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盆栽菊花生产技术与管理

盆栽菊花生产技术与管理

来源:尚车旅游网
盆栽菊花生产技术与管理

1 范围

适用于盆栽菊花的生产、场地规划、适宜品种、基质、育苗、定植、养护管理、整枝控株、花期、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2 生产技术

2.1 品种 经人工选育而形成种性基本一致,遗传性状比较稳定,具有人类需要的某些观赏性状或经济性状,作特殊生产资料用的栽培群体。

2.2 基质 无土栽培中用来固定植株的材料

2.3 花期 根据植物的特性,采用调节光、温、水、肥条件等手段来人工控制开花的日期,使植株提前或推迟开花。

2.4 摘心 除去顶芽,控制顶端生长优势,促进分枝。

2.5 EC值 土壤可溶性盐浓度的检测指标,单位ms/cm。

2.6 定头 开花前的最后一次摘心。

2.7 抹芽 栽培大花型菊花时,将每个枝条的侧芽抹除,仅保留顶芽。

2.8 疏蕾 栽培大花型菊花时,将每个枝条的侧蕾抹除,仅保留顶蕾。

2.9 独本菊 用大花型菊花培育,每盆一株,着花一朵,能充分体现品种特性,故又名品种菊或标本菊。

2.10 案头菊 指株高20cm以下的大花型盆栽菊花,每盆一株,着花一朵,以株小花大为好。

2.11 多本菊用大花型菊花培育,每盆一株,多个分枝,着花数朵至数十朵,又名多头菊。

2.12 大立菊 一株着数百朵乃至数千朵大小相同、排列整齐的花朵的大型盆栽菊花。

2.13 悬崖菊 用中小型菊花品种培育成的主干长,分枝多,花朵密集,前窄后宽,向一方斜展或下垂的盆栽菊花。

3 生产设计及方式

3.1 生产设计

包括作业方式的确定、 保护地设施的配套、栽培基质及生产用苗的安排,菊花生产技术和技术人员的储备,劳动定额、产品成本和效益的估算等。

3.2 方式生产 露地盆栽和保护地设施盆栽两种生产方式。露地盆栽生产方式主要用于自然花期的盆栽菊花的生产,保护地设施盆栽生产方式主要用于非自然花期的盆栽菊花的生产。

4 场地规划

4.1 场地选择 选择通风、向阳、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无污染源、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块。

4.2 小区划分

生产场地可划分为盆栽区、采穗区、品种资源保存区、育苗区、成品包装储运区等。

4.3 排灌系统配置

排灌系统完善,地下水位宜低于土表50cm;具备稳定、无污染的水源,有条件的可配套喷灌、滴灌设施。

4.4 栽植床

栽植床采用高畦,沟深30cm以上,畦长30m左右,畦宽视盆花栽培方式与规格而定。畦面无积水,平整,无杂草。

5 品种选择

5.1 大花型品种

5.1.1 早花品种:花期早,初花期在10月中旬,花色鲜艳。

主要品种有“麦浪”、“唐宇皇后”、“桃花仙子”、“金凤凰”、“长紫”、“日本黄”等。

5.1.2 中花品种:花期中等,初花期在10月下旬,花色鲜艳,花型优美。

主要品种有“泉乡冲天”、“泉乡万胜”、“泉乡水长”、“金剑云”、“银剑云”、“霜满天”、“国华大芳”、“细雨含沙”、“金龙腾云”、“粉女王”、“西厢待月”、“高原锦云”、“绿潮云”、“绿牡丹”、“岸的赤星”、“国华百万石”、“国华雨晴”等。

