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群文阅读内容的构建策略

浅论群文阅读内容的构建策略

来源:尚车旅游网
阅读.说文论道 浅论群文阅读内容的构建策略 浙江义乌市稠城一校(322000)吴旭青 [摘要]现行教材的单篇阅读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训练。而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 不足、选文短小轻薄的弊端,实现课内外衔接,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教材文本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情 况选择合适的文本,组成群文,让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内容[中图分类号]G623.2 策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5—021 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具有这三个方面:占有资料 多、掌握的阅读策略多、经常质疑和探索。但在现行教材 的单篇阅读教学中,这三个方面,学生都不能完全得到 满足,也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而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 教材容量不足、选文轻而薄的弊端,实现课内外衔接,扩 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速度。群文阅读如何选 择阅读材料呢?如何高效实施呢? 一、来源于学生的需求 “物有所需,人有所求。”在阅读中,当学生有疑问、 有空白点、有需求时,他的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他的学 习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学生发展的困惑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一会儿闹 别扭了,一会儿又和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他们也很 困惑。台湾的赖玉莲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对友情多面 向的探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困惑。赖老师先指 导学生从《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 阳》《等待》《赠汪伦》等五首友谊诗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 的两首读一读,写一写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并在小组 内和同伴交流;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 整理出五首诗中所传达的有关朋友的情况,如朋友之间 有快乐、有争执、有生离、有死别等。这样多角度地让学 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这五 首诗歌是精挑细选的,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体 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一组友情诗不仅告诉孩子 们友情的真谛,也告诉孩子不能只记得零碎的知识,要 看到数据之间的关联,对那些散乱无序的信息,要学会 整合,使之系统化。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六年级的孩子,接触了很多关于人和动物的文章。 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由开始有自己的理解。 何为自由?何为主宰?人和动物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 是他们经常遇到并进行思考的问题。以《一件小事的震 动》《被困的鸟儿》《父亲・树林和鸟》《鸟的王国》四篇文 章组成“人・鸟・世界”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材料,给他们予 启示。这组文章的大背景是在这大干世界,人与鸟儿存 在着一定的关系。《一件小事的震动》《被困的鸟儿》折射 出的是人可以主宰鸟,或玩弄或放飞,鸟儿的生死全在 人的一念之间;《父亲・树林和鸟》反映的是父亲和鸟就 像亲人一样和谐相处,人与鸟儿平等互爱、共享自然; 《鸟的王国》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则是鸟儿赐予了人类 光明、温暖、自由、美丽。这样一组涤荡心灵的文本带给 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深度思考。 就语言文字的训练方面而言,四篇课文各有特色, 教学时要做到每篇一法,每篇一得,点到为止。《一件小 事的震动》可抓住“我”的心情变化来体悟文本的行文线 索和那份震撼人心的触动;《被困的鸟JL)可转换角色, 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父 亲・树林和鸟》则以小组学习为主,互动参与;《鸟的王 国》可在朗读中思考:“当那根滑落下来的羽毛刷着你的 脸时,你是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对这一组文章的整体阅读,通过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 突性等问题,培养学生整合、评鉴、表达等能力,使学生 心灵受到冲击,感到震撼,对自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来源于教材的宽窄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但学生一 时很难走进文本深处;有些课文又太浅显单薄,似有种 意犹未尽之感。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点,整合、填补、扩充, 厚实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同作家、同主题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时候,笔者觉得内容简单了 点,就选择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 陵》《赠别》《谢亭送别》五首诗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呈现 给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确定一条主线:确定专题—— 突破难点——明确诗意——体会诗情——解决专题。在 通读之后,学生形成了一个他们很感兴趣的专题:古人 是怎样送别好友的。同时,他们明白:《赠汪伦》是以歌送 别, 0董大》以知心的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谢亭送 别》以酒送别,《赠别》是以无眠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 则目送友人远去。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专题的研究:编写“古人 送别情景”的电视剧剧本。