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研究综述

来源:尚车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研究综述

作者:包明齐

来源:《商情》2010年第36期

【摘要】目前中蒙经贸合作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本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其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待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 蒙古 经贸合作 一、引言

我国拥有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与15个国家和地区接壤。众所周知中蒙两国虽然互为重要邻国,两国边界线长达4676公里,然而迄今为止两国仍以边境贸易为主,内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中蒙两国从1949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经历了一些曲折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双边经贸关系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中蒙两国经贸合作起步晚、规模小等种种因素制约了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所以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探索和解决。深入研究中蒙两国经贸合作问题,将为我国开展同蒙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对搜集到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对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蒙经贸合作未来发展趋势中有待探索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蒙古是我国北方主要邻国,对我国北线地缘政治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中蒙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不断开辟出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中蒙两国1989年恢复正常,并不断深化,1999年以来,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了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随之,又成了蒙古国的最大投资国。因此近年来倍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有关中蒙合作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贸、矿产、旅游、环境、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专题性研究。国内学者敖仁其在论文《内蒙古与蒙古国经合作现状与前景》(2000年)中概括了中蒙两国建交以来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与贸易往来,着重分析了中蒙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经贸合作现状,指出了内蒙古在中蒙经贸合作中的区位优势、交通成本优势、人文优势。笔者对内蒙古如何充分利用独有的优势,与蒙古国开展互补型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即把蒙古国的丰富资源优势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及资金、技术优势有效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内蒙古大学学者娜琳认为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蒙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特别指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连创新高,中国连续九年成为了蒙古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并提出今后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继续发挥两国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蒙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障两国经贸合作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来推动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2000)。吉林大学学者李俊江和宋博详细分析了中蒙经贸合作现状,他们认为中蒙经济互补性较强,蒙古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市场相对狭小,缺乏资金和技术,对粮食、蔬菜需求旺盛,而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匮乏,市场巨大,有相对先进技术、经验、设备以及较为雄厚的资金,较为成熟的农业技术、较多的富余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农产品等,并根据双边贸易规模及结构特点,对中蒙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做出了战略性分析(2008)。吉林大学朴英爱和刘雅君在《中蒙矿产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2009)中分析了中蒙矿产合作现状、中蒙矿产合作的优势与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蒙古国的矿产投资状况,并指出了相关中蒙矿产合作政策法规的空隙与新《蒙古矿产法》将来对我国矿产企业带来的冲击。王晓峰在论文《中蒙跨国旅游现状及合作研究》(2009)中对中蒙跨国游客数量做了定量分析,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了蒙古最大的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国。他认为将来,中蒙两国如果利用好跨国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切入点,开展中国东北和蒙古东部的旅游合作,可以在中蒙边境东段形成一个东北亚的跨境旅游节点,推动东北亚国际旅游市场的成长。陈英姿在《中蒙环境保护合作研究》(2009)中指出中蒙两国1990年5月签署了《自然环境保护合作协定》以来,中蒙环境保护合作日益频繁,两国为了保护环境进行多方面的环境技术合作、人才培训与进修、进行自然环境保护状况评价以及有关自然保护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提出在未来中蒙环境保护合作中建立合作基金的设想。

