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复习病句专题

高考语文复习病句专题

来源:尚车旅游网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常见病句的标志词语:

七个“词”

1、 介词:

(1)是否滥用介词造成淹没主语。 (2)介词是否错用。

(3)介词是否残缺;由介词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是否完整。 (4)“对”“对于”是否主客体倒置。

误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缺少主语,主语被状语掩盖了,“对”字多余,应删掉,让“法律水平”作主语。)

辨析“对”、“对于”:

A、一般地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对于”。

B、由“对”和“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做状语。加“的”以后,也可以做定语。

C、用“对”和“对于”的时候,动作行为的主体要在“对”的前边,客体要在“对”的后边。

例:“墨西哥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的观众并不陌生”,这个句子正相反,应改为“我国观众对墨西哥电影并不陌生”。

D、不要滥用“对”和“对于”。因为滥用,往往会造成应做主语的词做了介词“对”或“对于”的宾语,句子就缺了主语。

例:“对于那些参与分裂活动的人,当然不能选金领导班子里”,这个句子由于滥用“对于”结果导致了缺主语。应删去了“对于”。

2、 代词:

句子若出现代词,如“这”、“此”、“他”、“自己”等,应注意代词的指代内容是否明确,有无歧义。

误例: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方面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此”指代不明。)

3、数量词:

(1)累计、至少、最多、最低、超过、达到、近、左右、大约、平均等词,后边要跟确数。

(2)降低、减少、缩小不能用倍数。

(3)船只、星斗、年华之类的集体名词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4)数量词如果修饰中心词往往容易产生歧义,应仔细辨别。

1 / 8

(5)约数不能与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连用,如“五十岁上下左右”等。

误例: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累计”是总计,累计的数是所有的人数,而且应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可是后文却说“超过 100 万人次” ,不是一个具体数字,与“累计”矛盾。)

4、否定词:

(1)奇数重否定为否定,偶数重否定为肯定。 (2)特别要注意隐性否定词,如“阻止”、“避免”、“杜绝”“切忌”、 “难免”等,这类词在句中起否定句意的作用,如果忽视这用法,就不易辨别语病。 (3)反问句本身就相当与一重否定,不要误用多重否定。 (4)特别注意 “无时无刻不”意为“时时刻刻”,不要误认为双重否定。 误例: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例句不合逻辑,应去掉“不”,或把“避免”改为“使”。)

5、反义词(两面词):

句中出现正反意义的两面词,如“是否”、“能否”、“是不是”、“高低”、“成败”、“好坏”、“优劣”等词时,特别要注意前后句对应是否恰当。句子如果出现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就是病句;反之,句子前后都出现两面词(含可理解为正反意义两面的词),互相照应,则不是病句。

误例:电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是否收门票不能被“否认”,否则自相矛盾。)

6、关联词:

(1)是否成套使用,是否搭配恰当,是否多余。

(2)位置是否恰当,在复句中,如果分句主语一致,那么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反之,关联词语就放在主语之前。

误例:不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不是”应移到“质量”一词之前,因为这个复句的前后分句主语一致。)

7、谦敬词:

误例: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在社会上清清白白地做人。(令尊”是敬词,用于称别人的父亲,此句用来指自己的父亲,不得体。)

常见敬词:令尊、令堂、令郎、令嫒(称别人家的父、母、子、女)、 “贵”(如贵庚,称别人年龄)、 “高”(知高见,称对方见解)、 “拜”(如拜托,托人办事)、 “赐”(如赐教,请别人给予指教)、 “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等。

常见谦词:家父、家母、家兄、舍弟(对别人称自己的父、母、兄、弟)、“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

三个“字”

1、是:

(1)主宾搭配是否恰当;(2)是否存在宾语残缺。辨析这类病句时,最好借助“去枝叶,理主干”的方法,简单易行。

2 / 8

误例: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搭配不当,压缩一下为“乒乓球馆是团体”,显然不合逻辑,应该将“团体”修改为“场所”之类。)

2、的:

(1)多用或少用“的”字极易造成表义不清;(2)多用或少用“的”字易把修饰词误用作动词而造成语病。

误例:如何避免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本届组委会的首要问题。(“避免”的应是“出现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这样一种在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这是由于滥用助词“的 ”字造成表义不清。如果将“不合法”之前的“的”字去掉,表意就清楚了。)

3、和:

(1)能否并列;(2)语序是否恰当;(3)是否会因照应不周导致搭配不当。

误例: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显然是两组并列短语照应不周,导致搭配不当,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二、辨析病句的思路和步骤:

1、检查句子里单个的“词”是否“恰当”

(1)使用场合对象恰当。如:对”、“对于”大都数情况能通用,但当“对”表示“对待”和“向”之意时,不能换成“对于”。可以说“组织上对他真是做到仁至义尽了。”,不能说“她战胜了疼痛,对伙伴们笑了笑。”(前一句的“对”是“对待”之意,后一句的“对”是“向”之意,这两句中的“对”不能换成“对于”) (2)情感色彩恰当。如:“不刊之论”是褒义词,指“好得不能改动的言论”,不能说“这篇文章糟糕透顶,真是不刊之论”。

