护措施 安全地带。 燃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健康危害 入) 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志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10-6,几分钟内即可致死;浓度(1000~10000)×10-6,在13~15分钟内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的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直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要长些,500×10-6在20分钟后、200×10-6约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 应使中毒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140.2℃ 75

烧 爆 炸 危 险 自燃点608.9 (℃) 聚合危害 爆炸极限(V%) 12.5~禁忌物 74 燃烧分解产物 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 二氧化碳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危险特性 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燃烧、爆炸。 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要用排风机排送至空旷地方。 储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容易着火的地方。 运 灭火剂(方法)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性 泄漏处理 表 一氧化碳(CO)

英文:Carbon monoxide 标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5 识 分子式:CO 外观与形状 UN号:№1016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191.5℃ 熔点(℃) -205℃ -140.2℃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0.814(-191.5℃,临界温度(℃) 液体)

76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急救 健康 危害 吸入 0.97 微溶于水。 燃烧热(kJ/mol) 中国MAC:30mg/m3 前苏联MAC: LC50 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志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10-6,几分钟内即可致死;浓度(1000~10000)×10-6,在13~15分钟内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的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直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要长些,500×10-6在20分钟后、200×10-6约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 应使中毒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做胸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速送医院救治,最好进行高压氧治疗。 防护 措施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配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乙 12.5~608.9 爆炸极限(V%) 74 禁忌物 擦、撞击的火花 稳定性 稳定 明火、高热和摩燃 烧 爆 炸 危 燃烧性 自燃点(℃) 聚合 危害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77

险 性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储运 灭火剂(方法)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燃烧、爆炸。剧毒。 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来的气体要用排风机排送至空旷地方。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容易着火的地方。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表 二氧化碳(CO2)

标 识 英文:Carbon dioxide,compressed 分子式:CO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危规分类及编号:不燃气体。GB 2.2类22019 UN号:№1013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 -78.5℃ 1.101 1.53 能溶于水。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56.6℃ 31.1℃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侵入 吸入及皮肤接触 途径 毒性:/

78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空气中浓度超过3%以上,能出现呼吸困难、头疼、眩晕、呕吐等;10%以上时,出现视力障碍、痉挛、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丧失;35%以上时,则出现中枢神经的抑制、昏睡、痉挛、窒息致死。同时接触液化二氧化碳健康 可引起皮肤的冻伤。 危害 由于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无臭,比重又大于空气,因此常常积聚于低洼处,弥散于二氧化碳生产和应用场所,当浓度达到或超过上面所反应的限量时,往往会在人不知不觉中,使人、畜及其他动物中毒甚至窒息死亡。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安置休息并保暖。皮肤冻伤须用水冲急救 洗,并就医诊治。 储运 灭火剂(方法) 钢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热源、火种、避免阳光直射;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将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 表 二氧化碳(CO2)

中文名 分子式 CAS号 化学类别 二氧化碳;碳酸酐 英文名 CO2 124-38-9 非金属氧化物 沸点(℃): -78.5(升华) 相对分子量 危险性类别 carbon dioxide 44.01 第2.2类 不燃气体 理化熔点(℃): -56.6特性 (527kPa) 相对密度(水=1) 1.56(-79℃) 相对密度(空气=1) 1.53 79

饱和蒸气压(kPa) 1013.25(-39℃) 临界温度(℃) 31 临界压力(MPa) 7.39 溶解性 溶于水、烃类等多种有机溶剂。 健康 侵入途径 吸入 危害 健康危害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醉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存在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 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迅速气化,能造成-80~-43℃的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的严重冻伤。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二氧化碳者,可有头痛、失眠、头晕、易兴奋等神经功能紊乱状况。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急救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 措施 眼睛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特性 灭火本品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 方法 防护车间卫生标准 措施 工程控制 呼吸系统防护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 中国MAC(mg/m3):18000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避免高浓度吸入。进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80

表 三氯化钛

标识 分子式:TiCl3 危险性类别:第4.2类 自燃物品 中文名:三氯化钛;氯化亚钛 英文名:titanium trichloride ;titanium chloride 分子量:154.25 CAS号:7505-07-9 理化性外观与性状:深紫色结晶,易潮解。 熔点℃:440(分解) 沸点℃:分解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 相对密度(水=1):2.46 相对密度(空气=1):无资料 燃烧性:易燃 最小点火能: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无意义 稳定性:不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氧化钛 UN号:2441 化学类别:金属氯化物 质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燃烧爆炸危险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线:无意义 爆炸上线:无意义 禁忌物:强氧化剂、水 危险特性:强还原剂。易自燃,暴露在空气或潮气中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在潮湿空气存在下,放出热和近似白色烟雾状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氯化氢性 气体。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 81

毒LC50 性 LD 50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 未制定标准 对人体危害 急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尽快用软纸或棉花擦去毒物,然后用水冲洗,就医.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接触后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呕吐。 救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食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防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脸设备。 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建议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做防护。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82

泄露处理 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一切火源。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收集于密闭容器中做好标记,待处理。大量泄漏: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不运 宜大量或久存。在氮气中操作处理。应与氧化剂、碱类、发泡剂H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 表 氯气

标中文名:氯;氯气 识 分子式:Cl2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理化性质 形状: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熔点℃:-101 沸点℃:-34.5 饱和蒸气压kpa:506.62(103℃)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MPa:7.71 燃烧爆炸危险性 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线:无意义 爆炸上线:无意义 溶解性:易溶与水及碱液 相对密度(水=1):1.74 相对密度(空气=1):2.48 燃烧性:助燃 最小点火能: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无意义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英文名:chlorine 分子量:70.91 CAS号:7782-50-5 UN号:1017 化学类别:卤素与卤间化合物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可助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虑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装水、泡沫、干粉. 毒LC50 850mg 性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 1 83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急性中毒:轻度者流泪、咳嗽、胸闷、咳少量痰,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症状;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炎或肺水肿,病人除了有上述症状的加重之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出现气胸、隔水肿等并发症.呼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高浓度氯或液氯可发生灼伤和皮肤炎症.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急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救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工程控制:严加防护,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戴面罩式胶布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域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泄露处理 迅速撤离泄露区域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露时隔离150米,大泄露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强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大量的废水,有可能的话,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溶液.也可将漏气的钢瓶侵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不燃有毒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运 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可燃物、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液氯储存区要建低于自然地面的围堤.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要注意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勿在人口密集区和居民区停留.

表 氢氧化钠

标 识 英文: sodiun hydroxide;caustic soda 分子式:NaOH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毒 性

危规号:82001 CAS号: 1310-73-2 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1390 2.12 无资料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18.4 无意义 理化特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前苏联MAC(mg/m):0.5 3接触限3中国MAC(mg/m):0.5 值 84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途吸入、食入 毒性:轻度危害(Ⅳ) 径 健康危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害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食者用水漱口,给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 器。必要时,佩戴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像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不燃 无意义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乙 无意义 稳定性 稳定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禁忌物 二氧化硫、过氧化物、水 可能产生有害有毒性烟雾 急 救 防护措施 燃烧性 闪点(℃)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燃 危险特烧 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性 爆 炸 危 险 性 腐蚀性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泄漏处理 储存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储 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运 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灭火剂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方法)

85

表 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大于5%)

标 识 英文: sodium hypochlorite , solution 分子式:NaCI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危规分类及编号:其他腐蚀品。GB 8.3类 83501 U N号:No.1791 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102.2 1.10 溶于水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6 - 理化特性 燃烧爆炸危险性 中国MAC(mg/m3): 吸入、食入。 前苏联MAC(mg/m3): 毒性:有毒 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再用肥皂彻底洗涤;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不燃 无意义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稳定性 禁忌物 不稳定 酸类 氯化物 急救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闪点(℃)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与有机物、日光接触发出有毒的氯气,具有腐蚀性。与酸接触时散发出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气体。 86

泄漏 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与手套,穿一般作业工作服,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排放入废水系统;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本品容易变质,不可久储。 储运 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方法)

表 盐酸

标 英文: Hydrochloric acid 识 分子式:HCI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 8.1类81013 U N号: No.1789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108 .6(20%) 1.2 1.26 凝固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7 ~ - 62 无意义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溶于乙醇和乙醚。在常温下易挥发。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 毒性 :Ⅲ级(中度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15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 性 健康危害 及 健 康 危 害 急救 氯化氢气体或盐酸酸雾刺激性强,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和皮肤接触可致腐蚀性的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流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87

防护 措施 检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燃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不聚合 / 稳定性 稳定 燃烧性 闪点(℃) 聚合危害 危险 特性 / / 硫酸、硝酸、碱类、金属粉末 、氧化剂、禁忌物 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氯、溴)、易燃或可燃物 氯化氢 燃烧分解产物 燃烧爆炸泄漏 危处理 险性 能与一些活拨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而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浓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生成白色烟雾。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石棉瓦、玻璃瓦货棚下,使用耐盐酸地坪。不可与硫酸、硝酸混放,应与碱类、金属粉末、氧化剂、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氯、溴)、易燃储 或可燃物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扣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库外应装有水龙头,并备有中和剂。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灭火剂(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消防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 表2-2 盐酸

标 识 英文: Hydrochloric acid 分子式:HCI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溶解性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 8.1类81013 U N号: No.1789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108 .6(20%) 1.20 溶点(℃) 燃烧热(kJ/mol) -114.8(纯) 无意义 理化特性饱和蒸汽压(kpa) 30.66(21℃) 相对密度(空气= 1) 1.26 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溶于乙醇和乙醚。在常温下易挥发。 88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中国MAC(mg/m3):7.5(最高容许浓度)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吸入、食入 毒性 :Ⅲ级(中度危害) 健康 危害 氯化氢气体或盐酸酸雾刺激性强,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和皮肤接触可致腐蚀性的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流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燃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稳定性 稳定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急救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闪点无意义 (℃)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硫酸、硝酸、碱类、金属粉末 、氧无意义 禁忌物 化剂、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氯、溴)、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 氯化氢 不聚合 燃烧爆炸危险性 能与一些活拨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而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浓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生成白色烟雾。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泄漏 处理 89

储运 储存于石棉瓦、玻璃瓦货棚下,使用耐盐酸地坪。不可与硫酸、硝酸混放,应与碱类、金属粉末、氧化剂、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氯、溴)、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扣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库外应装有水龙头,并备有中和剂。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灭火剂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方法) 消防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 表3.1.3 盐酸危险、有害识别表

英文: Hydrochloric acid 标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 8.1类81013 识 分子式:HCI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 N号: No.1789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108 .6(20%) 1 .2 1 .26 凝固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7 ~ - 62 无意义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溶于乙醇和乙醚。在常温下易挥发。 中国MAC(mg/m3):7.5(最高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 :Ⅲ级(中度危害) 前苏联MAC(mg/m3): 毒 性 及 健 康 健康 危 危害 害 性的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90

限值 侵入 途径 氯化氢气体或盐酸酸雾刺激性强,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和皮肤接触可致腐蚀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流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急救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防护 措施 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建规火险燃烧爆炸硫酸、硝酸、碱类、金属粉末 、氧危险性 闪点无意义 (℃) (V%) 素(氟、氯、溴)、易燃或可燃物 爆炸极限无意义 禁忌物 化剂、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燃烧性 不燃 分级 稳定性 稳定 91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能与一些活拨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而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浓危险 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生成白色烟雾。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特性 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泄漏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处理 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石棉瓦、玻璃瓦货棚下,使用耐盐酸地坪。不可与硫酸、硝酸混放,应与碱类、金属粉末、氧化剂、氰化物、氯酸盐、氟化物、卤素(氟、氯、溴)、储运 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扣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库外应装有水龙头,并备有中和剂。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灭火剂(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消防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 燃烧分解产物 氯化氢

92

表 三氯化铁

标 识 英文: ferric trichloride 分子式:FeCl3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危规分类及编号:81513 U N号:No.1773 黑棕色结晶,也有薄片状 319 2.09 5.61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06 - - 理化特性 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不溶于甘油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毒性:LD50 1872mg/kg(大鼠经口) 吸入本品粉尘对整个呼吸道有强烈腐蚀作用,损害粘膜组织,引起化学性肺炎等。对眼睛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重者可导致失明。皮肤接触可导致化学性灼伤。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虚脱。 慢性影响:长期口服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伤。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做防护; 身体防护:穿帆布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稳定 强氧化剂、钾、钠 氯化物 急救 防护 措施 建规火险不燃 - 稳定性 燃燃烧性 分级 烧闪点爆炸极限无意义 无意义 禁忌物 爆(℃) (V%) 炸聚合 危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危害 险危险 性 受高温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特性 93

泄漏 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字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剂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用大量的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金属粉末、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等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储运 灭火剂水、二氧化碳、泡沫。 (方法)

表 氯酸钠

标 识 英文: sodium chhlorate 分子式:NaClO3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危规分类及编号:51030 U N号:No.1495 无色无嗅结晶,味咸而凉,有潮解性。 分解 2.49 无资料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前苏联MAC(mg/m3):5 毒性:LD50 1200mg/kg(大鼠经口) 248~261 - - 理化特性 燃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本品粉尘对眼睛、呼吸道、皮肤有刺激性,口服急性中毒。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胃肠炎、肝肾损伤,甚至发生窒息。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燃 建规火险分级 - 稳定性 稳定 急救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94

爆炸危险性 闪点(℃)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无意义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禁忌物 强还原剂、易燃和可燃物、醇类、强酸、硫、磷、铝 氧气、氯化物、氧化钠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强氧化剂。受强热或与强酸接触时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字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剂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或可燃物、还原剂、硫、铵化合物、金属粉末、硫酸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储运 灭火剂用大量水扑救,同时用干粉灭火剂闷熄。 (方法) 表 电石(碳化钙CaC2)

标 识 英文: Calcium carbide ; acetylenogen 危规分类及编号:遇湿易燃物品,GB4.3类43025 分子式:CaC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无意义 2.2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食入 前苏联MAC:未制定 毒性:有毒 UN号:No.1402 无色晶体,工业品为灰黑色块状物,断面为紫色或灰色。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2300 理化特性 急性中毒;损害皮肤,引起皮肤瘙痒、炎症、“鸟眼”样溃疡、黑皮病,皮肤灼伤表现为创面长期不愈及慢性溃疡型。接触工人出现汗少、牙釉质损害、龋齿发病率高增高。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急救 95

防护 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化学防护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乙 无意义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水、醇类、酸类 乙炔、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燃烧性 遇湿易燃 闪点(℃) 无意义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干燥时不易燃,遇水或湿气能迅速产生高度易燃的乙炔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可发生爆炸性灾害。与酸类物质能发生剧烈反应。 隔离泄露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 散。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清洁的仓间内,避免产生火花,造成着火和爆炸。须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而风化变质。库内相对湿度在80%以下,室内地面要高于室外自然地面,以防雨水侵入。应与卤素(氟、氯、溴)、潮湿物品、易燃、可燃物品等分开存放。宜专仓专储,禁止露天储存。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要充分通风,并保持干燥。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害。禁止撞击和震荡。雨天不宜运输。进出仓前如未充氮,必须先打开放气口放去桶内乙炔气后,才能操作。堆垛时必须将放气口关闭,以防吸潮。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泄漏 处理 储运 灭火剂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二氧化碳也无效。须使用干燥石墨粉或其他干粉(如干砂)(方法) 灭火。

电石(碳化钙CaC2)的理化特性

标 识 英文: Calcium carbide ; acetylenogen 危规分类及编号:遇湿易燃物品,GB4.3类43025 分子式:CaC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毒 性 接触 限值 无意义 2.2 中国MAC:未制定 前苏联MAC:未制定 UN号:No.1402 无色晶体,工业品为灰黑色块状物,断面为紫色或灰色。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2300 理化特性