5.1.3 晚花品种:花期迟,初花期11月上旬,耐低温能力强。

主要品种有“日本白”、“黄艳”、“昌红”等。

5.2 小花型品种

小花型品种要求株型低矮、分枝密集、花色鲜艳、着花整齐。

主要品种有“意大利红”、“万家灯火”、“如意金球”、“小绿心”、“霞光”、“高山积雪”、“晚霞”、“紫烟”、“红绣球”、“金荷”、“紫勋章”、“紫荷”等。

6 基质

6.1 扦插育苗基质

6.1.1 材料

河沙、蛭石、珍珠岩等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砻糠、蛭石是温度上升较快的材料,宜于温度较低的冬春季使用;河沙等温度上升较慢的材料,宜于春夏季使用。

6.2 盆栽基质

6.2.1 材料

盆栽基质可选用园土、砂、腐叶土、珍珠岩、造纸废料、中药渣、腐熟的木屑、食用菌下脚料、煤渣等基质2种~3种,按比例配制而成。

6.2.2 基质配置 盆栽基质尽量降低盆土的容重,增加孔隙度,增加持水力及提高腐殖质的含量,达到轻便、卫生、无异味、价格低廉的要求。一般混合后的培养土,容重应低于0.7 g/c m3~1.2g/c m3,孔隙度应不低于15%为好。基质pH一般在5.5~7.5之间,以pH6.0~6.8最为适宜,EC值不超过2.5ms/cm。常见配方

园土︰食用菌下脚料︰煤渣=4︰4︰1,或腐叶土︰煤渣︰砻糠=5︰3︰2。

6.3 基质消毒 基质如首次使用,可不消毒,重复使用则应消毒。方法如下:

a)物理消毒:采用蒸汽消毒,即将100℃~120℃的蒸汽通入基质,消毒40分钟至60分钟。

b)化学药剂消毒:采用40%的500ml/ m3均匀浇灌,并用薄膜盖严密闭1 d~2d,揭开翻晾。7 d~10d后使用;也可用稀释50倍的均匀泼洒在翻晾的基质上,使表面淋湿,用量为25kg/ m3。然后密闭3d~6d,再晾10 d~l5d以上即可使用。

7 育苗

7.1 采穗圃

采穗圃选择通风、向阳、排灌良好、土层疏松肥沃的地块,母株定植的株行距均为35 cm~50cm ×35 cm~50cm。插好记有编号或品种名的标牌,绘制定植图。侧枝长10cm~15cm时可供采穗,采穗侧枝应保留2片~3片叶片,以保证侧枝的萌发,供再次采穗。

7.2 扦插育苗

7.2.1 采插穗

当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纯正的菊苗顶芽长到15㎝~18㎝时,将其上部剪取6㎝~8㎝,用作扦穗。摘除基部2片~4片叶片(3cm左右),保留1片~2片完整叶片及2片~3片生长叶,剪口应接近节的下端。时期3月中旬~7月中旬

7.2.2 扦插方法

扦插深度约为插穗长度的三分之一,纵横间距3.0 cm~5.0cm。将基质稍压实。

7.2.3 管理

插后喷足水,也可采用全光照喷雾方法。每隔5d~7d可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15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1000倍液等喷洒防病。温度适宜时约10d~20d生根,根长2cm时即可定植。扦插苗生根后应及时定植,防止留床过长而导致枝叶徒长、根系老化。

7.3 嫁接育苗

7.3.1 接穗

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纯正母株的顶梢,接穗长度5 cm~8cm。

7.3.2 砧木选择与培育

砧木要选择与接穗亲缘近,抗性强、生长健壮、适应木地环境的种类。一般采用黄蒿或白蒿。小花型品种宜采用白蒿,大花型品种宜采用黄蒿。嫁接前3个月左右进行砧木播种育苗。蒿苗的播种时间宜在2月下旬。播种前先往苗床上浇一次透水,播后不用覆土,用塑料薄膜支架覆盖。当蒿苗长出3~4片叶时,移入口径12厘米的小盆中,用比久1000ppm溶液喷施叶面3~4次,每次间隔10天,使蒿苗生长粗壮。5月上旬,移栽到大田蒿床上,苗床宽1米、长15米,以南北向为好,株距80厘米,行距70厘米,种植前要施足基肥。

