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沈祖菜称作是女性词作的“集大成 者”,认为沈的词作“不但在女子之作 中是难得的好词,就是在男子之作中 也是难得的好词”,“她写出了跟男子
2004年11月,金陵,南京大学, 称为“沈斜阳”,是出身苏州的名门闺 青年教师授课时所写的讲稿。叶嘉莹并不是第一位将沈祖菜与 李清照并列的人。早在20世纪三四十
时年80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演 秀,早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和金陵 大学。她首先是一位词人,在求学期间
就崭露头角,抗战期间达到了她词学
讲古典诗词,题目是“从李清照
年代,沈祖菜就誉满文界,她的词作
雅正沉郁,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一 致称赞。据诗词大家汪东所述:“当世
创作的顶峰。1949年春沈祖菜亲定《涉 江词》,其中收录了她的400多首词作, 这是她多年学词的心血,也是她作为
得名之盛,盖过于易安远矣。”词人的总结。其次,沈祖菜还是一位对 词学颇有研究的学者,是一位勤勤恳
当世易安,她缘何是“漱玉”传人?一样的’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 之词’,而且写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
恳的大学教授。自20世纪40年代起, 她先后在成都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
如果说汪东夸赞沈祖菜诗词得名
作品,那真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1996年5月,武汉,石门峰武大
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和武汉大
学任教,直到1977年于武汉大学中文
之盛超过李清照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
偏爱,叶嘉莹将沈祖菜认定是女性词
公墓,时年83岁的古典文学专家程千 系退休。她的《宋词赏析》最初便是为人中“集大成者”有某种才女间的相
帆在雨中为爱妻扫墓。墓碑正面是他
手书的“程沈祖棊夫人之墓”,背面是
/年轻时的沈祖蒸.她岀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
惜,那么朱光潜82岁高龄读到《涉江
词》后由衷赞叹“易安(李清照号易安
居士)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
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灵芬奇才,炳
曾祖名列《清史》。祖父入仕多年后退陰,与之交 往的都是苏州名士吴昌硕、朱孝臧之流耀千秋”。这是对妻子的缅怀,也是对
词人的赞赏。在身后默默为他撑伞的 老人是沈祖菜武汉大学的旧同事昊志
则纯粹是一种文学审美的价值认定。以诗而论,很难想象现代的哪位
诗人写绝句律诗能够与李白、杜甫相提 并论;以词而论,沈祖棊缘何能与李清
照比肩?她的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达,也是中文系当年唯一来吊唁的人。若干年后沈祖棊的著作在亲友的
整理下陆续出版,其中最为人熟知的
沈祖棊的词首先是在形式技巧上 不逊古人,她的炼字、用典、匠心处处
都达到了古代词人的第一流水平;其
是她的诗词集《涉江词稿》和《涉江诗
稿》,以及她的诗词鉴赏专著《宋词赏 析》。南京大学古代文学教授莫砺锋在
次是她词作中深婉的情致处处体现出
读过《宋词赏析》后感叹“余生也晚”,
\"言有尽意无穷”的词之精髓。将沈祖
菜的词作混入各路名家的词集当中,
懊恼自己未能有机会听沈祖菜讲授诗 词。叶嘉莹的演讲稿在《文学遗产》发
即便是古典文学的专家恐怕也很难挑
