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1、小组探讨什么才是好的朗读。 研讨】 节奏——表现出节奏的音乐美。
重音——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读。 速度——诗歌表现的情感很深沉,不能过快。
情感——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如果能够在诵读时表现出来,效果会很好。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3、自由朗读;推荐朗读;全班齐读。
【重点研讨】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
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①暴风雨——日寇的践踏。深一步地扩充:外族的侵略,历史上的鸦片战争也属于这个范畴。笼统地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
②土地——中华大地。河流与风——关注情感词(悲愤的、激怒的),关注状语(永远汹涌着、无止息地),不仅指人民、不仅指情感,更准确的是指面对外敌入侵,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以上两句表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人民的反抗)。
③黎明——黎明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是希望、生机、新的开始。无比温柔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是宁静、祥和。这里“黎明”指什么呢?指在风起云涌的人民斗争中,祖国必将迎来胜利,迎接光明美好的未来,这里的黎明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向往。
④鸟——不要忘记这只鸟,它在歌唱什么?它在歌唱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要歌唱?因为它热爱这片土地,更希望赋予人们勇气和力量。
它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到生命的终结。同时它背负着沉蘑的苦难和忧郁,它的呜叫是感叹中带有焦灼,让我们体会到它对祖国的执着热爱。
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去?是因力竭或是困难。
为什么最后说“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是指魂归这片热土,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至死不渝的情怀。
这只鸟是谁?从哪里看出来?从首句“假如我是一只鸟”可以看出。
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而不是翱翔天空的猎鹰或者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这里的一只鸟象征了最平凡、最普通的人民大众,连一只鸟都对土地如此痴情,表现了作为普通民众的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在这里,鸟更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的普通民众。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这首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爱)
大家注意,这一小结是单独孤立出来的,它的画面感非常强,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睛。不过,是鸟的泪水还是作者的泪水?(作者在这里再也抑制不住情感,从自己设置的形象中跳了出来,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爱。)
可是,这样的祖国值得爱吗?当时的国家是怎样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你爱这样的国家吗?(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它更是一个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它是我们的家园。今天的我们,看到了战乱年代的人们所希望的一切吗?)
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仍然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
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8.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击落后的结果是 。 9.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10.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 11.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⑵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12.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13.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14.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A.“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一句表明了作者由三峡的神女峰联想到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这既写出了祖国山川之美,又自然地暗示出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古老。
B.作者恰当地用“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中国人民敦厚、顽强、勇敢的性格。
C.诗人以“挂霜的葡萄跃动着欢乐”象征着中国人民饱经历史沧桑,走进幸福生活。
D.这首诗作者主要赞颂中国的土地的神奇,地大物博,风景如画。
6.B 7.A 8.⑴一把剪刀;一匹锦绮;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钱鞭;一树繁花;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9.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 10.当时艰难处境;苦闷 11.略 12.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 13.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