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2001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持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极举措。本文主要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所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资最多,同时也是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56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2009年底,中国的1.3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从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亚洲是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欧洲,非洲位居第三。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90亿美元,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6.3%,创历史新高[2]。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区域范围不断上升。特别是金融危机前,对外直接投资的净额增长飞快,2008年较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增长了164%。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FDI市场受到不小的冲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放
h
缓了脚步,但总体上趋于一个向上增长的势头。。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逐渐下降,有限责任制公司比重不断上升,已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制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因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国际化发展经验相对缺乏。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不断创新,并购、新建、独资和合资成为当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随着国家
h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不断提高。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逐步向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新方式转变。
二 金融危机后中国FDI存在的问题
(三) 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五) 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六) 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惩罚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 600 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 450 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 万美元以下的占 9
h
0%,500 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h
(八)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 2004 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 612.37 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 673.9 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 9 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二)合理规划对外直接投资的布局和方式
在选择对外投资的地域以及行业时,尽量选择我国比较有优势的,以及能有助于我国技术提高的地区还有行业。我国应逐步扩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同时更多地选择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对外投资,以期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理想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应根据投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转移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对外投资,应流向缺乏该种竞争力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提高本国自身的经营能力,也能为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三: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
h
能力。
第四,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技术含量。
h
,要加强调控对外投资的力度,健全对外投资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应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的立法。至今中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法律,如《海外投资法》或《海外投资保险法》,以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力与利益。
(五)培养及留住高素质人才
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自身的语言能力,对并购目标企业的文化渊源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海外并购受行业、政治、文化及经济周期等多方面的影响,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学习。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在这个时代,都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都应该明白在哪里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战略性资源,试图海外并购的企业,一定要及早制定战略,找到相应的人才。
结束语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忧喜参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悲观,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投资方式不断创新,通过合资、新建、并购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全球范围内都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将来,通过不断的完善对外投资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国在国际投资市场上的地位必然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也会逐年攀升。
参考文献
[1]赵囡囡,卢进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
h
12:8-12.
[2]朱为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3]朱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格局和新特点[J]. 国际经济合作,2012,1:18-21.
[4]王浚星.中国企业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特征、动机与政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
h
[5]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63-67.
[6]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81-83.
[7]赵伏云.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杨麒. 中国公司实施跨国投资战略的模式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0.
[3]张为付,武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2010.
[6] 鲁 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7]安邦.中国不能忽视对东盟的对外投资.中国经营网.2011-5-3.
[1]王晓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9期.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