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林木育种学教学探索

林木育种学教学探索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1卷第6期(上) 2015年6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1.3l No.6 Jun.2015 林木育种学教学探索 苏世平,李 毅,种培芳,马彦军 (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通过对林木育种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从课程开出时间、授课内容进行创新,突出地域特色, 以抗旱耐盐碱等树种的选育繁殖为主,增加了所学知识的应用性.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室开放以及实验 内容的调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通过对实践环节的研究,与相关林场苗圃合作.使部分校 内无法开出的实践教学内容得以进行.通过对考核环节进行调整.对成绩比例进行调整,改变了以往考核中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 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林木育种学;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6—0230—03 林木育种学是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教育的一 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应付、凑活等现象,对实践环节 门专业课程,是培养新时期林学专业人才必不可少 重视不足.从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来看,其 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任何一项技 作用只能强化学生认识事物的机械性思维方式以 术措施都能在不同的学科中找到理论基础,随着我 及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拿起书本什么都会,离 国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发 开书本什么都不知道的现状,不但无助于教学质量 展,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数由以往的42学时压缩 的提高,甚至会使学生对林木育种学产生缺乏理论 为30学时,实验学时压缩为12学时,在这种情况 深度、技术简单等认识偏差,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下,很不利于教学的JI ̄.N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本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新时期国家科技发 门课程的掌握. 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对林木育种 在理论讲授方面,以往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主 学教学工作和实验课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取得了一 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而且有些教学内容 定的成效. 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扩充新的内 1理论教学研究 容,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依据课程的教学进展组 1.1课程开出时间与树木生长发育时间相协调 织,主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在该环节中, 以往由于本门课程教学时间集中于每学年的 对于大多数实验,教师在实验前提前做好实验的前 第一学期进行,该期间大多数林木已进入生长后 期准备工作,学生按照已经提炼好的实验内容,按 期,开花结实过程已经完成,不利于实践教学,因此 部就班的进行操作,由于实验时间受教学进展的限 将课程开出时间提前,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出, 制,各环节相互孤立、间隔时间长,而且实验材料的 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衔接,有利于实践教学 选取往往因时间的限制,将好多具有联系的、关系 的顺利进行.由于林木生长发育规律的特殊性,其 密切的实验孤立为一个个的小实验,导致学生在这 主要的生长发育期集中于每年的3一lO月份,在此 样的实验中,往往只是从验证的角度出发,没能系 期间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对大多数林木的生长、开 统的、全面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也有部分实验 花、结实等习性进行观测,能使学生能直观的认知 是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自主选题做一些综合性的 植物的生长、开花、结实过程,增大对所学课程的兴 实验,在该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 趣,而且实验材料易于取得,可以顺利的完成诸如 比较高,实验效果也比较好.考核环节中,对理论知 优树选择、杂交育种以及子代测定等相关的实习内 识的考核比例太高,导致学时死记硬背、考前突击 容. 现象屡屡发生,弱化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导致学生 1.2更新授课内容以突出地域特色 目前,林木育种学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围绕林木 选育和繁殖技术为主的引种、选种、育种、繁殖、子 代和无性系测定、抗性育种以及生物工程为主的讲 被孤立为一个一个的小实验,无法体现各实验之间 的相互关系,在实验内容优化后,根据教学内容,确 定一到两个综合性实验【3】,如“杨树花粉形态、活力 以及杂交育种”实验,该实验包括杨树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时形态观察,染色体加倍与鉴定、花粉生 活力测定以及有性杂交以及杂交后代形态观察等 内容,通过该实验,学生从杨树花枝的收集、修剪、 水培、花芽形态、叶芽形态观察、花粉形态观察、秋 述,主要讲述宏观理论,但是对于以西部生源为主 的高校,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用性人才是地方高 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林木育种应当结合 地域特色,联系实际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述.随着我 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北地区的林业由以往的 经济效益逐渐的转变为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 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时间、浓度、杂交方法、杂交后 的管理以及种子的采收、播种、杂种一代的形态观 为辅的格局,这就要求林木育种学知识体系的侧重 点有所转变,同时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水热 资源,抗逆性树种的培育是该地区的特色,因此,在 知识体系的讲述方面,应当侧重抗旱、耐盐碱等抗 逆树种的选育、测定技术,这就要求对抗旱、耐盐碱 树种的引种技术、选择方法、杂交育种技术、繁殖技 术以及后期的子代测定、无性系i贝0定技术进行系统 化讲解.因此,林木育种学在西部常见造林树种(如 杨树、刺槐、柳树、榆树、侧柏)和抗逆树种(沙棘、白 刺、红砂、沙拐枣、沙枣)为主,系统讲述其选育、繁 殖、测定技术,为培养具有西部特色的实用性人才 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作了一系列优化. 以前,80%的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主要造林树 种杨树、刺槐、红砂、白刺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 繁殖方式了解不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80% 的学生能正确的了解西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以及 抗旱树种的物候期、雌雄花芽形态、花结构、授粉方 式以及繁殖方式. 2实践教学研究 2.1 开放实验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林木育种实验教学中,打破以往根据课堂教 学进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固定模式,对实验室进行 全面开放.在课程开出前,根据实验室现有的资源 条件,列出所开出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的 文献资料,自己撰写实验方法,写好后提交授课教 师修改后进行实施,在实施环节上,不安排固定的 实验时间,根据实验材料与实习环境条件适时进行 实验.