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2年度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更新方法及结果浅析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2年度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更新方法及结果浅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7卷第l期 2014年1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nner MongOha Forestry Investiu ̄ation and vo1.37.No.1 lanuarv.2014 文章编号:1006—6993(2014)01—0070—0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2年度 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更新方法及结果浅析 兰秀美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53001 1) 摘 要:文章通过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更新方法的实施,及时准确掌握环江县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动 态变化,为满足全区性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科学考评环江 县人民政府保护和发展林业及生态建设成果提供了依据,促进环江县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环江县生态 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更新 中图分类号:¥758.5 文献标识码:B 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的主要指标为森林覆 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两大指标。这两大指标是反映 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基本指 标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 程度的指标、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 一1月平均气温1O.1℃,7月平均气温是28oC;历年最 低气温为一5.2 ̄C,无霜期290d;年均日照时数145.1 h;全年太阳辐射量为98.89kCal/cm ;多年平均降雨 量北部为1750.Omm,南部为1389.1mm,集中于4~9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历年最小降雨量922.8 arm;蒸发量1571.1 mm,空气平均相对湿度79%。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455568.4hm2。行政区划辖 6个1111镇6个乡(含1个民族乡)。2010年末,全 县总人口37.82万人,有毛南、壮、瑶、侗、水、仫佬、 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 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森林覆盖率(%)= 某个行政区域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xlO0%;森林面 积=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农田 林网及四旁树覆盖面积+农地乔木林面积+农地竹 林面积+农地经济林面积。本办法中的活立木蓄积 量是指一定范围内土地上全部林木树干部分总材 布依等少数民族34.42万人,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 人口的16.2%。2010年项目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 积,包括乔木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四旁 树蓄积以及农地乔木林蓄积。 1 区域概况 30.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80亿元;第二产业 9.O1亿元;第三产业9.37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947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6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为3397.5元。交通便利,黔桂铁路金红 和洛茂两条铁路支线纵贯县境,全长103 km。 据环江县201 1年底森林资源更新结果,201 1 年底环江县森林面积为301493.1hm 。其中:有林地 面积为192179.2hm2,国家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为 104554.7hm2,农地乔木林面积为153.3hm2,农地经 济林面积为4054.2hm2,农地竹林面积为377.8hm2,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位于广 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东南 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1’一108。43 ,北纬24。44’~ 25。33 ,东邻融水县、罗城县,南接宜州市、河池市金 城江区,西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北与贵州省荔 波县、从江县毗连。东西最大横距89 km;南北最大 纵距90 km。县城距首府南宁市331 km。