96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吸入、食入 毒性:有毒 急性中毒;损害皮肤,引起皮肤瘙痒、炎症、“鸟眼”样溃疡、黑皮病,皮肤灼伤表现为创面长期不愈及慢性溃疡型。接触工人出现汗少、牙釉质损害、龋齿发病率高增高。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化学防护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乙 无意义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水、醇类、酸类 乙炔、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急救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遇湿易燃 闪点(℃) 无意义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干燥时不易燃,遇水或湿气能迅速产生高度易燃的乙炔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可发生爆炸性灾害。与酸类物质能发生剧烈反应。 隔离泄露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 散。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清洁的仓间内,避免产生火花,造成着火和爆炸。须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而风化变质。库内相对湿度在80%以下,室内地面要高于室外自然地面,以防雨水侵入。应与卤素(氟、氯、溴)、潮湿物品、易燃、可燃物品等分开存放。宜专仓专储,禁止露天储存。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要充分通风,并保持干燥。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害。禁止撞击和震荡。雨天不宜运输。进出仓前如未充氮,必须先打开放气口放去桶内乙炔气后,才能操作。堆垛时必须将放气口关闭,以防吸潮。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泄漏 处理 储运 灭火剂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二氧化碳也无效。须使用干燥石墨粉或其他干粉(如干砂)(方法) 灭火。 97

表 乙炔

标 英文: Acetylene dissolveel 识 分子式:C2 H2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24 UN号:No.1001 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83.8 1.175 0.906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81.8(119KPa) 35.2 1298.4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易溶于丙酮、氯仿、苯。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 前苏联MAC:未制定 毒性:微毒 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急性中毒: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瞌睡;严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以注意。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在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监护人。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2.1—80.0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强酸、卤素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急救 防护 措施燃烧性 闪 点(℃)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通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泄漏 处理 98

储运 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质中装入钢瓶内。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累。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间温度不宜高于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的,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剂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方法) 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表 丙酮

标 英文: acetone 识 分子式:CH3COCH3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低闪点液体,GB3.1类31025 UN号:No.1090 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56.5 0.80 2.0 3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94.6 无资料 1788.7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中国MAC(mg/m):400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前苏联MAC(mg/m):200 毒性:轻度危害 3健康 危害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眩晕、乏力、头痛、恶心、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口唇、咽喉有烧灼感,然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热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请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糠醛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99

急救 防护 措施 燃 燃烧性 烧 闪点2.5—13-20 爆炸极限(V%)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碱。 爆 (℃) .0 炸 聚合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危 危害 险 危险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性 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特性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 泄漏 处理储运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剂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方法) 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表 氢氧化钠

标 识 英文: Sodiun hydroxide;Caustic soda 分子式:NaOH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健康 危害 1390 2.13 危规分类及编号:碱性腐蚀品。GB 8.2类82001 U N号:No.1823 无色至青白色棒状、片状、粒状、固状或液体。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18.4 无意义 理化特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并放出大量热;不溶于乙醚、丙酮。 中国MAC(mg/m3):2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前苏联MAC(mg/m3): 毒性:Ⅳ级(轻度危害) 本品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100

害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误食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检测方法: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措施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建规火险燃烧性 不燃 稳定性 稳定 分级 闪点(℃)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无意义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禁忌物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硫、过氧化物、水 可能产生有害有毒性烟雾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燃烧爆炸危险性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铝、锡、铅、锌及其合金、爆炸物、有机过氧化物、铵盐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泄漏 处理 储运 灭火剂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方法) 表3.1.4 氢氧化钠危险、有害识别表

英文: Sodiun hydroxide;Caustic soda 标 82001 识 分子式:NaOH U N号:No.1823 无色至青白色棒状、片状、粒状、固状或液体。 101

危规分类及编号:碱性腐蚀品。GB 8.2类特

化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1390 2.13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18.4 — 无意义 相对密度(空气= 无资料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毒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并放出大量热;不溶于乙醚、丙酮。 中国MAC(mg/m3):2(最高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 毒性:Ⅳ级(轻度危害) 前苏联MAC(mg/m3): 本品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性 及 健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康 医; 危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害 急救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食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健康 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危害 休克。 102

检测方法: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措施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建规火险燃烧性 燃烧爆炸危险危险 性 特性 性。 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闪点无意义 (℃)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燃烧分解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V%) 不燃 分级 爆炸极限无意义 禁忌物 过氧化物、水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硫、 稳定性 稳定 103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泄漏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处理 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铝、储运 锡、铅、锌及其合金、爆炸物、有机过氧化物、铵盐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灭火剂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方法)

表 硫酸

标 识 英文: Sulfuric acid 分子式:H2SO4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8.1类 81007。 U N号:No. 1830 无色无臭透明粘稠的油状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至黄棕色,有时还是浑浊状。 1.834 中国MAC(mg/m):2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3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310.49

毒 接触限值 性 侵入途径 及 健 健康危害 康 危 前苏联MAC(mg/m): 毒性:Ⅲ级(中度危害) 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稀酸也能强烈刺激眼睛造成灼伤,并能刺3激皮肤产生皮炎。进入眼中有失明危险。0.35—5mg/m时,可出现呼吸改变,33呈全身性的呼吸变浅变快。5mg/m以上时,有不快感,咳嗽。6--8mg/m时,对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与三氧化硫同样,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及肺损害。 104

害 皮肤接触: 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用碱性溶液(2%~3%碳酸氢钠、5%碳酸钠及5%硫代硫酸钠)中和。 急 眼睛接触: 冲洗的水流不应过急。 救 吸入: 应立即使患者脱离污染区,脱去可疑的污染衣物,吸入2%碳酸氢钠气雾集,患者应休息,并尽快转送医院。 食入: 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抢救。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发生爆炸性反应。 呼吸系统防护: 口罩 眼睛防护: 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 手防护: 橡皮手套 其它: 长统靴 不燃烧 建规火险分级 稳定性 稳定 镉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闪点(℃) 无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禁忌物 聚合危害 燃烧爆危险特性 炸危险性 泄漏处理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本身不燃,但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有强烈腐蚀性及吸水性。遇水发生高热而飞溅伤人或引起飞溅。所以在混合时只能把硝酸慢慢倒入水中加以搅拌,而不可把水倒入硫酸。与许多物质特别是木屑、稻草、纸张等接触猛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及其他可燃等能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着火。遇金属即反应放出氢气。 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全身耐酸防护服、防毒面具与橡皮手套。污染地面洒上碳酸钠中和后,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火源。储槽应有足够的通气孔,四周有“堤坝”围住,以防储罐泄漏。严禁与镉酸盐、储 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运 可燃物共储混运。工作人员须穿戴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长筒靴、手套及防护眼镜和口罩。仓库附近应装有消防龙头及水管。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灭火剂(方法) 用水、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灼伤皮肤,消防人员必须安全穿戴全身防护服及其用品,防止灼伤。 表 硫酸危险特性表

标 英文: Sulfuric acid 识 分子式:H2SO4

危规分类及编号:酸性腐蚀品。GB8.1类 81007。 U N号:No. 1830 105

外观与形状 无色无臭透明粘稠的油状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至黄棕色,有时还是浑浊状。 1.834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0.49 /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燃烧爆炸危险性

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1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2 mg/m3。 侵入途径 健康 危害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 Ⅲ级(中度危害) 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稀酸也能强烈刺激眼睛造成灼伤,并能刺激皮肤产生皮炎。进入眼中有失明危险。0.35—5mg/m3时,可出现呼吸改变,呈全身性的呼吸变浅变快。5mg/m3以上时,有不快感,咳嗽。6--8mg/m3时,对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与三氧化硫同样,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及肺损害。 皮肤接触: 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用碱性溶液(2%~3%碳酸氢钠、5%碳酸钠及5%硫代硫酸钠)中和。 急 眼睛接触: 冲洗的水流不应过急。 救 吸入: 应立即使患者脱离污染区,脱去可疑的污染衣物,吸入2%碳酸氢钠气雾集,患者应休息,并尽快转送医院。 食入: 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抢救。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口罩 眼睛防护: 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 手防护: 橡皮手套 其它: 长统靴 燃烧性 不燃烧 建规火险分级 / 稳定性 稳定 镉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闪点(℃) / 爆炸极限(V%) / 禁忌物 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 聚合 危害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 106

本身不燃,但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有强烈腐蚀性及吸水性。遇水发生高热而危险 特性 飞溅伤人或引起飞溅。所以在混合时只能把硝酸慢慢倒入水中加以搅拌,而不可把水倒入硫酸。与许多物质特别是木屑、稻草、纸张等接触猛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及其他可燃等能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着火。遇金属即反应放出氢气。 泄漏 处理 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全身耐酸防护服、防毒面具与橡皮手套。污染地面洒上碳酸钠中和后,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火源。储槽应有足够的通气孔,四周有“堤坝”围住,以防储罐泄漏。严禁与镉酸储 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运 粉末、可燃物共储混运。工作人员须穿戴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长筒靴、手套及防护眼镜和口罩。仓库附近应装有消防龙头及水管。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灭火剂

用水、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方法) 热灼伤皮肤,消防人员必须安全穿戴全身防护服及其用品,防止灼伤。 表 氮气(压缩的)

标识 物化特性 危险英文名:Nitrogen 分子式:N和N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 / / / 熔点(℃) 相对密度(空气=1) / / 危规分类及编号:不燃气体。GB2.2类22005 UN:No.1977 氮气本身无毒,但能在密封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而氧分压降到13.3kPa以下时,则可引起窒息,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置,则可引起意识丧失而死亡。液氮可引起皮肤和其它机体组织的严重冻伤。 应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态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 107

特性 急措施 急救 至液氮。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安置休息并保暖。液态氮与皮肤接触须用水冲洗,如引起冻伤,须就医诊治。 包装方法:压缩氮通常装在耐高压的钢瓶或高压贮罐内储运。液氮用特殊绝热容器在极低的温度下装运,这种低温通过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容量不超过2L的氮气用安瓿瓶装,外木箱或纸箱加固。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内,最好专库专储。远离火源和热源。钢瓶装压缩氮气,平时用肥皂水检查钢瓶储 是否漏气。搬运时要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皮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运 器破损。液态氮存放在特殊绝热的容器中,依靠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低温,故不宜储存。安瓿瓶装氮气可按一般商品保管。 泄漏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氧气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防止液氮灼伤。关闭泄漏的阀门,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并进行通风,将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灭火剂(方法) 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态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至液氮。 氮气

标英文名:Nitrogen,Compressed 识 分子式:N2 物外观与形状 化沸点(℃) 特相对密度(水=1) 性 溶解性

危险货物编号:不燃气体,GB2.2类22005 UN号:No.1066 无色无臭气体。 -195.6 0.81(196℃) 微溶于水、乙醇 108

熔点(℃) 相对密度(空气=1) -209.8 0.97 危险特性 急 救 对人体的危害 本品侵入人体的途径为吸入。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氧气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微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吸入本品后,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本品生产过程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消防措施 泄漏应急处理 本品一般储存于高压容器内,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为,本品不燃,要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企业管理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本品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晒及雨淋水湿。储运措施 库温不宜超过30℃。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本品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拦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钢瓶内贮存,瓶外漆成黑色,用黄色标明“氮气”。钢瓶阀门应罩安全帽,瓶包装 身应有防震胶圈。 1.入库验收:核对品名,检查钢瓶有效期限钢印,检查阀门是否漏气。 2.堆码苫垫:用专用木架直立设置,平放时阀门在同一方向,垛底高10厘米养护 至15厘米,堆码1层至4层,垛距80厘米,墙距、柱距40厘米。 3.在库检查:每日交接班各检查一次,每季度检查一次并称重。 4.温湿度管理:库温度不超过30℃。 5.安全作业:钢瓶不得摔、震、撞击或在地面滚动。 6.保管期限:1年。 109

表 氮气

标英文名:nitrogen 识 分子式:N2 外观与形状 理沸点(℃) 化相对密度(水= 1) 特相对密度(空气= 1) 性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微溶于水、乙醇。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 前苏联MAC:未制定 毒性:轻度危害 0.97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危险货物编号:不燃气体GB2.2类22005 CAS号:7727-37-9 无色无臭气体。 -195.6 熔点(℃) -209.8 -147 0.81(-196℃) 临界温度(℃)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迷状态。吸入高浓度,健康危害 毒性及健急 救 康危害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燃燃烧性 不燃 无意义 不能出现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氮气 110

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如常压环境,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微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烧闪 点 爆聚合危害

燃烧分解产物 炸危险危险特性 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服。尽可能地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查后再用。 不燃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储 运 热源。防止阳光直射。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灭火剂(方法)

本品不燃,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性 泄漏处理 4.1.1 氧气的危险有害因素辩识

常温下的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标准状态(0℃、 760mm/Hg)下,比重为1.429kg/m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二者的体积百分比基本不变(氧占20.9%,氮占78.9%)。 氧气具有特别活泼的化学特性,故能与大多数物质进行氧化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使一些可燃物达到燃点。

氧气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强烈的助燃作用。经验证明空气中氧含量由21%提高到25%,烟火就能被激发燃烧。如图4-1所示随空气中氧含量的提高,其助燃作用也随之加剧,而时间也相对缩短。纯氧的助燃作用就更加剧烈。

111

图4-1 空气氧含量和棉布燃烧时间关系图

氧气与可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乙炔等)能形成具有爆炸危险的爆鸣性气体,一旦达到了引燃爆炸所需的能量,就会发生激烈的爆炸。如氧和乙炔以1:1的体积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一旦点燃,其爆炸波的传播速度达3000m/s,波压达到343×105~588×105pa。另外可燃气体与氧气形成爆鸣性气体的下限都较低而上限又比较高,因而形成爆鸣气体的可能性就增大。几种常见的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形成爆鸣性气体的上、下限体积百分比,见下表。

表4-1 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形成爆鸣性气体的上、下限体积百分比

可燃气体名称 分子式 着火温度 爆 炸 范 围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 下 限 上 限 下 限 上 限 氢 气 H2 585 4.0 75 4.65 93.9 乙 炔 C2H2 299 2.5 80 2.5 100 一氧化碳 CO 651 12.5 74 15.5 93.9 112

当压力高于29.4×105pa的氧气直接与油脂接触时,就会发生激烈的氧化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很快能达到油脂的燃点而使其迅速燃烧。如燃烧发生在管道、容器中温度急剧升高达3000℃,压力增加10倍,势必造成爆炸。所以在氧气充装和管道输氧过程中,如有油脂、氧化铁屑,铜粉或小颗粒的可燃物(乙炔粉、碳粉、有机纤维等)随气流运动与管壁或机器设备发生摩擦、撞击;或者由于管道上阀门的急骤打开,产生大量摩擦时,将会引起管道、阀门和机器设备的燃烧。

液氧在阀门操作的摩擦和气流冲击产生的静电作用下,会使少部分液氧变成液态臭氧(爆炸性液体);液氧中若存在固体CO2、硅胶等微粒,在阀门操作造成气流冲击时,产生3000V的静电电压,放出电火花;液氧中若析出有固体乙炔颗粒、油——气氧膜、油——液氧膜等可燃物,将引起爆炸。

碳钢在氧气中可燃烧,被液氧浸渍过的木材、焦炭等多孔有机物,接触火源或给予一定冲击力时会发生激烈爆炸。

人的生命需要氧气,但如长时间大量呼吸纯氧,也会引起肺部损害。据资料介绍,当空气中氧含量超过60%时连续呼吸12小时以上,就会发生肺内充血,甚至引起失明或死亡。

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

113

生肺水肿、窒息。

氧气的物质危险性辨识表见表4-2

表4-2 氧气的物质危险性辨识表

英文名:oxygen 危编号:22001 标 中文名:氧;氧气 识 分子式:O2 分子量:32 CAS号:7782-44-7 性 状: 无色无臭气体。 理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化 熔点(℃):-218.8 沸点(℃):-183.1 相对密度(水=1):1.14(-183℃) 性 临界温度(℃):-118.4 临界压力(MPa):5.08 蒸汽密度(空气=1): 质 最小点火能(MJ):无意燃烧热(KJ/mol):无意义 饱和蒸汽压(KPa):506.62(-164℃) 义 燃烧性: 燃烧产物: 建规火险分级:乙 聚合危害:不聚合 燃 闪点(℃):无意义 稳定性:稳定 烧 爆炸极限(V:V%):无意义 爆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引燃温度(℃):无意义 炸 等 危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险 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性 消防措施: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毒 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性 急性毒性: LD50: 无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可引起灼伤。对眼睛、皮肤、粘对 人 体 危 险 膜和上呼吸道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保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眼睛保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急 救 防 护 泄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漏 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

114

处 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理 再用。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 包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不燃气体 装 包装类别:Ⅲ类包装 与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贮 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运 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氧

