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题

来源:尚车旅游网
22.《礼记》二则 [学生用书见P81]

教读导航

作家作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有的用短小的故事生动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阅读指导

《虽有嘉肴》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从而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两篇课文要反复诵读,注意体会这两篇文章句式上的特点,归纳一些词语古今意义上的不同,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两则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出重点字词。 【答案】 示例略。

2.《虽有嘉肴》一文是谈论学习的,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 《虽有嘉肴》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告诉了我们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教与学要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3.《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大同世界的景象?

【答案】 《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社会和睦,人尽其力、盗乱不作、社会关爱的大同世界的景象。

课堂实践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教学相长( zh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矜寡孤独(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 “学”同“敩” )__教导__ (2)选贤与能( “与”同“举” )__选拔__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 )__老而无妻之人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有嘉肴__即使__ .(2)不知其旨也__味美__ .(3)虽有至道__最好的道理__ ..(4)教然后知困__困惑__ .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反思__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勉励__ .(7)讲信修睦__培养__ .(8)男有分,女有归__职守__ .(9)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厌恶__ .(10)盗窃乱贼而不作__兴起__ .

4.归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不独亲其亲( 意动用法,以……为亲,把……当作亲人 ) .(2)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子,把……看作儿子 ) .5.归纳下面两句中虚词“其”的用法。 (1)不知其旨也( 它的,代嘉肴的 ) .

(2)其此之谓乎(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 .(3)不独子其子( 他的,代人 ) .

6.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五字写出五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答案】__示例: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二、课文理解

(一)阅读《虽有嘉肴》,回答1—2题。

1.本文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说说作者是怎么进行类比推理论证的。

【答案】__作者将“至道”比作“嘉肴”,将“弗学”比作“弗食”,得出了学习才会

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困惑,从而推论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文中“学者”和“教者”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__示例:我认为是对同一个人来说的,这篇文章的对象是针对教者来说的,做为教者,一方面自己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知道自己还存在不足;同时还要在教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的疑惑,让教和学都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1—3题。

1.怎样理解“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

【答案】__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他人身上,使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案】_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

【答案】__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下面是有同学对《大道之行也》一文的内容的梳理,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社会纲领:(1)天下为公 (2)__选贤与能__ (3)__讲信修睦__ 基本特征:(1)社会关爱 (2)__安居乐业__ (3)__货尽其用__ (4)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1)谋闭不兴 (2)__盗乱不作__ (3)__外户不闭__

(三)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__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2.其此之谓乎?

【答案】__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__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__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答案】__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用关闭,这叫做理想社会。

直击中考

一、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

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教学相长也( 促进、推进 ) .(2)负笈不远险阻( 背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__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答案】__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解析】D项,【乙】文强调的是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__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二、课外阅读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

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

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jié)孑: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博爱之谓仁( 叫作,称作 ) .(2)老子之小仁义( 认为……小,轻视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答案】__(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__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

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在内的,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