表后许多人都在打听沈祖菜究竟是何 人,竟能与李清照并列,得到先生如
出来,这一点“几可乱真”的本事就非 常可怖了「随便选取一首《踏莎行》:曲曲回廊,阴阴碧材,小帘朱户
此称许。沈祖菜,别号紫曼,又被世人戏
知何处?草痕还共乱愁生,柳丝不维
126
|国家人文历史春光住。新■恨空题,归期又误,斜阳消得
不仅有汪东、吴梅这样的词学大家,
还有黄侃、胡小石这样的语言文字大 家。在这里,沈祖菜接受了系统而完
爱的弟子:1932年的春天,在汪东的 词选课上,沈祖葉呈上了一首《浣溪
鹃声苦。不辞泪眼谡宅花,断红却趁
沙》作为课堂作业,词曰:“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田黠吟 眸。擘鼓声里思悠悠。流波去。整的学习,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如果将这首词混入李清照、秦观 也奠定了她成为一代词人的基础。或周邦彦的词集中似乎也毫无违和
感。而这还并非沈祖菜最有名或水平 最高的代表作!李清照写春愁时说:“春到长门春
汪东授课极具感染力。在为大学
三月营花谁做赋? 一夭风絮独登 楼。有斜阳处有春愁。”二年级学生讲授“宋名家词”时他就很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 如何深入滕理分析与赏析诗词,帮助这首词表面看来书写的是常见
的春愁,但在温婉娴雅的风格之下蕴
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幵匀”,与沈祖
菓的“草痕还共乱愁生,柳丝不细春光 住”同看,显然后者更具动态,将草与
肉
拄次泓流
帝羌
励斷虹
½忍
含的却是家国情怀c在鳌鼓声中独登 楼,看到的是江山斜阳背后的深深忧
思。当年年仅23岁的沈祖萦以她绵邈
仏
雨&.凍
愁,柳丝与春光拟人化,生与细两个动
1
花兜直片俵路人闻行處
令和碍<炮喷 *子
馮貝+耳慕歳不”方吟鸥
的情思写出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之后深刻的民族忧患,这不禁让她的
老师感到惊奇和赞叹:'汪东点评这首 词说:“后半佳绝,遂近少游c”将沈
词一下子使得整首词都灵动起来。与同时代名声极盛的吕碧城等人
皮世丈秋正
江
不成相
相比,沈祖棊的功力更是一目了然。 吕在《江城梅花引》中也写到春光:“谁 放蜂儿逃色界?花历乱,水凄迷,无
路通。”这与沈祖菜的“不辞泪眼湿飞
祖蔡比作秦少游,这无疑是巨大的鼓 励。老师还特地约她谈话,以示鼓励。
这首《浣溪沙》不但让她成为老师爱 重的弟子,也为她在师友间赢得了“沈
ti包相忘
域枚 心春
M
天花海當恙幷刮来
花,断红却趁流波去”相比几乎就是
束考思童
春吨<
常梨
竭 聽¾
慣也4
今人与古人的差别!除了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古人的 境界,沈祖棊词作的超越还在于作为
、、
粗
壓涌碧桔賣
斜阳”的雅号。从此沈祖棊在词学上投入了更
sa<
榮呈稿®
多心力,也更具自信,逐渐走上了人 与词合而为一的道路:1934年她从大
一个现代人在情怀、境界上的幵阔,她
所写的小词包罗万象,书写的内容不
学毕业后旋即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 班,作为第一届12名研究生之一继续 深造。当时金大对学生的培养可谓是
拘泥于闺阁,甚至还纵谈国际局势、战
争走向和人间疾苦,这一点上她倒是
有点像豪放派的苏轼与辛弃疾,这也
/沈祖桑手书词稿《浣溪沙膺刘永济,刘永济是
“半新半旧”。所谓“新”是指现代的大 学培养机制,学生需要修够学分,按
照规范撰写毕业论文等等;所谓“旧”
是她被后世定义为“爱国词人”的缘故。武汉大学历史上著名的“五老八中”之苴,在古典 文学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对于程干帆、沈祖桑二
那么这样一个女词人是如何炼成 先生的才华和作品,刘永济很是欣赏的呢?学生理解作品的精妙幽微之处,有点
是师生之间还保留了一种旧式的师徒
