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余杭高级中学 李建松
[摘 要]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统一的、模糊的,而课堂中的教学目标是多样化的、清晰的。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价值的多元化,目标陈述技术是最为有效的工具。目前高中化学教师中对目标设计的多样性及目标陈述技术运用不容乐观,本文重点阐叙运用目标陈述技术实现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以实现课程标准的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价值追求。
[关键词] 教学目标 目标叙写
一、咨询题的提出
浙江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三年来,《一般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限定的行为动词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形参差不齐。2007年,笔者完成了《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调查》(获省化学会08年学会三等奖),从调查中能够看到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咨询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连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3)教学目标空泛,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4)三维目标概念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乏。2008年暑期,我区教研室高中化学组组织了一次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以目标叙写为目的的培训,通过三轮次的网络培训,从上交的作业分析,一半以上的目标叙写是不合格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把省学科指导意见照搬照抄。另外,结合我个人参加的几次教研活动及组内的情形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行为
动词尚未全面进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叙写技术专门缺乏。为了加深对化学课程目标的明白得,笔者从教学目标叙写策略高度,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咨询题。
二、强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明白得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专门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差不多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叙写教学目标,而在实际的目标叙写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以下质疑:
质疑一:我教了十几年书,从来就不明白目标陈述技术,不也教得好好的吗?这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质疑二:什么是目标陈述技术?我不明白那个,是不是意味着就教不行书了?
质疑三:目标陈述技术太理论化了,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只要能上好课就行了。
质疑四:目标陈述技术是不是专门难呀,我们能学会吗?
专门明显,笔者观看到的一线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明白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明白教学目标叙写的差不多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成效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能够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明白得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②,如下图所示。
课程层级的分析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课程运作系统 1、课程改革方案 2、课程打算 3、课程标准 4、教材 3、教师明白得的课程 5、学期课程纲要 6、课时打算 4、师-生运作的课程 7、课堂教学 5、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8、检查、考试等评判 由表可见,课程标准不是课程的全部,课本就更不是了。从课程理论可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明白得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明白得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叙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师动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做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总之,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确实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它表叙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体验,而不是讲明教师将要做什么③。从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来看,《课标》规定的整齐划一的课程目标设置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时教学目标,还应该进一步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更为具体的设计和陈述,否则化学课堂教学将是盲目的。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右图,是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的关联图。中我们能够看到,从课程标准到学生学习其中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能够操纵的,则是无法操纵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法操纵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值追求呢。因此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以一个县区为例:有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之差异,在这两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另外,对一所一般中学来讲,也会有重
堂价课堂从图存在有些是无更不
点班与一般班之差异(大部分一般高中都有重点班与一般班两个层次的教学分层)。而重点高中学的分层可能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者讲学习结果是不同的。
为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明白地讲,“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为此,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现实的需要
在浙江,为了快速提升一线教师对《课标》的明白得,专门是对教学目标设置的明白得,在《课标》的框架下,组织了一批专家级教师编制了《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对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设置比《课标》更详细,更清晰。简单地讲《指导意见》是浙江版的《课标》。在浙江,《指导意见》一书人手一册,此书的使用使得《课标》中原本模糊的目标设置变得清晰了许多。因此,在大部分可观看到的课堂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差不多与《指导意见》中的课程教学目标完全相同,或差不多相同。也确实是讲,全浙江省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或者讲,全浙江省的一般高中学生将达到相同的学习结果与体验。
《意见》一书的使用,一者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置提供的一个较为清晰的范畴,它划定了“那些是要求的”、“哪些是不要求的”、“哪些要求到什么程度”。二者,由于其目标设置较为具体,同时带来了直截了当搬用(复制—粘贴)的后果。
以下是笔者收集到一组信息,其内容是关于“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目标设计。表中展现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该内容设定的“内容标准”及《浙江省一般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中的关于“内容标准”的阐叙。
《化学2》专题1第一单元内第一个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指导意见》中的有关要求:
差不多要求: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差不多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进展要求:原子充数大于18的部分典型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讲明:1.副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递变规律不作要求
2.不宜拓展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式、电离能、电负性等内容
以下是收集到的关于该知识教学目标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案例,(案例来源于区各一般高中化学教师提供的目标设计作业)
作业一:
1、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差不多规律;
2、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作业二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差不多规律,并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20号元素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会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差不多规律进行简单的元素推断。 3、通过学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业三
1、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领会并运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差不多规律;
3、尝试画出原子序数大于18号的部分典型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作业四
1、会画出1—18号常见元素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2、能按照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能按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元素的性质
分析这些目标设计案例,我们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1)大部分教师采纳了《意见》中的陈述内容:“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差不多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些则是稍做修改,如增用“画出”,或把它拆为两句话。
(2)仍有部分目标设计主体纷乱,采纳“培养”等教师行为动词来陈述目标,与新课程理念不符。
(3)行为条件缺乏或非外化的行为条件,不具有可操作性。
(4)对行为动词“了解”一词明白得不深,差不多未出现“如何样才是了解”的思想。
(5)未能反映出不同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关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设计的目标差不多相同。
从以上现实情形看,强化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方法与策略是第二轮新课程实施过程专门重要的环节,也是新课程实施以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决定性的因素。
三、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我们看到了咨询题,也明确了需求,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呢?这需要一些简单但有用的技巧与策略。
(一)策略一:把握目标陈述技术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纳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A(Audience:行为主体)+B(Behavior:行为动词)+C(Condition:行为条件)+D(Degree:行为结果)。
在这四个维度中,每个维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不同的阻碍。 1. 行为主体为学生,从对象上看这是所有课堂均相同的,但它却是最全然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相同学校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它们差不多上不同性质的主体,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是完全异质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同质的,或能够按同质处理。如一个班内的学生,或两个平行间。
2. 行为条件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环节,会显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必定的也是必要的。行为条件的差异要紧由教师来操纵与实现。
如:关于某一个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