其次,国内中蒙经贸合作问题研究方面有内蒙古学者希日莫在论文《内蒙古和蒙古国经济贸易合作前景分析》中详细指出了中蒙双方在其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蒙方支付能力差,合同兑现率低;过境货物运输收费过高;贸易额度小,品种单调等;中方也处于制度不完善,对外经济活动脱节,内外贸易分类等国际贸易初级阶段;并存在国际贸易合作方式落后,进出口商品主要是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初级品等等问题(1994)。江西宜春学院的唐辉亮认为虽然近年来中蒙经贸关系发展比较快,经贸合作领域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在中蒙经贸合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经贸格局定格、美国和日本对蒙古经济利益的争夺等问题(2006)。内蒙古学者哈斯分析了中蒙边境贸易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认为我国境内没有人民币与蒙币图格里克兑换点,存在现金存取不方便,贸易结算难等问题(2006)。吉林大学李玉潭教授认为中蒙两国经贸关系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实力不足、缺乏国际合作能力的中国企业破坏了蒙古国的自然环境;二是蒙古国缺乏劳动力,雇不着员工,出现中国的非法劳工;三是中国企业投资集中在餐饮、服务等领域,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领域投资少(2009)。吉林大学廉晓梅教授在《中蒙贸易关系研究》(2009)中归纳了中蒙贸易规模的演变及贸易商品的结构特点,梳理了中蒙贸易合作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她认为影响中蒙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一是具有地缘文化优势;二是经济互补性优势;三是双方政策环境优势;影响中蒙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一是蒙古国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比较落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蒙古国人力资源不足,高素质劳动力匮乏;三是中蒙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度较低;四是政治因素等。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朴养春认为中蒙两国贸易关系向前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比如有利条件为中蒙两国政府都重视双方贸易的发展;近年来蒙古经济的回升有利于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两国投资和贸易环境不断改善;随着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启动,中蒙两国都把双方的贸易关系视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等。但还贸易投资、商品结构、物流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他认为为进一步发展中蒙贸易关系,应有效地分步骤地对蒙古贸易投资,优先进入蒙古市场,从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的贸易活动,双方应该通过优化各自的出口商品结构,并加大两国边境铁路接轨的力度。

再次,国内中蒙经贸合作战略研究方面的研究主要以两国的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文化相似性为基础,提出了多种跨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构想与战略。一些学者从地区主义和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包括蒙古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间题。娜琳和恩和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蒙经济合作的构想》(1992)中分析了东北亚各国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概括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各国地理上的接近性,经济要素的互补性及当前的国际环境为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大框架下,提出中蒙两国以经贸合作为主的各个领域的合作构想。

有些学者从中国与蒙古经贸联系、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中蒙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性意义。于学军在《中蒙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分析》(2007)中认为推动中蒙两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蒙双方未来追求的终极目标,现阶段拓展和深化中蒙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步骤,加快中蒙双方跨境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是促进中蒙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中蒙双方基于最高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张秀杰《黑龙江省与蒙古国经贸合作》(2008)中分析了黑龙江省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并对黑龙江省与蒙古国将来的次区域经贸合作提出了对策。胡格吉勒图和毅敏设想了中蒙共建“自由贸易区”,他们认为在中蒙边境地区共建“自由贸易区”对中蒙双边经济合作具有积极影响(2008)。高本权认为中蒙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和关系,为了一般均衡的目标,为了更大、更长远的目标,必须调整、改变甚至放弃一些看似重要的短期的、局部的均衡(2008)。高本权还在《试论中蒙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分析了中蒙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战略意义,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和多边合作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经济合作作为先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战略。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蒙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国际合作等方面。蒙古国发展研究中心委员郎萨仁•纳目斯特仁认为中蒙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应以内蒙古为桥梁,进一步提升中蒙之间的合作,合建“扎门乌德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向两国政府提出开放边境口岸、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议。蒙古国的巴图赛罕在《蒙古国对外经济发展研究》中详细介绍了蒙古国的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蒙古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经贸关系的不同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韩国学者樊笛进一步探讨了中蒙合作的方向问题,认为中蒙经贸合作应从交通建设开始,共同开发矿产,共建环保工程、水利工程及合作发展其他产业,并建议中蒙两国应建立省、市级横向联合体(2009)。

日本学者吉田进研究了图们江地域开发和中蒙两国铁路建设问题,提出了“东北亚运送走廊构想”计划,强调了中蒙两国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2009)。 三、国内外研究的特点评析

首先,从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研究在各领域的专题性研究比较多,但比较零散,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因为中蒙经贸合作研究起步晚。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由于两国制度、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对两国经贸合作定量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所以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的较少。最后,从研究内容来看,两国边境贸易、口岸经济研究的多,但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少,尤其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研究、机制研究以及模式研究寥寥无几。 四、结语

近几年,虽然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研究得到了可喜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往的研究是以中蒙两国边境贸易研究为主,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次区域经济研究;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研究仍然停留在各领域的专题性研究上,还比较零散,应对中蒙两国经贸合作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娜琳. 中蒙经贸关系现状及前景[J] .东北亚论坛,2007,(2).

[2]林玉双.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之一角——浅析新世纪中蒙贸易额发展及其前景[J] . 农业与技术,2006,(6).

[3]敖仁其. 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现状与前景[J] .东北亚论坛,20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