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1.1. 初始环境调查
1.1.1. 初始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明确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评价环境现状与上述要求的符合程度,包括污染物排放、化
学品使用、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等; 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事件调查所取得反馈意见的评价,包括对环境事故、环境处罚等的调查; 公司用地及所在工业区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用地使用历史沿革、污染物排放管网位臵分布、功能区域划分等; 相关方提供的报告、记录等背景资料,包括环境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等; 1.2.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1.2.1. 环境因素的识别要求
各部门、各公司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要考虑本部门活动的全过程服务。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
地面运输服务和地面保障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相对应地面运输服务和地面保障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方要求; 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和紧急状态; 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环境因素的八种类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废物管理、能源消耗、资源消耗、能量释放、其他。 1.2.2. 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1
采用现场调查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部门环境因素进行排查,并通过调查法和现场观察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调查表》(编号)。
1.2.3. 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打分法和直接评价法。 综合打分法
对环境因素调查表中的环境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从下列一个或多个评价因子上分别进行打分,根据评价的项数n,取各项评价因子评分值之和:
∑=A+B+C+D+E+F
式中A、B、C、D、E、F分别为:环境影响发生的频次、法律法规符合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环境影响的恢复能力、公共及媒介关注程度、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承受能力,且每个因子分值为1—5分,具体见下表。 A(环境影响发生的频次)
连续发生及每日发生对周围环境影响大 每日发生,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每周一次至每月一次 一年以上一次或几年不发生 B(法律法规符合程度) 超标 接近标准 未超标 C(环境影响程度) 环境影响范围大或有毒有害 环境影响范围中且无毒有害 环境影响范围小且无毒无害 D(环境影响的恢复能力) 环境影响一年以上才可恢复或不可恢复 环境影响一月至半年可恢复 环境影响一天或一周可恢复
2
A=5 A=4 A=3 A=1 B=5 B=3 B=1 C=5 C=3 C=1 D=5 D=3 D=1 E(公共及媒介关注程度)
极度关注 关注 不关注 F(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承受能力) 技术难度大或投资巨大 技术难度中或投资较大 技术难度小或投资较少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评价。填写《环境因素识别汇总评价表》(编号),若∑≥15时即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制定控制计划,形成《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计划表》(编号)。
直接评价法
下列情况可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 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或排放超标等; 环境管理的紧急状态;
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固体废弃物。
2.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和评价 2.1. 危险源分类和识别内容 2.1.1. 危险源分类
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六类,形成《危险源调查表》(编号): A、物理类; B、化学类; C、生物类; D、心理、生理类; E、行为类; F、其它。 2.1.2. 危险源识别内容
危险源识别要全面有序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应从飞行区安全、目视助航设施、机坪安全、消防安全、应急救援、旅客运输、
3
E=5 E=3 E=1 F=1 F=2 F=3 货物运输及危险品运输、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各项制度(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生活设施和应急、外出工作人员和外来工作人员等几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以下内容: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作业工种、特殊行业工种;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险设备、设施及工程; 具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具有职业性健康伤害、损害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曾经发生或行业内经常发生事故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其它需要进行评估的活动和情况。
在对危险源进行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常规、非常规、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2.2. 风险评价和分级 2.2.1.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根据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L)、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和发生事故后会造成的后果(C)来评价风险程度大小。