标英文名:Oxygen 识 分子式:O2 物外观与形状 化沸点(℃) 特相对密度(水=1) 性 溶解性 无色无臭气体。 -182.98 1.33 微溶于水和醇。 熔点(℃) 相对密度(空气=1) -218.4 1.05 危险货物编号:GB 2.2类22001 CAS号:7782-44-7 氧气本身不燃,但能助燃。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与油脂接触则反应生热,此热蓄积到一定程度则可自燃。氧气与乙炔等可燃气体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液氧和易燃物共储时,特别是在高压下,有爆炸的危险。液氧易被衣物、木材、纸张等危吸收,见火即燃。氧无腐蚀性,但有水分存在时会促进金属的腐蚀。氧具有磁感性,在放电险作用下,易形成化学活性极高的臭氧,这是引爆的激发能源。氧气本身无毒,健康成人吸入特纯氧3小时一般认为无任何影响。但吸入更长的时间或在202.65~303.98kPa(2—3atm)性 以上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时,则可出现“氧中毒症”, 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皮肤接触液氧时可相起严重冻伤,导致组织损伤。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应急措断气源的人员。如果由于液氧泄漏造成木材、纸张等可燃物的燃烧,首先切断液氧的气流,然后用水将火扑灭。如果因氧气与液体燃料相遇引起火灾,则先切断液体燃料,再行灭火。如氧气与燃料已混合但尚未燃烧,须立即切断火源,迅速撤离危险区,任施 氧气自行挥发。如燃料是水溶性的,可用水稀释和灭火。如果是非水溶性燃料,必须先让氧气全部挥发后再用适当灭火剂灭火。 急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处,安置休息并保暖。 救 皮肤冻伤立即用水冲洗,并送医院救治。 115

包装方法:压缩氧通常装在高压钢瓶内,液氧用特殊绝热容器(如杜瓦瓶)在极低的温度下装运,这种低温通过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或低温槽车运输。储运条件:储存于通风良好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最好专库专储。严禁与酸、油脂、乙炔、还原剂、储 可燃物、易燃物和易燃易爆物品共同储运。隔绝高温、电火花和热源。钢瓶装压缩氧,运 平时用肥皂水检查钢瓶是否漏气。搬运时要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皮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破损。液氧存放在特殊绝热的容器中,依靠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低温,故不宜储存。液氧易被衣物吸收,见火即燃,故在未换去工作服前禁止吸烟。 灭火剂(方法)

四氯化碳、干粉、水、泡沫。 表 羰基镍

标 英文:nickel carbonyl ,nickel tetracarbonyl 识 分子式:Ni(CO)4 外观与形状 危规分类及编号:第6类 第1项 毒害品 UN号:1259 无色挥发性液体,有煤烟气味。 43.2 1.32 5.9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25 200(约) 无资料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性 健 康 害

不溶于水,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中国MAC:0.001 mg/m 3接触毒 限值 侵入及 途径 前苏联MAC:0.0005 mg/m 3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剧毒 健康危 危害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并有全身毒作用,可导致肺、肝、脑损害。如肺水肿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急性中毒:早期表现有头痛、头晕、步态不稳、视力模糊、眼刺激、恶心、心悸、胸闷、气短等。迟发的症状主要有明显的胸闷、气短、严重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心动过速等,这些是肺水肿及弥漫性间质肺炎的表现。可伴有心肌损害或肝损害。镍及其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 116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燃烧性 自燃点(℃) 燃 烧 危险爆 特性 炸 危 泄漏险 处理 性 易燃,本品在空气中氧化,加热至60℃时发生爆炸。受热、接触酸或酸雾会放出剧毒的烟雾。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聚合危害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防 护 措 施 爆炸极限(V%) 3.5~48.5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操作 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117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储 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灭火剂(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表 羰基铁

标 英文:Iron Pentacarbonyl 识 分子式:Fe(CO)5 外观与形状 粘稠的黄色液体 102.8℃(99.5kPa) 危规分类及编号:第6类 第1项 毒害品 UN号:1994 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21℃ 285~288℃ 1620 毒 性 危

几乎不溶于水. 能溶于乙醇、苯和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中国MAC: 前苏联MAC: 接触限值 侵入及 途径 健 健康危害 康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毒性:剧毒 吸入或误服有剧毒,有时吸入少量即可致死。 急 应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与新鲜的地方休息并保暖。重者送医院诊治。救 眼睛受刺激和皮肤接触用大量水冲洗。 118

害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燃烧性 自燃点(℃) 聚合危害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遇光、热易分解 防 护 措 施 爆炸极限(V%) 禁忌物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 燃 危险特性 烧 泄漏爆 处理 炸 危 险 性 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见明火易引起着火、爆炸。加热会分解,初级分解物为金属和易燃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对泄露物处理必须穿防毒面具与手套。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操作 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储 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灭火剂(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空气防毒面具与全身防护服。永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119

表 氨

标 识 英文: Ammonia 分子式:NH3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33.5 0.771 危规分类及编号:有毒气体。G B 2.3 类 23003 U N号:No.1005 无色气体,有特异的刺激臭味。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77.7 132.44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空气= 1) 0.597 中国MAC(mg/m3):20(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30(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燃烧爆炸危险性 易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铵,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 前苏联MAC(mg/m3): 毒性:LC50 1390mg/m4小时(大鼠吸入) LD50 350 mg/kg (大鼠经口) II(高度危害) -63 健康 危害 氨对皮肤、黏膜和眼睛有腐蚀性,20×10或更多一些的含量,即有明显的刺-6-6鼻气味,100×10时几分钟后刺激眼鼻,700×10时时会严重刺激眼鼻,超过-61700×10可引起严重咳嗽、支气管痉暖、肺水肿和窒息。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灼伤。 吸入:应使吸入氨气的患者急速脱离污染区,如呼吸很弱或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输氧,安置休息并保暖;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救治。 食入:立即漱口、饮水,送医院救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一面脱下受污染的衣服,迅速送医院诊治。 皮肤接触: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一面脱下受污染的衣服,迅速送医院诊治。 救护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和佩带防毒面具。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乙 16% ~25% 稳定性 禁忌物 氧化性气体、氟、氯、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 急救 防护 措施 燃烧性 闪点(℃)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泄漏 处理 燃烧分解产物 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氨虽有易燃性的危险,但只在烈火的情况下,在有限的区域内才显示出来;如有油脂或其它可燃物存在,能增强燃烧危险。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穿戴好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钢瓶泄漏时,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无法关闭时,应将钢瓶浸入水中;对残余废气和钢瓶中泄漏出来的气体,用排风机排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的通风橱中。 120

储运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棚内,远离火源、热源,防止日光曝晒,严禁受热。设备都要有接地线,与其它化学物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氟、氯、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隔离储运;平时检查钢瓶漏气情况;搬运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戴好钢瓶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灭火。消防人员须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方法) 服,在上风处灭火。

表 氰化钠

英文:氰化钠 标 类 61001 识 分子式: NaCN 外观与形状 公安部编号:GA58-93A1001 白色或灰色粉末状结晶体,通常加工成煤球形、丸状或块状,有微弱的氰化氢气味。 危规分类及编号:剧毒品。G B 6.1理化特性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1496 1.860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563.7 - -

毒 性 及 健 易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苯 中国MAC(mg/m3):1(最高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Ⅰ级(极度危害)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121

康 危 健康 害 危害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则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驰,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122

检测方法:异菸酸钠-巴比安酸钠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器;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及全身防护服,紧急状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措施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建规火险燃烧性 燃烧爆炸危险危险 性 特性 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闪点无意义 (℃)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剧毒,不燃,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燃烧分解产物 氰化氢、氧化氮 (V%) 不燃 分级 爆炸极限无意义 禁忌物 水 酸类、强氧化剂、 稳定性 稳定 123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散失品应尽可能搜集以减少中毒因素。如无法搜集时,可用漂白粉加15倍水调成浆状后(要保持碱性或中性)进泄漏 行清洗分解处理;也可用硫酸亚铁反应成相对无毒的亚铁氰化物。 处理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容器必须密封,宜专仓专储,并保持干燥,远离火种、热源,切忌与酸类混储混运;应远离食用物资、百货及易燃物品。应与碱类、铵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应严格执行剧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储运 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除应戴防护用具外,在操作过程中或操作结束后未进清洗手面不准进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灭火剂本品不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表5-1 氰化钠物质危险性辨识表

英文:氰化钠 标 类 61001 识 分子式: NaCN 公安部编号:GA58-93A1001 白色或灰色粉末状结晶体,通常加工成煤球形、丸状或块状,有微弱的氰化氢气味。 危规分类及编号:剧毒品。G B 6.1理化特性外观与形状

124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1496 1.860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563.7 - - 易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苯 中国MAC(mg/m3):1(最高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Ⅰ级(极度危害)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毒 性 及 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驰,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健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康 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危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害 分钟,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健康 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则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危害 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 125

检测方法:异菸酸钠-巴比安酸钠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器;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及全身防护服,紧急状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措施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建规火险燃烧性 燃烧爆炸危险危险 性 特性 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闪点无意义 (℃)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剧毒,不燃,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燃烧分解产物 氰化氢、氧化氮 (V%) 不燃 分级 爆炸极限无意义 禁忌物 水 酸类、强氧化剂、 稳定性 稳定 126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散失品应尽可能搜集以减少中毒因素。如无法搜集时,可用漂白粉加15倍水调成浆状后(要保持碱性或中性)进泄漏 行清洗分解处理;也可用硫酸亚铁反应成相对无毒的亚铁氰化物。 处理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容器必须密封,宜专仓专储,并保持干燥,远离火种、热源,切忌与酸类混储混运;应远离食用物资、百货及易燃物品。应与碱类、铵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应严格执行剧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储运 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除应戴防护用具外,在操作过程中或操作结束后未进清洗手面不准进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灭火剂本品不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表 双氧水(过氧化氢)

标 识 英文: Hydrogen peroxide 危规分类及编号:氧化剂。GB 5.1类 51001。副危险8类。 127

分子式:H2O2 外观与形状 沸点(℃) U N号:№2015 无色透明液体。深层时略带淡蓝色。 150.2 1.4426 冰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0.4 459 无意义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途径

与水互溶,溶于醇类、乙二醇、吡啶、乙酸脂、酸类和酮。 中国MAC(mg/m3):未制定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有毒 毒 性 及 健康 健 危害 康 危 害 立不安,情绪急燥,不易入眠。剂量较大、冲洗不及时,可留下永久疤痕。蒸气刺激眼睛,脱离接触后症状迅速消失;液滴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角膜上皮变性、坏死和浑浊,影响视力或导致完全失明。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也可用3%高锰酸钾或2%碳酸钠溶液冲淡。 眼睛接触:立即用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就医。 急救 吸入:蒸气压小,挥发性低,吸入蒸气中毒可能性较小 食入:立即催吐或洗胃,送医院急救。 处角质层较厚,末梢神经丰富,疼痛更为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因此坐对眼睛、黏膜和皮肤的化学灼伤,以及使普通衣物着火等。主要是皮肤接触引起烧伤。使局部皮肤的毛发发白(但过一段时间后可复原),产生刺痛、瘙痒。渗入皮肤角质层后分解产生氧,使表皮起泡、手掌、指尖及甲床等128

呼吸系统防护:塑料面罩 。 眼睛防护:护目镜。 防护 身体防护:聚氯乙烯防护服,聚乙烯围裙和套袖。 措施 手防护:橡胶和氯丁橡胶手套。 其它:天然橡胶高统靴、头巾等。 建规火险燃烧镉酸酐、高锰酸爆闪炸(℃) 危酸度、强光 险聚合 性 危害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氧气、水 点 (V%) % 爆炸极限26%--100禁忌物 热、杂质、冲击、钾、金属粉末、燃烧性 不燃 分级 稳定性 稳定 129

爆炸性强氧化剂。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并产生足够的热量而引起着火,又由于它分解所放出的氧能强烈助燃,是最终可导致爆炸。在PH值为4±0.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出能发生分解。分解速度在65℃时每周约1% ;在100℃时每天约2%;危险 特性 在140℃时发生迅速分解并爆炸。但实际它的爆炸危险性主要是由于它与有机物反应或由于杂质催化分解而发生爆炸。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的混合物是敏感的,在冲击和热量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可与氧化物混合存在潜在的危险性。杂质污染可大大加速它的分解。大多数金属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炭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操作人员应穿戴全身防护物品。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泄漏,用水冲洗泄漏液,若发现温度比外界温度升高5℃以上,可加入适量安定剂(磷酸)或用蒸馏水稀释。若无法控制分解,温度比大气温度高0℃以上,可将其泄漏 紧急泄出。若发生着火,用水扑灭,并用水冷却其他容器,若发现容器排处理 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到安全地方。当过氧化氢喷溅在衣服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并脱掉。20%~60% 泄漏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储存场地应防止阳光直射,应有充足的水源和消防水龙带以及喷雾装置。场地不得有燃料、氧化剂、有机物等,必须保持整齐清洁。操作人员均应储运 做到全身防护(橡胶和氯丁橡胶手套、天然橡胶高筒靴、聚氯乙烯防护服、聚乙烯围裙和套袖等以及塑料面罩、护目镜、头巾等)。 130

用水、雾状水、黄砂、CO2扑救,并用水冷却其他容器。若发现高浓度容灭火剂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操作人员均应做到(方法) 全身防护。

表 磷酸

危规号 中文名磷酸 称 UN编号 1805 危险性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类别 性状 饱和蒸分子量 98.00 汽压 熔 42.4℃/纯品 沸点:260℃ 点 密 相对密度(水=1)1.87(纯品); 稳定性 稳定 度 危险标20(酸性腐蚀品) 记 对环境健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途 毒理学毒性:属低毒类。 相对密度(空气=1)3.38 主要用用于制药、颜料、电镀、防锈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 0.67kPa/25℃(纯) 称 acid 81501 CAS号 7664-38-2 英文名Phosphoric acid;Orthophosphoric 分子式 H3PO4 外观与纯磷酸为无色结晶,无臭,具有酸味 131

的影响 康危收。 资料及急性毒性:LD501530mg/kg(大鼠经口);2740mg/kg(兔经皮) 刺激性:兔经皮595mg/24小时,严重刺激;兔眼119mg严重刺激。 健康危害:蒸气或雾对眼、鼻、环境行为 害 喉有刺激性。液体可致皮肤或眼灼伤。 慢性影响:鼻粘膜萎缩,鼻中隔穿孔。长期反复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刺激 危燃险特性 有腐蚀性。受热分解产生剧毒的烧氧化磷。 (分解)氧化磷烟气。 产物 空气中:样品用纤维素膜滤器收集,用水洗脱,再用比色法测定(NIOSH法) 实验室分光光度法(NIOSH方法 216) 监测方比色法(NIOSH方法 S333) 法 离子色谱(NIOSH方法 7903) 车间卫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生标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泄漏 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转移到安应急 全场所或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处理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把废料缓慢地加到碱液-石灰水中,搅拌后,用大量水冲入下水道。 132

呼吸系统防护 防 护 防护服 措 施 手防护 眼睛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戴橡皮手套。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其它 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若有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食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急 救 措 施 灭火方法 工程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干粉。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脸设备。 制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储运注与碱类\\H发泡剂等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体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意事项 包装和容器损坏。 133

表 磷酸

标 识 英文名 相对分子量 危险货物编号 危险性类别 理 化 特 性 溶点 (℃) 沸点 (℃) 临界温度 (℃) 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 phosphoricacid: orthophosphoricacid 98.00 81501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42.4 260 无资料 0.67(25℃) 分子式 CAS号 UN编号 化学类别 H3P04 7664-38-2 1805 无机酸 相对密度 (空气:1) 3.38 相对密度(水:1) 临界压力 (MPa) 1.87 无资料 燃烧热 (kJ/m01) 无意义 毒 性 及 健 康 侵入途径 工程控制 毒 害 性 LD50 LCso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接触限值(中国)(mg/m3) 未制定标准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1530mg/kg(大鼠经口);2740mg/kg(兔经皮) 无资料 健 康 危 害 蒸气或雾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液体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血便或 休克。皮肤或眼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鼻粘膜萎缩,鼻中隔穿孔。长期反复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刺激。 134