气候属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多年平 均气温南部丘陵一带为19.9℃,北部山区为15.7c【=, 收稿日期:2O13—04—19 四旁绿化面积为173.9hm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455568.4hm2,森林覆盖率为66.1 8%。 2011年底环江县活立林木总蓄积量为 1 1637345m ,其中:乔木林蓄积10689575m ;农地乔 木林蓄积5293rn3;疏林蓄积3433m3;散生蓄积 作者简介:兰秀美(1976一),女,广西忻城县人,工程师 兰菱羞; 垂直筮旦迨星 兰生』 791329m ;四旁树蓄积147715m 。 主要树种以杉木、马尾松、速生桉、油茶、板栗、 柑果、桃、李等为主。 2 森林面积数据来源及更新方法 2.1 数据来源 运用环江县201 1年底森林资源更新成果、小 班属性数据库、小班空间数据库。 2.1.1 地类面积消长数据采集 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农田林网及 四旁树、农地乔木林、农地竹林、农地经济林面积消 长变化数据要求来源于:@2012年度林业生态保护 和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验收材料;( ̄)2012年度迹地 更新、宜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检查验 收材料以及四旁绿化情况调查材料;③2012年度采 伐证发放台账和伐区伐后验收材料,森林火灾、病 虫害、气候灾害调查报表,征占用林地调查,乱砍滥 伐林业案件等档案材料;④采用遥感或野外补充调 查的方法,获取地类变化的面积数据。 2.1.2 地类面积消长变化渠道 2.1.2.1 地类面积增加渠道 ①有林地增加渠道:一是2012年度速生桉、相 思、乔木经济林树种、宜林地造林或迹地更新造林; 二是达到成林年限的未成林造林地、封育未成林地 转化为有林地。②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增加渠道: 一是2012年度营造的灌木经济林,二是岩溶石山经 过封育由宜林石漠化地、未利用地变为灌木林地。⑧ 农地乔木林增加渠道:2012年度在长期作为农耕地 经营(农田和旱地)的土地上,营造速生按、乔木经济 树种变为农地乔木林。④农地竹林增加渠道:2012 年度在长期作为农耕地经营(农田和旱地)的土地上, 种植竹类植物变为农地竹林。⑤农地灌木经济林增 加渠道:2012年度在长期作为农耕地经营 捉田和旱 地)的土地上,种植灌木经济树种变为农地灌木经济 林。⑥四旁树增加渠道:2012年度在四旁种植且存 活的林木株数,折算为新增四旁覆盖面积。 2.1.2.2 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等面积减 少因素 @2012年度皆伐、改造、火灾转化为迹地、疏林 地或未成林造林地;@2o12年度病虫害、气候灾害 转化为疏林地或无立木林地;③20l2年度征占用林 地(含合法征占用、非法征占用)转化为建设用地; @2012年度盗伐、滥伐、毁林开垦转化为无立木林 地、非林地; ̄2012年度种植结构调整,砍伐农地乔 木林、农地经济林、农地竹林恢复为非林地;@2012 源主要数据更新方法及缱果 年度砍伐、枯死四旁树株数、面积。 2.1-3 地类面积消长变化调查 以上地类变化的面积数据,除了查阅相关档案 材料外,应通过补充调查,将其落实到山头地块。 2.2 更新方法 2.2.1 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农地乔木 林、农地竹林、农地经济林面积更新方法 以201 1年各地类面积为基数,分别加上2012 年度造林、更新、非林地造林、未成林造林地等转为 有林地、农地乔木林、农地竹林、农地经济林的面积 以及通过造林、封育转化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 的面积,减去2012年采伐(含盗伐、滥伐)、火烧、自 然灾害、征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等因素减少的面积 后,即为2012年度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地、农地乔木林、农地竹林、农地经济林面积。 2.2.2 四旁树面积更新方法 以2011年度四旁树面积为基数,加上2012年 度四旁树新增面积,减去2012年度因砍伐、枯死等 消耗的四旁树面积后,即为2012年度四旁树面积。 3 活立木蓄积量数据来源及更新方法 3.1 数据来源 运用环江县2011年底森林资源更新报告、小 班属性数据库、小班空间数据库。 3.1.1 林木蓄积量增加渠道 林木蓄积量增加来源于2012年度林木生长 量。①乔木林蓄积生长量。分为乔木林自然生长量 和乔木林进界生长量。自然生长量即2011年度平 均胸径已达5em(含5em)的林分的生长量,采用连 年生长率计算。进界林分生长量即201 1年林分平 均胸径未达5cm而2012年达到5cm及以上的林 分,采用相应林龄的林分平均单产(m3]hm )计算。若 相应林龄原有的林分小班个数少,平均单产存在异 常,则进界林分蓄积量可采用蓄积生长模型计算, 即用该年龄理论单产来计算。进界林分生长量=进 界林分面积×相应林龄的林分平均单产;②疏林、农 地乔木林、散生木、四旁树蓄积生长量:采用乔木林 综合生长率计算。疏林生长量=乔木林综合生长率× 疏林蓄积量,其余各项依此类推…… 3.1.2 林木蓄积量消耗渠道 林木蓄积量消耗源于采伐和枯损。由于林木采 伐(含盗伐、滥伐)、森林火灾、病虫害、征占用林地、 毁林开垦等的面积在地类变化小班中已经得到反 映,这部分的蓄积量消耗在变化小班更新中已经相 应地扣除。而林木枯损量对某一个年度来说,其数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量很小,在具体操作中可忽略不计。 3.2 更新方法 绿化面积为1 82.8hm2。森林资源增加情况如下:宜林 荒山荒地造林523.4hm2(其中:桉树面积为409.3hm2, 油茶面积为1 14.1hm2)、采伐迹地更新造林2647.3hm2 (全部为桉树)、未成林地转化为有林地5741.6hm2(主 要为松树、杉木等未成林转化为幼龄林)、农地造林面 积340.1hm2(全为油茶)、四旁树造林及其他造林更新 面积8.9hm2(主要为城镇、村屯及道路河流绿化), 2012共计年新增森林面积9261.3hm2。2012年森林资 3.2.1 乔木林蓄积量更新方法 201 1年林分平均胸径已达5cm的乔木林,通过 建立各树种(组)森林生长量(率)模型,分树种(组) 用小班蓄积量乘以连年生长率即得小班蓄积生长 量,小班蓄积生长量加上原小班蓄积量,即得更新 后的小班蓄积量。