D=L×E×C
L、E、C取值见下表。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10 6 3 1 0.5 0.2 0.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完全可能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4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10 6 3 2 1 0.5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每周一次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分数值 100 40 15 7 3 1 D(危险性分值)
分数值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危险程度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风险级别 1 2 3 4 5 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伤残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风险评价后,形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汇总表》(编号)。 2.2.2. 风险评价的分级 根据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结果,以确定对危险源进行分级控制,控制要求包括:
1级:立即停止工作,经整改降低风险后方可作业,并作为重点的控制对象,制定方案实施控制。
5
2级: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一定的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应在方案和规章制度中予以制定控制办法,并对其实施监控。 3级:应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章制度内进行预防和控制。
4级:是指风险减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而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5级:可采取适当措施,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2.3. 不可容许风险确定及控制计划
不可容许风险确定的方法为,经评定为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为1、2、3级的危险源判定为不可容许风险,并形成《不可容许风险及控制计划表》(编号)。
3. 安全管理危险源识别和评价 3.1. 危险源识别 3.1.1. 识别对象
各部门、各公司应识别地面保障和地面运输服务过程相关的各类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对机场安全管理造成的事故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危险源。
3.1.2. 危险源识别考虑因素
识别应考虑人、物(设备)、环境、管理四个因素。还应考虑三种状态(即常规、非常规和紧急)和三种时态(即过去、现在和将来)。
3.2. 危险源识别方法
3.2.1. 对照法: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对识别对象进行识别的
方法; 3.2.2. 经验法:凭借工作人员的经验,对识别对象进行识别的方
法;
6
3.2.3. 类比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的统
计资料,对识别对象进行识别的方法。 3.3. 风险评价和分级 3.3.1.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采用风险度评价法(LP法),即根据发生事件可能性(L)和发生事件后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P)来评价风险度(R)大小。
R=L×P
L、P取值见下表。 L(发生事件的可能性)
分数值 5 经常 4 相对可能 3 可能性很小 2 不太可能 1 极不可能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机场每年发生2次以上 本机场每年发生2次以下(含) 国内机场每年发生2次以下 (含) 近十年内国内外机场发生2次以下(含) 近十年内国内外机场未发生
P(发生事件后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
分数值 发生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 构成重、特大事故;或 人员:造成人员死亡或旅客受伤,公众生命受威胁; 机场运行:安全裕度严重降低,造成机场关闭数小时,给机场带来严重的直接损失; 设备:设备严重损坏,不能继续使用; 媒体关注:媒体关注引起公众对民航局的问责; 公众信心:公众表现出对航空运输的强烈抵制。 5 灾难性的 7
构成事故;或 人员:造成人员残疾或严重受伤; 机场运行:安全裕度大幅度降低,造成机场航班调整、秩序混乱,带来直接损失,应急程序启动; 设备:主要设备损坏,需要长时间的维修才能投入使用,航空器无法正常使用; 媒体关注:媒体报导引起民航局的关注; 公众信心:公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造成怀疑,相当数量的公众不再乘坐某一机型或某一航空公司的航班。 构成事故征候;或 人员:人员受伤,需要住院养护,造成直接损失,但没有人员残疾; 机场运行:安全裕度显著降低; 设备:设备中度损坏,但经过维护可以继续使用,造成直接损失; 媒体关注:媒体要将发生的事件公开,引起当地民航管理部门的关注; 公众信心:公开的媒体报道导致公众信心显著降低。 构成严重差错;或 人员:急救受伤,没有残疾,但造成工作延误; 2 机场运行:机场航班短期延误; 设备:设备轻微损坏; 微不足道的 媒体关注:引起机场所在地媒体关注; 公众信心:可能会降低,但公众觉得情况可以接受。 未构成严重差错;或 1 可容忍的 人员:没有受伤; 机场运行:极短的运行延误,没有直接损失; 设备:没有损失或极短的技术性延误,没有导致直接损失; 媒体关注:没有引起媒体关注; 8
4 重要的 3 中等的
公众信心:没有影响到公众信心 R(风险度分值)
分数值 风险级别 1—4 低风险,在考虑风险的各种因素后,机场正常运行 中等风险,机场可以继续运行,但必须采取风险控制措5—9 施 高风险,不可接受。机场采取对应的控制措施,直至风≥10 险降低后才能恢复工作 风险评价后,形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汇总表》(编号)。
附: 《危险源调查表》
《危险源汇总评价表》
《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清单及控制计划》 《环境因素调查表》 《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计划》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