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清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 是临床常见、多发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多由慢性感染、结石、化学刺激或急性胆囊炎迁延所致。临床多表现为无症状或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胀痛或隐痛,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厌食油腻等症状。据统计,成年人慢性胆囊炎患病率在 10%以上,老年人可达40%,女性多于男性,40 岁以上肥胖者多见。而且慢性胆囊炎具有反复发作,病势缠绵,且易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根据辨病辩证相结合理论,采用辨证施治方法,具有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的优势,颇受广大患者青睐。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1.1.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第1版),经整理拟订肝胆湿热证诊断标准如 下[1]:
主症:①右胁疼痛②口苦咽干。次症:①痛引肩背②恶心呕吐③纳呆腹胀④厌食油腻⑤胆区压痛⑥大便不爽或秘结⑦小便黄赤。 舌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以上主症必备,并具次症、舌脉三项以上者,可以诊断
1.1.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制定标准如下[2]: ①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嗳气、返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⑤胆囊彩超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或伴透声异常、胆囊缩小或变形。凡具备5项,加1~4项中之两项者即可诊断。
1.2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者。②符合慢性胆囊炎中、西医诊断标准。③四周内未接受药物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检查。 1.3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或
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近4周内接受药物治疗者。⑥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者。⑦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实验室检测者及不愿配合治疗者。 1.4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病例60例全部来源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南岗分院脾胃病门诊,均经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肝胆湿热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最大63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7.07±7.8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24.78±11.26月,症状总积分15.07±4.52;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最大61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6.18±10.07岁,病程最短4月,最长13年,平均病程25.06±11.45月,症状总积分14.67±4.19。 2.治疗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
柴芩清胆汤(柴胡20g 黄芩15g 白芍 20g 枳壳15g 金钱草20g 茵陈20g 茯苓15g 白术15g 公英20g 香附15g 木香15g 甘草15g)。
服用方法:给予柴芩清胆汤治疗,中药来自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南岗分院草药局,由本院制剂室代煎,1日1剂,日2次,每次150ml早晚餐后1小时温服。 2.1.2对照组
消炎利胆片治疗(广东省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 Z44021422),6 片/次,日 3 次,餐后 1 小时温水送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药物。并嘱患者心情舒畅,忌辛辣油腻饮食。 2.2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胆囊彩超检查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胆囊彩超检查符合显效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消失,证候积分减少≥30%,胆囊彩超检查达到有效标准。
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胆囊彩超检查无改善。 2.3统计学处理
主要采用SPSS1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用 x ±S表示,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3.结果
3.1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病例总体疗效比较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30 30
痊愈 8 4
显效 13 8
有效 4 10
无效 5 8
总有效率 83.33% 73.33%
注:由表4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Ridit分析,U=2.03,P<0.05,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表2两组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t p
N 30 30
治疗前 15.074.52 14.674.19 0.36 >0.05
2.14 <0.05 ±
治疗后
差值
t ±9.55
5.08 ±
p <0.11 <0.11
±5.27±3.34 9.80
7.93±5.94 1.31
6.741.60 8.10 <0.01
注: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表3 两组间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比较
症状
治疗前
组别
无
右胁疼痛
治疗组 对照组
口苦咽干
治疗组 治疗组
胆区压痛
治疗组 治疗组
0 0 0 0 5 8
轻 11 13 12 11 16 15
中 16 15 13 15 7 7
重 3 2 5 4 2 0
无 19 11 18 11 18 17
轻 9 13 19 15 8 10
中 2 6 3 4 3 3
重 0 0 0 0 1 0
U 5.64 3.84 5.43 4.69 3.13 2.35
P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2.18 1.42 0.09 U
<0.05 <0.05 >0.05 P
治疗后
组内比较
组间比较
表4 两组间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的比较
症状
治疗前
组别
无
痛引肩背
治疗组 对照组
恶心呕吐
治疗组 对照组
纳呆腹胀
治疗组 对照组
大便不爽
治疗组 对照组
6 8 8 6 6 7 6 6
轻 12 9 11 13 16 17 16 16
中 12 11 10 11 8 6 5 7
重 0 2 1 0 0 0 3 3
无 22 11 16 11 17 10 17 18
轻 6 15 13 16 12 16 10 12
中 2 1 1 3 1 4 3 1
重 0 1 0 0 0 0 0 0
U 2.78 2.50 2.96 2.30 3.30 0.97 4.04 3.15
P <0.05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1
2.16 1.43 1.99 0.01 U
<0.05 <0.05 <0.05 >0.05 P
治疗后
组内比较
组间比较
注:由表6、表7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4 胆囊彩超影像学比较
表5两组治疗后胆囊彩超影像学变化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9 13 4 4 86.67% 对照组 30 4 10 10 6 80.00% 注:经Ridit分析,U=2.0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患者的胆囊彩超表现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根据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可以看出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是治疗本病之机要。肝气条达,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肝胆疏泄有司,胆汁寻其常道诸证则减;肝脾相合,受纳运化正常,湿自下泄,气血化生充足,机体自安。湿为阴邪,宜芳香温化;热为阳邪,宜苦寒清解[3]。但湿热相合,温化则恐助热,清解则碍湿化。故治疗应清热、利湿并举。柴芩清胆汤由柴胡、黄芩、白芍、枳壳、茵陈
蒿、金钱草、蒲公英、白术、茯苓、香附、木香、甘草十二味药组成。方中柴胡为疏肝之要药,能透邪外出,并引诸药达肝胆之经,具有条达肝胆气机、清利肝胆湿热之效[4]。黄芩尤善清中上焦湿热,亦清少阳胆腑之郁热。与柴胡相合,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为治疗邪入少阳的基本配伍,共为君药。《本草纲目》认为“柴胡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助柴胡解郁之功,与白芍合用可疏调肝之气血共为臣药。茵陈蒿清湿热,退黄疸、金钱草能清肝胆之火,除下焦湿热,具较好的清利肝胆湿热作用。两药相伍助君药清胆腑郁热之力,是清湿热之要药为臣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尤善清肝热,在本方中助茵陈蒿、金钱草清湿热之力为佐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二药相合共奏益气健脾化湿之功,培土荣木之效,并可防清热之药苦寒伤中之弊,俱为佐药。香附行气止痛,木香既可清热燥湿又有止痛作用二药相伍可助柴胡疏肝理气,解肝郁止胁痛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与白芍合用可“酸甘化阴”以柔肝、止痛,兼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综观全方,紧扣病机,治肝胆不忘调脾胃,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之功。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2-285.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第 13 版) [3] 刘强,纪春玲.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当代医学.2011,17(25):157. [4] 田利鲜.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9,,30(1):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