201 1年林分平均胸径未达5cm而 2012达到5cm及以上的乔木林,采用相应林龄的 源减少主要源于:林木采伐面积3430.6hm2、林地征占 用面积44。6hm2 s合计森林减少面积3475.2hm2。新增 面积减去减少的森林面积,2012年环江县实际新增 森林面积5786.1hm 。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原因是近年 来,加强对宜林地、其他无立木林地、未利用地进行造 林、封山育林,提高林地利用率,并大力推进石漠化综 合治理工程,加强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大 幅增加四旁绿化面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全县森林 覆盖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 4.2 活立木蓄积量更新结果及分析 经统计,环江县2012年底活立林木总蓄积量为 13228429m ,比201 1年增加1591084m3。其中:乔木 林蓄积12050769m3,比201 1年增加1361 194m ;农 地乔木林蓄积6274m ,比201 1年增加981m’;疏林蓄 积225lm ,比2011年减少1182m ;散生蓄积 984563m ,比201 1年增加193234m ;四旁树蓄积 184572m3,比201 1年增加36857m 。活立木蓄积量增 林分平均单产(m3/hmz)计算得到的进界林分生长量 即为更新后的小班蓄积量。 3.2.2 疏林、农地乔木林、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更 新方法 用乔木林综合生长率分别乘以疏林、农地乔木 林、散生木、四旁树小班蓄积量得到生长量,生长量 加上原蓄积量即得更新后的小班蓄积量。 3.2-3 森林生长量模型拟合 以环江县201 1年资源数据更新结果为基础, 采用现实林分平均公顷蓄积生长进程整列法,按树 种(组)依小班林分年龄、平均公顷蓄积序列,拟合 林分生长模型,求算单位蓄积连年生长量和连年生 长率,最后推算环江县连年生长量和生长率。选择 生长模型结果,见表1。 表1 环江县各树种组生长模型表 树 种 模 型相关系数系统误差 0.8 —1.6 杉 类M一34.518+(9.58698)A+(-0.03838)A'2 0.9399 松 类 32.275 1 l2舳-媚)×唧(一【0_l8l23)x A))O.8977 加的原因是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加强中幼林抚 育、加强森林管护工作,提高森林面积、提高林地生产 率,从而使全县的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 5 结语 阔叶树M=I.56662+(2.64764)A+(.0.o186OW2 O.8384 -0.4 速生桉类M=123.95540+(-231.15693)/A 0.8660 -0.3 注:松类含国外松。 卜嚷示蓄积、A一表示林分年龄。 4更新结果及分析 通过该更新办法的实施,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 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环江县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动 4.1森林覆盖率更新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更新方法,经统计计算,2012年底环江 县森林覆盖率为67.45%,比上一年增加1.27%。森林 面积为307279.2hm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197502.7hm2,国家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为 104668.3hm2,农地乔木林面积为153.3hm2,农地经济 态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环江县森林资源主要数据, 以满足全区性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开展提 供制度保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科学考评 环江县人民政府保护和发展林业及生态建设成效 提供技术支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环江县林 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环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面积为4394.3hm2,农地竹林面积为377.8hm ,四旁 参考文献: 【l】王福生.基于GIS的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方法【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13—14. 【2】万培余,王育文,刘胜军,等.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建立优化与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7,(3):50—54 【3】孔令孜,张怀清,陈永富.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技术初探【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增刊:91-94. 【4憎伟生.用生产率推算生长量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3,(4):57—58. 【5】郑福宽.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确定方法叨琳业资源管理,1985,(1):65—67. 【6】梁祖仁.林分蓄积量生长过程的回归估计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1981,(4):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