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我们的课程改革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我们的课程改革

来源:尚车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我们的课程改革

作者:王桂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9期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为生活服务。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仍存在过度语法化,教学常跟着考试走的现象。今天重温七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目前新课程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新课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传统封闭、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创新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上。他认为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为生活服务。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实际上陶先生的实践早已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传递大多数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包揽了学生的一切,而学生则死记硬背、缺乏创新,结果造就了大量的教书匠与书呆子。这种教育被陶行知喻为“吃人的教育”。它不仅吃掉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因其教人“劳心而不劳力”,而去吃别人的血汗。新课改要求我们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开始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与需求,努力提高师生素质。然而,回顾我们的教学,似乎我们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却与以人为本抑或生活教育的轨道渐行渐远。它具体表现在: 1.教育方式革新,传统思想仍在

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的模式开始日益灵活,课堂上师生互动增多,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往往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仍重复着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上走过场。以英语教学为例,大家都知道口语重要,可因为高考不考查,教师往往缺乏重视,学生也不感兴趣或故意忽略。繁重的练习让学生根本无力顾及图书馆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在当代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好的大学,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仍是当务之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仍然大行其道。

2.“素质”模糊化、简单化

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发现大家都在很努力的提高自身素质,来迎接不断到来的机遇和挑战,而当我们认真审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的素质教育时,却发现“素质教育”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每逢节假日,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学美术、学舞蹈、跆拳道、钢琴、英语、书法、写作等不一而同,且美其名曰是为提高孩子素质,为了孩子的将来做准备。而许多学校亦是常为学生竞赛、考证,忙得不亦乐乎,体育课、双休日也为文化学习让道。这让我想到著名钢琴家傅聪在一次钢琴竞赛中说过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在艺术上的确很有天赋,可是缺乏内涵。”这确实值得我们反省: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学习一点书本知识,增加一两项技能,培养一两种爱好,就会让我们变的很有素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为我们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活教育使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才能真正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所以,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落实: 1.新教材不能仅是材料的更新,更需要有地方特色

陶先生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为此,他还列举了一个为生活服务的用书系统,从简单的病痛防治、种菜养殖到科技的创新使用,文化艺术的修养提升,改造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我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国家栋梁,也不至于为生计发愁吧。

我们的教材虽屡次改版,多次创新,但同样以英语教材为例,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虽说题材广泛、材料新颖,但与山区的孩子严重脱节,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设想:学生对题材一无所知又如何开口讨论、下笔成章,课堂也注定是教师的一言堂,而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便失去了实际的生活意义。

在此,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再次借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或用书用的不够、用的不当,都非教学合一的理论(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所允许的。” 2.以教师为本,提高教师素质,关注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不能只会教书,那是教书匠,不能仅教学生,拿书本陪学生,那是保姆,而应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自己做事的能力,还要具备引导学生做事的能力。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方法,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大融合的趋势,迫使我们在工作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3.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校、家长、学生唯分马首是瞻。然而现实是随着高校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毕业即失业成为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障碍。也许,我们还得反思我们的“素质教育”有没有给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学生们有没有自主创业的勇气和实力?

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成长,那么,成功绝对不会仅是千军万马在高考独木桥上的厮杀,毕业后找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我们要教会学生思索,教会他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让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说;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在生活中学得更多。那么,成功就会无处不在,社会就会真正增添许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一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