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 小组合作: 是○ 否○ 1、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调节和使用方法。 ○2测量单色光的波长。 ○3观察光源的光谱分布影响干涉条纹清晰程度的现象。 ○实验时间: 小组成员 ④测量那光的谱线间隔和相干长度。 2、 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和材料: 迈克尔逊干涉仪,半导体激光器,钠光灯,短焦距凸透镜 3、 实验思路(实验内容、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步骤等): 一、实验内容 1. 初步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方法; 2.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HeNe激光的波长; 3. 观察白光干涉。 二、观测依据 迈克尔逊干涉光路如图所示: 用 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 G1 和 G2 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 M1 和 M2 上,反射后通过 P1 、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2d m ---- HeNe激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 d---- 动镜M1移动的距离,单位为毫米。 m---- 干涉条纹冒出(或缩进)的环数。 三、实验做法
1.熟悉仪器 对照仪器,仔细阅读仪器介绍部分内容,掌握本仪器调节使用的注意事项。充分理解各部件作用,以便正确、顺利地进行操作。 2.调节 (1)仪器水平调节 安置迈克逊干涉仪,使其机械平面(即导轨)大体垂直桌子边缘,调迈克逊干涉仪水平(旋底座三个调节螺丝)目测水平即可。 (2)读数系统调节 同时转动粗动轮和微动轮使其能啮合,测量时,为避免空程误差,在测量同一组数据中,所有读数必须由微动轮沿同一方向转动获取。 (3)光源调节 放置 HeNe激光器,使光源 S与分光板G1反射镜M2的中心大致等高,且三者的连线一致垂直M2镜(目测即可),开启激光电源、顺着激光束看去,激光点正好落在分光板G1的中部,且检查光点是否落在M1、M2反射镜的中部。 (4)调出等倾干涉圆环 1)转动手轮,尽量使 M1、M2两反射镜距分束板后表面反射膜C的距离相等; 2)粗调 M2镜,使 M2镜垂直 M1镜: ①实验室已将M1镜面法线调至与丝杆水平,实验者不要动M1镜背面的三个调节螺丝,此时第①条光线经反射后返回与光源基本重合,目测即可。 ②放置接收屏使平面反射镜(新仪器接收屏在图中E处的位置),在接收屏上可以看见几个圆的光点,调节M2镜背面三个螺丝使接收屏上两个最亮的光点完全重合(视场中还有较暗的光点它们与调整无关),此时第②条光线与第①条光线重合。 3)细调M2,使M1、M2镜严格相互垂直: ①放扩束镜于光源 S与G1板之间,使扩束镜的中心大致与G1板的中心等高,前后、左右移动扩束镜,使G1板上激光光斑最强最亮,(用白纸靠近G1板进行比较)此时眼睛可以看到接收屏上的干涉条纹。 ②调 M2镜台下的水平与垂直拉簧螺丝,对M2作细致调节调出等倾干涉圆环,并将圆心调到视场的中心,且条纹间距适中,移动M1时圆心应保持不动。 3.测量及观察 (1)测 He-Ne激光波长。观察环形条纹由中心向外“冒出”或由外向内“缩进”现
象,记录干涉条纹“冒出”或“缩进”50条(K=50)相对应的d值,如此连续6次,记录于数据表格中。 (2)调节和观察等厚干涉现象。观察条纹的疏密变化。把干涉条纹间距调到 1mm左右,观察在移动M1可动镜时干涉条纹弯曲程度有怎样的变化。 (3)用日光作光源,置日光台灯于G1分束板前方,转动微动轮用眼直接观察白光源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 四、数据记录和处理 m(条) 0 50 100 150 200 250 d (mm) 44.00000 44.01623 44.03308 44.05025 44.06702 44.08405 有关量值的计算 1.用逐差法求实验值,用不确定度将结果表示成 2.实验与公认相比较求相对误差E 公认=632.8纳米(nm) 五、注意事项 不能直接用眼睛去看激光束,以免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实验时尽量别碰到其他实验用品,不然很有可能会导致实验数据偏差太大 六、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平板玻璃厚度的实验设计方案: 1.等厚干涉花样的调整 先用单色光调好等倾干涉圆形条纹,使M2镜与分束镜G1的距离稍大于M1镜与分束镜A的距离,然后稍稍旋转M1镜台下的水平拉簧螺丝,使M1、M2成一很小的夹角,此时将看见弯曲的干涉条纹。向分束镜的方向移动M2镜使条纹逐渐变直,这表明中央条纹在向视场中央移动。 转动微动鼓轮,使M2镜前后移动,改变d,从主尺上观察当M2镜位置改变时条纹的变化情况。