危 害 急 救 措 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洗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单 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防 护 措 施 火 灾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引燃温度 (℃) 最大爆炸压力 (MPa) 最小引燃能量 (mJ) 燃烧分解产物 禁忌物 不燃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氧化磷 闪点 (℃) 爆炸极限 (%) 稳定性 聚合危险 无意义 无意义 稳定 不聚合 强碱类、活性碱金属粉末、易燃或可燃物。 包 装 方 法 危险 遇金屈反应放出氢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H发泡剂会引起燃烧。特性 受热分解产生剧毒的氧化磷烟气。具有腐蚀性。有吸湿性,易潮解。 灭火 用雾状水保持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用大量水灭火。 方法 包装分类 Ⅱ 包装标志 20 小开口塑料桶;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化格箱:塑料瓶、镀锡薄钢板板桶外满底花格箱。 135

储 存 注 意 事 项 运输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 不损失。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碱类、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泄 漏 应 急 处 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止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衣 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表 石灰粉(生石灰)

中文名 分子式 CAS号 氧化钙;生石灰 CaO 1305—78—8 英文名 相对分子质量 危险性类别 calciumoxide 56.08 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外观与性状 主要用途 金属氧化物 白色无定形粉末含有杂质时呈灰色或淡黄色,具有吸湿性。 用于建筑,并用于制造电石、液碱、漂白粉和石膏。实验室用于氨气的干燥和醇的脱水等。 吸人、食入。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本品属强碱,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吸人本品粉尘可致化学性肺炎。对眼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可致灼伤。口服刺激和灼伤消化道。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手掌皮肤角化、皲裂、指甲变形(匙甲)。 急救措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先用植物油或矿物油清洗。用大量流动清水冲136

施 眼睛接触 洗。就医。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燃爆特燃烧性:不性与消燃 防 闪点(C):无意义 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 灭火剂 泄漏应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穿防酸碱急处理 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喷雾状水控制粉尘,保护人员。 储运注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保持容器密封。防止受潮和雨淋。切忌与酸类混储混运。意事项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防护措车间卫生标准 施 中国MAC(mg/m3) 前苏联MAC(rug/ma) 美国TVL-TWA ACGIH 美国TLV-STEL 工程控制 呼吸系统防护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穿防酸碱工作服。 未制定标准 未制定标准 l 2mg/m3 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爆炸上限(%) 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引燃温度(℃):无意义 义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 与酸类物质能发生剧烈反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干粉、二氧化碳、干砂。 137

手防护 其它 戴橡胶手套。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580 - 相对密度(水=1) 燃烧热(kJ/m01) 3.35 无意义 理化性质 熔点(℃) 饱和蒸气压(kPa) 相对密度(空气=1) 稳定性 禁忌物 - 溶解性 不溶于醇,溶于酸、甘油。 不聚合 氧化钙。 稳定 水、酸类、易燃或可燃物。 聚合危害 燃烧(分解)产物 毒理学资料 LD50 LC50 - - 废弃处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人下水道。高浓度对水生生置 物有害。 运输信息 危规号 包装分类 包装方法 82501 Ⅲ UN编号 包装标志 1910 20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中开口钢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塑料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表 乙醇

标 识 理化特英文名:Mthanol absolute 分子式:C2H6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无色澄清液体,有气味。 78.5 0.7893 危规号:32061 UN NO. 1170 熔点(℃) 临界温度(℃) -117.3 243.1 138

性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侵入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途径 1.6 燃烧热(kJ/mol) 0.727×103 溶于水,可混溶于醚、苯等其他有机溶剂。 毒性:中度危害(Ⅲ)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开始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继而使之麻痹,长期受较大量剂作用时,可使神经系统、肝脏、心血管系统、消化器官等发生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对眼睛黏膜有轻微刺激作用。可使皮肤发干,也有发生皲裂现象。 健康 危害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肠胃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网膜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 食入:饮足量温水。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防 护 措 施 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 139

的体检。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强氧化剂、酸类、酸闪 点 13℃ 爆炸极限(V%) 3.3~19% 禁忌物 酐、碱金属、 聚合 不聚合 危害 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引燃、爆炸的危险。燃危险 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在火场中,受热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燃 烧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爆 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炸 危 险 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性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储 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运 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 抗醇泡沫、二氧化碳、干粉、雾状水。 (方法) 泄漏 沟等有限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处理 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挖坑收容;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特性 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140

表 甲醇

英文名:methyl alcohol;Methanol 标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液体。GB3.2类32058 识 分子式:CH4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接触 限值 侵入 毒 途径 性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及 致代谢性酸中毒。 健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肠胃道刺激症状);康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中度危害(Ⅲ) UN号:№1230 无色,有类似果酒气味的挥发性液体。 64.8 0.79 1.11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93.9 240 0.727×103 理化特性 危 害

溶于水,可混溶于醚、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中国MAC:50 mg/m3(短时间接触容前苏联MAC:5mg/m3 3许浓度);25mg/m(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健康 危害 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网膜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141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措施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强氧化剂、酸类、酸烧 爆 聚合 炸 危害 危 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险 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闪点 11℃ 爆炸极限(V%) 5.5~44.0 禁忌物 酐、碱金属、 燃 危险 发生反应或引起燃烧爆炸。在火场中,受热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特性 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142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泄漏 沟等有限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处理 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挖坑收容;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储运 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方法) 甲醇(CH4O)危险、有害识别表

英文名:methyl alcohol;Methanol 标 类32058 识 分子式:CH4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UN号:№1230 无色,有类似果酒气味的挥发性液体。 64.8 0.79 1.11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93.9 240 0.727×103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液体。GB3.2理化特性

溶于水,可混溶于醚、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143

接触 限值 侵入 中国MAC:50 mg/m3(短时间接触容前苏联MAC:5mg/m3 3许浓度);25mg/m(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途径 毒性:中度危害(Ⅲ)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引起病变;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肠胃道刺激症状);健康 危害 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网膜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144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防护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措施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强氧化剂、酸类、闪点 11℃ 爆炸极限(V%) 5.5~44.0 禁忌物 酸酐、碱金属、 聚合 燃 危害 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爆 炸 危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险 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性 危险 剂发生反应或引起燃烧爆炸。在火场中,受热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特性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泄漏 处理 排洪沟等有限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挖坑收容;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145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储运 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方法)

表 天然气

标 识 理 化 特 性 相对密度(水= 1) 英文: Natural gas 分子式: 外观与形状 沸点(℃) -160~-164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8 UN号:1972 无色无臭气体。 气化后密度(kg/ Nm3) 0.45(液化) 相对密度(空气= 1) 0.582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0.7505(20℃101.325kPa) 146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中国MAC:10mg/m3 吸入、经皮肤吸收。 前苏联MAC:mg/m3 毒性: 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其性质与纯甲烷相似,属“单纯窒息性”气体,高浓度时因缺氧而引起窒息。 急救 皮肤接触:液体与皮肤接触时用水冲洗,如产生冻疮,就医诊治。 吸入:应使吸入天然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当呼吸失调时进行输氧,如呼吸停止,要先清洗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粘液及呕吐物,然后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并送医院急救。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极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NG、CNG); 甲A(LNG) 稳定性 稳定 爆炸极限(V%) 常温下:5%-14% 在-162℃左右:6%-13% 禁忌物 五氟化溴、氯气、二氧化氯、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氧化剂 聚合 危害 危险特性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极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易燃混合物遇到火源,就会立即闪回燃着。 泄漏处理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关闭阀门等,制止渗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操作时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气体或钢瓶的气体要用排风扇排至空旷的地方。 147

储 运 远离火源和热源,并备有防泄漏的专门仪器。 灭火剂(方法)

水、干粉、CO2、卤素灭火剂。 表 甲烷

标英文名:meihane; Marsh gas 危险货物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识 21007 分子式:CH4 CAS号:74-82-8 理外观与形状 无色无臭气体 化沸点(℃) -161.5 熔点(℃) -182.5 特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引燃温度(℃) 538 性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燃烧热(kj/mol) 889.5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毒接触限值 中国MAC:未制定 前苏联MAC:300mg/m3 性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轻度危害 及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健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康呼吸和心跳加速、供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危化本品,可致冻伤。 害 急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救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燃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稳定性 稳定 甲 烧闪 点 -60℃ 爆炸极限(V%) 1.4~7.6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爆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炸危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险接触强烈反应。 性 泄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地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查后再用。

148

储 运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爆防火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雾状水

表 乙烷

标英文名:ethane 识 分子式:C2H6 外观与形状 理沸点(℃) 化相对密度(水= 1) 特相对密度(空气= 1) 性 溶解性 毒接触限值 性侵入途径 及健康危害 健康急 救 危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醉症状;达40%以上时,可引起惊厥,甚至窒息死亡。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 前苏联MAC:300 mg/m 毒性:轻度危害 3危险货物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9 CAS号:74-84-0 无色无臭气体 -88.6 0.45 1.04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83.3 32.2 1558.3 高浓度时,有单纯性窒息作用。空气中浓度大于6%时,出现眩晕、轻度恶心、麻 149

害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穿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燃烧性 闪 点 聚合危害 危险特性 氯等接触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易燃 -60℃ 不能出现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1.4~7.6 燃烧分解产物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CO、CO2 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燃烧爆炸危险性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地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泄漏处理 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查后再用。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储 运 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爆防火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雾状水 表 丙烷

标英文名:propane 危险货物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11 150

识 分子式:C3H8 外观与形状 理沸点(℃) 化相对密度(水= 1) 特相对密度(空气= 1) 性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1.56 0.58(-44.5℃) -42.1 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CAS号:74-98-6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87.6 96.8 2217.8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 前苏联MAC:300 mg/m 毒性:轻度危害 3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健康危害 度,只引起轻度头晕;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毒性急 救 及健康危害 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穿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燃燃烧性 易燃 -60℃ 不能出现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2.1~9.5 燃烧分解产物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卤素 CO、CO2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息。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烧闪 点 爆聚合危害 炸危险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危险特性 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151

性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地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泄漏处理 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查后再用。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 运 储时要有防爆防火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盛装。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灭火剂(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雾状水 表 二乙醇胺危险特性表

国标编号 中文名称 82507 2,2'-二羟基二乙胺 别 名 二乙醇胺 分子式 C4H11NO2HO(CH2)2NH(CH2)2OH 外观与性状 无色粘性液体或结晶 分子量 熔 点 105.14 蒸汽压 0.67kPa/138℃ 闪点:137℃ 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苯 危险标记 20(碱性腐蚀品) ;CAS号 英文名称 111-42-2 Diethanolamine 28℃ 沸点:溶解性 152

269℃/分解 密 度 相对密度(水稳定性 =1)1.09;相对密度(空气=1)3.65 主要用用作分析试剂,酸性气体吸收剂,软化剂和润滑剂,以及用于有机合成 途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刺激呼吸道。高浓度吸入出现咳嗽、头痛、恶心、呕吐、昏迷。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或雾可致严重眼损害,甚至导致失明。长时间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大量口服出现恶、呕吐和腹痛。 慢性影响:长期反复接触可能引起肝肾损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大鼠经口 毒性 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 LD501820mg/kg(大鼠经口);1220mg/kg(兔经皮) 稳定 170mg/kg,90天,部分动物死亡,某些器官有损害。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胺热分解放出有毒氧化氮烟气。 153

燃烧(分解)产物 环境标准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 前苏联(1975) 前苏联(1975) 泄漏应急处理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8mg/L 污水中有害物质最大允许浓度 1mg/L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带防毒口罩。 护 眼睛防护 防护服 手防护 其它 可采用安全面罩。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戴橡皮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立即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154

食入 灭火方法

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泡沫、干粉。 表 二硫化碳

中文二硫化碳 名称 英文名称 分子CS2 式 分子76.14 量 熔 点 密 度 -110.8℃ 沸点:溶解性 46.5℃ 相对密度(水=1)1.26;相对密度(空气=1)2.64 危险标记 7(低闪点易燃液主要用途 体)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用作溶剂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二硫化碳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是一种气体麻醉剂。生产用于制造人造丝,杀虫剂,促进剂M、D,也稳定性 稳定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蒸汽压 53.32kPa/28℃ 闪点:-30℃ 状 发 carbon 国标编号 disulfide 外观与性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31050 CAS号 75-15-0 健 155

康 中以呼吸道吸入为主。经皮肤也能吸收。 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眼及鼻粘膜刺激症状;中度中毒尚有酒醉表现;重度中毒可呈短时间的兴奋状态,继之出现谵妄、昏危 害 急性中毒 迷、意识丧失,伴有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严重中毒后可遗留神衰综合征,中枢和周围神经永久性损害。 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发性周围神经慢性中毒 病,中毒性脑病。眼底检查: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硬化,视神经萎缩。 急性毒性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LD503188mg/kg(大鼠经口) 家兔吸入1.28g/m3,5个月,引起慢性中毒;0.5-0.6g/m3,6.5个月,引起血清胆固醇增加。 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00µg/皿。姊妹染色单体交 致突变性 换:人类淋巴细胞10200µg/L。 男性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0mg/m3(91周),引起精子 生殖毒性 生成变化。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00mg/m3,8小时(孕1-21天用药),引起死胎,颅面部发育异常。 二硫化碳主要作为磺化剂用于制造粘胶纤维和玻璃纸,也用于硫化橡胶的轧制,以及制造橡胶加速剂、四氯化碳、黄原酸盐等,污染来源 作为油脂、蜡、漆、树脂、樟脑、橡胶等溶剂,羊毛的去脂剂,衣服去渍剂等。 156

由于本品具有不溶水易溶于脂肪的特性,故其对血的亲和性显著地高于水;对组织的亲和性又高于血。吸入的二硫化碳首先使血饱和,这时只有一小部分进入组织。约2小时血中达到完全脂肪中溶解性 饱和。此后体内的二硫化碳进入组织,最后使组织饱和,组织中饱和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随着时间增加,在各组织中分布趋于均衡。 水溶性 代谢和降解 水中浓度为0.0026mg/L时,有微臭。 在人体内,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与血中的甘氨酸结合而生成具有以游离-SH基为特征的甘氨酸硫代氨基甲酸酯,与苯丙氨酸,甲基甘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也发生同样的反应。经气相色谱和光电比色的研究证实,二硫化碳与人体内带有一对自由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有较大的亲和力,能与其开成二硫代碳酸和噻唑烷酮,即二硫化碳分别与氨基酸和膘的反应产物。二硫化碳可以在肝微粒体内脱硫徨成硫化碳(Carbonyl Salfide),并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生物转 化的其它最终产物是各种硫酸盐,主要是无机硫酸盐,而二价硫则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吸入是人体吸收二硫化碳的主要途径,吸入气与呼出气中二硫化碳含量约在1至2小时内达到平衡,此时约有40%-50%在体内存留。皮肤吸收比呼吸途径的重要性小,其它途径则更不重要。 残留与蓄积 二硫化碳随血流分布于体内,在血中,红细胞和血浆的摄取比例为2:1。它易溶于脂肪和脂质中,并与氨基碳和蛋白质相结合,因此它易从血液体中消失,而对各种组织和器字具有很大的亲和 157

力。由于二硫化碳的快速消失,它在人体内的分布形式尚未完全清楚。所吸收的二硫化碳有10%-30%被呼出,小于1%从尿中排出,其余的70%-90%二硫化碳进行生物转化后,以代谢产物形式从尿中排出。所以二硫化碳在人体内的残留时间不长。 极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危险特性 化剂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与铝、锌、钾、氟、氯、迭氮化物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气体检测管法。 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醋酸铜指示剂法《突发性环境污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来源

GB/T14680-93

空气 水质

类别

二乙胺醋酸铜分光光GB/T15504-95 度法 色谱/质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固体废弃物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气相色谱法 《农药残留量气相色谱法》国家商粮食 检局编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10mg/m3[皮]

158

境标准

中国(GB14554-93)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0.04mg/m3(一浓度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

次值)

一级2.0mg/m3 二级

3.0~

5.0mg/m3 三级

8.0~

10mg/m3

中国(GB14554-93) 中国(待颁布)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1.5~97kg/h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2.0mg/L 度

前苏联(1978)

渔业水中最高容许浓度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

1.0mg/L 0.017~0.88 ppm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应急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处理