传承,文人之间的相互唱和等等。例
如汪东作为沈祖菓的老师,不仅仅在 课堂上就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在
金陵城里,声名鹊起的“沈斜阳”类似今天的“沉浸式教学法二吴梅幵
设《词学概论》,要求学生实践创作,
沈祖棊报考大学时最初选定的 每两周填一首词,词牌、韵脚、主题都 词学创作方面发掘其才华,有一种培
是商科,她于1930年考入了大
学上海商学院。但入学不久祖菜便发 现专业与性情不符,受到新文学的影
由老师限定。有学生抱怨老师总选些
难填的僻调险韵,吴梅回答:“射人先
养继承者的意味。章士钊后来作诗赞
道:“东吴文学汪夫子,词律先传沈祖
射马,擒贼先擒王。填词只作浣溪沙 菜:”可见大家都将沈祖菜看作是继承
老师衣钵的人。吴梅在教授戏曲理论 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戏曲实践,他
响,她业余也喜欢写写新诗和小说: 之类是不会有成就的沈祖棊虽然是转系过来的,入学
在1931年,沈祖菜转入了中国文学系
学习,从上海搬到了大学的南京
比别人迟,但她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
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老师欣赏和喜
专门从苏州请了笛师到家中教学生们
唱曲:虽然沈祖葉在戏曲方面不大有本部:当时的大学师资力量强大,
FEB 2019 127人物天赋,但她也总是积极参加拍曲的活 动,增加了对词曲的理解:的情形,说“沈极美,又是吴人,吾妇 康之变”,没有南渡,她还会不会是我 们所熟知的那个女词人。同样,也无
法想象如果没有经历抗战,沈祖菜是
颇投契也I其实沈祖棊对诗词的兴趣并不是
“生小住江南”,明眸皓齿的吴门才女始于大学,而是从小受家庭熏陶。她 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是大家庭
否会成为今日的沈祖菜。事实上,沈
祖柔的诗词创作正是在颠沛流离和家
在南京潜心读书的5年,沈祖菜
中备受宠爱的长孙女:她的曾祖名列
《清史》,祖父入仕多年后退隐,与之
仇国恨中日渐成熟的。1937年日寇轰炸南京,沈祖棊和
除了随老师学词,闲时也喜欢参加师
友间的聚会,在金陵古都处处留下了 他们的游踪和吟迹这种文人雅集不
但是一种休闲消遣,也是相互促进和 提高诗词水平的好机会。1934年的冬 至夜,沈祖菜和游寿等同学前往吴梅
家中过节,饭后众人一起联句游戏,
又一同拍曲,呈现出一派文人乐趣.
平日里老师和学生也会互相唱和,喜 欢以文会友。胡小石、汪东、吴梅都与 沈祖菜有过唱和之作<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当时南京中
央大学的才女们仿效古代文人结社的 风气,在梅庵的六朝松树前成立了她 们的词社“梅社”。她们每两周一聚,
轮流做东,一起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 并填词一阕,会后呈给老师批改:这些
女孩子正值青春,像《红楼梦》大观园
里的诗社一样,她们也给自己取了笔
名,都是选用词谱里的词牌名,显得别 有意趣。同时女孩子们还喜欢以《红楼
梦》中“金陵十二钗”自比,如尉素秋 是探春,沈祖桑是宝琴,而她们的老师
汪东是贾政老师得知后竟也不生气,
还作诗一首送给她们,最后两句云: “梦堕楼中忽惊笑.老夫曾有少年时”
由此可见师生间的情谊与相知:沈祖桑在“梅社”给自己取的名
号是“点绛唇\"°其实这并不是她常填
的词牌,之所以叫“点绛唇”,据祖菜
的同学回忆这是因为她“是苏州美人 明眸皓齿,服饰入时”,而且祖菜平日
化妆喜欢擦红色的唇膏,在素面朝天
的女学生中显得很特别。原来沈不仅
仅是好学的才女,也是妍丽的美人
老师吴梅在日记里记录了第一次见面
128
|国家人文历史交往的都是苏州名士吴昌硕、朱孝臧
之流。从小抚育她的祖母也出自福建
世袭骑都尉的名门望族,沈家的老宅 是一座美丽的苏州园林,分为三路五 进,其中的“四时读书乐”门楼1963