7.3.3 时期

嫁接时期视盆栽类型和规格而定,一般在4月~8月。

7.3.4 嫁接前准备

嫁接前两三天对砧木和接穗母株浇一次透水,增加接穗和砧木含水量。嫁接前一两个小时(多指高温干燥的下午)对砧木、接穗母株进行喷水,使母株不至于在嫁接过程中因太阳暴晒发生生理萎蔫,但应注意叶面上的水分全部蒸发后再开始嫁接。

7.3.5 方法

采用劈接法嫁接。嫁接前将砧木距基部5cm~6cm处平茬,接穗下部2cm~3cm用利刀削成楔形。接穗插入砧木,形成层对接,用塑料条将接口自上而下缠绕严密,并在砧木横切面抹泥保湿,最后套上塑料袋,捆好袋口。套袋时应将接穗连同接口下几片蒿叶一起

套入袋内,如果接口下蒿叶少或较小,应从别处摘取几片蒿叶,在水中浸湿后再套入袋中。操作时要小心,以防碰掉接穗,整个嫁接过程要快。

7.3.6 管理 嫁接后立即采取遮阴措施,防止接穗失水萎焉。面积小的用报纸或牛皮纸浸湿后再借助竹竿支架将所有的嫁接部位遮盖住。面积大时可用塑料棚加遮荫网进行。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前期一般喷清水即可,随着嫁接苗生长或苗床土营养不足时,可在蒿根周围浇施稀薄饼肥水,或用1.5/1000尿素与1/1000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洒,接后25d左右解除绑扎物,及时去除砧木萌蘖。

7.4 组培育苗

7.4.1 材料准备:接种材料取菊花老根抽生的新枝嫩芽,或在当年扦插成活的植株上取其嫩茎,洗涤、漂清。先用0.1%的吐温20分钟浸泡2分钟~3分钟,脱去嫩枝表面的绒毛;然后用70%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浸泡30秒;再在10%的漂白粉溶液中消毒8分钟~1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漂洗6次~7次。接种时将材料切成0.5厘米~1厘米长的小段。

7.4.2 培养基和培养过程: 培养基为:MS+6-BA(2毫克/升)+NAA(0.2毫克/升);MS+KT(2毫克/升)+NAA(0.2毫克/升)。PH值为6~6.5。 培养过程为:在室温25℃左右、并用日光灯加光8小时的恒温室中培养,经2周左右可陆续产生愈伤组织及绿苗,一个月后经过转移,绿苗继续丛生、伸长,再经转移增殖或转移到MS+NAA(1毫克/升~4毫克/升)的培养基上,可长根完全,形成完整植株,即试管苗。

7.4.3 试管苗移栽:将试管苗取出,洗去附着在苗上的培养基,移栽到蛭石基质中,浇灌清水,成活率很高,近百分之百。在蛭石中生长10天左右即可移入培养土中进行常规栽培。

7.5 出圃苗 扦插苗高12cm以下,具10条以上白嫩粗壮的完整根,根长2cm以上。嫁接苗高20cm以下,接口牢固。苗要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黄叶、烂叶,不徒长,根系粗壮不老化。

8 定植

8.1 上盆时期 苗生根后应及时上盆,具体适宜时期也应视盆花的栽培类型、规格及品种而定,一般在3月~7月间上盆,嫁接菊3月~5月,多头菊4月~6月,案头菊6月~8月;小菊3月~6月,大菊4月~8月。

8.2 翻盆次数 案头菊、独本菊和分枝少的多头菊可不翻盆或翻盆一次;嫁接菊和分枝多的多头菊可翻盆2次或更多。

8.3 定植用盆 定植用盆可用硬质塑料盆、软质塑料钵或瓦盆。盆的规格应视盆花规格而定,案头菊和独本菊用盆内径14 cm~16cm,3头~5头多头菊用18cm盆,5头~7头用20cm盆,10头以上用25cm盆。

