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 第3期Vol.25 No.3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6月
SWOT分析视角下网络语言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王春欢1,李军政2
(1.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4;2.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摘 要:从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入手,结合投放的1200余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基于SWOT分析法从网
并据此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络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方面展开分析,
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32(2020)03004403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其中移动互联终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无限的可能。网络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语言也以简洁生动的形式随之应运而生,发展神速,成为传播网络信息的重要衍生物之一。同时,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甚至出现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由我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于2000年提出,随后西班牙和英国等知名学者也陆续出版了专著和相关论文,对网络语言学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探讨。虽然网络语言学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但在目前已成为语言学
1]。研究的一个热点[
网络语言不仅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方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的网民数量为9.04亿,其中青少年、青年以及中年群体为主,20~29岁网民占比21.5%,30~39岁网民占比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由此看来,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而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传播信息、情感表达的专属工具。因此,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应用途径进行研究,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特点
网络语言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上的网络语言包括专有术语、特别的技术等跟网络相关的用语,如宽带、硬件、黑客、Email、BBS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为了方便网上交流,由中英文字母、标点、符
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组成,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意义的语言。笔者通过对不同学校,1200余名大学生关于网络语言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渠道和方式,找到网络语言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相关策略。1.1 使用的方式和渠道
大学生是接触互联网语言最前沿的群体,他们大范围使用互联网技术。同时,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智能移动网络终端和智慧校园中心,结合广泛普及
QQ、BBS等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形成的微博、微信、
了一个丰富多样的高校网络生活平台和社交平台。问卷显示,通过网络或手机使用网络语言的占98.65%,会在与同学朋友的沟通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占47.3%。1.2 使用的类型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汉语语言的变异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从生成方式来看,可分为图形符号、缩略词、谐音法、新创词等种类;从诠释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变异和“梗”等类别;从情景特点来看,可分为新潮时尚类、轻松搞笑类、社会风尚类、感同身受类及针砭时弊类等类别。调查显示,新潮时尚类、感同身受类和轻松搞笑类最受大学生的追捧,均占50%以上的比例。1.3 使用的特征
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形式相比,有其独特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创新性和变异性、简约性和形象性、趣味性和流行性、欠规范和粗俗性等特征。通过
收稿日期:2020-05-11
作者简介:王春欢(1979-),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3期 王春欢,等:SWOT分析视角下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45
问卷调查,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特征着重表现在语言碎片化、内涵动态化及态度多元化等方面。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网络语言的简洁便利和较强的表现力、创新流行和变化的新鲜感,是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主要原因。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喜欢网络语言个性化、自由化和诙谐幽默等特征的比例,分别达70%以上。同时,大学生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也呈现多元化并逐渐稳定的态势。1.4 使用的社会心理
俗话说,“言为心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大学生态度、思想、意见的表达方式,与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息息相关,反映他们的内心主观世界,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社会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原因主要体现在避繁就简心理、个性化和求新求异心理、娱乐和减
压心理,以及从众心理等方面[2]
。2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SWOT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分析不难看出,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上交流常用的方式。它正悄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人员应当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意义,发挥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下用SWOT分析法(见表1)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表1 SWOT分析法
内部因素
优势(S)劣势(W)外部因素S-0W-0机会(0)
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利用机会克服劣势S-T
W-T威胁(T)
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回避威胁
回避威胁
2.1 优势分析(S)
1)实现师生平等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是基于可以相互之间获得各自所需信息,寻求情感支持,形成群体效应和群体归属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沟通通常受年龄、性别、表达能力、身份等因素制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网络语言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独有特点,使得师生在交流沟通中忽视性别、年龄、身份和职业的差异,形成平等沟通交流的状态,可以真实、畅通地表
达情感和需求。
2)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贫困生及学业、就业、情感等心理问题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所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情感体验也较为丰富,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情感宣泄和表达无法充分释放。与之相反的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利用网络语言畅所欲言,能得到其他大学生的理解呼应,这成为他们互相讨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学习、就业、情感等问题带来的压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传播思政教育信息
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传播教育信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学校的思政教育信息可以结合一些流行语言和网络语言,来诠释较为严肃的思政主题,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形成共鸣,提高学生接受度。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语言同学生展开对话,提高师生沟通交流的质量。2.2 劣势分析(W)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大学生网上交流时不可或缺的“通行证”,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因为存在词汇沟通上的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使用者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交流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与传统语言比较,网络语言存在表达欠规范的突出现象,语词中甚至含有不少错别字。调查显示,有60.81%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的缺点是破坏了传统语言规范,有43.92%的学生认为会降低写作能力,品味低俗化。有的大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为追求交流更加快捷,很多时候不注意词语的使用是否规范准确,甚至基于彰显个性等心理,随心所欲创造新词语。此外,由于网络语言匿名性的特点,大家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粗俗化倾向,这对高校思政教育也形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如何让网络语言在大学校园中适度使用,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带来了挑战。2.3 机会分析(O)
1)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导向。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喜欢彰显个性。网络语言不仅是他们指称事物和表达思想的语言符号,也是他们展示个性、引领潮流和获得群体认同的手段。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网络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主要是从发音、相似性含义或生动形象性上去考虑,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比较理