年便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在园林中
成长的沈祖棊受到的是既传统又现代
的闺秀教育,家中为她聘请了私塾先
生,教授英文、国文、算数和刺绣。除 此之外她还学习过国画和西洋画。每
年秋风起时家里都要在后花厅摆上数
百盆菊花堆成菊山,大家一同持螯饮 酒,对月吟诗 祖菜说自己“生小住江 南,横塘春水蓝”,她“家近吴门饮马 桥,远山如黛水如膏”。苏州老家也成了她毕生的回忆和
牵挂,直到老来她还在诗词中感叹:
“人生只合住苏城,片石丛花皆有情。”
以词写史「涉江词”里的抗战史1936年,当沈祖糜以优异的成绩
从金大国学研究班毕业的时候,她不
会想到,等待自己的将是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人生「那时的她刚刚找到
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同为金大学生的 程千帆_多年后她的女学生们曾在成
都的望江楼上背诵“梳洗罢,独倚望
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来调侃老师
的爱情然而学业有成,情有所钟的 沈祖棊没能继续她作为吴门才女的娴
雅生活,也没能在南京继续自己的学 术研究,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战改变
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稳人生。不知道如果李清照没有经历“靖
程千帆一路避难至安徽屯溪。9月中, 在这个出产徽墨、宣纸的小城里他们 匆匆结为夫妇,没有仪式甚至新房也
是借住朋友的。祖菜写道:“长安一夜 西风近,玳梁双燕栖难稳。” 10月,沈
祖桑与丈夫分别,她和学生一起乘车
去安庆,随后溯江至武汉。她将这种
乱离颠沛写入了词中:“经乱关河生死
别,悲笳吹断离情。”在武汉至长沙的
途中,她悲叹:“月堕汉皋留不得,更
愁明日阴晴。”好容易与丈夫在长沙团
聚,两人又双双失业,寄居在同学家
里。他们的生活日渐贫困,“覆巢空有
燕,换酒更无貂”。在这种状况下,夫
妻二人还“挑灯起读离骚”互相勉励。1938年5月,沈祖柔夫妇来到重
庆,随后程千帆赴康定谋生,沈祖菜
也远去巴县的蒙藏学校教书c 1939年
他们在重庆相见时沈祖棊感慨,“沽酒
更无钗可拔,论文犹有烛能烧”。这一
年他们在雅安度过的那个团圆的除夕
是“故家箫鼓掩胡尘,中夜悲笳起”。 而在共赴雅安途经渝州的时候,他们 还经历了轰炸,沈祖菜记录当时的情 形是“陨石如红雨”,“看劫火,残灰自
舞,琼楼珠馆成尘土”1940年4月,祖乗经历了一次大
劫难。多病的她检查出腹中生瘤,因
此从雅安到成都就医。谁承想医院竟
然发生了火灾,沈祖菜差点半夜葬身 火海:她拖着病躯逃出生天,其余的
物品全部付之一炬,连换洗的衣物都 不曾带出。程千帆闻讯赶来却找不到
她,还以为她已经丧生了。重逢后夫
妻俩抱头痛哭,庆幸劫后余生:她将南京玄武湖畔.热恋中的程干帆与
族危亡之际的傲骨与气节。她的小词不 、同为金陵大学学生,1937年日寇轰
再是闺阁弱质的春花秋月,而是有了更 I棄和程干帆一路避难至安徽屯溪,9加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沉的悲悯。除了记录个人和家庭在战争中的 流离与悲欢,为读者留下一卷大时代
这次劫难写成了《宴清都》一阕,其中 中的小人物画卷,沈祖菜的词作中还 有“谁扶病骨,愁认归路”之语,半夜 有不少关注战局,针眨时政的佳作。逃出火海面对的却是“长街月沉风急.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沦
翠袖薄、难禁夜露”:幸得梅社好友尉
陷,生灵涂炭,而孔二小姐却在曰军 素秋、徐品玉给她寄来御寒的衣物,
登陆前数小时乘专机逃离,同机的还 诗友唐圭璋又把房子腾给她小住,在
有她的佣人与爱犬,事情引发了社会
这种情形下才勉强渡过难关。可惜当 各界的激烈声讨(又据学者杨天石考 年的玲珑妙人已是贫病交加,再也没
证,“飞机运洋狗”为《大公报》不实报 有恢复元气。道.实情是美国驾驶员看见仍有空位.