(3)表意程度恰当。表意程度高低要与相应的情景一致。如:“排山倒海”是一个描绘力量、气势非常大的词语,不能用于力量、气势很弱的情景,不能说“小鸡们以排山倒海之势飞过水沟”。

2、检查单句内部“词”的连接是否有问题

(1)单句主干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

单句主干指主语、谓语和宾语,或者说主语部分的中心词、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宾语部分的中心词。必须注意:由于主干前后加了较多修饰词,我们可能找不准甚至找不出主干,查找主干连接的问题难度加大,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中心语。所以首先必须找准和找出主干,然后逐一检查主干的并列项之间的搭配是否连贯一致。典型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主干缺少必不可少的部分、主干搭配不当。

3 / 8

(2)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连接(包括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补语与中心语的连接),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常出现的问题是修饰不当、修饰顺序不对、修饰语没有修饰对象。

修饰不当:可以分近距离修饰不当和远距离修饰不当两种情形。近距离修饰不当比较容易检查,如:“吃饭的碗”;远距离修饰不当较难发现,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往远处检查,如:“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语病在状语对中心语的修饰不当,这个句子有两个介词结构的状语、两个宾语,“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 “从理论上和政策上” 和“详细的规定”、“深刻的说明”,语病出在“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与中心语之一“详细的规定”的修饰不当。)

修饰顺序不对:有两种典型情况,一是修饰语的位置不当会产生歧义,如: “趁总经理不在,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状语“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会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他一个人偷偷地办事”,另一种理解是“他和副总经理一起偷偷地办事”,根据句意应取后者,应把状语的顺序弄得清晰一些,在“背着总经理”后加一逗号。)二是介词短语的修饰位置不当。常考几个容易混淆的介词,“对”、“对于”、“关于”。“对”和“对于”,都是主动意义所涉及的对象,要跟在主动者之后,不能跟在被动对象之后,如:“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对于我们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句子换成主动形式是,“我们需要明确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主动者是“我们”,被动对象是“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因此,“对于”不能接在“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之后。改正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用主动者做主语,二是把“对”、“对于”换成“对……来说”。)“关于”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与主动者不构成“施动”“受动”关系,所以不能放在“主动者”之后构成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而应前置。如:(“报纸关于减肥的问题作了报道。”应改为,“关于减肥的问题,报纸作了报道。”)

修饰语是否缺了修饰对象:词与词的连接中,中心语可以没有修饰语,但修饰语不能没有中心语,没有中心语,修饰语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这种情形常常结合句子主干来考查。如:“他有一个水灵灵的妹妹,有一个聪明、大方、小巧、机灵、自然。”后一单句缺了中心语“妹妹”。

(3)对等位置词语的连接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单句内部词语的连接,除了主干连接、修饰语中心语连接外,还有若干修饰语或中心语、关联词语的连接,我们简单地称为对等位置词语的连接。

相同或相近语义是否构成重复:包括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的语义重复和大小概念并列构成的语义重复。前者如 “胜利凯旋归来”,“凯旋”就是“战胜归来”之意,与“胜利”、“归来”都构成语义的部分重复;后者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重视”,“文教工作者”是大概念,包含“中小学教师”,二者构成语义的部分重复。

4 / 8

对等位置的词语顺序是否恰当:同是修饰性词语位置关系有一定的规范,修饰语语序规范是“领属性的词语+指示代词或数量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 如:“她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正确的语序是,“她是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一般说来,语序的变化会产生修饰关系的变化,以修饰关系的疏密决定位置的远近,关系越密挨得越近。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彩陶器皿,所绘的花纹变化多端,绚丽多彩。”“在距今6000年左右”是直接修饰“彩陶器皿”的,要放到“彩陶器皿”之前,要不就成了600多年前“出土”了。此外,有递进关系的词语前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他能领会并运用这一原理。”“领会并运用”的前后位置不能调换。

对等位置的词语是否连贯一致、完整无缺:汉语重要特征之一是对称性,无论节奏上还是语义上都讲究对称,不少关联词语、修饰性词语会成对出现,如,“以……为……”,“不是……而是……”,“不管……都……”,“尽管……却……”,“不……不……”,“货真价实”、“两败俱伤”等等,这时就必须做到前后一致,完整无缺,二者变一或缺一不可。常考的两种情形是关联词语的一致与完整、否定肯定的一致与完整。否定肯定的一致与完整有两种常考的形式,一是多重否定造成表意混乱,一是肯定否定的不对称造成表意不完整。前者如:“他是一个优秀学生,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优秀学生。”后一分句三重否定使语意变成了“他不是一个优秀学生”,整个句子前后矛盾。后者如:“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语部分是肯定否定两个方面,谓语部分只有肯定一个方面,不对称。

