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文/ 周小英 潘 静

编者按:本文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完善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标准化体系,推动轨道交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它不仅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巨大压力,而且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截至目前,我国有10 个城市、31条线路、800 多千米的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投入运营。轨道交通以其快速、便捷的特性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轨道交通这种绿

色、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不仅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而且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北京市政府在2007年10 月7 日实行地铁2 元单一票价,在地铁低票价的冲击下,更多的市民出行选择了轨道交通,目前北京市9 条地铁线路的日客运量已经突破了500 万。

轨道交通在给大家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如大客流冲击、人为安全事故频发等。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大、疏散救援难度高、涉及范围广,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危及无辜,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且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如1995 年3 月日本东京的地铁毒气事件、2003 年2 月韩国大邱的地铁纵火案、2004 年2 月莫斯科的地铁爆炸、大火案、2005 年7 月英国伦敦的地铁爆炸事件、2009 年上海的地铁相撞事件等,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完善轨道交通法律法规,推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运营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是值得轨道交通主管部门及运营企业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轨道交通标准化现状

1. 轨道交通标准化机构现状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迫切需要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和推行安全标准化体系,出台一系列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来指导和规范轨道交通企业安全运营。2006 年12 月20 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负责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及其他新型城市有轨客运交通系统的车辆、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通风和空调系统、给排水和消防系统、防灾报警系统(FAS)、设备自动监控系统(BAS)、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系统以及维修、检测、救援设备等,该委员会由53 名委员组成。轨道交通标准化委员会的建立将会对轨道交通标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北京市在交通标准发展规划(2008 年~2012 年)中提出将组建北京市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 轨道交通法律法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快速发展,为了保障安全运营,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部在2005 年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2007年10 月颁布了《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GB/T 50438-2007);北京在2004年4 月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并在2009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在2009 年出台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管理规范》(DB11/T647-2009);上海也陆续出台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和《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定》;香港在2000年出台了《地下铁路条例》;南京、天津、广州、沈阳等城市也陆续出台了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处置难度大、损失大、影响大。为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工作,提高应对能力,确保应急组织指挥统一顺畅,处置及时妥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建设部在2006 年出台了《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北京、上海、天津以及佛山等地也陆续发布地方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如2003 年的SARS 病毒、2009 年的甲型H1N1 感以及禽流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轨道交通作为人口密集的场所,也需要出台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来确保乘客的安全。2006 年我国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随后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北京市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及应急预案》,但是针对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尚未出台。

3.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标准化现状

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是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体,运营单位应在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营服务活动

中,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地区、行业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安全规范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目前国内一些运营企业已开展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制定了企业管理政策,建立了运营目标指标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和设备设施维护活动编制了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并按标准组织了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了各项管理工作,并按标准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了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使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

国内部分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已在企业内部开展了风险管理工作,对设计、建造、安装、运营等各环节进行了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的减轻措施来降低风险。针对列车脱轨、列车失火、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大客流等重大风险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了职责和应急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将人身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二、我国轨道交通安全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 轨道交通建设、验收的法规不完善

我国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有多个城市的地铁新线将于近几年内陆续开通。轨道交通在投入试运营前均需由建设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测试和空载试运行调试,试运行合格后,建设单位方可移交给运营单位投入试运营。但目前尚无明确的试运行合格条件和标准来规范其建设与运营的协调衔接,因此编制一套合理的轨道交通试运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目前轨道交通土建资料的验收和存档尚无明确标准。为规范土建工程资料管理,保证以后新线进行土建工程资料验收时有据可依,也需要出台相应标准。

2. 轨道交通运营法规不完善

轨道交通安全法规是实现地铁运营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 年建设部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正常、安全运营,维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保障乘客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者的合法权益,但仅此一项运营法规是不够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此项法规是由原建设部出台的部门规章,在现实中很难有效实施。实施过程中一旦面临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调解决的问题,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或以行政方式取代法规,使规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挑战。在这样一个缺乏权威性法律法规约束的管理机制中,管理活动被分割开来,管理信息仅限于部门内部传导,有时甚至连部门内部的沟通也不畅,部门间的沟通就更难了。2010 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上海轨道交通11 条线路将承担50%的世博客流,地铁的营运安全是实现“平安世博” 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而目前,我国整体安全形式不容乐观,如雨雪灾害、地震、传染性疾病等,还有疆独、藏独等都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安全,同样也威胁到了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新修订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规定将奥运期间成功实施的地铁安检制度进行常态化,但上海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在地铁车站实施安检工作。

此外,轨道交通行业缺乏反恐方面的法律法规,近10 年来,全世界遭到恐怖袭击的所有目标中,涉及到轨道交通的占到了近1/3。行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安全反恐政策法规,让乘客对强制性安检、安保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时代的到来,各换乘站点换乘不畅、指示标志不明确等问题频生,这些都与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急需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

三、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1. 发挥标准化委员会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建议拥有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组建轨

道交通标准化委员会,培养一批轨道交通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全面推进轨道交通标准化工作。

2. 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的管理经验,针对我国地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地铁法律法规,明确地铁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单位的安全职责,依法规范乘客行为,保护地铁安全设施,使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走上依法管理的更高层次,确保地铁系统安全运营。

3. 完善运营企业规章制度

在地铁开通试运营前,运营企业应狠抓标准化体系建设,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奖惩办法》、《行车组织规章》、《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涵盖公司的各个专业、运营生产和维修环节,使各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都有章可循,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4. 完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

运营企业应逐步建立起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运营安全评估体系及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在内的安全管理体系。目前香港地铁、广州地铁、天津地铁等运营企业都开展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国家也出台了《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这些都为规范运营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5.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提高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乘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运营企业的有效运行,运营企业应参考国家和地方应急预案编制适合本企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运营企业应参考国内外地铁运营救援抢险的经验和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发生火灾、列车脱轨、列车冲突、大面积停电、爆炸、自然灾害以及应急设备故障、客流冲击、恐怖袭击等其他异常原因造成影响运营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建立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供电等单位沟通联系的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与指挥体系,并组织员工对各种预案进行学习,按计划进行演练。

四、结语

安全标准化体系是轨道交通管理机制良性运行的根本性制度保证,宏观管理、中观管理或微观管理都是如此。通过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不仅规范了作业流程,减少了运营过程中的消耗,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也保障了员工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增加了企业的服务效率,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轨道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薄弱。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并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立法步伐,以系统化、体系化、国际化的思维,来为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法制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健. 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法律法规体系的探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8):45-47.

[2]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交通标准发展规划(2008 年~2012 年)[Z]. 北京:北京市交通委

员会,2009.

作者单位: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全文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