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观看来完成信息的猎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做出判定或讲明。(楷体表示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以下相同)
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 设计为观看实验视频; 设计为无实验(口头实验);
从(1)(2)两个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行为条件必定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第(2)设计比第(1)设计学生增加“独立操作”和“完成”两个行为动词。在实践这两个行为动词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必定会产生差异,而做和不做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行为动词)也会发生全然性的变化。同样,学习结果(行为结果)也必定不同。
3. 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叙。从《课标》的角度看,其规定是唯独的。但《课标》是一种较为模糊的陈述,外化的行为过程并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
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叙,做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晰地表达“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了解”。
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采纳多样化的陈述,以达成各自的价值追求。
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形; 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不难看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完全不等同的。因此那个地点并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因为这些行为动词差不多上为了达到“了解”。同样,关于“明白得”我们也能够用“讲明、讲明、判定、预期、分类、归纳、概叙”等行为来外化。
4.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截了当的证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仅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叙行为结果,但我仍旧能够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我们达成的结果。如:
……,80%的学生能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区分金属与非金属的要紧性质特点(得电子与失电子)。
……,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讲明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是一个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
关于较高要求的学习过程,能够拓展到如下行为结果:
……,部分学生能判定原子形成稳固结构的离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本质。
……,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固结构的差不多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能够清晰地确信,通过ABCD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策略二:从《课标》到教学目标的差不多步骤
当预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一化解。具体步骤能够用下图表示:
第一步: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叙。 第二步:画出该知识点的概念图(有哪些点) 第三步: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行为条件) 第四步: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行为(行为动词) 第五步:设计出每个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 第六步: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晰本节课学生学什么(知识点)、如何学(行为条件)、学会什么(行为动词)、学得如何(学习结果)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
第一步: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有关陈述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要紧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叙专门模糊,不具有操作性。
《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明白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主动作用和对环境的阻碍。
《指导意见》尽管比《课标》详细了些,但仍旧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也不具有直截了当的操作性或直截了当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二步: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 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现象。
硝酸的不稳固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有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需要讲明,关于一节课能把硝酸的性质讲完也不容易,关于“知识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主动作用和对环境的阻碍”明显不能在同一节课内完成。
第三步:设计学习条件(行为条件)
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固性能够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
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够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第四步:设计学习行为 1、关于现象能够用“讲出” 2、关于方程式能够用“写出”
3、关于还原产物能够用“归纳”或“概括”
第五步:设计出学习结果,关于本节内容,差不多硝酸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酸和经氧化剂,能够用“熟练书写”、“全体明白”、“准确描叙”等。
第六步: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明白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描叙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
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讲明硝酸是不稳固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讲明硝酸的储存与运输方法。
3、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能讲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按照现象判定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按照以上结论,预期硝酸与其它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三)策略三:教学目标叙写与课堂教学实践
当教学目标叙写完成后,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忠实地履行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所有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必须是可观看与检测的。
如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明白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描叙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以下动作:
提供符合要求的视频材料,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播放。
观看完视频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口头描叙,以检测学生是否确实“明白”了。在抽样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完成“书写”等动作时,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是否确实会“书写”,有多少学生写错了,写错的缘故是什么,并能用相类似的知识进行深度检测,以猎取准确信息。如在“书写”硝酸与铜反应方程式时采纳书写浓硝酸与锌反应的方程式。
为了保证在课堂中能顺利地完成课前预设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行为条件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可行。有些行为条件是能够实现的,如“阅读课本”、“小组间讨论”、“观看……”、“通过实验”,而有些行为条件在一样课堂内是不易实现的,如“查阅有关资料”、“通过调查”等。
如下面一段目标设计: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能讲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进展的重要基础,并举例生活中能源使用的现象,提出至少一条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查阅有关资料”应改为:“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
四:案例展现
以下几个案例由本校青年教师提供的,本文作者有修改。 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1》(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连续进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白工业生产硫酸的差不多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定,能描叙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通过观看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的描叙实验现象,并讲明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
3.会按照具体的实验情境,判定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二)过程与方法
1.仿照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会书写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2.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讨论,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咨询题。 3.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看,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对尾气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环保就在周围。 2.通过浓硫酸的学习,体会浓硫酸的危险性,形成自我爱护,珍爱生命的态度。
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讲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
2、通过观看实验,能描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的操作步骤,能讲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
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差不多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实验现象、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描叙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为主线,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并从中持续猎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2、以多种素材,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富贵的自然环境,建立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3、通过认识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产品的利用,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一辈子活和促进社会进展的主动作用。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咨询题,树立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思想。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能更好地明白得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1
、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报告).2007.9
2、朱嘉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探析.
化学教育,1999 (11) :120
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6
4、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