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与流派
作者:苗燕
来源:《神州》2011年第08期
摘要:扬琴亦称洋琴,是唯一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乐器。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民族文化土壤中不断积累与吸收、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必不可缺的乐器。扬琴艺术也将走向一个更高层次的新局面。 关键词:扬琴艺术;民族文化;扬琴流派
扬琴亦称洋琴,起源于波斯一带,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传到欧洲,在东欧各国流行,约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传教士带到中国。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扬琴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唯一兼有广泛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乐器。 一、中国扬琴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扬琴从文献中找到最早图文记载的是在喜名盛昭所著的《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雪札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其琴体呈梯形,琴面板上设有两排码,并有雕刻图案。 印光任、张汝霜撰《记略》(1751年版)下卷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铜丝琴”指早期扬琴的琴弦是铜丝;“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从此开始把扬琴的击弦工具由外来的“琴槌”改为竹制的“琴竹”,这是形成中国扬琴民族化的重大变革之一。
丘鹤俦《琴学新编》(1921年版)载:“若其形如扇面名扬琴;其形如蝴蝶,则称蝴蝶扬琴。”文中把“洋”字改为“扬”字,即把“洋琴”改为“扬琴”,从此这件外来的敲击乐器,经明清的流传与演变,到本世纪20年代,已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了。中国扬琴用琴竹弹击琴弦,其发音悠远,有抑扬之意。
郑宝恒、张子悦于1953年共同研制出律吕式大扬琴,其共鸣箱明显增大,并装置了制音器踏板,音域扩大到四个八度,音色浑厚纯正。1959年,杨竟明研制出了小转调扬琴、四排码大转调扬琴。70年代初,又在其基础上改制的401型扬琴,其琴体扩大,音位增加,增设了变音槽,解决了转调的不便和调弦困难的问题,转调后的演奏方法与原来基本相似,具有音色美、音域宽、演奏方便等特点。80年代初,桂习礼等研制出501型扬琴,它不仅保留了原来扬琴的音色特点,而且在兼顾传统演奏技巧和现有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扩充了音域,改进了共鸣箱,增加了半音,使其能够任意转调。其音量宏大,音质纯厚,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而且造型雅致,为扬琴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401型和501型扬琴的基础上,最新演奏用琴402型扬琴应用而生。其高、中、低音区的音响平衡匀称。在工艺、音响、功能等各方面都更加完善。近年来成为广大扬琴演奏者普遍使用的乐器,同时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二、中国扬琴四大传统艺术流派
扬琴艺术发展初期,主要依附于地方戏曲和曲艺音乐。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扬琴成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在与民间音乐广泛结合中成为一件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并形成具有地方音韵演奏风格特点和独特演奏技巧的四大传统艺术流派,即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首先在广东发展。它始于清末及初年,多演奏过场音乐和民间器乐小曲。后因其琴竹软而短,擅长运用加花、衬音、坐音、滚音等技巧,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乐种。其在演奏风格上较传统扬琴音乐有所创新。旋律悠扬流畅,节奏明快活泼,风格清新爽朗。作曲家、演奏家严老烈是广东扬琴音乐最早的开拓者,他改编的《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等音乐是广东音乐扬琴的代表作品,迄今仍为广东传统扬琴的优秀曲目。
江南丝竹扬琴: 江南丝竹扬琴和江南丝竹这一乐种紧密相连。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其艺术表现手段用丝弦和丝竹制的乐器,因此得名“江南丝竹”。江南丝竹风格清新优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其主要就是对扬琴音色特点的描述。江南丝竹扬琴的开拓者任悔初,他最早把江南丝竹的合奏曲改编为扬琴独奏曲,著名的作品有《中花六板》、《三六》、《欢乐歌》等。这些乐曲广泛流传于海内外。
四川扬琴:四川扬琴也叫“四川琴书”,因以扬琴做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曾在明末清初形成地方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到光绪年间发展为完整的说唱艺术。扬琴作为主要乐器,是贾树三先生吸收四川曲艺的曲调发展起来的,在音乐创作上吸收“开场音乐”和“间奏”的器乐曲牌。四川扬琴分为南北两大艺术流派:南派音乐柔婉、细致、音韵纯厚。代表作有《欢乐歌》、《弹词三六》;北派音乐粗犷、豪放、音质坚实。代表作有《闹台》、《将军令》。四川音乐扬琴的独特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在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
东北扬琴:东北扬琴其演奏风格不同于广东音乐扬琴的华彩性加花,不同于江南丝竹扬琴的优美细腻,亦不同于四川扬琴的激昂粗犷,它是受东北民歌和辽南地区皮影戏的直接影响。在宋朝时皮影戏作为普遍娱乐形式,扬琴是其主要伴奏乐器。东北扬琴奠基人赵殿学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自创了扬琴颤竹、滑竹、揉弦等演奏技法,并把歌曲《苏武牧羊》改为扬琴独奏曲,充分体现了东北扬琴委婉细腻、深沉、韵味浓郁的艺术表现力。
扬琴艺术在历史中不断积累与吸收、发展与创新,在我国民族器乐中已成为一朵瑰丽的奇葩,耀眼夺目,将扬琴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张学生.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技巧与发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6.(4). [2]刘达章.扬琴演奏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9). [3]马风霞.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与流派[J].艺术教育. 2006.(11). [4]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M].. 繁荣出版社.1992.
[5]谢晓滨.简论中国扬琴艺术之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4). (苗燕,内蒙古 包头 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0140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