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及其副产品: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是非淀粉多糖(NSP)类,均以木聚糖和纤维素为主,其中木聚糖含量高达%~%,纤维素含量约%~%。 玉米及玉米副产品中抗营养因子含量 原料名称 玉米 % 玉米 % 玉米蛋白粉 % 玉米蛋白粉 % 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饲料 19% 玉米胚芽饼% 玉米胚芽粕% DDGS 总非淀粉多糖,‰ 109 109 33 33 33 365 349 水溶性多糖,‰ 11 11 6 6 6 36 85 非水溶性多糖,‰ 73 73 18 18 18 248 194 纤维木聚素,‰ 糖,‰ 25 25 9 9 9 81 70 56 56 12 12 12 176 163 葡聚糖,‰ 12 12 8 8 8 5 44 甘露聚糖,‰ 3 3 2 2 2 5 11 半乳糖,‰ 5 5 0 0 0 20 8 (2)麦类及其副产品:小麦及其副产品如麸皮、次粉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小麦中含量非常高的木聚糖,在动物肠道产生黏度,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而大麦中除了木聚糖存在外,更多的是葡聚糖含量较高,同样也产生黏性。
麦类及其副产品抗营养因子含量 原料名称 小麦 % 次粉 % 次粉 % 小麦麸 % 小麦麸 % 黑麦 大麦(裸) 大麦(皮) 总非淀粉多糖,‰ 125 231 231 424 424 132 150 207 水溶性多糖,‰ 30 82 82 45 45 53 58 非水溶性多糖,‰ 77 127 127 299 299 85 111 纤维素,‰ 18 22 22 80 80 15 12 38 木聚糖,‰ 83 149 149 271 271 89 49 89 葡聚半乳甘露聚糖,‰ 糖,‰ 糖,‰ 12 33 33 46 46 20 79 68 3 8 8 5 5 3 5 4 4 7 7 9 9 3 3 3 (3)大豆及豆粕:1)非淀粉多糖含量高。豆粕作为制油工业的副产品,非淀粉多糖(NSP)含量较高,总量
达20%以上。非淀粉多糖通过增加肠道食糜粘度,包裹营养物质,破坏活性成分,螯合矿物元素等途径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其中的β-甘露聚糖还可以通过干扰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的生成而降低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极大的降低能量利用率。
2)含有较高的α-半乳糖苷。α-半乳糖苷是由一个蔗糖单位以α-l,6糖苷键连接一个或两个半乳糖构成的低聚糖,主要有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又统称为大豆寡糖,也是豆粕中主要的一种抗营养因子,含量在5%~7%。日粮中大豆寡糖含量在1%以上时,极大的降低能量利用率,并降低养分的消化吸收,同时能被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氨和氢等气体,所以又被称为胀气因子。 大豆及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 原料名称 全脂大豆 % 豆粕 43% 去皮豆粕% 总非淀粉多糖,‰ 217 252 水溶性多糖,‰ 69 79 非水溶性多糖,‰ 99 115 纤维木聚素,‰ 糖,‰ 50 58 51 60 葡聚糖,‰ 甘露聚糖,‰ 半乳糖,‰ 43 50 8 17
(4)杂粮及杂粕:杂粮主要指饲料中不常使用一些能量类原料,如米糠、稻谷、大麦、薯类等,杂粮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粗纤维含量高,如稻谷中粗纤维含量%。粗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阿拉伯木聚糖等)、
果胶和木质素。粗纤维不仅本身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利用,以一种“稀释”作用使原料本身养分浓度降低,而且还影响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表现出抗营养作用。