9 养护管理

9.1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应该掌握干湿相间、见干见湿、避免积水的原则。

9.1.1 大花品种

立秋前应控制水分供应,宜在上午给缺水植物进行补水,以控制高度。

立秋后:下午或傍晚浇水,保证水的充足供应,促使叶片肥大;8月下旬~9月上旬花芽分化期适当控制水分,促进花芽分化;9月中旬以后加大浇水量,促使茎干粗壮,花蕾发育。

9.1.2 小花品种

定植后即应保证水分的供应,以促进枝叶生长,达到多次摘心,增加冠幅的目的。

9.2 肥料管理

9.2.1 基肥 可选用经发酵腐熟、除臭的禽粪和干猪粪、牛粪、骨粉等,以及钾、铵。施用量:禽粪用量为总基质的10%左右,猪粪干可占到20%,骨粉可占总量0.5%,钾0.5kg/ m3,铵0.5kg/ m3。施用方法:基肥应与基质均匀混合并堆制1个~2个月,使之充分融合。

9.2.2 追肥 追肥常用种类有腐熟的菜饼、豆饼或饼肥水,各类化肥如尿素、硫酸铵及复合化肥等。追肥与水的供应基本一致,不同时期的施用量依次为:

a)立秋前应控制用量,10d~15d追0.1%的化肥一次,以氮为主。

b)立秋后加大追肥供应,7d~10d一次,化肥浓度加大至0.2%,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

c)8月下旬~9月上旬花芽分化期停止追肥。

d)9月中旬以后进入花芽发育期至花蕾透色,应加大追肥量,3d~5d一次,以磷钾肥为主,浓度在0.1%~0.2%,另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和0.1%~0.2%尿素混合液进行

根外追肥,7d~10d追施一次。施用方法:以兑水稀释浇灌为主,也可干施入基质或叶面喷施。

9.3 光温管理 菊花喜光照,稍耐阴,其生长适宜温度约15℃~30℃。夏季宜适当遮荫,防止35℃以上高温灼伤;秋末应适当保护,保持5℃以上温度,防止霜冻。

10 整枝控株

10.1 整枝

10.1.1 摘心 摘心与否由栽培类型而定,独本菊、案头菊不摘心,多本菊、大立菊和悬崖菊应摘心。摘心的次数由预定每株开花枝条数量及品种分支特性等而定。当扦插苗具6片开展叶时,留基部4片~5片叶摘心,15d~20d后再次摘心,留叶2片~3片,以后根据需要依此方法再摘心。每次摘心时均要调整各分枝的长度,使其高矮均匀一致。

10.1.2 定头 最后一次摘心即定头,定头的迟早视品种而异。小菊多数品种在定头后约50d~70d盛花,因此一般在8月上旬至下旬定头;大菊品种一般在定头后70d~100d盛花,因此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定头。

10.1.3 定型 菊花在定头后,当侧枝长到10cm~15cm时,多本菊按三本、五本、七本、九本等的要求,保留生长势相当、高矮一致、位置均衡分布的枝条,将过高、过矮、过强、过弱,位置不匀称等的枝条从基部剪除。

10.1.4 抹芽 大花型品种花芽分化后侧芽大量发生,需由上而下逐次抹除。

10.1.5 疏蕾 现蕾后,大菊型品种应将主蕾以下所有侧蕾逐次剥除,疏蕾在主蕾有豌

豆大小,主、副蕾分离时进行,疏蕾应分次进行,并在主蕾一侧保留1个~2个预备蕾,在确认主蕾发育良好后摘除。

10.2 株高控制

10.2.1 药剂:比久(B9)或多效唑(PP333)。

10.2.2 浓度:比久(B9)稀释300倍~1000倍,多效唑(PP333)稀释3000倍。

10.2.3 方法:第一次喷施在定头后7d~10d进行,以后间隔10d~15d左右再行喷施。喷施时注意生长旺盛的长枝多喷,短枝少喷。高杆品种喷2次~3次,浓度可略高;矮杆品种喷1次~2次,浓度略低。

