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 内容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课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

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

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

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时期, 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

色。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 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 )说出李自成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 义成功的原因。 (3) 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

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示意图,讲述李自成的经过及结果,培 养学生识图画

图的能力。

(3 )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 (4 )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内容的学习,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 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 , 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学生现阶段能 够了解历史史实, 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 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 教学重点。 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 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 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 史。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趣味导入:众多的奇葩皇帝

教师: 中国古代采用皇位世袭制, 一个朝代出那么几个奇葩皇帝一点儿也不奇怪, 但像明朝 这样盛产奇葩皇帝的却不多。 有罢工不上朝达三十年的万历皇帝, 有喜欢木匠活的天启皇帝, 还有热衷求仙问道的嘉靖皇帝, 再有爱好美食导致胖得走不动的明仁宗, 热衷斗蟋蟀的明宣 宗,喜欢玩角色游戏的明武宗。 这么多奇葩皇帝在这儿, 明朝灭亡一点儿也不奇怪,可奇怪 的是明朝没有亡在这些奇葩帝王手中, 偏偏是在勤于政务的崇祯皇帝在位时灭亡了, 这是为 什么呢? (二)史料分析:无力回天的崇祯皇帝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崇祯皇帝从这些奇葩先祖那里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大明王 朝。 五十石 [d cn],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 至正七品止”。

——《明史》卷 78《食货志》

“……诸边文武大吏•…」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

千辆,用以遗贵近 , 得再柄政”

――《明史•翟[zh d]銮[lu岔]传》

注释: “石”容量单位, 明朝时一石约 125 斤,“馈遗不赀” 译为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 “遗” 译为赠送,“柄政”译为执掌政事。

教师:材料反映了明朝哪一现象?明朝明码标价,

公开卖官;行贿受贿。这说明当时明

[z 1]。事竣,归装 材料一:“军民纳二百

朝出现了什么问题?政治。这些花钱上来的上任之后会怎么做呢?

材料二:官豪势要之家 其田连阡陌, 地尽膏腴[y q,多夺民之田以为田也。 当此之时,天下财

货,皆聚于势豪之家。 ——《明经世文编》

2

注释:“田连阡陌”田地广袤,接连不断,“膏腴”译为土地肥沃。

教师:“势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明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 深。失去土地的农民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

材料三:“(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

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郑廉《豫变纪略》卷二

教师:赋税繁重,民众不堪重负。可漏屋偏逢连夜雨,陕西北部地区又遭遇连年大旱。此时 农民的处境怎样呢?

材料四: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

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

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 死。 --- 《陕西通志》卷八六

教师:农民已无生路,只好揭竿而起。这就是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王朝。可是对崇祯皇帝的

考验好像还不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86正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并分析威 胁崇祯皇帝统治的还有什么因素。

建空看同 1616 4- 1636-*- 教师:满洲的兴起威胁着明朝的安定。说到这我都有点同情崇祯皇帝了,对于他而言, 前方

似乎只有绝路。那么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这就是李自成的 军。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学习历史。

(三)小组讨论:“逼上梁山”的李自成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对李自成的探究来看明

朝最终怎样灭亡的。请每组小组长来选取你们的探究材料。

活动步骤:(1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则资料进行研讨,时间5分 钟。 用课件提供的素材进行汇报,每组汇报 时间1分钟。

(3)教师点评。

第一小组

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10 年进入河 (2 )每小组到台前利

材料:李自成1629年,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

1638 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洛山中。次年出山再起。

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 迎。 11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

3 次围攻开封。

明军主力被消灭,军控制河南全省。 13 年二月,改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为襄京,成立 新顺, 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同年年九月, 军于河南郏县大败孙传庭,杀 伤明军 4 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此后军分两路进兵陕西, 14 年正月,攻克 西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同 年二月,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 ( 今山 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

(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

3

阳)等地,然后

经真定 (今河北正定 )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 经大同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 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朝灭亡。