第一步:每一集用两句诗来表 达,请找出相关诗句。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 ,阅读.说文论道 ⑤“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二步:从诗句中提炼出两个字作为每一集的题 目。大家很快概括出这样的题目:“远送一苦饮一登船一 凝望一怅归一无眠。” 第 步:给这个电视连续剧取个大题目。学生很快 讨论出《悠悠中华千古送别》的题目。 如此有深度的专题研讨,在不同诗篇中比较归纳、 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将阅读过程转变为探索和发现的 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能有效地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往外扩展 语文课本里的一些选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 远,使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文本,体会文本。要让学生走进 课文特定的境界,感悟其中的情趣,体验作者在文章中 所反映的人生三昧,就必须有所铺垫。而这种铺垫单凭 教师的说教,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感悟。因此,必须有足 够的时间、内容,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考在知识 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更加贴近课文、贴近作者,这样才有 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揣摩、领悟和意会。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通过教师的适当点 拨,学生也能说出一二三来,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地有 所感触。因为,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周总理”已经是一 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怎样让总理的形象丰满起来?在 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选择诗人李瑛 写的《一月的哀思》中的一节,引导学生朗读。读着读着, 学生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总理会得到那么多群众 的爱戴呢? 第二步,选择能说明问题的群文《清洁工人的怀念》 《总理在邢台》《十里长街送总理》呈现给学生。在自主赏 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所叙写的人物有了深层次的了 解。 第_一步,写批注,谈感受。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始终 是深沉的、激昂的,品词、析句、学文、悟情,水到渠成。 三、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积累 (一)从人文内涵角度 如果教师自身偏爱诗词,又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力和 文学功底,可以在诗词方面多作引导。比如,到了冬季, 大雪漫天飞舞。为了让学生感受雪情,笔者就努力地在 浩瀚的唐诗里搜寻,以“唐诗中的雪”为主题整合了群 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李 白的《塞下曲》、卢纶的《塞下曲》、白居易的《夜雪》和刘 方平的《春雪》。我先引导学生集体学习《逢雪宿芙蓉山 ——— 嚣蔑  r弋 // 主人》,按照“看看雪中景”“聊聊雪中人”“品品雪中情” 的脉络展开教学;接着,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分小组 学习其余五首诗。我这样引导:(1)《江雪》这首诗大家一 点都不陌生。不过,文章不厌百回读,读着读着,你的眼 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你认为“独钓寒江雪”,是在 独自垂钓什么?(2)卢伦的《塞下曲》这首诗风格雄劲、豪 迈。一个“逐”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不 禁让你想起怎样的诗句?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赞美?(3) 你眼中的五月与李白在《塞下曲》中描绘的五月有怎样 的区别?你对“笛中闻折柳”中的“闻”字有怎样的理解? (4)《夜雪》这首诗清新淡雅、新颖别致。从诗句的哪些地 方,我们能够品悟出“夜深知雪重”的意境?全诗描绘了 一个怎样的世界?(5)刘方平的《春雪》展示了春雪被春 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的情境。住在洛城东的人,看到的 雪是怎样的?住在其他地方的人呢? 学生们在画画、想想、读读中关注到诗中所呈现的 雪中景、雪中人、雪中情,关注到诗歌表现手法的不同、 表达的情感各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最后,师生一起吟咏整组诗,感受雪的意象、诗的意 蕴和诗歌语言的张力。 (二)从表达方式角度 1.以体裁(题材)为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教材出现了寓言这一文体。寓言有它 的共性。于是,在学习《揠苗助长》时,我引导学生学习 《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两篇文章。在指导学生初读 时,在抓住每一则寓言的大意后,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 说他们都是笨蛋”这个专题分五步学习:①分析题目。② 讲述的事情起因。③找做这件事情的目的。④找结局。⑤ 看手段。“助长”“守株”“刻舟”,这三个人,笨就笨在做事 的手段上。 选择相同题材为主题的阅读文本,文章结构不能太 复杂,要有相似性;各篇能找到相同的训练点。如果能选 择内容相似或相反的作品,展开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 2.以写作方法为主题 教学人教版略读课文《刷子李》,可以展开群文阅读 教学。教师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 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 “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 七块》《泥人张》等几篇文章,深刻地感受到“一波三折” 在写作中的妙处,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群文阅读,让阅读教学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群文阅 读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能力真正 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能力。 (责编韦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