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抗战时期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述略

抗战时期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述略

来源:尚车旅游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4(3):369-371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05,14(3):369—371 抗战时期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述略 侯丁月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文学界纪念活动异常频繁。频繁的纪念活动是文艺统一战线策略的具体运用,它多具有配合政治主 题的现实目的性,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配合抗13争民主。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这些纪念活动突出了现实主义。通过这些纪念 活动而开展,具有标杆意义的新的旗手形象得以塑造。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统一战线;政治主题;现实主义;旗手 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713(2012)03—0369—03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异常频繁。贯穿抗战始终的纪念活动,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纪念 其他作家的活动有郭沫若、老舍、茅盾、洪深、欧阳予倩、柳亚子、普希金、高尔基、马雅科夫斯基、罗曼・罗兰、阿・ 托尔斯泰等的创作或寿辰纪念,1941年议定屈原忌日为“诗人节”等。这些纪念活动目的与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被纪念的作家涵盖中外作家、在世或已逝世作家。纪念形式有开纪念大会,或在刊物上只刊发系列纪念文章 的。然而,国统区文学界的纪念活动在不同的形式中却呈现出非常一致的目的性——扩大并巩固文艺统一战 线,服务于抗日争民主的政治诉求。这些纪念活动对文学发展本身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运用文艺统一战线策略 卢沟桥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文学活动也因之出现了救亡压倒启蒙的趋势。救亡 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昔日因政治或文学观点不同而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此时也捐弃前嫌,在民族 解放的旗帜下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宗旨——联合全国文艺作 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并保障作家权益。宗旨 上虽然“为抗战”与“为文艺”并举,但从实践来看,重心却是“为抗战”。国统区举行的隆重广泛的纪念活动正是 文艺统一战线策略的具体运用。 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战是艰巨而漫长的,要在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实现同样也不会一帆风顺,要完成抗日 争民主的政治任务,需要各种力量、各个方面包括文艺战线的配合;文艺战线发挥积极有效地配合作用就需要 动员各个流派、社团、刊物的作家的力量。因此,在开展对作家寿辰和创作的纪念活动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被纪 念作家应具有的广泛代表性。纪念一个作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向他所代表的流派、社团、刊物等发出 肯定、联合的信号。 广泛隆重的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对“统一战线”这一策略的运用。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 又是在楚国郢都被攻破后殉国的,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对屈原的纪念无疑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号召 作用;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对他的纪念的意义自不待言;郭沫若本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社团——创造社的 主将,后来又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革命作家;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又是左联最重要的小说家,洪 深、欧阳予倩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早期开创者,拓荒之功不容抹煞;老舍本人就是文艺战线的统一组织——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包括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社团的代表作家和在诗歌、戏剧、小说各 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另外,柳亚子是“南社”代表诗人,又是著名民主人士,纪念柳亚子的创作活动,不 仅在新旧文学界,而且在社会政治领域都具有统战意义。张 水是通俗文学大家,对他的创作的纪念也可以这 收稿日期:2012一O1—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ZW070) 作者简介:侯丁月(1979一),女,IN JllJt¥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37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样理解:不论是从事雅文学写作,还是从事俗文学写作的作家,都可以在文坛据有一席之地,都可以团结起来, 配合抗日争民主的历史任务。 二、配合抗日争民主的政治主题 尽管国统区这些文学纪念活动纪念对象囊括古今中外的作家,纪念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不同的形式中却 呈现出非常一致的目的性,那就是配合政治主题——抗日争民主。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和政治主题的调整,这些纪念活动的现实目的性也随之而变化。这个变化在历次纪念鲁迅的活动中便有体现。 尽管每次纪念活动都强调要发扬鲁迅精神,但鲁迅精神的内涵在历次纪念活动中却有不同的阐释。1938年10 月19日,《新华日报》出了《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特刊,周恩来在特刊上题词:鲁迅先生之伟大,在于一贯地为 真理正义而倔强奋斗,至死不屈,并在于从极其艰险困难的处境中,预见与确信有光明的未来。这种伟大,是我 们今日坚持长期抗战,坚信最后胜利所必须发扬的民族精神。周恩来的题词着眼于通过弘扬鲁迅精神来服务 于抗战现实的需要。而到了1940年,纪念鲁迅诞生6O周年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我们怎样来纪念鲁迅先 生》,其中就把鲁迅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战斗内容联系起来,号召“让鲁迅先生的名字成为我们从事新文化运 动的伟大旗帜吧,我们要肩着这个旗帜把这个运动进行到底”。到1944年召开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会时,除了 强调与上述相同的方面外,还强调了反奴才主义、反阿Q主义、反法西斯。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发展,对鲁迅精 神的阐释出现微妙的变化,透露了政治主题变化的些许端倪。 皖南事变后最隆重的纪念活动是纪念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25周年。1941年周恩来在提出为郭沫若举行 纪念活动而遇到郭沫若谦辞时指出,“为你做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为你举行创作25周年纪念是一 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 统治”_l_。在同年11月10日的庆祝大会上,郭沫若的创作意义得到了如下阐释,“他不只是革命的诗人,也是革 命的战士……;在当前反法西斯的运动中,他仍然是那样挺身站在前面,发出对野蛮侵略者的诅咒……”在诗 人郭沫若创作25周年的茶会上,强调的不是诗人的《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而是他作为“革命 的战士”的品格。 