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灰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 废料在安全距离外燃烧。若排出的废料量大,应考虑蒸馏回收。(所

159

物处有装二硫化碳废米的设备及接触面应接地,以防静电着火。) 置方法

防护呼吸系统防护:或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措施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措施

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方法

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表 甲醇危险、有害识别表

标 英文名:methyl alcohol;Methanol 识 分子式:CH4O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液体。GB3.2类32058 UN号:№1230 160

外观与形状 沸点(℃) 无色,有类似果酒气味的挥发性液体。 64.8 0.79 1.11 熔点(℃)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93.9 240 0.727×103 理化特性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毒 接触 性 限值 及 健 侵入 康 途径 危 健康 害 危害 溶于水,可混溶于醚、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中国MAC:50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5mg/m3(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中度危害(Ⅲ) 前苏联MAC:5mg/m3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肠胃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网膜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161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防护 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燃 燃烧性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聚合 危害 闪点 易燃 11℃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5.5~44.0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危险 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特性 氧化剂发生反应或引起燃烧爆炸。在火场中,受热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泄漏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处理 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有限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挖坑收容;泡 162

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运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要控制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灭火剂 (方法)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表 甲苯

中文名称 甲基苯 英文名称 methylbenzene; Toluene CAS号 108-88-3 国标编号 分子量 32052 92.14 别 名 分子式 甲苯 C7H8;CH3C6H5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蒸汽压 4.89kPa/30℃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闪点 熔 点 4℃ 稳定性 稳定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94.4℃ 沸点:溶解性 110.6℃ 163

密 度 相对密度(水主要用途 =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 用于掺合汽油组成及作为生产甲苯衍生物、炸药、染料中间体、药物的主要原料 健康危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害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毒性 急性毒性 属低毒类。 LD505000mg/kg(大鼠经口);LC5012124mg/kg(兔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刺激性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致突变性

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大鼠、豚鼠吸入390mg/m3 ,8小时/天,90~127天,引起造血系统和实质性脏器改变。 微核试验:小鼠经口200mg/kg。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吸入5400µg/m3,16周(间歇)。 164

生殖毒性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5g/m3,24小时(孕1~18天用药),致胚胎毒性和肌肉发育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mg/m3,24小时(孕6~13天用药),致胚胎毒性。 代谢和降解 吸收在体内的甲苯,80%在NADP(转酶II)的存在下,被氧化为苯甲醇,再在NAD(转酶I)的存在下氧化为苯甲醛,再经氧化成苯甲酸。然后在转酶A及三磷酸腺苷存在下与甘氨酸结合成马尿酸。所以人体吸收和甲苯16%-20%由呼吸道以原形呼出,80%以马尿酸形式经肾脏而被排出体外,所以人体接触甲苯后,2小时后尿中马尿酸迅速升高,以后止升变慢,脱离接触后16-24小时恢复正常。一小部分苯甲酸与葡萄醛酸结合生成无毒物。甲苯代谢为邻甲苯酚的量不到1%。在环境中,甲苯在强氧化剂作用或催化剂存在条件中与空气作用,都被氧化为苯甲酸或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165

残留与蓄积 据WHO1983年报道,甲苯约有80%的剂量人人和兔的尿口以马尿液(苯甲酰甘氨酸)形式被排泄,而剩余物的绝大部分则被呼出。这些作者还报告,0.4%~1.1%的甲苯以邻甲酸被排泄。加一研究表明,主要代谢产物马尿酸从尿中迅速排出,在通常职业性接触条件下,马尿酸在接触终止24小时后几乎全部被排出。但由于每天工作中要重复接触8小时,继以16小时的不接触间隙,在工作周中马尿酸可能有一些蓄积,周末以后,马尿酸的浓度恢复至接触前的水平。政党代 尿中马尿酸的会计师因食物种类的摄入量不同而就化颇大(0.3~2.5g),且有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完全以尿中马尿酸会计师来推断甲苯的吸收量,但在群体调查中,对正确判别有无甲苯吸收有一定准确度。大鼠用苯巴比妥作预处理,可增加甲苯从血中的消失率(Ikeda和Ohtsuji,1971)缩短注射甲苯后的睡眠时间,因此肝微粒酶系统的诱发作用可能刺激甲苯的代谢。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 现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水质检测管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快速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166

应急监测方法 环境标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100mg/m3 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中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放标准 40(表2);60(表1)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3.1~30(表2);3.6~36(表1) 三级4.7~46(表2);5.5~54(表1)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2.4mg/m3(表2);3mg/m3(表1) 准 (GB16297-1996)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0.7mg/L 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中(GHZB1-1999) 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0.1mg/L 准(I、II、III类水域) 167

中(GB8978-1996) 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1mg/L 二级:0.2mg/L 三级:0.5mg/L 应急处理 嗅觉阈浓度 140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达移至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有大量甲苯洒在地面上,应立即用砂土、泥块阴断液体的蔓延;如倾倒在水里,应立即筑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或用围栏阴断甲苯的蔓延扩散;如甲洒在土壤里,应立即收集被污染土壤,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任其挥发。事故现场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 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168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表 异丁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中文名称 异丁烯 英文名称 isobutylene; 2-methyl propene 国标编号 CAS号 外观与性状 21020 115-11-7 无色气体 131.52kPa/0℃ 闪点:-77℃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 分子式 C4H8;(CH3)2CCH2 别 名 2-甲基丙烯 分子量 56.11 熔 点 -140.3℃ 沸点:蒸汽压 -6.9℃ 危险标记 密 度 相对密度(水稳定性 =1)0.67(-49℃); 4(易燃液体) 169

相对密度(空气=1)2.0 主要用用于制合成橡胶和 途 健康危害 有机化学品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毒性 急性毒性 吸入。 主要作用是窒息、弱麻醉和强刺激。 属低毒类。 LC506200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受热可能发生剧烈的聚合反应。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毒理学资料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化工企业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标准 前苏联 前苏联(1975)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00mg/m3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5mg/L 前苏联污水中有害物质最大允许浓度10mg/L 170

(1975)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171

表 正丁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分子式 Butylamine1-Aminobutane C4H11NCH3CH2CH2CH2NH2 分子量 73.14 ;国标编号 外观与无色液体,有氨的气味 性状 熔 点 -50℃ 沸点:77℃ 蒸汽压 14.00kPa/32.2℃ 闪点:-12℃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醇、乙醚 32172 ;CAS号 109-73-9 正丁胺 别 名 1-氨基丁烷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74~稳定性 稳定 0.76;相对密度(空气=1)2.52 主要用用作乳化剂、药品、杀虫剂、橡胶品、染料制造的中间体及化学试途 剂 健康危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害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后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肺水肿、昏迷。对眼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甚至引起灼伤。口服刺激和腐蚀消化 172

道。 LD50500mg/kg(大鼠经口);850mg/kg(兔经皮);LC50800mg/m3 毒理学 急性毒性:资料及2小时(小鼠吸入) 环境行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为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有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实验室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64-1999,作业场所空气) 监测方法 .环境标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15mg/m3[上限值][皮] 准 应急处泄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理处置漏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方法 应急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理 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173

施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工作服。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施 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表 乙腈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中文名称 乙腈 别 名 甲基氰 国标编号 CAS号 32159 75-05-8 英文名称 acetonitrile;methyl cyanide 分子式 分子量 C2H3N;CH3CN 41.05 外观与性状 蒸汽压 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13.33kPa/27℃ 闪点:2℃ 与水混溶,溶于醇等多数有熔 点 -45.7℃ 沸点:溶解性 174

81.1℃ 密 度 相对密度(水稳定性 =1)0.79;相对密度(空气=1)1.42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40(有主要用途 毒品)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机溶剂 稳定 用于制维生素B1等药物,及香料、脂肪酸萃取等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 潜伏期。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可有尿频、蛋白尿等。 毒理学资 毒性 料及环境 急性毒性 行为 属中等毒类。 LD502730mg/kg(大鼠经口);1250mg/kg(兔经皮);LC5012663mg/m3,8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500ppm,亚心、呕吐、胸闷、腹痛等;人吸入160ppm×4小时,1/2人面部轻度充血。 亚急性毒性 猫吸入其蒸气7mg/m3,4小时/天,共6个月,在染毒后1个月,条件反射开始破坏。病理检查见肝、肾和肺病理改变。 致突变性 生殖毒性

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啤酒酵母菌47600ppm。 仓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300mg/kg(孕8天),175

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危险特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性 引进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燃烧时有发光火焰。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过氯酸盐等反应剧烈。 燃烧(分解)产物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环境标准 中国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TJ36-79) 3mg/m3 中国(待颁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布) 前苏最高容许浓度 联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嗅觉阈浓度 5.0mg/L (1975) 0.7mg/L 68mg/m3 泄漏应急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处理 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

176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 用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置方法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自给式呼吸器或通风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177

表 三乙基铝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aluminum 中文名称 三乙基铝 英文名称 triethyl;triethylaluminium CAS号 97-93-8 C6H15Al分子式 (CH3CH2)3Al ;外观与性状 有强烈的霉烂气味 0.53kPa/83℃ 分子量 114.17 蒸汽压 闪点:〈-52℃ -52.5℃ 沸点:熔 点 194℃ 相对密度(水密 度 =1)0.84 用于有机合成,也危险标记 9(自燃物品) 主要用途 用作火箭燃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主要损害呼吸道和眼结膜,健康危害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吸入其烟雾可致烟雾热。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引起充血、水肿和起水疱,疼痛剧烈。 危险特性 化学反应活性很高,接触空气会冒烟自燃。对微量的氧及水分反应极其灵敏,易引起燃烧爆炸。与酸、卤素、醇、胺类接触发生剧稳定性 不稳定 溶解性 溶于苯 国标编号 42022 无色透明液体,具 178

烈反应。遇水强烈分解,放出易燃的烷烃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 环境标准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铝。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mg/m3[Al]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泄漏应急处理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急救措施 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179

灭火方法 灭火剂:干粉、干砂。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

表3.2.11 氢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中文名称 CAS号 英文名称 分子式 1,4-苯二酚 123-31-9 别 名 国标编号 对苯二酚;氢醌 61725 p-Dihydroxybenzene;p-Hydroquinone C6H6O2;HOC6H4OH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 0.13kPa/132.4℃ 分子量 110.11 蒸汽压 闪点:165℃ 溶于水,易溶于乙熔 点 170.5℃ 沸点:285℃ 溶解性 醇、乙醚 相对密度(水=1)1.33;相对密 度 密度(空气=1)3.81 制取黑白显影剂、蒽醌染料、偶氮染危险标记 15(毒害品) 主要用途 料、橡胶防老剂、稳定剂和抗氧剂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毒性比酚大,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损害肝、皮肤功能。 稳定性 稳定 180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昏、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误服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苍白、紫绀、恶心、呕吐、腹育、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尺厥、谵妄和虚脱 ,严重者呕血、血尿、溶血性黄疸,甚至可致死。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吸入,可致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皮肤可引起皮炎。 急性毒性:LD50 320mg/kg(大鼠经口);人经口5000mg/kg,死亡。 刺激性:人经皮:250mg (24小时),轻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亚急性中毒表现为溶血性黄疸、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增加、低血糖、皮毛无光泽和明显的恶病质。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性:鼠伤寒沙门氏菌2umol/皿。微核试验:毒理学资料 人淋巴细胞75umol/L。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人淋巴细胞6mg/kg。DNA损伤:人骨髓500mol/L。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2500mg/kg(孕1~22天),致植入后的死亡率(51天,雄性),影响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等,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不明确,人类无可靠数据。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危险特性 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 环境标准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前苏联(1975) 作业环境空2mg/m3 181

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 地面水中最前苏联(1978) 高容许浓度 污水排放标前苏联(1975) 准 水中嗅觉阈浓度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泄漏应急处理 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弃物处置方法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措施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入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0.2mg/L 0.5mg/L 5mg/L 用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气体通过洗涤器除去有害成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甘油、聚乙烯乙二醇或聚乙烯182

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7:3)抹擦。然后用水彻底冲洗。或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给饮植物油15~30ml。催吐,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 废弃物处置方法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气体通过洗涤器除去有害成份。

表3.2.12 常用成品油主要危险特性对照表

油 品 名 称 主要特性 车用汽油 0.71密度kg∕L ~0.73 航空煤油 0.77~0.79 轻柴油 0.80~0.83 燃料油 0.95~0.96 航 空汽机柴机 润滑油 油 0.866~0.889 0.88~0.90 油 0.88~0.90 为d20数据 备 注 183

-20闪 点 ~23 燃 点 可燃 >28 45~80 60 >230 >200 >210 各种油品燃点一般比闪点高1~20℃。应注性℃ 自燃点 390~530 278 300~330 500306~~380 600 全。 中的防火安意生产管理饱和蒸汽压蒸发下温度0~性 40℃ 2.00~7.00 1.230.09~0.70 1.01~1.04 0.89~0.95 应注意生产管理中的油品蒸发损耗。 应注意生产管理中的油罐安全高度。 工作区域内膨胀性 体积膨胀系~数×10-2 1.27 毒性 mg∕m3 300 300 300 最大允许油蒸气浓度。 静电危害 易生静电 最易静电 易生静电 不易静电 不易静电 不易静电 不易静电 防止静电危害。 表3.1.1 主要危险化学品类别

序号 天然气: 1 名称 甲烷 类别 第2.1类 易燃气体 备注 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AS号74-82-8 184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C6+以上6 烷烃 7 N2 辅助用料: 8 氮气 9 二乙醇胺 2 3 4 5 第2.1类 易燃气体 第2.1类 易燃气体 第2.1类 易燃气体 第3.1类 低闪点液体 第2.2类 不燃气体 第2.2类 不燃气体 第8.2类 碱性腐蚀品 CAS号74-84-0 CAS号74-98-6 CAS号106-97-8 CAS号109-66-0 CAS号7727-37-9 CAS号7727-37-9 CAS号111-42-2 1.1.1煤焦油危险有害识别

煤焦油是一种具有刺激性臭味的黑色或黑褐色的的黏稠状液体,是煤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产品。常温下煤焦油的密度为1.17~1.19g/cm3,具有酚、萘的特殊臭味,闪点为96~105℃,自燃点为580~630℃,燃烧热为35.7~39.0MJ/Kg,煤焦油中含有2%~5%的氨水,故它呈碱性反应,煤焦油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

煤焦油的组分非常复杂,其中有机化合物的组分估计有上万种,已鉴定的约有500种,但大多数组分含量很少或极微量,煤焦油中含量超过1%的组分只有12种,如萘、甲基萘、蒽、菲、咔唑、荧蒽、芘、甲酚的三种异构体。

煤焦油的主要组分可以划分为芳香烃、酚类、杂环氮化合物、杂环硫化合物、杂环氧化合物以及复杂的高分子环状烃,其组成包括了由苯和苯酚等低分子量、低沸点的简单物质到甚至高真空下也不易蒸发的相对分子量大到几千的复杂化合物,尽管煤焦油中化合物组成复杂,但它们的化学组成有如下特点:

(1)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而且大多是两个环以上的稠环芳香族化合物,烷烃、环烷烃和烯烃化合物很少。

(2)在煤焦油中除了芳香族化合物之外,还有含氧、含硫、含氮的化合物。

(3)含氧化合物主要是相应烃的羟基衍生物,及各种酚类,具

185

有弱酸性,还有一些含氧化合物如古马隆、氧芴等。

(4)含氧化合物主要是弱酸性的喹啉、吡啶及它们的衍生物,还有吡咯类化合物如吲哚、咔唑等,以及少量的胺类和腈类。

(5)含硫化合物是噻吩、硫酚、硫杂茚等。

(6)煤焦油中相应烃的烷基化合物很少,且随着分子中环数的增加而减少

表1.1.2 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主要危险特性表

常温下状态 气体 爆炸危 险类别 组别 T1 类别 IIA 物料 名称 爆炸极限V% 5.3~15 沸点 ℃ 闪点 ℃ -188 引燃温度℃ 538 火灾危险类别 甲 毒性 级别 窒息 甲烷 -161.5 氢气 气体 4.1~74.2 12.5~74 -252.8 -191.5 <-50 / 560 608.9 甲 甲 T1 T1 IIC IIA 窒息 Ⅲ 一氧化碳 气体

