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近三年来中国互联网应用和网民行为特征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信息,我国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和网络购物。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最大,已经达到2.14亿人。网络新闻的排名上升两位,排名第二,网络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网络新闻使用率的上升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上半年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使得更多的网民将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促进了网络新闻的发展。尽管各种网络应用的排名有升有降,但所有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都在增长中,某些网络应用排名的下降只是其他网络应用发展更为快速造成的现象。
具体现象、特征及变化
1、 网民规模
中国网民规模不断壮大并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是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冰岛,已经有85.4%的居民是网民。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71.2%和68.4%。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相似性的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则是20.8%。其中,中国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手机上网成为网络接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 网民结构特征
1
从年连构成层面看,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从男女比例看,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46.4%,比2007年底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逐渐走向性别均衡。目前中国男性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9.9%,女性为18.3%。从学历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显现向下扩散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趋近,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由以上情况可看出: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居民文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快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普及状况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3、 上网条件
(1)、上网接入设备: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8470万台,2008年上半年增加了670万台,半年增长率为8.6%。其中台式机仍为目前上网设备的主流,有87.3%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选择,分别有30.9%和28.9%的网民使用这两种设备上网。就总体趋势而言,台式机的使用比例在下降,笔记本和手机的使用比例在上升。但是手机目前还主要以辅助性上网设备的身份存在。
(2)、上网地点:网民在家上网比例持续上升,从2007年12月的67.3%上升到目前的74.1%。随着上网条件的改善,在家上网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39.2%,规模达到9918万人,半年内在网吧上网的人数增加了2800万人。网吧网民以男性居多,占到63.3%。以年轻人居多,24岁及以下网民占到网吧网民的70.7%,比总体网民高了20.8个百分点。
2
(3)、上网时长:2008年6月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9个小时/周。继2007年12月上网时长略有下降之后,2008年6月上网时长呈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网民中新增网民数量较多,网民的属性结构不够稳定,上网时长也有所波动。
(4)、手机上网:目前中国2.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已经达到7305万人,占全部网民数的28.9%。2008年上半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增长了2265万人。这一较高的增长率一方面与移动用户规模高速增长现状有关,一方面也受移动运营商推广活动和奥运热潮的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较多,占到63%。与2007年12月相比,男性比例略有下降;18~24岁年龄段网民最多,占到56.1%,30岁及以下年龄段群体则占到了86%,通过手机上网主要是年轻网民的选择。而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又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体是学生网民,占总体手机网民的39.7%,近四成。
4、 种种变化表明
互联网给网民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娱乐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帮助。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不仅改善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更影响着全球人类观念的转移,在这个倍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稍不留神,一个世纪有可能在瞬间就消失殆尽未来时代将属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将称雄称霸天下。
经过十多年发展,网络受众在网络信息消费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稳定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未必永恒不变,由此总结出的一些变化趋势是:
(1)、从独立性消费向社会性消费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行为相对独立,受他人影响较小。网络媒体使这一情
3
况有了改变,受众处在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社会化环境中。这种社会化环境的效应由于Web2.0等技术的普遍应用而显得更为突出。这意味着,作为个体的网民,其信息消费行为往往不是基于个体的自主判断与选择,而是在社会氛围作用下的复杂过程。这也意味着,每个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都有可能与他人的行为集合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可以说,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意味着个体与社会之间非常密切与频繁的双向互动
(2)、从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索取、选择与组合信息发展
尽管网络受众有较强的主动性,但在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被动信息消费行为仍然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更偏向于访问某些网站,在这些网站提供的内容中进行选择,主动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被动基础上的选择。
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网民通过搜索引擎获得信息,特别是在获得一些信息线索后,他们对于信息的延伸阅读内容,往往通过搜索引擎来发现与获取。例如,当他听说某一网络事件或网络人物后,往往不是去某一家或某几家网站进一步了解,而是直接通过搜索引擎去寻找相关信息。
(3)、从“中心式”消费向“分布式”消费发展
在第一代互联网,信息消费主要基于门户网站这样一种模式,那些最重要的新闻网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权力中心,它们控制着信息集散,也控制人们信息消费的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它们统一着网民的信息消费口味与步调。
但是,在Web2.0时代,作为门户网站主要支柱的浏览器这样一种单一的信息消费平台正在被多元化平台所冲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RSS界面和Widget技术支持的网页
4
等。RSS和Widget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优化,可能使整个互联网信息消费模式呈现出“分裂”特征。
(4)、从网络媒体诉求向网络社会诉求发展
在网络发展早期,人们将内容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网民上网初期,也是以内容消费为主,这是将网络作为一种媒体的前提下的使用需求。
但是,不断发展中的网络,其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它的需求也在变得日益广泛而深化。
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诉求,首先体现在从简单的信息消费需求发展到多重内容与服务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调查数据从纵向显示了中国网民需求变化的轨迹,娱乐、社交、交易的需求在不断上升。2008年1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等使用需求已经超过网络新闻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网站的内容结构需要做出变革,还意味着网站服务形式的丰富、服务手段的改善。各种内容、服务之间的关联度、集成度需要提高。
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诉求,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营造方面。网络信息消费正在成为人们编织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有时信息消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信息消费只是一个人们用来寻找与发展社会关系的触发点。Web2.0技术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网民的关系需求的增长。
新闻05-1班 赵润(20052601)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