杂粕主要指饲料中除豆粕以外的油料作物种子出油后的副产物,如棉粕、菜粕、花生粕、亚麻籽粕、DDGS等蛋白原料。杂粕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问题也是粗纤维含量高,特别是有些原料加工过程中脱壳不充分时,粗纤维含量更高。如棉籽饼粕的粗纤维含量可高达17%,亚麻籽粕粗纤维含量可达28%,带壳压榨的葵籽粕粗纤维含量更可高达32%。粗纤维含量过高影响本身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也影响其他原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 杂粮杂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总非淀原料名称 碎米 % 米糠 % 米糠饼 % 米糠粕 % 棉粕 47% 棉粕 % 葵花粕 菜籽饼 % 菜粕 37% 花生仁粕 % 亚麻仁粕 棕榈粕 椰子粕 植酸磷,% 粉水溶性多糖,‰ 67 67 48 60 140 33 41 非水溶性 132 132 112 116 117 373 352 多糖,‰ 多纤维木聚葡聚糖,‰ 素,‰ 3 112 125 93 93 180 57 55 51 79 61 糖,‰ 2 85 95 130 130 110 72 66 115 51 26 糖,‰ 1 0 3 3 11 19 39 8 6 甘露聚糖,‰ 4 半乳糖,‰ 10 10 23 21 27 15 24 8 218 244 292 292 217 231 308 485 454 6 6 6 7 4 314 318
什么是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
答:纤维素酶就是降解纤维素的酶,包括C1、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将结晶纤维素分解为活性纤维素,降低结晶度,然后经CX酶的作用,将活性纤维分解为纤维二糖和纤维寡糖,再经β-1,4-葡萄糖苷酶作用生成动物机体可利用的葡萄糖。纤维素酶可破坏富含纤维素的细胞壁,一方面使其包围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等内含物释放并消化利用,另一方面将纤维素部分降解为可消化吸收的还原糖,从而提高动物对饲料干物质、粗纤维、淀粉等的消化率。
半纤维素酶是降解半纤维素的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半乳聚糖酶等。主要作用是将植物细胞中的半纤维素水解为多种五碳糖和六碳糖,且降低半纤维素溶于水后的黏度。 什么是木聚糖及其抗营养作用
答:木聚糖是由单一木糖聚合而成长链状分子,在分子的侧链上还会结合一些阿拉伯糖残基。 木聚糖的抗营养作用:(1)增加肠道食糜粘度,影响动物消化吸收,单胃动物本身不能分泌分解木聚糖的酶。当动物采食含水溶性木聚糖高的饲料时,可溶性木聚糖在动物肠道内形成粘性物质,提高肠道内容物的黏度。黏度的上升降低肠道内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导致采食量下降,妨碍消化液与底物的混合,延缓消化酶对底物的消化。同时,降低肠道内食糜中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扩散速度,妨碍养分吸收。(2)影响消化道内源酶的活性,木聚糖可直接与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络合,降低其活性,刺激动物代偿性大量分泌消化液,导致动物胰脏、肝脏的增生与肥大,内源性氮的损失增加。(3)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木聚糖在肠道内能相互结成网状物,降低了饲料的扩散率,阻止脂肪与胆盐结合,不能形成脂肪微粒,抑制了脂肪的消化吸收。(4)促使肠道有害微生物的增殖,影响动物健康,肠道黏度增加导致营养物质在肠道内蓄积,形成富含养分的食糜,使微生物在这里发酵,损害肠道黏膜正常形态与功能。对于家禽,湿润的粪便易黏附在泄殖腔周围,污染禽及禽蛋,并提供微生物发酵的场所,从而产生大量的氨气,并可促使真菌孢子繁殖,不利家禽的健康。(5)物理屏障作用,影响养分的消化,木聚糖作为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裹营养物质,降低饲料中养分的利用率。
什么是木聚糖酶有何作用特点在饲料中使用如何选用木聚糖酶在饲料中使用木聚糖酶后饲料配方可作怎样的调整
答:木聚糖酶指能专一降解木聚糖为低聚木糖和木糖的一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三类:(1)β-1,4-D-内切木聚糖酶(EC 3.2.1.8),从木聚糖主链的内部切割 β-1,4糖苷键,是木聚糖溶液的黏度迅速降低;(2)
β-1,4-D-外切木聚糖酶(EC ),以单个木糖为切割单位作用于木聚糖的非还原性末端,使反应体系的还原性不断增加;(3)β-木糖苷酶(),切割低聚木糖和木二糖,有助于木聚糖彻底降解为木糖。另外,由于木聚糖还有一些由阿拉伯糖形成的侧链,相对应的还有切割侧链的酶存在。