表1.1.4 硅铁的危险有害辨识表

物品名称 硅铁 分子式 SiFe 英文通用名称 Ferrosilicon 危规分类及编号 规格 物化性质 遇湿易燃物品,GB4.3类43505。UN No,1408;国内按普通货物运输。 用途 75# 、 72# 钢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团块。含硅量:30℅—90℅。 与水、碱类或酸类接触散发出氢气,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能与氧化剂剧危险特性 烈反应。当含有不纯物时与水、碱或酸类接触,同时散发出胂和磷化氢剧毒气体。 186

消防方法:用干砂、水泥、干粉灭火。禁止使用水灭火。但量极少时可用大量水扑救。 应急措施 急 救: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眼睛受刺激用大量水冲洗。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 包装标志:遇湿易燃物品。 包装方法:(Ⅱ)类。编织袋装。 储运须知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干操、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高温、漏雨。与氧化剂、酸类及碱类物品隔离储运。装运时需有制造厂或发货人的证明,说明含硅的百分比和装运前已按其包装时大小在覆盖下存放10天以上。 表3.1.4 甲醛危险、有害识别表

标 识 英文名:ethyl ether 分子式:CH2O 外观与形状 沸点(℃) 相对密度(水= 0.82 1) 相对密度(空气1.07 = 1) 溶解性 (kj/mol) 易溶于水,溶于乙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热2.345×103 临界温度(℃) 137.2 危规号:83012 CAS号:50-00-0 无色,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气体,商品为其水溶液。 -19.4 熔点(℃) -92 理化特性

187

接触 中国MAC:3 mg/m3 限值 侵入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途径 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其蒸汽,引起结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气管炎;重者发生喉痉挛、毒 性 及 健 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有轻度眼、鼻、咽喉刺激症状,康 皮肤干燥、皲裂、甲软化等。 危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害 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彻急 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1%碘化钾60ml灌胃。常规洗胃。就医。 健 康 危 害 声门水肿和肺炎等。肺水肿较少见。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和致敏作用,可致皮炎;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可发生胃肠道穿孔,休克,肾和肝脏损害。慢毒性:高度危害(Ⅱ) 前苏联MAC:0.5 mg/m3 188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防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护 面罩)。 措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施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燃烧易燃 性 闪 -45℃ 点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泄 服。尽可能切断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有限空间。漏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处 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挖坑收容;理 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聚合 聚合 危害 危险 特性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燃烧分解产物 CO、CO2 爆炸极限(V%) 73.0 7.0~禁忌物 酸、强碱 强氧化剂、强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189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要求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碱等分开存放。储存间照明、储 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运 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灭火剂 (方法)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附表3.1-6 二氧化氮危险、有害识别表

中文名四氧化二氮 称

别 名 二氧化氮

英文名称 国标编

nitrogen dioxide;dinitrogen tetroxide 23012

10102-44-0

-9.3℃ 沸点:22.4℃ 溶于水 稳定

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分子式 NO2 CAS号 分子量 46.01 熔 点 蒸汽压 101.32kPa(22℃) 溶解性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45;相对密度稳定性

(空气=1)3.2

危险标6(有毒气体),38(氧化剂) 外观与记 性状 健康危侵入途径:吸入。 害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证。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190

毒理学资料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性毒性:LC50126mg/m3,4小时(大鼠吸入)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6ppm。哺乳动物体细胞突变:大鼠吸入15ppm(3小时),连续。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8.5µg/m3,24小时(孕1-22天),引起胚胎毒性和死胎。

本品不燃烧,但可助燃。具有强氧化性,遇衣物、锯末、棉花或其它可燃物能立即燃烧。与一般燃料或火箭燃料以及氯代烃等猛烈反应引起爆炸。遇水有腐蚀性,腐蚀作用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加剧。 氮氧化物。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 [NO2]

一级0.04;二级0.04;三级0.08(年平均)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0.08;二级0.08;三级0.12(日(GB3092-1996) (mg/m3) 平均)

一级0.12;二级0.12;三级0.24(小时平均)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420~1700(表1);240~1400(表2)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中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二级0.91~612(表1);0.77~52(表(GB16297-1996) 放标准(氮氧化物) 2)

三级0.14~92(表1);1.2~78(表2)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0.12(表2);0.15(表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是气体,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若是液体,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若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191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

急救措施

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表3.1-1硫化碱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主要危险物料特性表

物料 名称 常温下状态 爆炸极限V% 沸点 ℃ 闪点 ℃ 引燃温度℃ 火灾危险类别 爆炸危险类别 毒性 级别 硫化碱 硫化氢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固体 缺资料 无资料 / 无资料 甲※ / / Ⅲ 气体 4.0~46.0 -60.4 / 260 甲 T3 IIB Ⅱ 气体 12.5~74 -191.5 / 608.9 甲 T1 IIA Ⅲ 气体 / -78.5(升华) / / 戊 / / Ⅳ 气体 / -10℃ / / 戊 / / Ⅲ ※含水小于30%(自燃物品),属于甲类;含水大于等于30%时为腐蚀品不属于甲

类。

192

附表3.1-1 硫化碱(Na2S)危险有害识别表

标识 英文名:Sodium sulfide 危险货物编号: 82011(含结晶水≥30%) 42009(含结晶水<30%) 分子式:Na2S 外观与形状 理沸点(℃) 化相对密度(水= 1) 特相对密度(空气= 1) 性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前苏联MAC:0.2mg/m3 毒性:中度危害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1.86 引燃温度(℃) 无资料 无资料 熔点(℃) 1180℃ CAS号:7757-83-7 无色或米黄色颗粒结晶,工业品为红褐色或砖红色块状 毒性及健康危本品在胃肠道中能分解出硫化氢,口服后能引起硫化氢中毒。对皮肤和眼睛有腐蚀作用。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急 救 硼酸溶液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误服者给饮牛奶或蛋清。立即就医。 193

害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可采用安全面罩。 手防护:戴橡皮胶手套。 防护服:穿防腐工作服。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燃烧性 闪 点 聚合危害 可燃 无资料 不聚合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 无资料 燃烧分解产物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强氧化剂、酸类 硫化氢、氧化硫 危险特性 危险特性:受撞击或急速加热可发生爆炸。遇酸分解,放出剧毒的易燃气体。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燃烧爆炸危险性 泄漏处理 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水处理方法:造成硫化物污染的废水主要是碱性废水,可进行中和处理。在中和阶段,pH降低会有部分硫化氢逸散于大气中,同时利用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也会增加硫化氢的释放速度。硫化氢在空气中大量释放,会污染空气而扰民。用氯化法亦可消除硫化物污染,也是有效方法之一,但需氯量大,费用高。此外,在硫化物污染的废水中加入铁或无毒的铁盐(如硫酸铁、氯化铁等),经过2小时曝气后,产生了活性氢氧化铁,可将硫化物以硫化铁沉淀的形式除去。亦可将硫化物污染严重的废水先经烟道气中和,再用活性污泥法处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酸类、氧储 运 花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不宜久存,以免变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货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物破损。 灭火剂(方法) 水、雾状水、砂土 194

附表3.2-4 硫化碱(Na2S)危险有害识别表

标识 危险货物编号: 英文名:Sodium sulfide 82011(含结晶水≥30%) 42009(含结晶水<30%) 分子式:Na2S 外观与形状 理沸点(℃) 化相对密度(水= 1) 特相对密度(空气= 1) 性 溶解性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无资料 1.86 无资料 CAS号:7757-83-7 无色或米黄色颗粒结晶,工业品为红褐色或砖红色块状 熔点(℃) 引燃温度(℃) 燃烧热(kj/mol) 1180℃ 无资料 无资料3 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 前苏联MAC:0.2mg/m 毒性:中度危害 中国MAC:未制定 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本品在胃肠道中能分解出硫化氢,口服后能引起硫化氢中毒。对皮肤和眼睛有腐蚀作用。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毒性急 救 及健康危害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误服者给饮牛奶或蛋清。立即就医。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可采用安全面罩。 手防护:戴橡皮胶手套。 防护服:穿防腐工作服。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燃燃烧性 烧闪 点 爆聚合危害 炸危危险特性 险可燃 无资料 不聚合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 无资料 燃烧分解产物 稳定性 稳定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 硫化氢、氧化硫 危险特性:受撞击或急速加热可发生爆炸。遇酸分解,放出剧毒的易燃气体。 195

性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水处理方法:造成硫化物污染的废水主要是碱性废水,可进行中和处理。泄漏处理 在中和阶段,pH降低会有部分硫化氢逸散于大气中,同时利用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也会增加硫化氢的释放速度。硫化氢在空气中大量释放,会污染空气而扰民。用氯化法亦可消除硫化物污染,也是有效方法之一,但需氯量大,费用高。此外,在硫化物污染的废水中加入铁或无毒的铁盐(如硫酸铁、氯化铁等),经过2小时曝气后,产生了活性氢氧化铁,可将硫化物以硫化铁沉淀的形式除去。亦可将硫化物污染严重的废水先经烟道气中和,再用活性污泥法处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酸类、氧储 运 花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不宜久存,以免变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货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物破损。 灭火剂(方法) 水、雾状水、砂土 附表3.1-2硫化氢(H2S)危险有害识别表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标 识 分子式:H2S 理化外观与形状 UN号:№1053 无色有臭鸡蛋样恶臭味的液化气体。 -60.3 熔点(℃) -85.5 英文:Hydrogen sulfide,liquefied 21006;副危险3类及6.1类 特性 沸点(℃) 196

相对密度(水= 1) 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1.5392(0℃) 1.19 临界温度(℃) 燃烧热(kJ/mol) 100.5 溶于水、乙醇,甘油、二硫化碳。 前苏联MAC:/ 毒性:高毒 接触限值 中国MAC:10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燃 易燃,自燃点260℃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44%。与烧 高热、明火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着火、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扩散爆 到相当远,遇明火引起回燃。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炸 生爆炸。硫化氢与氰化氢有相似的毒性,小鼠吸入LC:1.12mg/L×10~危 险 燃烧爆炸30min;大鼠吸入LC100100×10-6×1h;人吸入LC20:600×10-6×30min;危险性和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是一种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接触浓度超过 性、健康危害 700×10-6时产生急性中毒。先出现气急,继而引起呼吸麻痹。如不及时进行毒 人工呼吸就会造成死亡,吸入极高浓度,往往造成电击样窒息死亡,且闻不性 到臭味;低浓度气体能刺激呼吸器官和眼睛,还有头痛、眩晕、虚弱等症状,及 出现咳嗽、结膜炎。 健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康 急救 危 眼睛受刺激:用大量水冲洗,并就医诊治。 害 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防毒面具;对空气不易流通的场所要消防方法 进行强制通风置换。 如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但急救人员应使用隔离式防毒面具。 197

硝酸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CAS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别 名 分子式

81002 7697-37-2 硝酸 Nitric acid

白雾硝酸;红雾硝酸;硝酸氢;硝镪水 HNO3 外观纯品为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

与性酸味 状

分子量 63.01 蒸汽4.4kPa(20℃)

熔 点 -42℃/无水 沸点:86℃/溶解与水混溶

无水 性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50(无稳定稳定

水);相对密度(空气=1)2.17 性

危险标20(酸性腐蚀品) 主要 用途极广,主要用于化肥、染记 料、国防、炸药、冶金、医药

用途 等工业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其蒸气有刺激作用,引起粘膜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呛咳、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至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至窒息等。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高毒类。

危险特性: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 3)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

198

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灭火方法:二氧化碳、砂土、雾状水、火场周围可用的灭火介质。

乙醚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CAS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别 名 分子式 31026 60-29-7 乙醚

ethyl ether 二乙(基)醚

C4H10O;(CH3CH2)2O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与性极易挥发 状

199

分子量

蒸汽压

熔 点 -116.2℃ 沸点:34.6℃ 溶解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71;相对稳定

密度(空气=1)2.56 性

危险标记 7(低闪点易燃液体) 主要

用途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74.12 58.92kPa/20℃ 闪点:-45℃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

用作溶剂,医药上用作麻醉剂

健康危害:本品的主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急性大量接触,早期出现兴奋,继而嗜睡、呕吐、面色苍白、脉缓、体温下降和呼吸不规则,而有生命危险。急性接触后的暂时后作用有头痛、易激动或抑郁、流涎、呕吐、食欲下降和多汗等。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吸入,有头痛、头晕、疲倦、嗜睡、蛋白尿、红细胞增多症。长期皮肤接触,可发生皮肤干燥、皲裂。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主要用途于中枢神经系统。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空气中久置后能生成具有爆炸性的边氧化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不含过氧化物的废料液控制一定的速度燃烧。含过氧化物的废料在安全距离以外敞口燃烧。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00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附表3.2-1 石灰氮危险、危害辨识表

化学品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2: CAS No.: 危险货物编号: 有害物成分 外观与性状: 熔点(℃): 相对密度(水=1):

氰氨化钙 石灰氮 156-62-7 43507 氰氨化钙

化学品英文名称: 英文名称2: 分子式: UN编号: 主要成分:

calcium cyanamide calcium carbimide

CaCN2 1403 纯品

纯品为白色结晶,不纯品呈灰黑色,有特殊臭味。 1300 1.08

沸点(℃): 相对蒸气密度(空

气=1):

无资料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临界温度(℃): 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无意义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闪点(℃):

无意义 无意义

201

的对数值: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下限%(V/V):

禁配物: 溶解性: 主要用途: 急性毒性:

水、酸类。 微溶于水。

避免接触的条件: 危险性类别

潮湿空气。 第4.3 类遇湿易燃物品

无意义

用作肥料,以及用于氮气制造和钢铁淬火。 LD50:334 mg/kg(小鼠经口);158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粉尘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表现为面、颈及胸背上方皮肤发红,眼、软腭及咽喉粘膜发红,畏寒等。个别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暂时性局灶性脊髓炎及瘫痪等。进入眼内可引起眼损害;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荨麻疹及溃疡。长期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消化道症状;眼及呼吸道刺激。长期大量吸入其粉尘可引起尘肺。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本品遇湿易燃,具刺激性。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

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消防措施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 危险特性: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遇水或潮气、酸类产生易燃气体和热量,有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

如含有杂质碳化钙或少量磷化钙时,则遇水易自燃。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泡沫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操作注意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202

事项 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

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25℃,相对湿度不超过7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事项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

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

职业接触限值

未制定标准 未制定标准

控制 中国MAC(mg/m3):

前苏联MAC(mg/m3): TLVTN: TLVWN: 工程控制:

个体防护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防护:

生态学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

呼吸系统防护:

ACGIH 0.5mg/m3 ACGIH 1mg/m3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

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戴橡胶手套。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包装方法: 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

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

运输注意事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203

项: 中文名称 别 名分子式 沸 点

熔 点密 度外观与性状 危险性类别 主要用途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附表3.2-2 硫脲危险、危害辨识表

硫脲 英文名称 Thiourea;Thiocarbamide 硫代尿素 国标编号 61821 CH4N2S;SC(NH2)2 分子量 76.12 分解

CAS号

62-56-6

176

溶解性

溶于冷水、乙醇、微溶于乙醚

178℃

相对密度(水=1)1.41 稳定性 稳定 白色光亮苦味晶体 危险标记

15(毒害品) 第6.1类 毒害品

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药品、橡胶添加物、镀金材料等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反复作用时,可抑制甲状腺和造血器官。有可能引起变态反应。吸入本品粉尘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出现胸部不适、咳嗽等。对眼有刺激性。口服刺激胃肠道。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出现头痛、嗜睡、无力、面色苍白、面部虚肿、基础代谢降低、白细胞减少等。对皮肤有损害,出现皮肤瘙痒、手掌出汗、皮炎及皲裂等。

毒性:毒性很低。

刺激性:家兔经眼:2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10mg/(24小时),重度刺激。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50ug/皿;制酒酵母菌

204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灭火方法:

中文名称 52600umol/L。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40mg/kg(孕后用药1天),对胎鼠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有影响。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反应。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受热分解,放出氮、硫的氧化物等毒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氧化硫。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3mg/m3 前苏联(1975)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5mg/L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泡沫。