比如杨树、柳树等树种的杂交育种实验,只要 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在早春季节可 以进行树上杂交、室内切枝杂交或试管杂交,这样, 能保证实验可以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效期内完成. 在实验期间,教师或研究生及时的为实验学生提供 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及时的解答,并 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求解决方法. 2.2调整实验内容使之更具系统化 以往在林木育种实践教学中,各实验内容都是 察等方面全面理解杂交育种环节. 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实验目的 性更明确,也使得各个实验环节的系统性更加强, 有些实验内容既是验证性的,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 和探索性.在综合实验中,由于学生采用的实验材 料不尽相同,采取的方法、技术不同,导致实验结果 不尽相同,实验结果也各具特点,各结果可以相互 补充,如染色体加倍的方法选取上,有的组采用涂 布法,有的组采用注射法,在药剂浓度的选择上,有 的组采用高浓度,有的组采用低浓度,不同的方法 以及浓度在花粉多倍体诱导中的差异可以进行多 层次的分析,在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加 了实验的趣味性、科学 I ̄,t41.此外,为了保证实验的 成功,学生除了掌握育种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之外, 还需掌握诸如遗传学、实验设计与数理统计等相关 的内容,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此来增加学生 的知识面. 2.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由于林木育种学特殊的学科地位以及我校的 实践基地缺乏,有些实验无法在校内完成,比如林 木引种以及引种后的驯化、选择、林木繁育技术中 的种子园、母树林和采穗圃的建设等实验,这些实 验必须与校外的林场、苗圃等林业生产单位相互合 作才能顺利进行[51. 在校外实践环节中,打破以往集中几天时间到 相关的林场苗圃进行观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植 物生长发育的特殊时间多次深入林场苗圃进行观 测,获得相关数据之后进行内业统计分析.比如近 三年,通过与相关林场合作,学生对引种的欧日落 叶松三到五年生苗木进行子代测定、生长发育特性 以及抗寒性的研究,在合作中,对实验室由于缺乏 基础数据或条件无法开出优树选择、遗传力测定以 及子代测定等实验在苗圃中开展.通过与林场苗圃 的合作,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 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 一231— 用,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为以后的就业提拓宽了渠 道,对有些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林场 苗圃优先录用,同时解决了林场苗圃由于缺少人员 或缺乏相关技术没有开展的子代测定工作. 以前由于实验室处在不开放状态,学生进入实 验室的时间受到严格限制,导致有些持续时间很长 的实验不能及时的进行,影响了实验的如期进行, 60%的学生没能完成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具代 表性,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生能对实验进行连续观 测,增加了对实验演变过程的系统化认识,以往学 生按照授课教师所布置的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弱化 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没有创新性,实验内容优 化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90%以上的学生能及时完成实验,且 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有些学生对有 难度的实验锲而不舍,通过多次试验,最终完成实 验,如植物多倍体诱导中,有些学生通过多次试验, 逐步搞清楚了影响多倍体诱导的秋水仙素的浓度、 处理方法以及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实验效果比较 好.通过与林场苗圃合作,学生在种源选择、优树选 择方面积累了经验,且对相关的课程,如生态学、测 书唾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强化了 所学知识. 3优化考核方式 以往在本门课程考核中主要以课程考试成绩、 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按照70%、20%和10% 的比例来计算,该考核模式加大了学生对理论知识 的识记,弱化了对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 作,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角度看,该种考核方式不 适应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优化后,将课程考试的 比例下调,在总成绩中由以往的70%降低为50%, 平时成绩保持10%,主要由学生的平时考勤、课堂 回答问题、课程论文等环节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 实验环节考核保持以往的20%,加大对学生实 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时,指导教师按照不同的 打分标准对学生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实验结果进行 打分. 校外实践环节占20%,主要对所进行的实习内 容根据指导教师掌握的情况以及实验报告完成的 情况进行打分. 通过考核方式的优化,改变了以往学生形成的 应试教育模式,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识记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4新模式下教学成效 通过连续四年的新教学模式探索,不仅加深了 学生对林木育种理论与技术的系统认识,使其能切 身体会知识与成果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而且还培养 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 作能力等.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求知热情明显提 高,旷课率明显降低,由改革前的每学时6.6%降低 为3.4%,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 升,课程的成绩由以往的75分提升为85分,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得到提升,摆脱了以 前在知识的讲授以及实验操作中以教师为主体的 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讲授和实 验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和教师讨 论的形式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了学生热爱本门课程的良好兴趣. 通过改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 性明显提高,学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 的申请热情均比以往高,近几年立项的林木抗旱树 种扦插、河北杨组培快繁、不同种源河北杨耐盐性 研究以及抗旱乡土树种抗旱性评价等SRTP项目 呈现出上升趋势. 与以往毕业学生相比,在实行新教学模式后毕 业的本届学生到基层林业生产单位工作,其工作能 力得到普遍的好评,不论是林木种苗快繁、林木杂 交育种还是林木子代测定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理论应用能力,均比以往的毕业生强. 参考文献: [1]康向阳,胡冬梅.林木育种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实 践[『].中国林业教育,2008(5):68—70. [2]康向阳.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是高校创新人才培 养的关键U].中国林业教育,2007,25(5):6—7. [3]黄培明,郑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谈Ⅱ】.福 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4— 106. [4]李淑娟,刘桂丰,杨传平,等.加强高等林业院校本 科生林木遗传育种实践教学的探索[1】_中国林 业教育,2008(5):70—73. [5]张金凤,张志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动 手能力Ⅱ1.中国林业教育,2003(1):5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