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运用意象理论分析文学中的意象?
文学意象:是一种审美性精神创造的结果,它是作家在情思的驱动下,运用形象思维,将“意”和“象”融为一体。它有别于纯自然形象,它是交融着思想与感情的知觉映象,并被物化于语言符号之中。它可分为三种类型:词象型、句象型、篇象型。 1.词象作品的审美特点往往凝聚在强烈的词上,它不仅可以灵活地运用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以增强其艺术魅力,还会使文学作品含蓄蕴藉,倍增美感。词意象分为兴象和喻象两种,二者大都是自然景物,常常结合在一起。 2.句意象是使一个句子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许多带现代品格的生存哲理诗都呈现句意象的特征,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不深也不远》。
3.篇意象是整篇是一个承载审美意蕴的意象,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此外寓言式也属意象。
二.什么事意境?请举例说明意境的基本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学中一个独特的、颇有意味的理论范畴。它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长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汲取、融合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继承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趣味而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是我国古代文艺审美的集中体现。 基本特征:
1.物、情、意三位一体。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托物言志,抒发忠君报国、不畏牺牲的精神和情操。
2.空间感。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思活动的艺术空间,具有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用极有限的字句,营造了由兴象、喻象、形象构成的意蕴丰富的艺术空间。
3.意味蕴藉。指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使读者领悟韵外之致。
三.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1.典型人物显现出整体个性的特征。例如《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的阿Q。
2.典型人物具有普遍性,显现普遍意蕴的特征。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这种精神特征,不是个别人的一般性格属性,而是我们国民身上的劣根性。
3.文学典型是一种审美创造,典型人物具有独创性。譬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他得整体个性,同时又是在阿Q身上所显现的普遍意蕴。
四.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1.典型环境决定着、制约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典型人物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环境。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第五章
一.结合作品谈谈故事和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故事是写入作品的中一系列事件,它是对生活中的事件筛选、补充、改造和组合的结果,是作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彼此联系,并非孤立和偶然的存在。 情节具有因果联系和统一性,是情节高于故事的品格的基本标志。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如《安娜.卡列尼娜》表现了安娜、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的关系,以及卡文和吉娣的关系的两大故事主线,其中的小故事数不胜数,其情节也往往穿插着若干小故事、小插曲。
二.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叙述者有哪些职能?
1.叙述职能,讲述故事这是最基本的职能。
2.管理职能,说明文本的叙事结构,此时的叙述者成为文本结构的组织者和解说者。 3.交际职能,设置对话场。如书信体小说,某些所谓“第二人称”小说。
4.证明职能,指出所叙述内容的信息来源、可靠程度和叙述者的感情状态。如梅里美《嘉尔曼》的开头,叙述者伪装成一个地理、考古学者。
5.思想职能,叙述者直接介入,对人物、事件进行“权威性”的评价,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所做的那样。
三.结合作品谈谈叙述视角的几种类型。
1.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古典主义的叙述往往采用这种公式,全知全能型。比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中的说书人。 2.叙述者=人物(“同时”观察),这种情形在文学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现代。例如《战争与和平》 《阿甘正传》主人公视角,《驿站长》的见证人角度。 3.叙述者<人物(从“外部”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任何人都知道得少。譬如海明威《杀人者》。
四.结合作品谈谈几种叙述模式。
1.情节模式。它是以情节结构作品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依照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正常时空秩序安排情节,故事情节延伸中呈现较明显的因果关系。例如《水浒传》 《西游记》 《笑傲江湖》 《李自成》
2.心理事件模式。它是以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为基础。常有以下具体形态:1.意识流动与放射,这有三种情形。其一,现实性情节只是承载、联结心理意识的支架、纽带。如《春之声》。其二,现实性情景仅仅是心理流程借以展开的触媒,如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其三,物质事件嵌入物质意识情绪中,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呈现、滑动。例如张辛欣《我们这个年纪的梦》。2.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3.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如鲁迅的《社戏》。4.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如莫言的《红高粱》。
3.象征模式,包括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两个基本类型。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作品的发展,比如吴若增的《翡翠烟嘴》 张抗抗的《北极光》;整体的象征,其象征含义并不是来自特定的意象,而是来自形象体系的整体,例如陆文夫的《围墙》 韩少功的《归去来》。
第六章
一.结合前一章和本章内容,说说抒情作品和叙事性作品有哪些主要区别?
1.叙事性作品主要侧重于从客观外部世界入手来反映人类生活,抒情性作品则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2.叙事性作品区别于叙事性作品,在于前者题材属性是人生经验在人心灵留下的投影,是人生经验激起的人的主观感受、心理的情绪、生命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成分。
第七章
一.试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在其创作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精神特点的总和。一般来说二者是相对应的,但有时候又不完全一致。
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试述理由。
1.社会历史客观条件,主要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艺风尚等。理由如下:1.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创作上来,成为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2.一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学术思想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3.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人民群众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所形成的文艺风尚,也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4.中外文艺传统和别人的艺术经验,也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
2.作家自己的主观条件,主要指作家的生活经验、人生态度、文化艺术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所形成的独特个性。客观历史条件只是造成主观条件的基础,而主观条件才是形成艺术风格的直接原因。
三、风格创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说明。
1.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题材的选择处理与作家的创作个性密切相关,作家总要寻找与他的创作个性想适应的题材,并对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来处理题材,从而使作品显出自己的特色。
2.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上。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不仅表现在作品的主题思想,还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
3.体现在主题、意蕴的侧重上。由于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不同,理解感受不同,思想的重心、指向不同,因此在主题、意蕴的侧重上也显得不同。 4.体现在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上 5.体现在文学体裁的驾驭上。 6.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四.试述如何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
文学流派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社会历史条件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条件,政治空气比较民主、思想比较解放,能促进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繁荣。
2.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有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大量涌现,并意识到形成相应的文学流派时,另一方面,外国文学理论、美学观点的影响。都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