附表3.2-10 氯酸钠危险、有害识别表

氯酸钠 英文名称 sodium chlorate

205

别 名 氯酸碱 分子式

NaClO3

CAS号 国标编号 燃烧性 沸 点

7775-09-9 51030 不燃 分解

危险性类别 第5.1类 氧化剂 分子量 外观与性状

106.45

无色无臭结晶,味咸而凉,有潮解性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熔 点 248

密 度危险标记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

及环境行为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

防护措施

261℃

相对密度(水=1)2.49 稳定性 稳定

11(氧化剂)

主要用途

用作氧化剂,及制氯酸盐、除草剂、医药品等,也用于冶金矿石处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粉尘对呼吸道、眼及皮肤有刺激性。口服急性中毒,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胃肠炎,肝肾损伤,甚至发生窒息。

急性毒性:LD501200mg/kg(大鼠经口)

危险特性:强氧化剂。受强热或与强酸接触时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

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氧气、氯化物、氧化钠。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20mg/L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

206

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用大量水扑救,同时用干粉灭火剂闷熄。

表3 氟硅酸危险、危害辨识表

标 识 英文名 相对分子量 危险货物编号 危险性类别 fluosilicicacid; silicofluoricacid 144.09 81025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无资料 108.5 无资料 分子式 CAS号 UN编号 化学类别 H2SiF6 16961-83-4 1778 无机酸 理 化 特 性 溶点 (℃) 沸点 (℃) 临界温度 (℃) 相对密度 (空气:1) 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临界压力 (MPa) 燃烧热(kJ/m01) 1.32 无资料 无意义 饱和蒸汽压 (kPa) 无资料 溶解性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侵入途径 工程控制 毒 害 性 LD50 LC50 溶于水。 吸入、食入。 接触限值(中国) (mg/m) 3未制定标准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无资料 无资料 207

害 健 康 危 害 急 救 措 施 皮肤直接接触,引起发红,局部有烧灼感,重者有溃疡形成。对机体的作用似氢氟酸,但较弱。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险,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洗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防 护 措 施 火 灾 爆 炸 危 险 性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气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燃烧性 不燃 闪点 (℃) 无意义 引燃温度 (℃) 最大爆炸压力 (MPa) 最小引燃能量 (mJ) 燃烧分解产物 禁忌物 危险 特性 灭火 方法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氟化氢 · 碱类、易燃或可燃物。 有毒。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 灭火剂:泡沫、干粉、一氧化碳、砂土。 I 包装标志 20 爆炸极限 (%) 稳定性 聚合危险 无意义 稳定 不聚合 包 装 方 法 包装分类 小开口朔料桶::螺纹门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或半化格箱: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化格箱:塑料瓶、镀锡薄钢板板桶外满底花格箱。 208

储 存 注 意 事 项 运 输 注 意 事 项 泄 漏 应 急 处 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或合适的收容材料。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失。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使,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止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二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表4 氟化氢危险、危害辨识表

标 识 英文名 相对分子量 危险性类别 危险货物编号 Hydrofluoricacid 20.01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81016 -83.1(纯) 120(35.3%) 无资料 分子式 CAS号 化学类别 UN编号 相对密度.(空气=1) 相对密度 (水=1) 临界压力 (MPa) HF 7644-39-3 非金属卤化物 1790 1.27 1.26(75%) 无资料 理 化 特 性 溶点 (℃) 沸点 (℃) 临界温度 (℃) 饱和蒸汽压(KPa) 无资料 溶解性 外观、性状 与水混溶。 燃烧热 (kJ.m01-1) 无意义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臭味的液体。商品为40%的水溶液。 无资料 . 接触限值(中国) (mg/m3) 1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209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三 主; LD50: 无资料 母 害 性 LC50 1044mg/m3,(大鼠吸入) 健 康 危 害 急 救 措 施 防 护 措 施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眼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具)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不然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闪点 (℃) 爆炸极限 (%) 稳定性 聚合危险 无意义 无意义 稳定 不聚合 火 灾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引燃温度 (℃) 最大爆炸压力 (MPa) 最小引燃能量 (mJ) 禁忌物 危 险 特 性 灭 火 方 法 强碱、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 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产氢气而引起爆炸。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产生剧毒气体,遇H发泡剂立即燃烧。剧毒。腐蚀性极强。极易挥发,露置空气中立即冒白烟,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包 包装类别 II 包装标志 有毒品i 210

装 方 法 储 存 注 意 事 项 运 输 注 意 事 项 装入铅桶或特殊塑料容器内,再装入木箱中。空隙用不燃材料填充妥实;装入塑料瓶,特种电木、橡胶或铅容器,严封后再装入坚固木箱中。木箱内用不燃材料衬垫,每箱净重不超过20公斤,3~5公斤包装每箱限装4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C,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C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 不损坏。严禁与碱类、活性金寓粉末、玻璃制品、食用化学晶等混装混运。运输时 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没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 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泄 漏 应 急 处 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蓑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火或苏打灰混合。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表5 四氟化硅危险、危害辨识表

标 识 英文名 silicontetrafluoridesilicon fluoride 104.06 第2.3类有毒气体 23020 ; 分子式 CAS号 化学类别 UN编号 SiF4 7783-61-1 非金属卤化物 1859 1.27 4.67 3.72 无意义 相对分了量 危险性类别 危险货物编号 理 化 特 性 溶点 (℃) 沸点 (℃) 临界温度 (℃) 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 -90.2(175.6KPa) 相对密度 (空气=1) -65(24.1 KPa) -14.06 无资料 相对密度 (水=1) 临界压力 (MPa) 燃烧热 (kJ.moFl) 溶于乙醇、醚、硝酸、氢氟酸。 211

外观、性状 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潮解,在潮湿空气中生成浓烟雾。 无资料 接触限值(中国) (mg/m) 3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侵入途径 工程控制 毒 LD50 害 性 LC50 吸入 未制定标准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无资料 !z/~mg/m·,\人眠‘蚁八j 健 本品对眼、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严重损害。局部腐蚀作用强。严重中毒者可致肺康 炎、肺水肿。 危 害 急 救 措 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防 护 措 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密闭型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火 灾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引燃温度 (℃) 最大爆炸压力 (MPa) 最小引燃能量 (J) 禁忌物 强酸 不燃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闪点 (℃) 爆炸极限 (%) 稳定性 聚合危险 无意义 无意义 稳定 不聚合 危 在潮湿空气中产生白色有腐蚀性和刺激性的氟化氢烟雾。遇水剧烈反应,生成硅险 酸及氟化氢。受热后,容器的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剧毒,有窒息性。 特 性 212

包 装 方 法 储 存 注 意 事 项 运 输 注 意 事 项 泄 漏 应 急 处 理 灭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火 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方 灭火剂:雾状水、干粉、砂土。 法 包装类别 Ⅱ 包装标志 6, 20 钢制气瓶。 储存于阴凉、干燥、良好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闩光曝晒。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 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快扩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 修复、检验后再用。

表 丙烯腈特性表

名称:丙烯腈;乙烯基氰;氰(基)乙烯。 危险标记:7(易燃液体),40(有毒品) 标 英文:acrylonitrile;cyanoethylene 危规号:32162; UN编号:1093 识 分子式:C3H3N;CH2CHCN CAS号:107-13-1 外观与形状 无色液体,有桃仁气味 理沸点(℃) 熔点(℃) 77.3 -83.6 化0.81 临界温度(℃) 246 特相对密度(水= 1) 1.83 燃烧热(kj/mol) 1757.7性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前苏联MAC(mg/m3):0.5 毒 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2 性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属高毒类。

213

及 健 康 健康 危 危害 害 本品在体内析出氰根,抑制呼吸酶;对呼吸中枢有直接麻醉作用。急性中毒表现 与氢氰酸相似。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伴有上呼吸道和眼部刺激 症状。轻度中毒有头晕、头木、意识蒙胧及口唇紫绀等。眼结膜及鼻、咽部充血。 重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四肢阵发性强直抽搐、昏迷。液体污染皮肤,可致 皮炎,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或水疱。慢性中毒:尚无定论。长期接触,部分工人 出现神衰综合征、低血压等。对肝脏影响未肯定。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腈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急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救 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 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腈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措施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 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燃烧性 易燃 闪点℃ 聚合 危害 -5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极限(V%) 甲 2.8~28.0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强氧化剂、碱类、酸类。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氮、氰化氢 易燃,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燃烧,并放出有毒气危险 体。与氧化剂、强酸、强碱、胺类、溴反应剧烈。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特性 热,使容器破裂。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泄漏 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处理 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废弃物处置方法:焚烧法,焚烧炉要有后燃烧室,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化学法,用乙醇氢氧化钠处理,将其产物同大量水一起排入下水道。另外,从废水中回收丙烯腈也是一种可考虑的处理办法。 储存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储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运 天不宜运输。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灭火剂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方法) 火场容器冷却。 表 偶氮二异丁腈特性表

英文:2,2-azodiisobutyronitriie;azodiisobutyronitriie 理化 外观与形状 白色透明结晶。

标 识 中文名:2,2-偶氮二异丁腈 ,,分子式:C8H12N4 危险标记:易燃固体 危规号:41040 UN No 2952 214

特性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沸点(℃) / 熔点(℃) 110(分解) 相对密度(水= 1) / 临界温度(℃) / 相对密度(空气= 1) / 最低爆炸能(J) /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甲苯等。 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0.3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有毒。 在体内可释放氰离子引起中毒,大量接触本品者出现头痛、头胀、易疲劳流健康危害 涎和呼吸困难;亦可见到昏迷和抽搐。本品分解能产生剧毒的甲基琥珀腈。长期接触本品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呼吸道刺激症状,肝、肾损害。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纳溶液洗胃,急 救 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腈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其它: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物,洗后备用。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乙 稳定性 稳定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V%) 无资料 禁忌物 强氧化剂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化物、氮氧化物、氮气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混合,经摩擦、撞击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受热时性质不稳定,40℃逐渐分解,至103~104℃时激烈危险特性 分解,放出氮气及数种有机氰化合物,对人体有害,并散发出较大热量,能引起爆炸。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式呼吸器,泄漏应急 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水润湿,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处 理 塑料桶或纸板桶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处置。 储存于不燃结构、通风良好、阴凉的专用库房内,严禁暴晒。远离热源、火源和可燃物。仓库内温度不宜超过28℃。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储存。储 运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储存期不可太长,规定三个月轮换一次。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置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方法 灭火剂: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 表 乙醚

中文名称 乙醚 别 名 二乙(基)醚 危险标记 7(低闪点易燃液体) 分子式 C4H10O;(CH3CH2)2O 英文名称 国标编号 CAS号 外观与性状 分子量 74.12 蒸汽压 熔 点 -116.2℃ 沸点:34.6℃ 溶解性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71;相稳定性 对密度(空气=1)2.56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医药上用作麻醉剂

ethyl ether 31026 60-29-7 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58.92kPa/20℃ 闪点:-45℃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 215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的主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急性大量接触,早期出现兴奋,继而嗜睡、呕吐、面色苍白、脉缓、体温下降和呼吸不规则,而有生命危险。急性接触后的暂时后作用有头痛、易激动或抑郁、流涎、呕吐、食欲下降和多汗等。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吸入,有头痛、头晕、疲倦、嗜睡、蛋白尿、红细胞增多症。长期皮肤接触,可发生皮肤干燥、皲裂。 毒理学资料 毒性:主要用途于中枢神经系统。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空气中久置后能生成具有爆炸性的边氧化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不含过氧化物的废料液控制一定的速度燃烧。含过氧化物的废料在安全距离以外敞口燃烧。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216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表 二氯甲烷特性表

名称:二氯甲烷;二叉二氯。 危险标记:15(有害品) 标 英文:dichloromethane 危规号:61552; UN编号:1593 识 分子式:CH2Cl2;H2CCl2 CAS号:75-09-2 外观与形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 理沸点(℃) 熔点(℃) 39.8℃ -96.7℃ 化1.33 临界温度(℃) 237 特相对密度(水= 1) 2.93 燃烧热(kj/mol) 604.9 性相对密度(空气= 1)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33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200 前苏联MAC(mg/m):50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 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 甲烷存在。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据估 健康 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 危害 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 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 毒 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但对其在土壤中的 性 行为尚须测定。 及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健 眼腈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康 急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危 救 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害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柚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腈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措施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燃烧性 可燃 闪点℃ 燃 烧 聚合 爆 危害 炸 危险 危 特性 险 性 泄漏 处理 建规火险分级 12~19 稳定性 禁忌物 稳定 碱金属、铝。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氢、光气。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能发出剧毒的光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度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控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无资料 爆炸极限(V%) 217

储存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暴晒。保持容器密封。应与储 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放,防止包装及容器损运 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灭火剂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方法) 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雾状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 表 三氯甲烷

中文名称 三氯甲烷 英文名称 trichloromethane;chloroform 别 名 分子式 外观与性状 熔 点 氯仿 CHCl3 国标编号 CAS号 分子量 蒸汽压 61553 67-66-3 119.39 21.28kPa(20℃) 相对密度(水=1)1.50;相对密度(空气=1)4.12 溶解性 主要用途 不溶于水,溶于醇、醚、苯 用于有机合成及麻醉剂等 无色透明重质液体,极易挥发,密 度 有特殊气味 -63.5℃ 沸点:61.2℃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稳定性 在贮存时,如果露置在日光、氧气或湿空气中,特别是和铁接触时容易被氧气氧化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有毒的光气。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粘膜有刺激症状,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向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痹、心室纤维性颤动、并可有肝、肾损害。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后出现麻醉症状。 慢性中毒:主要引起肝脏损害,此外还有消化不良、乏力、头痛、失眠等症状,少数有肾损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908mg/kg(大鼠经口);LC5047702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120g/m3,吸入5~10分钟死亡;人吸入30~40g/m3,呕吐,眩晕的感觉;人吸入10g/m3,15分钟后眩晕和轻度恶心;人吸入1.9g/m3,能耐受30分钟,无不适。 亚急性慢性毒性:动物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肝肾损害。人长期职业接触三氯甲烷的慢性中毒症状主要是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神经过敏、失眠、抑郁,直到神 218

经错乱。血液中三氯甲烷浓度增高是三氯甲烷中毒的确证。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对人可能致癌。 致畸:三氯甲烷对哺乳动物引起DNA损伤,对人淋巴姐妹染色体发生变化;三氯甲烷能引起肌肉、骨骼、肠胃系统及颅面部发育不正常;三氯甲烷有高度的胎毒,但是显然还不是强的致畸物质。 危险特性 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能产生剧毒的光气。在空气、水分和光的作用下,酸度增加,因而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光气。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度 中国(GB5749-85) 中(GHZB1-1999) 中(GB8978-1996) 三级:1.0mg/L 泄漏应急处理 嗅觉阈浓度 200ppm 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二级:0.6mg/L 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0.06mg/L 域) 一级:0.3mg/L 60μg/L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20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检查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⑴常温下的三氯甲烷为无色液体。对于发生在地面上的污染事故及处置技术主要有: ①迅速用土、沙子或其它可以取到的材料筑成坝以阻止液体的流动,特别要防止其流入附近的水体中,用土壤将其覆盖并将其吸收。也可以在其流动的下方向挖一坑,将其收集在坑内以防四处扩散,然后将液体收集到合适的容器中。 ②在处理过程中不要用铁器(如铁勺、铁容器、铁铲等),应改用其它工具,因为铁有助于三氯甲烷分解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有条件的话,操作人员在处理过程中应戴上防毒面具,或其它防护设备。 ③将受污染的土壤清除剥离后集中进行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可视情况选用: a.加热土壤并加水,使三氯甲烷生成甲酸、一氧化碳和盐酸; b.将浓碱液加入到土壤中使其与三氯甲烷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219

c.将稀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加入土壤中,使其与三氯甲烷反应生成甲酸钠或甲酸钾; 以上操作应避免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d.对土壤进行焚烧处理,要保证完全燃烧,以防止光气产生。 ⑵当三氯甲烷液体进入水体后,应设法阻断受污染水域与其它水域的通道,其方法为筑坝使其停止流动;开沟使其流向另一水体(如排污渠)等等。由于三氯甲烷属挥发性卤代烃类,对受其污染的水体最为简便易行处理方法是使用曝气(包括深进曝气)法,使其迅速从水体中逸散到大气中。另外,处理土壤的几种方法也可酌情使用。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废料同其它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气中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可能的话,应考虑氯仿的回收使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数派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雾状、二氧化碳、砂土。