提示:根据文字介绍,绘制出李自成的过程。 第二小组

材料:明末, 政治严重, 财政危机严峻, 全国各地的驿站系统也成了各级官吏损公肥私、 中饱私囊之地。 目睹此种情景, 以清正廉洁名扬一时的给事中刘懋愤然上书崇祯帝, 恳请裁 撤所有驿站,以节余公孥、遏制,崇祯欣然批准。然而,伴随驿站的裁撤,出乎人们意 料的事情发生了。 撤销驿站的命令改变了一个叫李自成的普通驿卒的人生道路。 出身农民的 李自成早年当过兵, 退伍后找门路在家乡附近的驿站谋了个当驿卒的差使。 驿卒虽然地位卑 微,但是有固定薪水,迎来送往还有些小油水可捞。但是,崇祯一道圣旨便砸了李自成的饭 碗,生计无着的李自成被逼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提示:李自成为什么走上之路?崇祯帝裁撤驿站错了吗, 为什么? 第三小组 材 料一: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 “杀牛羊, 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了不纳粮。 ”“朝 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二: 军过程中, 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 提出“均田免粮” 口号。 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 纳粮”的歌谣。

材料三: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 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提示:分析李自成成功的原因? 第四小组 材料一: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明史上》

材料二:为了对付官军围剿 ,高迎祥约了十三家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

,商量对策 .荥 (今景山 )。明

阳大会上 ,大家议论纷纷 . 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 , 不如打回陕西老家避一避再说;也有的不 同意,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 .这时候 ,李自成站了起来说: “一个兵士肯拼命 ,也能奋战一 下;我们有十万大军 ,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 ?”高迎祥赞许地说:“依你的意思 ,该怎么办 ?” 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军应该分成几路 ,分头出击 ,打破敌人的围剿 .大家听了 , 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 . 经过一番商量 , 十三家军分成六路 .有的拖住敌军 , 有的流动作 战. 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军向东打出包围圈 阳.

提示:李自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五小组

材料一:李自成一路北上,沿途各城隘不是献表投降,就是不堪一击。打到宁武关时,遇明 王朝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几千明军的顽强抵抗, 李自成的农民军受重创。 二月廿二, 城终被攻 破。这样惨烈的战役, 让李自成

4

,直取江淮地区的凤

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他对部下说, 攻陷宁武损失惨重, 这一路去还有许多驻扎重兵的地方, 都这样打下去, 等到京城, 还能剩下几人?不如返回陕 西另做打算。 而这时大同、 宣府等地却接连将降表送来。 李自成这才下定决心继续向北京进 军。

材料二: 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 明朝在京文武多达两三千人, 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 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 “在北 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提示:李自成军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 第六小组

材料: 14 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已经逼近了北京城。崇祯皇帝手里能打的牌已经基 本打完了, 明朝仅剩的三只精锐中唯一剩下的就是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了。 眼下若是能 将吴三桂的关宁军调往京师, 就相当于在京城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那样, 崇祯还有实力与 李自成进行决战。 但是, 崇祯迟迟没有下诏调关宁军进京勤王, 一直到李自成将北京城团团 围住的时候才匆忙下诏给吴三桂,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 吴三桂的大军刚走到河北玉田一 带北京城就破了, 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 崇祯为何不早点下诏给吴三桂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是心中犹豫不决, 朝廷中那些大臣一个个都是满口祖宗之地不可弃, 反对放弃宁远。 二是 没钱。其中主要就是因为没钱才耽误的大事。 崇祯 17 年,财政究竟已经窘迫到何种程度呢? 当时大明国库里面的存银仅有七万, 崇祯自己的内帑也早就空空如也。 要调关宁军, 需要多 少军饷呢?崇祯问过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吴襄回答说需要百万! 这一百万两白银如同一座大 山压在崇祯头上, 没钱, 那怎么办呢, 想办法凑呗, 崇祯知道京师的老百姓已经一贫如洗了, 有钱的都是那些当朝大员,皇亲国戚们, 崇祯号召他们捐款, 结果一个个演戏哭穷,装作清 廉的样子,死活不肯掏钱。时间在一天天流矢,机会也在越来越远离崇祯。最后,崇祯只凑 齐了几十万两白银,连同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的诏命一起发往宁远,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 了。 提示:明朝避免亡国的最后一线希望是如何破灭的?

教学方法:学生研讨并展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只进行针对性点评。

(四)自主学习:“问鼎中原”的满洲人

教师:崇祯帝自缢,历史将机会交到了闯王李自成的手中, 历史最终走向了哪里?观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并汇报,学生自己补充点评。

教师:李自成最终功败垂成,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小结: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段历史吧。

崇祯帝的无奈,李自成的不甘,努尔哈赤的努力,皇太极的进取,这些人物,见证着这段明 末清初的历史。

那么李自成抓住这个机会了吗?

土述策并 卜從民起又I李自取

5

总霹

J

卜胛灭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