11 花期

11.1 菊花的花期 应视品种特性而定,对光周期不敏感的品种通常可采用调节定头时间的方法,对光周期敏感的品种可采用遮光和补光的办法。

11.2 调节定头时间 对一些光周期不敏感的早花品种如金凤凰、长紫、日本黄等,可在预定花期前70d左右定头。

11.3 遮光

11.3.1 材料:黑布或黑色薄膜等材料进行完全遮光。

11.3.2 方法:遮光时间视品种而异,通常35 d~50d,每日17:00时至次日7:00

左右遮光,见光时间一般不超过11h,夜间通风降温,尽量保证温度不超过30℃。

11.3.3 设备:采用100瓦白炽灯,每畦3m间距1盏,灯距离植株顶部1.5m。

11.3.4 方法:8月底~九月初开始补光,每日补光2 h~3h,一般于23:00~2:00前后,停光时间视预定花期和品种不同而定,一般在距预定花期前70d~90d停光。停光后应使温度不低于15℃,以保证正常的花芽分化,现蕾后应使温度不低于5℃,以保证正常的花蕾生长和开花。

12 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12.1 菊花叶斑病防治, 该病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生,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退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直径2~10毫米,逐渐扩大增多,从植株下面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影响整个植株。

该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由风雨传播,气孔侵入。每年4~10月为发病期,尤其5~8月高温潮湿季节发病严重。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繁殖材料,实行轮作。②合理疏植,注意通风通光,控制温度湿度。③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集中销毁。④75%白菌清可湿性粉剂500液喷雾。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⑥50%甲基托布津1000倍喷雾。每7~10天喷一次。

12.2 菊花白粉病防治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及茎部。叶片正反两面都会出现失绿的灰白色粉状霉斑,呈不规则形。严重受害时,叶变形、干枯。影响植株生长及开花,甚至引起植株枯死。该病病原为二孢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组织内越冬。春秋冷凉、高湿天气易发病,通风不良发病重。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繁殖材料,避免重茬。②保持良好通风,控制温度湿度。③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集中销毁。④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⑤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以上药剂连喷3~5次,每次间隔5~7天。

12.3 蚜虫和红蜘蛛防治。 蚜虫自幼苗开始到开花结束都有发生。春季发芽时蚜虫出现,群栖在嫩茎叶上,吸食液汁。秋季可繁殖数十代,危害芽心与花瓣。被害植株发黄变形,花蕾败坏,花期缩短。发现蚜虫后用40%氧化乐果1500~3000倍液,25%亚铵硫磷1000倍液,50%灭蚜松乳剂1500倍液均可。红蜘蛛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干燥季节,潜伏于叶背,刺吸叶汁,使叶片干黄枯死。花期也危害花瓣,使花朵很快凋谢。发现红蜘蛛危害后。防治方法:可用10%吡虫啉1000~2000倍喷雾或者1.8%阿维菌素3000~4000倍喷雾。夏季高温干燥时期,用清水喷雾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12.4 菊潜叶蝇(夹叶虫)防治 菊潜叶蝇是杂食性害虫,成虫在菊叶背面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边缘的叶肉里,幼虫孵出后在菊花叶片内潜食叶肉,在菊花的叶片上形成弯曲的潜道,虫害严重时,菊株的所有叶片都被侵害,叶片斑黄枯萎,影响观赏,如防治不力可曼延整个菊圃。在3月下旬即有成虫出现,一年可发生5-7代,虫害发生期在4-10月份。防治方法:①及时摘除虫叶烧毁,花期过后将危害植株全部剪除,烧毁或深埋;②从菊花苗期开时,可用各种除虫菊酯如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2000~3000倍叶面喷撒,10-15天一次,交替喷撒4-5次即可防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