由以上介绍可知,木聚糖酶是一组可将木聚糖降解成低聚糖和木糖的复合酶系,包括内切木聚糖酶,将木聚糖分解成低聚木糖(木二糖、木三糖等);外切酶和木糖苷酶,则作用于低聚木糖的末端或降解低聚木糖,释放出木糖。
在饲料工业中使用木聚糖酶的目的是消除木聚糖的抗营养作用,而不是将木聚糖彻底分解成单糖,因为动物不能消化利用单一木糖供能。因此,内切木聚糖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内切木聚糖酶分解的产物木二糖、木三糖等低聚木糖不仅没有抗营养作用,而且还是目前最有效的双歧因子,能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保持动物健康。如果木聚糖酶制剂中β-木糖苷酶含量过高,将进一步将木二糖、木三糖等低聚木糖分解成木糖,而丧失其肠道微生态调节功能。因此,饲料工业中适用的木聚糖酶制剂应该尽量少含β-木糖苷酶等外切木聚糖酶。
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消除木聚糖的抗营养作用,提高各种饲料原料的利用率,增大非常规原料在饲料中的使用量,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具体建议如下:
(1)饲料中木聚糖酶的添加量:10000 U/g(国标酶活力单位) 玉米豆粕型饲料:100g/t全价饲料
小麦型饲料(小麦、小麦副产物和米糠占配方30%以上):150~200g/t全价饲料 杂粕型饲料(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葵籽粕等杂粕用量之和超过12%):100~150g/t全价饲料 (2)饲料配方的具体调整(确保生产性能不发生变化) 1)、全价饲料:可在原配方的基础上降低50 kcal/kg的代谢能。同时可增加非常规饲料原料的用量,如米糠、次粉等可用到20%~30%;肉鸭饲料中棉粕、菜粕的总用量可达到12%~16%;肉鸡前期饲料中棉粕、菜粕总用量可达到4%~5%,后期可达到8%~10%;蛋鸡蛋鸭饲料中可用到15%。猪饲料中也用加大菜粕棉粕的用量。 2)、浓缩饲料:可用1%的棉粕+1%的菜粕替代2%的豆粕。 什么是甘露聚糖及甘露聚糖酶
答:甘露聚糖,就是半乳糖基甘露聚糖,其在饼粕类饲料中含量很高,在豆粕中的含量比在其他常用饲料中的都高。(1)对于家禽和猪来说,甘露聚糖降低饼粕类饲料的消化率。(2)即使很低浓度的甘露聚糖也会降低葡萄糖在肠道中的吸收率,结果通过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样生长因子的产生而降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3)降低氮的存留率以及阻碍脂肪和氨基酸的吸收。(4)降低水分的吸收从而导致粪便含水量增高。
甘露聚糖酶是半纤维素酶中的一种,它能有效地分解饼粕类饲料中的甘露聚糖成甘露寡糖等物质,还可参与集体的神经内分泌,影响代谢。甘露聚糖酶的作用包括:(1)提高饼粕类饲料的能量利用率。(2)降低动物体重的变异程度。而且动物体重越小,该酶的作用越容易体现。(3)可有效阻断细菌和寄生虫对肠道的侵袭,提高动物健康水平。
什么是葡聚糖及葡聚糖酶
答:β-葡聚糖是D-葡萄糖通过β-(1-3)和β-(1-4)键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其中β-(1-3)键的比例要视不同谷物来源而定。由于它们是水溶性的,因此不会造成太过复杂的结构。低浓度的β-葡聚糖只会直接与水分子作用而截留水分。但当其浓度增加后,就会相互反应而形成网状结构(凝胶)。因此含有高浓度的β-葡聚糖的饲料就会导致肠道内容物的黏性增大。
β-葡聚糖酶,是一种内切酶,专一性作用于β-葡聚糖的1,3和1,4糖苷键,产生3~5个葡萄糖单位的低聚糖和葡萄糖;低聚葡萄糖还可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降解成葡萄糖。可以有效分解麦类和谷物植物胚乳细胞壁中的β-葡聚糖。
纤维素和葡聚糖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纤维素和葡聚糖都是由葡萄糖构成聚合而形成的,通过上面的介绍,首先,纤维素是D-脱水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物质,而葡聚糖是D-葡萄糖通过β-(1-3)和β-(1-4)键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即葡萄糖残基之间的化学键不同,这样形成的空间结构也就不同,纤维素通常是以晶体状态存在,较难溶于水,不会形成黏性;而葡聚糖较容易溶于水,产生黏性。 通常所说的纤维素酶包含三种酶:即C1酶(内切)、Cx酶(外切)和葡萄糖苷酶,而葡聚糖酶是指葡聚糖内切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