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创业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内创业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来源:尚车旅游网
・56・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4)0220056203

人类工效学 2004年6月第10卷第2期

内创业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吴东晓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

  摘要:内创业理论是近20年来创业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环境、组织、团队、个体、人力资源管理5个视角对内创业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变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新视点及其启示。

关键词:内创业;内创业模型;形成机制;影响变量中图分类号:C939;F270  文献标识码:A

1 从创业到内创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业一直是学术界和实

践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1980年代初,作为创业理论的分支之一的内创业理论开始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一新理论的崛起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创新的速度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公司日益庞大的结构体制所带来的迟钝、懒散、缓慢和巨额浪费等诸多弊病抑制了公司创新的步伐。于是,聚焦于公司内部创业活动的内创业理论应运而生。

过去的20多年中,内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冒险以及公司内部创业等术语均用来描述内创业现象。也有学者将内创业定义为现存组织内部的创业活动,这是目前最为宽泛的定义。与创业定义相比,内创业更加强调现存公司内部进行的创业过程,如二次创业或内部革新。这种创业活动不仅产生新风险事业,也包括其它的创新活动或导向,如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以及新战略和竞争态势的出现。2 内创业模型的维度

通过对以往概念的梳理整合,Antoncic等人将内创业维度划分为4个方面[1]:(1)新风险事业。这是内创业最显著的特征,它强调公司进入与当前产品、市场有关的新业务领域,如对公司产品或服务重新定位或开发新市场。在大公司,这

品开发、产品改进和新的生产方法与程序,它反映了公司产品创新的广度和频率,在相关行业的技术领先倾向。(3)自我革新。它强调转型组织通过革新组织核心理念来实现公司的新战略或组织变革,包括业务重组,组织再造和系统创新。(4)领先行动。该维度指组织在关键业务领域如新产品开发,试图领导竞争而非追随竞争者的态势,包括主动、冒险、战略进攻、大胆规划等活动。这4个维度在创业导向上是独立变化的,每个创业维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在创新和创造性内容方面,这些维度又存在一定的相关。以这4个维度为模型,Antoncic等人在美国和斯洛文尼亚做了一个跨文化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创业构思的4个维度在两类样本之间,显示了中度良好聚合效度和良好的区分效度,模型有适度良好的匹配。3 内创业研究的不同视角

探明内创业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变量,是近期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学者从认知水平、环境因素、组织特征和跨文化角度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按照环境、组织、团队、个体、人力资源管理5个层次将上述研究划分为五方面:3.1 基于环境的研究视角

外部环境是影响内创业的一个重要变量。Covin等强调公司必须通过理解外部环境来发现

[2]

“天然金矿”,进而在公司内产生创业的“点子”。包括更为正式的自治或半自治单位、内部风险企

业的产生、以及新分支机构的形成等。(2)创新。这些环境特征包括:动态机制、技术机会、产业成

这一维度主要指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包括新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32010)

长、政府政策、新产品需求和环境倾向。动态机制

),男,安徽淮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者简介:吴东晓(19752 情绪智力、培训与

职业发展。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类工效学 2004年6月第10卷第2期・57・

战。创业者的灵感与观点在僵化的结构中往往有

被淹没的风险。③大公司通常是依据例常的制度和系统对内创业活动进行奖赏,但这些未必是内创业者所渴望的,而中小公司却可以通过个人协商的方式满足内创业者的个性化需求,并进一步激发持续创新的动机。④在战略制定方面,大公司一般制定详尽正式的战略,并将之贯彻下去。中小公司的战略通常是创业者带领公司的创业行为。他们的战略是渐进的,可以看作是执行者达成一致、互相调试的启发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内创业活动被整合到公司战略执行过程中,因而更容易成功。3.3 基于团队的研究视角

以往研究关注于创业型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培育创业活动的环境。近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公司环境与公司内个体认知过程的相互影响。Dean等运用社会认知的思路在团队水平上将两者联系起来[7]。他们采用了基于意向的模型(Intentions2basedModel),分析了个体创业如何促进团队创业,并如何转化到公司创业领域。从这一模型来看,对创业合意性和可行性的感知直接影响创业行为,这种感知既来自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也来自于团队的集体效能感。Todd等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个体和组织的内创业能力、效能感、动机和愿望对环境机会察觉的影响[8]。他们认为个体和组织的这些特征通过个体和集体效能感影响对内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捕捉。由此,Todd等定义了高内创业效能感模型:群体持有公司能够完成一般内创业任务的信念并且每个人都认为他们能独立完成这些任务。3.4 基于个体的研究视角