2.透明玻璃板厚度的测量 向分束镜的方向移动M2镜使条纹变直,当中央条纹出现视场中央时,以白光代替单色光,继续按原方向缓慢地转动鼓轮,使M2镜继续向前移动,直到白光干涉条纹出现。将中央条纹移至视场中某一位置,记下此时M2镜的位置d1,将待测玻璃片放在分束镜A与C之间的光路中,使玻璃片与镜平行。向前移动M2镜,到央条纹重新移至视场中同一位置,记下M2镜的位置d2,则M2镜所移动的距离即为式(5.16.8)中的d。 3.数据记录及处理 (1)记录下不加入玻璃片,出现等厚干涉条纹时M2镜的位置的读数d1。 (2)记录下加入玻璃片后,出现等厚干涉条纹时M2镜的位置的读数d2。 (3)求得dd2d1,利用公式求得透明玻璃板的厚度,并给出测量的测量结果。 指导老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目的、场地及仪器、设备和材料、实验思路等见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现象、数据及结果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HeNe激光的波长的数据: m(条) 0 50 100 d (mm) 150 44.05025 200 44.06702 250 44.08405 44.00000 44.01623 44.03308 有关量值的计算 1.用逐差法求实验值,用不确定度将结果表示成 2.实验与公认相比较求相对误差E 公认=632.8纳米(nm) d1d2d10.01623d2d3d20.01685d3d4d30.01717 d4d5d40.01677d5d6d50.017032d120.016231061649.2nmm502d220.016851062674nmm502d320.017171063686.8nmm50 62d420.01677104670.8nmm502d520.017031065681.2nmm50672.4nmSu仪()i2540.00001 364.349 d0.0000058 mS2u仪264.352nm
=672.464.352nm
3、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数据分析见2,步, 对结果的分析讨论: 分析:从本次实验所得结果来看,所测的值672.464.352nm与实际值632.8nm比较,显然二者相差较大,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较大。下面是对其原因的讨论。 一、圆环中心的点起始和末尾的大小不好把握人为读数造成随机误差。 二、在读数时,圆环吐出现象不明显给实验增加了难度,第一圈和第五十圈的干涉图不一样,增加了误差。 三、两个反射镜之间不是绝对地垂直,而有个微小的角度,产生误差。 四、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数值的计算牵涉到小数点后6~7位,因此有效数位的取舍是否得当对实验的结果影响较大。没有处理好有效数位的取舍将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在处理本实验的数据要仔细。 4、结论: =672.464.352nm 公认相对误差E=×100%=6.257% 公认 5、实验总结 ⑴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在对书本的预习和听过老师的讲解后,最终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本次实验。然而从得到的结果来看,本次实验不算很成功,因为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其原因我们已经分析过,并总结如上。 ⑵本实验的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 ①做好本实验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调节两个反射镜没有达到完全垂直,使产生两个光点中心较好的重合,这是接下来的实验中能否产生同心圆的关键。 点吞进或吐出光环时要细心认真,避免读错。 ②若重做本实验,为实现预期效果,仪器操作和实验步骤应如何改善: 实验开始仔细调节迈克尔孙干涉仪,尽量使两个光点中心重合。调节输出激光时,要多调几次,要使光幕上的条纹尽量最清晰。数光圈时,转动可以稍微慢点。 ⑶对实验的自我评价: 这次实验在我在与同组组员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使我通过动手亲自体验了迈克尔孙干涉仪,对干涉有了更生动的了解。个人认为我们组员在这次实验中表现优异,尽管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但对实验原理更加清楚了,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明显锻炼。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签名: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