三、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与重塑旗手 各种纪念活动是文艺统一战线策略的具体运用,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配合抗日争民主的政治主题。然而,纪 念的毕竟是作家的寿辰和创作,那么作家的创作活动本身即使有意无意的淡化,却也不能完全避而不谈。在这 些文学纪念活动中,突出的是作家及其作品的现实主义因素。鲁迅精神是多方面的,但就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 思想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历届纪念活动也都突出了这一点。在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时,戈茅写了《鲁迅的创作 方法》,对鲁迅的战斗的现实主义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时,周恩来和进步文艺工作者 又对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进行了阐发。 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以《女神》和一个狂飙突进的“天狗”形象登上中国现代文学舞台的,但在对郭沫若寿辰 和创作的纪念活动中,却多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肯定其文学价值。周恩来回顾郭沫若创作道路时说,他“创 造社草创时期,他的革命热情奔放”“带着深厚的罗曼蒂克”,第一次大革命的锻炼和l0年海外生活,“他的革命 热情已经受到了革命理智的规范了,然而他内在的革命烈火,却决没有消失,相反的,愈蕴藏便愈丰富”。抗战 爆发后,“时代究竟不同了,客观的事实不断地教训着我们的郭先生,于是郭先生有时竞沉默起来了。革命的现 实主义已代替了革命的罗曼蒂克,郭先生已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了” 。当然,就一种创作方法和文艺思想而 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抑或现代主义并不存在简单的孰优孰劣的问题。周恩来强调的是郭沫若创作中的现实 主义因素以及他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过程,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社会背景和历史合理性的,尽管郭沫 若的这个转化导致了他艺术个性的部分丧失。 张恨水在国统区的重庆将通俗文学的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创作30周年时, 他虽谢绝了对他创作活动的纪念茶会,但各种纪念文字还是见诸报端。《新华日报》的短评是这样的,“……恨 第3期 侯丁月:抗战时期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述略 ・371・ 水先生的作品,虽然还不离章回小说的范畴,但我们可以看到和旧型的章回小说之间显然有一个分水岭,那就 是他的现实主义道路……”口]短评充分肯定了张恨水向现实主义道路的迈进。当然通俗小说既然名之为通俗, 就在于它侧重趣味性、娱乐性、可读性和较多的迁居读者和较大的依赖读书市场。尽管张恨水小说加强了它的 现实批判性和历史、文化探索精神,但其通俗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并不因此而改变,而且读者的知识水平、审美 习惯和阅读趣味呈多样化,文学也应该满足广大读者的多层次阅读需求,表达严肃的重大社会问题的作品必 不可少,但侧重于趣味性和娱乐性的通俗作品只要内容健康,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对作家思想和创作的有侧重性的强调,被纪念作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种堪称典 范、可资师法的形象,使他们成了文艺界的旗手和榜样,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文学发展道路的一种规范、指引 和导向。最值得注意的旗手是郭沫若。《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重要文章《我要说的话》,文中指出,“郭沫若 创作生活25周年,也就是新文学运动的25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现已不在人世了,他的遗范尚存,我们会感觉到在新文化战线上,郭先生带着我们一道奋斗的亲切, 而且我们也永远祝福他带着我们奋斗到底的”圆。郭沫若的形象由狂飙突进的诗人转化为革命战士,并进而被 塑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文化战线上的旗手 。随着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扩大以及全国革命胜利的到 来,旗手的标杆作用也将会由国统区扩展至全国文化界,这对以后的文学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国统区文学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新中国建国初期规范、确定新文学方向时极为重要的 “靶子”。国统区文学纪念活动对于文学审美风貌的变化和作家自身的价值选择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全面梳理 和透视国统区文学运动,对于研究特殊的地缘政治文化中战争与文学、战争与人、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人都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赖于国统区文学纪念活动相关资料的进一步发掘,也有赖于17年 文学与国统区文学比较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阳翰笙.回忆郭老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和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J].新文学史料,1982,(2):124—12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新华日报》评论员周恩来两评张恨水:有正义感和丰富的热  ̄[EB/OL].http://cu1.an.yahoo.com/ypen/20100930/37781.htm1. 【4】谭洛非.抗战时期的郭沫若[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A Commentary on Literary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in the Kuomintang-Ruled Area H0U Ding-yu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mit ̄Chengau 610068,Sichu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literary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ook place frequently.Such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are the speciifc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the United Literary and Artistic Frontier. The United Frontier has multiple political themes and purposes,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o seek democracy by supporting the Anti—Japanese war.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tselL such activities are of realism.By holding such activities,the new images of vanguards with signiifcant meanings are po ̄rayed successfully. Key words:the Anti—Japanese War;the Ku0mintang—ruled Area;Literary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United Front;political themes;realism;the new images of vanguards [责任编辑聂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