是指公司在市场上察觉到的不稳定性和持续变

化。动态性增加可以为公司市场创造机会,同时迫使公司采取冒险、创新、积极行动等来应付不确定环境下的挑战。在高科技行业,组织通常采取创业行为来应对技术快速变革给公司带来的风险。竞争性行业中的环境变化和潜在技术也会影响公司的内创业活动。行业衰退会促使公司增加革新活动,而市场份额和新需求的增长亦会带动内创业活动的增加。政府政策的导向———鼓励外部合资、并购等或者奖励内部创新创业会对内创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高度竞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速度是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必备武器。因此,Jane认为在温和环境、资源富足的环境中,公司倾向于采取内创业行为来提高绩效[3]。这是因为时间并不在竞争优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敌意环境中,公司会采取一个更快的路径进行创新,如外部的特许经营、转包、战略联盟等外创业行为。但也有学者认为,敌意环境会对组织产生威胁从而促进公司的内创业行为(Zahra,1993)[4]。3.2 基于组织的研究视角以往在组织水平上的内创业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公司。充足的组织资源、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对创业活动的正式监控、增长导向的战略以及合适的奖赏系统等都对内创业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价值观是内创业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事实上,是个体的情感承诺和价值承诺增强了组织的创新性,公司内的创业行为主要取决于公司内个体态度[5]。

Carrier比较了大公司与中小公司在内创业影响因素方面的显著区别[6]。这些因素是组织结构、关系关联情景、奖励类型和相关战略制定过程。①大公司的官僚体制和庞杂结构常常会扼杀个人自主性和创造性。而简单的、弹性的、有适应性的中小公司往往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友好环境。大公司固化的结构和严谨的系统常常阻碍了内创业的产生,中小公司的经理却可能是内创业过程的催化剂。②在中小公司内,潜在创业者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匹配或者集中过程而不是经理们的察觉过程。如果内创业者的项目与经营者的战略愿景更匹配的话,两者耦合的关系更加自然、和谐,从而为内创业活动提供更多支持。而在大公司内由于本位主义和官僚体制所形成的上下级目标利益不一致,对创业精神的产生提出了挑

个体对组织的内创业水平有直接影响。目前关于个体水平对创业效能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性特征方面:成就需要、冒险性、内部控制源。这些个性特征不仅直接影响了内创业的产生,还与创业成功有关。Cooper等在以往的4个研究中发现了3个研究都表明成就需要与小规模企业的成功有正向相关[9]。因此这就有可能在培训项目中增加培养成就需要的内容以提高企业绩效。很多学者发现冒险性与创业成功是一个非线性关系,即冒险性有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临界点以后,冒险性与创业就有反向的关系了。由于具有外部控制源的人相信被别人或者机遇掌控,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被动,较少能成功。此外,许多研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8・

究都强调了个体动机对内创业绩效的重要性。3.5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

高水平的内创业行为需要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做支撑。Michael等人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领域分析了内创业活动形成的机制[10]。他们认为,6个人力资源决策领域(规划、配置、评估、薪酬、培训和劳工关系)对公司创业和内创业活动有重要影响。在美国所做的一个实证研究中,他们发现创新、冒险、长期导向、关注结果,弹性应对变化、合作、对模糊的容忍性、乐意承担责任等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与成功的创业活动高相关。创业型组织通过实施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激发并促进创业行为。4 内创业研究的新视点及对企业创新的启示

从组织水平看,内创业是公司创业(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在内部的变式,藉此实现公司渐进的、持续的、整体的创业精神和活动。如此一来,内创业的研究领域日渐延伸到企业家理论领域。我们认为,内创业者与企业家在本质上属于同一范畴,都具有相同的特质。借鉴胜任力理论思路和企业家激励理论,内创业研究深入到胜任力领域和激励机制分析已成必然。未来研究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内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创业环境和创业胜任力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是摆在许多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培育和提升内创业精神,引入高水平的内创业行为,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一些成功的企业内创业已经在施乐、杜邦等国际大公司中出现。内创业活动使这些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富有竞争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由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索如何将内创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是学术界与实践者的一项长期任

务。参考文献:

人类工效学 2004年6月第10卷第2期

[1] AntoncicB,HisrichRD.Intrapreneurship:constructrefine2

mentandcross2culturalvalidation[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1,16(5):4952527.

[2] CovinJG,SlevinDP.Aconceptualmodelofentrepreneur2

shipasfirmbehavior[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1991,16(1):7225.

[3] JaneC.Modelof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Intrapreneur2

shipandexopreneurship[J].BorneoReview,1998,9(2):1872213.

[4] ZahraSA.Environment,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andfi2

nancialperformance:Ataxonomicapproach[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3,8(4):3192340.

[5] KanterRM.TheChangeMasters[M].NewYork:

Simon&Schuster,1984.

[6] CarrierC.IntrapreneurshipinlargefirmsandSMEs:A

comparativestudy[J].InternationalSmallBusinessJour2nal,1994,12(3):54261.

[7] DeanAS,NorrisFK.Anintentions2basemodelofen2

trepreneurialteams’socialcognition[J].EntrepreneurialTheoryandPractice,2002,25(2):1672527.

[8] ToddJH,ThomasCN.Seeingenvironmentalopportunities:

Effectsofintrapreneurialability,efficacy,motivationanddesirability[J].JournalofOrganizationalChange,1998,11(1):11225.

[9] CooperAC,GimenoFJ.Entrepreneus,processoffounding,

andnew2firmperformance[A].SextonDL,KasardaJD.Thestateoftheartofentrepreneurship[C].Boston,1992.3012340

[10] MichaelHM,FoardFJ.Humanresourcemanagement

practicesand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anempiricalas2sessmentfromtheU.S.A[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1993,4(4):8732896.

[收稿日期]2003206209[修回日期]200321221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