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 DOI・1 0.39694.issn.1 674—8905.201 1.03.01 4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 1年3期 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乔洁 (台州市统计局。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面对台州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产业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合理,人才力量薄弱等不足,提出 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做强产业特色,完善制度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拓 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文化中介组织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 知识密集型转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顺应时势,扬长避 短,做大做强台州文化产业,打造台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 擎,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必行。与制造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带动能力强、产品附加 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这些,都使文化产业 理所当然地成为台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引擎。 二、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产业现状分析,台州文化产业有三个特征比较明显。 1产业规模扩大。近几年,台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质量提 、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政策支持的强力助推。随着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 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潮。2009年9月, 升、速度加快的趋势,广播影视、印刷、传媒、工艺品等产业 领域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领域呈现 旺盛发展势头,广告、会展等产业领域逐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 潜力,其他新领域、新门类、新技术、新业态也正在不断萌发 和涌现。据台州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8年台州文化产 业总产出达283.65亿元,实现增加值80.72亿元,按现价计算, 文化产业增加值1:t2004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 8.9%,高于 国务院将文化产业列为国家战略产业,并出台了《国家文化产 业振兴规划》。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拉动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 需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 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 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财税、投融资等一揽 子扶持政策。 2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文化消 同期GDP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2008年台州文化产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为4.1%,高于全省水平0.7个百分点,与2004年 费需求增势强劲。根据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经验,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启动阶段;如果 人均GDP达 ̄J30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 相比,台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 2内部结构优化。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中,2008年,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 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 1.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14.9%;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 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需 求。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精 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消费支付能力也越来越强。早在 2008年,浙江的人均GDP就已超过5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 需求的“井喷”期。 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 13.3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以文化 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 层”实现增加值55.4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8-7%。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核心层和外围层)占文化产 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3%,1;[:;2004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文 3.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从台州市情来看,推进文化台州 建设势在必行。当前节能减排、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 值、用工成本上升等压力,使制造业发展面临困境。面对这种 “倒逼”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 50 化产业的补充部分(相关层)的比重则下降了5.9个百分点。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 1年3期 3.从业人员增加。随着台州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 区域发展 位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分 别占1 7.4%和1 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严重偏低。 高,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文化产业以其蓬勃发展 的态势促进了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市场的发育,为缓解城 市就业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产业 四、加快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首先抓好规划引领工作,精心编 从业人员1 5.75万人,l;L2004年增长1 7.6%,占全市从业人员 的4.2%,比重1:L2004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核心 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分别为1.95万人、2.35万人和 11.45万人,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33.2%、97.7%和 6.6%。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拓宽城市就业渠道、吸纳社会 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带动一批重大项目:其 次强化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 牌,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第三建立文化产业集群,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品质管理的文 就业的新领域。 三、台州文化产业的不足 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 看,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台州文化产 业发展存有四个明显不足。 1.产业发展意识明显不强。主要表现为部分地方政府、领 导仍习惯以对待文化事业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产业,仅将其作为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经济投资环境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没 有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以 及发展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作推进力 度不强。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经营方式的认识把握不 高,总是以小生产观念来看待文化产业,并没有真正把它作为 一种产业来开拓、发展,没有用经济的办法、产业的方式来办 文化,阻碍了台州文化产业的兴办和发展。 2产业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从总量看,2008年,台州文化 产业增加值分别是杭州的24-7%、宁波的59.2%和金华的 81.5%;从人均水平看,2008年台州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 是杭州的29.2%、宁波的58.6%gn金华的65.5%:从文化产业 占GDP的比重看,2008年,台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为4.1%,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与省内发达 地区相比,分别比杭州和金华低2.7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3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不合理。台州文化产业门类齐全,有 的产业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发展不平衡。工艺美术品制造、印 刷业、文教用品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媒体传播、广 告业等产业发展较快,但出版、影视制作等发展缓慢。在文化 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中,作为文化产业主导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比 例偏低,特别是核心层的比例严重偏低。2008年,台州文化 产业核心层占比为14.9%,比重分别比浙江省和全国低5.5个 百分点和19.2个百分点;外围层占比为16.5%,分别比浙江省 和全国'rE4.1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 4人才力量明显不足。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 素,但是长期以来,台州人才资源短缺,浪费和流失现象严 重,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方面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是少 之又少 2008年末,台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共有 10.77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9万人,占13.9%; 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有0.55万人,占5.1%:而全部法人单 化产业园区。 2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首先着力推进数字网络、信息技术 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在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 文化产业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其次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 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设计、艺术、媒体、娱乐、版权、拍卖、 会展等现代文化服务产业板块;第三着力推进制造业与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提升台州制造业的竞争力:第四着力推进都市农业与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化观光休闲和体验产业。 3进一步做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台州丰富而独特的海洋 资源、宗教资源和名人等文化资源,提升台州文化产业的价值 链。一是围绕“海岛”做文章,突出海洋文化特色。二是围绕 “济公”做文章,突出宗教文化特色。三是围绕“名人”做文 章,突出草根文化特色。 4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环境。首先要加紧制定鼓励和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好现有的文化经 济政策,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在 财政、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机制、社会 保障等方面:其次要制定一些强有力的鼓励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的专项政策和扶持措施,让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企业有 章可循,有利可图。 5进~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文化 产业,加强电台、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 馆、基层文化俱乐部、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提高文化设施使用率。 6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充分发挥 金融机构,特别是三家地方商业银行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的 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评估制度,在控 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金融产品刨新,完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 中小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采取更加灵活、创新的方式为广 大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力度。 7.进一步完善文化中介组织。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促进 文化市场繁荣。一是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规范文化经营行为:二是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通过文化 中介组织的媒介作用,探索文化活动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三是发 挥各行业和文化中介组织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社会力 量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扩展明星效应,繁荣市场。 :勿 (责任编辑:施越霞)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