220

表 乙酸

中文名称 乙酸 英文名称 Acetic acid 别 名 分子式 分子量 熔 点 密 度 醋酸;冰醋酸 C2H4O2;CH3COOH 60.05 16.7℃ 沸点:118.1℃ 相对密度(水=1)1.05;相对密度(空气=1)2.07 国标编号 CAS号 危险标记 81601 64-19-7 20(酸性腐蚀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臭 蒸汽压 溶解性 稳定性 1.52kPa/20℃ 闪点:39℃ 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稳定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醋酸盐、醋酸纤维素、医药、颜料、酯类、塑料、香料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 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误服浓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慢性影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 毒理学资料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3530mg/kg(大鼠经口);1060mg/kg(兔经皮);LC505620ppm,1小时(小鼠吸入);人经口1.47mg/kg,最低中毒量,出现消化道症状;人经口20~50g,致死剂量。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人吸入200~490mg/m3×7~12年,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大肠杆菌300ppm(3小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5mmlo/L。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700mg/kg(18天,产后),对新生鼠行为有影响。大鼠睾丸内最低中毒剂量(TDL0):400mg/kg(1天,雄性),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221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环境标准 前苏联 前苏联(1975) 度 前苏联(1975) 泄漏应急处理 污水中有机物最大允许浓度 嗅觉阈浓度 0.003mg/m3(昼夜均值) 10mg/L 2.5mg/m3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5mg/m3 0.1mg/m3(最大值)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表 乙酸乙酯

中文名称 乙酸乙酯 英文名称 ethyl acetate;acetic ester 国标编号 CAS号 32127 141-78-6 222

别 名 分子式 分子量 熔 点 密 度 燃烧(分解)产物 醋酸乙酯 C4H8O2;CH3COOCH2CH3 88.10 -83.6℃ 沸点:77.2℃ 相对密度(水=1)0.90;相对密度(空气=1)3.04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危险标记 外观与性状 蒸汽压 溶解性 稳定性 主要用途 7(易燃液体) 无色澄清液体,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13.33kPa/27℃ 闪点:-4℃ 微溶于水,溶于醇、酮、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 用途很广,主要用作溶剂,及用于染料和一些医药中间体的合成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进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痛、腹泻等。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毒理学资料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5620mg/kg(大鼠经口);4940mg/kg(兔经口);LC505760mg/m3,8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2000ppm×60分钟,严重毒性反应;人吸入800ppm,有病症;人吸入400ppm短时间,眼、鼻、喉有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豚鼠吸入2000ppm,或7.2g/m3,65资助接触,无明显影响;兔吸入16000mg/m3×1小时/日×40日,贫血,白细胞增加,脏器水肿和脂肪变性。 致突变性: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啤酒酵母菌24400ppm。细胞遗传学分析:仓鼠成纤维细胞9g/L。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前苏联(1977) 前苏联(1975) 前苏联(1975) 泄漏应急处理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大气质量标准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污水排放标准 嗅觉阈浓度 300mg/m3 0.1mg/m3 0.1mg/L 10mg/L 270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223

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表 石油醚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危险标记 分子式 石油醚 petroleun ether 7(易燃液体) 成分为戊烷、己烷 别 名 石油精 国标编号 32002 CAS号 外观与性状 8032-32-4 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 分子量 熔 点 蒸汽压 53.32kPa/20℃ 闪点:<-20℃ 不溶于水,溶于无水乙醇、苯、氯仿、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73℃ 沸点:40~80℃ 溶解性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64~0.66;相对密度(空气=1)2.50 稳定性 稳定 224

主要用途 健康危害 主要用作溶剂及作为油脂的抽提用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可有烧 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毒理学资料 危险特性 急性毒性:LD5040mg/kg(小鼠静脉);LC503400ppm,4小时(大鼠吸入)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100ppm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 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225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 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表 乙腈

中文名称 别 名 英文名称 分子式 分子量 熔 点 乙腈 甲基氰 国标编号 CAS号 32159 75-05-8 acetonitrile;methyl cyanide C2H3N;CH3CN 41.05 外观与性状 蒸汽压 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13.33kPa/27℃ 闪点:2℃ 与水混溶,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45.7℃ 沸点:81.1℃ 溶解性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79;稳定性 稳定 226

相对密度(空气=1)1.42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40(有毒品)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 潜伏期。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可有尿频、蛋白尿等。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 急性毒性 属中等毒类。 LD502730mg/kg(大鼠经口);1250mg/kg(兔经皮);LC5012663mg/m3,8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500ppm,亚心、呕吐、胸闷、腹痛等;人吸入160ppm×4小时,1/2人面部轻度充血。 亚急性毒性 猫吸入其蒸气7mg/m3,4小时/天,共6个月,在染毒后1个月,条件反射开始破坏。病理检查见肝、肾和肺病理改变。 致突变性 生殖毒性 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啤酒酵母菌47600ppm。 仓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300mg/kg(孕8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进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燃烧时有发光火焰。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过氯酸盐等反应剧烈。

227

主要用途 用于制维生素B1等药物,及香料、脂肪酸萃取等 燃烧(分解)产物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中(TJ36-79) 国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3mg/m3 容许浓度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中国(待颁布) 容许浓度 前苏联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5.0mg/L 0.7mg/L (1975) 泄漏应急处理 度 嗅觉阈浓度 68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 防护措施 用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自给式呼吸器或通风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228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表 四氢呋喃

中文名称 四氢呋喃 英文名称 tetrahydrofuran 危险标记 7(低闪点易燃液体) 分子式 C4H8OCH2CH2OCH2CH2 ;别 名 国标编号 CAS号 外观与性状 氧杂环戊烷;四甲撑氧 31042 109-99-9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229

分子量 熔 点 72.11 -108.5℃ 沸点:65.4℃ 蒸汽压 溶解性 15.20kPa/15℃ 闪点:-20℃ 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89;相对密度(空气=1)2.5 稳定性 稳定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化学合成中间体、分析试剂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激、恶心、头晕、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能引起肝、肾损害。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毒理学资料 毒性:吸入为微毒类,经口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816mg/kg(大鼠经口);LC5061740mg/m3,3小时(大鼠吸入);人经口50mg/kg最小致死浓度。 致突变性:DNA损伤:哺乳动物淋巴细胞100mmol/L。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与酸类接触能发生反应。与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反应剧烈。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环境标准 前苏联 的最高容许浓度 前苏联(1977)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100mg/m3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0.2mg/m3(最大值,昼夜均值) 230

最大允许浓度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前苏联(1975) 允许浓度 泄漏应急处理 嗅觉阈浓度 30ppm 0.5mg/L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 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把废料浓缩,再在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外敞口燃烧。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231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表 氯化亚砜

中文名称 氯化亚砜 别 名 亚硫酰(二)氯;二氯氧化硫 英文名称 thionyl chloride;sulfurous 国标编号 81037 oxychloride 分子式 分子量 熔 点 密 度 Cl2OS;SOCl2 118.96 -105℃ 沸点:78.8℃ 相对密度(水=1)1.64;相对密度(空气=1)4.1 危险标记 20(酸性腐蚀品) 外观与性状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 强烈的刺激作用 ,可引起灼伤。吸入后可因喉、支气管的痉挛、水肿而致死。中毒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农药及医药 CAS号 蒸汽压 溶解性 稳定性 7719-09-7 13.3kPa(21.4℃) 可混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等 稳定 淡黄色至红色、发烟液体,有强烈刺激气味 232

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头晕、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毒理学资料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遇水或潮气会分解放出二氧化硫、氯化氢等刺激性的有毒烟气。受热分解也能主生有毒物质。对很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具有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硫化氢、氯化氢、氯气。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4.9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 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防护服: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急性毒性:LC502435mg/m3(大鼠吸入); 刺激性:家兔经眼:1380µg,重度刺激。 233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 表 三氟乙酸

中文名称 三氟乙酸 英文名称 trifluoroacetic acid 危险标记 20(酸性腐蚀品) 分子式 C2HF3O2;F3CCOOH 别 名 三氟醋酸 国标编号 81102 CAS号 外观与性状 76-05-1 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发烟液体 分子量 熔 点 密 度 114.03 -15.2℃ 沸点:72.4℃ 相对密度(水=1)1.54;相对密度(空气=1)3.9 蒸汽压 溶解性 稳定性 13.73kPa(25℃)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 稳定 主要用途 健康危害 用作实验试剂、溶剂、催化剂及用于有机合成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 强烈的刺激作用。吸入后可能因喉、支气管的痉挛、水肿、炎症、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而死亡。症状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可致皮肤灼伤。 毒理学资料 毒性:中等毒类。 急性毒性:LD50200~400mg/kg(大鼠经口);<100mg/kg(大鼠腹腔);大鼠吸入100mg/m3,急性死亡,有呼吸道的损害。 234

危险特性 不燃。受热分解或与酸类接触放出有毒气体。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 收。也可以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自吸式长管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防护服: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 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水或泡 235

沫灭火。 表 苯酚

中文名称 苯酚 英文名称 phenol;carbolic acid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分子式 分子量 熔 点 密 度 C6H6O;C6H5OH 94.11 40.6℃ 沸点:181.9℃ 相对密度(水=1)1.07;相对密度(空气=1)3.24 别 名 国标编号 CAS号 外观与性状 蒸汽压 溶解性 稳定性 酚;石炭酸 61067 108-95-2 白色结晶,有特殊气味 0.13kPa/40.1℃ 闪点:79℃ 可混溶于乙醇、醚、氯仿、甘油 稳定 主要用途 用作生产酚醛树脂、卡普隆和己二酸的原料,也用于塑料和医药工业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苯酚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苯酚对人体任何组织都有显著腐蚀作用。如接触眼,能引起角膜严重损害,甚至失明。接触皮肤后,不引起疼痛,但在暴露部位最初呈现白色,如不迅速冲洗清除,能引起严重灼伤或全身性中毒。苯酚为细腻原浆毒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质和沉淀,故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因此,任何暴露途径都可能产生全身性影响。通常酚中毒主要由皮肤吸收所引起,其腐蚀性随液体的pH值、溶解性及分解度和温度等条件而异。 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呼出气带酚味,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液,有胃肠穿孔的可能,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呼吸衰竭。眼接触可致灼伤。可经灼伤皮肤吸收经一定潜伏期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可引起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可致皮炎。 属高毒类。 LD50317mg/kg(大鼠经口);850mg/kg(兔经皮);LC50316mg/m3(大鼠吸入);人经口1000mg/kg,致死剂量。 家兔经眼:20mg(24小时),中度刺激。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动物长期吸入酚蒸气(115.2-230.4mg/m3)可引起呼吸困难、肺损害、体重减轻和瘫痪。 DNA抑制:人Hela细胞1mmol/L。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5μmol/L。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毒理学资料 毒性 急性毒性 刺激性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致突变性 236

生殖毒性 致癌性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1200mg/kg(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 小鼠经皮最低中毒剂量(TDL0):16g/kg,40周(间歇),致癌,皮肤肿瘤。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皮] 0.02mg/m3(一次值) 中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GB16297-1996) 100(表2);115(表1)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0.12~2.6(表1);0.10~2.2(表2)三级0.18~3.9(表1);0.15~3.3(表2)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0.080mg/m3(表2);0.1mg/m3(表1) 中国(GB8978-1996) 前苏联(1975) 前苏联(1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3mg/L 二级:0.4mg/L 三级:1.0mg/L 0.05mg/L 1μg/L 0.65ppm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渔业用水最高允许浓度 嗅觉阈浓度 美国EPA制定的关于酚的标准指出,在酚的浓度为2.56mg/L的条件下,会对淡水水生生物产生慢性毒性,3.5mg/L是该类化合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极限浓度。0.3mg/L是保证河水不产生人们所不期望的味道的限定浓度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小量泄漏:用干石灰、苏打灰覆盖。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透气型防毒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甘油、聚乙烯乙二醇或聚乙烯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73)抹洗,然后用水彻底清洗。或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237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给饮植物油15-30mL。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灭火剂: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表 顺丁烯二酸酐

标识 中文名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类别 顺丁烯二酸酐(顺酐) 英文名 C4H203 98.06 有机酸 CAS号 危险性类别 MaleicAnhydride 108-31—6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理化特性 白色粉末、针状、片状、棒状、块状或炔团块。具有强烈刺激性。 相对密度1.48。熔点52.8℃。沸点202.2℃。在较低温度(60-80℃)下也能升华。蒸气压133.3Pa(44℃)。蒸气密度3.4。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与热水作用生成顺丁稀二酸。 可燃。闪点101.7℃。自燃点421℃。爆炸极限3.4-7.1%。当顺丁烯二酸酐呈细粉状悬浮于空气中时,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火花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可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处置。 本品可燃。消防人员必须佩带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用抗醇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也可用大量水扑救(应注意飞溅灼伤)。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脸,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饮水及镁乳。就医。 大鼠经口 LD50 200~500mg/kg 大白兔经皮LD50 100~200mg/kg 生态毒理毒性 细菌EC50>100ppm 淡水鱼LC50 10~100ppm 淡水无脊椎动物EC5。>10~100ppm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对人体危害:其粉尘和蒸气具有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烟炎、喉炎和支气管炎。可伴有腹痛。眼和皮肤直接接触有明显刺激作用,并引起灼伤。 238

危险性 泄漏处理 消防 急救措施 毒理资料数据 生态学资料 对人体危害

急性中毒:可腐蚀眼睛,导致视力模糊,双眼怕光。皮肤长期和重复接触,可导致红肿、浮肿、干燥和皲裂。吸入高溶度蒸气,可导致头痛、头昏眼花、虚弱和恶心。长期和重复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误服可导致肠胃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结膜炎、鼻粘膜溃疡和炎症。有致敏性可引起皮疹和哮喘。 刺激性:可灼伤眼睛和皮肤,刺激上呼吸道,可引起皮肤过敏。 致敏性:是呼吸系统和皮肤的致敏源。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和烟雾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带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防护措施 废弃处置方法 运输要求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采用控制焚烧法。要仔细控制焚烧过程,使废料完全氧化为无害品。 可燃酸性腐蚀品。 危规号 81624 UN编号2215 包装分类 Ⅱ 包装标志 20 包装方法 纸袋、编织袋或纤维板简装。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乙烯

标 识 理 化 性 质 燃 烧 爆 炸

中文名:乙烯 英文名:ethylene 分子式:C2H4 分子量:28 UN号:1962 危规号:GB2.1类21016 CAS号:74-85-1 主要成分:纯品 性状:无色气体,略具烃类特有的臭味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酮、苯,溶于熔点/℃: -169.4 醚。 沸点/℃: -103.9 相对密度(水 相对密度(水=1):0.61 饱和蒸汽压/KPa: 4083.40 相对密度(空气=1):0.98 临界温度/℃: 9.2 燃烧热(KJ.mol-1):1409.6 临界压力/Mpa: 5.04 最小引燃能量/mJ :0.096 燃烧性: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无资料 聚合危害 : 聚合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2.7-36.0 稳定性: 稳定 自燃温度/℃ :无意义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239

危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后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险 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性 爆炸性气体的分类、分级、分组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毒 性 对 人 体 危 害 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mg/m3):100。 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可引起灼伤。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 急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救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防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护 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泄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漏员戴自给正压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处状水稀释。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理 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存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储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异戊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别 名 分子式 2-甲基丁烷 isopentane;2-methylbutane 异戊烷 C5H12;(CH3)2CHCH2CH3 国标编号 CAS号 危险标记 外观与性状 31002 78-78-4 7(低闪点易燃液体) 无色透明的易挥发液体,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 分子量 熔 点 72.15 -159.4℃ 沸点:27.8℃ 蒸汽压 溶解性 79.31kPa/21.1℃ 闪点:-56℃ 不溶于水,可数量级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240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62;相对密度(空气=1)2.48 稳定性 稳定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主要有麻醉及轻度刺激作用。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重者有麻醉症状,甚至意识丧失。 慢性影响 眼和呼吸道的轻度刺激。皮肤长期接触可发生轻度皮炎。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 LC501000mg/m3(小鼠吸入) 危险特性 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0mg/m3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241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2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