46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5卷
性地吸收一些外来文化,并进行颇具创意的改变,来丰富精神世界。当看到自己创造的网络语言被大众所接受时,内心可以得到认可和满足,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加强。
2)对校园舆论进行引导
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校园舆论引导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随着信息化社会来临,大学生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网络语言。主要原因是网络语言具有适时迅速、自由宽松的特点,并有一定程度上的隐私保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妥善合理运用网络语言的网络强势性,在适宜的节点制造正向的网红事件,结合网络语言,开展思政工作舆论势力影响。2.4 威胁分析(T)
传播性网络平台和部分网友非理性的盲从会导致网络信息的“以讹传讹”,出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从而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困扰或伤害。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中发生的,通过语言对特定对象进行攻击,导致他人受精神侵犯和损害的行为。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暴力通常包括羞辱、谩骂性语言、人肉搜索、谣言等。心理暗示效应、群体压力、社会心理机制、从众行为,以及网络去抑制性特点等都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基础。在大学校园中出现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并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隐患,这要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高度重视。3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策略研究3.1 熟悉网络语言体系,深化师生思政交流关系
学生与网络密不可分。他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学业、恋爱、生活、心情的起伏等往往会第一时间更新到QQ签名、说说、微信等媒介,并大多采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如“只要我的手机有电,我的寂寞就永远追不上我”“期末考试来了,我是该复习,还是该复习呢?”这些表达虽有情绪化倾向,却是学生最真切的心理异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能下沉到网络世界中,读懂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和语言,这样才能掌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先机,知彼方能“对症用药”。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并掌握大学生网络语言体系,学习他们的网络交流方
式,精准把握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变化[
3]
。同时,网络的对等性决定了思政工作者必须以平等态度与大学生交流,用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语言对话,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从而推动校园思政工作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3.2 以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科学设置媒介议程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大学生网络参与度的增强,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毫无例外地会成为网上热点。大学生对事件的看法,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诉求,会通过网言网语表现出来。运用网络语言,以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和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科学设置网络媒体议程,可以将教育意图隐性渗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3.3 规范网络语言体系,加强创新意识和思政素养
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让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和平等,但由于信息和语言的鱼龙混杂,更需要大学生具备正确理性地判断和评估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有的放矢地传播和创造网络信息
的素养。在12
00余份调查问卷中显示,有68.24%的大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网络语言的含义,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风传播,有54.73%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规范网络语言,以符合主流文化。
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正确传播和创新网络流行语,注意网络语言的规范化运用。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价值进行正确判断,培养其独立思考精神,提高自身反省和抗干扰能力,选择使用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做到自辩和自律地合理使用网络语言,做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3.4 搭建网络语言交流平台,畅通思政教育渠道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会经常关注学校等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共享网络资源,并利用多种新媒体工具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安放好的信息采集渠道和舆论引导平台。
网络上海量的图文、视频等信息可对学生起到强烈的感染、教育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网络平台巧用网言网语,搭建特定情景,营造网络氛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环境刺激和情感驱动。如开展“校园最美寝室”“校园学霸评选”“网络辩论赛”“校园微电影创作大赛”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活动,重视对学生的精神关爱,满足学生热衷网络的需求,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作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规范大学生自媒体使用行为,从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入手,建立自媒体的防、控、导体系,从源头上规范内容、过程和形式。让思政文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有助于创建积极的思政教育校园氛围。
(下转第62页)
62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5卷
版,2004.
[4] 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2] 刑捍国.普通话水平测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2007.
[3]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
AStudyontheFunctionof“Storytelling”inthe“PropositionalSpeech”
oftheNationalMandarinTest
CHENGQin
(SichuanVocationalCollegeofChemicalTechnology,LuzhouSichuan646005,P.R.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uniquefunctionof“storytelling”inthepropositionalspeechintheaspectsofin
creasingthechattingproperty,vividnessandpersuasiveness,tohelptheexamineesimprovetheirperformanceintheNationalMandarinTest.Keywords:storytelling;Mandarin;proficiencytest;speech;function (上接第46页)
在网络文化阵地中,高校思政老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掌握将网络信息与语言融合入思政教学的创新能力,丰富思政教学的语言表达形式,强化思政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4 结语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积极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让思政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各项生活和学习中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
作用,让思政工作的被动灌溉转化成大学生主动接受,
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参考文献:
[1] 张宇,沈杨.包容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嵌入视域下的网
J].青海社会科学,2019(4):175-180.络青年亚文化[
[2] 丁淑平,杨欣.网络语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影响的研究[15(1):29-32.
[3] 张筱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
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98-102.
AStudyontheStrategiesfortheApplicationofCyberLanguageinIdeological
andPolit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theSWOTAnalysis
12
WANGChunhuan,LIJunzheng
(1.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P.R.China;2.ChongqingElectricPowerCollege,Chongqing400053,P.R.China)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useofcyberlanguagetogetherwiththeanalysisresultsof
,bymeansoftheSWOTanalysis,thispaperanalyzestheapplicationofcyberlanmorethan1200questionnaires
guage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aspectsof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aswellasproposingrelevantmeasures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Keywords:cyberlanguage;colleg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