就在这次手术之前,沈祖棊曾致
顺便带几只狗飞重庆)。沈祖棊闻之愤 信给汪东、汪辟疆两位老师,表明自
慨不已,将这件事写入了她的游仙组
己“爱文学,甚于生命”,如果词稿与
词《浣溪沙》:人只能二者留其一,她宁愿“人亡而
一夕惊雷海变田,群龙何处驾珞 词留也”,抗战以来她看到的是“家园 耕,索云黄鹤拥电仙。残破,人民流离,生命草芥”,如果她
周穆虫M空历劫,谁南鸡犬亦升 因病离世,“所遗恨者,一则但悲不见
天,思传消息到人间。九州同,一则从寄庵师学词未成,如 这组词在《大公报》发表,虽然名 此而已匚”舒芜在多年后评价沈祖棊是
为游仙词,但明眼人都懂得其中的深 “当得起爱国诗人的称号而无愧色”,曾 意.元老于右任原本很赏识沈祖
经锦衣玉食的娇小姐在战争的磨难中 菜,看了这组词便托人捎话给她,“你
褪去了青涩,逐渐显现出她柔中带刚的
的词非常好,但这类讽刺攻击的词于人
一面,也展现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民
于己都是无益,以后还是少做为好。”在抗战中度过了艰难岁月的沈祖
棊没能等来家人的团聚,她的老父幼
妹都在抗战中去世。1947年6月1日
发生在珞珈山逮捕师生的
惨案让沈祖菜悲愤不已,她写下了“如 此人间无话说,泪花红似血! ”也是
这一年,她38岁高龄产子,却被庸医
在腹中遗落了一块纱布c此后几年她
卧病不起,经历大小数次手术,九死 一生。亲定《涉江词》后祖菜结束了她 作为词人的创作生涯,但关于词人与
才女的谶语却似乎一直伴随着她。才女之死,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1977年,沈祖菜终于和多年分离
的丈夫团聚,外孙女也玉雪可爱,她 幸福的晚年生活似乎就在眼前,6月
27 S,珞珈山下。前往江南探亲的沈
祖菜夫妇带着心爱的外孙女早早返回
武汉。女婿张威克雇了一辆电麻木(电
动三轮车)到码头迎接,祖孙三代一同 返家。司机酒后驾驶,一路幵得飞快
活泼的早早在外婆怀里折腾得厉害.
爸爸把她抱到了自己这边。眼看还有 300米就要到家了,在武大印刷厂门前
电麻木为避让货车竟直接撞上了电线 杆。沈祖菜离得最近,受伤也最重,她
被甩到了电线杆上,头部受创陷入了
昏迷。程千帆的手臂也骨折了。因交
通不便,他们连忙打电话到程沈的工
作单位武汉大学求助.中文系说正在
开会,且退休职工应联系当地居委会: 家人好容易在马路上拦到一辆过路
车,然而等伤者送至陆军总院时已经
无法抢救,当晚便在手术台上过世了。词人李清照、叶嘉莹和沈祖菜都
历经了许多人生的劫难,其中似乎又 以沈祖菜的命运最为坎壕,此诚王国
维之“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乎?“沈斜阳”已逝,正如汪东当年所
说:“问词人南渡,有谁似,李夫人?遛FEB 2019 | 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