3、检查单句的连接是否有问题

(1)前后分句是否清晰有序。前后分句间连贯不能做到清晰有序的毛病,通常叫做句式杂糅,本来应该是两个句子,先说一个,再说另一个,但偏偏把两个句子连接成一个句子。如,“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句子应该拆成两个前后有序、连贯一致的分句,“雷锋同志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

(2)前后分句意义不连贯。整个句子表意不明白不完整。如,“此次植树助学公益活动,不仅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而且种下的主要是晚秋贡梨的树苗。”前后两个分句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连接,清楚地表明两个分句意义上有递进关系,但是前一个分句讲“加快绿化建设”,后一个分句讲“种下的是什么树苗”,前后说的不是同一回事,更谈不上意义上的递进了,所以前后分句都缺了与之相关联的分句,表意不明白也不完整。

(3)叙述角度是否一致。前后几个分句的叙述角度应该保持一致,如果几个分句叙述的角度各异,就容易产生混乱。常考的有两种情形:

人称角度是否连贯一致:首先是说事与说人区分开来,说人用人作主语,说事用事作主语,不要前一分句用人作主语,后一分句变成用事作主语,后者相反;其次,说人时保持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以及单数人称与复数人称的连贯一致,别中途换人称。

5 / 8

主动、被动角度是否连贯一致:从主动角度叙述,那就前后分句都是主动角度;从被动角度叙述,那就前后分句都是被动角度。

三、修改病句

1、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补。多用于修改成分裂缺的病句。对成分残缺的病句用增补法,缺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例如:

“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缺主语) 改:“在这次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补主语)

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补主语) 大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补谓语) 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补宾语)

(2)删除。一般用于修改重复累赘、成分裂缺、搭配不当和归类不当等病句。对成分“赘余”的病句用删除法删去多余的,对自相矛盾的逻辑病句,依据实际情况删除矛盾的一方。 例如:“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 改:“我断定明天会下雨。”

(3)调换。多用于修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指代不明等病句。对搭配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对语序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的位置;对前后失却照应的病句,用此法作调整,以使前后照应。 例如:“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增长。” 改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无论谁(违背)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 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提高。 他(心上)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4)精简。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用此法作精简,以使语句表达方式具有单一性,能用多种方法改的,选用最简便的一种。

2、修改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千万不要违背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被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因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调饰句子。

例:后来没有办法,他只好打电话给她留的那个地址,但是没有人接,那可真急坏了他。

分析:这一句中,“他只好打电话给她留的那个地址”搭配不当,“打电话给地址”说不通。根据全句的意思,参照“她留的那个地址”,有语病的这一部分应该修改为这样:他只好按照她留的地址打电话。这样的修改保持了原句要表达的意思。这是用的“调换”

6 / 8

法。如果改为“他只好给她打电话”,就没有保持原句的意思,从考试来说,这样的修改很难得分,因为高考修改病句的试题都规定“不得改变原意”。

(2)针对性原则:针对病句的实际情况作修改。也就是说,哪儿有毛病,就改哪儿;是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例: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分析:“截止日期”就是“最后一天”,属于成分赘余,应该就在这里删除其中的一个,而不要节外生枝。

(3)经济性原则:要“多就少改”,如调整语序可以尽量不增删;改一处可以的就不要改两处等。

例: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期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分析:这一句中,犯有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之后,修改方法之一,把它移到主语之前,或者将“关于”改为“对于”。这两种修改方法,以后者更节省。

(4)瞻前顾后原则:因为高考修改病句这一项不是给一个孤立的句子让我们修改,通常是给一段文字,因此必须瞻前顾后,统揽全局,否则修改就会不合要求。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辟、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和具体的语境。

另外,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种;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至。

3、以法解题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3年全国卷)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较长,但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毛病,也没有成分残缺,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一组近义词,“万一”就是“若”,很显然语意重复,排除。C句中,有“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介词,看有无成分残缺的情况,发现“针对……”后面没有跟上“情况”之类词,显然有残缺,排除;D

7 / 8

句中,有连词“和”,查有无前后不对称,发现没有;再,这个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词都比较长,查有无搭配不当,发现宾语中心词“作品”的修饰语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显然不搭配,排除。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96年全国卷)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句子较长,长在哪里,会发现长在宾语中心词的修饰语,且修饰语中有“和”这样一个特殊的连词,引导我们查看有无搭配不当的情况,查看会发现几个修饰语都可和“义务”搭配,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能不能”这一判断词,想到“一面对两面”的问题,查看,果然有,排除;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人物”,其实相当于几个代词,引导我们想到语句歧义,查看,果然,是对“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气愤,没有交待清楚。D句中,有连词“和”,想到“一面对两面”或“搭配不当”的问题,查找,果然,“批评教育”与主语“事件”不搭配。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