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临床抗抑郁治疗效果观察

来源:尚车旅游网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临床抗抑郁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患者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各50例,前者采用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与心理护理疗法,后者仅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发病情况,以及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汉密尔顿忧郁量表(HAMD),分别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抑郁症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S与HAMD评分均下降(P<0.05),抗抑郁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能明显缓解和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疗效显著,有待于在临床中的广泛推广。

标签:脑梗死后抑郁;抗抑郁药物;心理护理;疗效

抑郁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退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出现抑郁症的概率大于同等病情脑损伤的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5%[1]。其中脑梗死后的一个月内是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抑郁使得脑梗死患者的主动康复愿望降低,进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死亡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对PCID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有利于躯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及家属的关注。研究显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行心理护理及抗抑郁治疗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预期效果。现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100例PCID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100例PCI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抗抑郁治疗组,各50例,其中常规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5.23±5.25)岁; 抗抑郁治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98±5.68)岁。纳入标准[2]:⑴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⑵ 所有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⑶ 既往无抑郁病史、无脑血管病史及精神病史、无智力障碍、明显失语症或痴呆,意识清楚,检查愿意合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及其它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包括活化脑细胞、扩血管、清除自由基及活血化瘀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抗抑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及口服抗抑郁症药物盐酸氟西汀治疗,20mg/d。心理治疗每天一次,每次30min,由受过专业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 治疗4周前后分别用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ESS进行评分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采用HAMD进行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评分,无抑郁:35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ESS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抗抑郁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的ESS评分明显降低,前者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 ,分)

注:两组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见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抗抑郁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情况比较见表3,两组相比,抗抑郁治疗组症状缓解程度更显著,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分)

注: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PCID)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脑梗死等病损直接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NE)及5-羟色胺能神经元(5-HT)及其通路,造成NE及5-HT的合成降低,诱发抑郁。此外,家庭、社会及生理等多种因素导致脑梗死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也被认为是PCID发生的重要机制[3-5]。处于抑郁状态的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焦虑、心理压力过大、抑郁情绪等,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的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还会直接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对PCID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干预,改善脑部缺血缺氧是干预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护理可使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对100例住院PCID患者分别进行了常规治疗及抗抑郁治疗,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抗抑郁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的ESS评分明显降低,前者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抗抑郁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情况相比,抗抑郁治疗组症状缓解程度及比例更加显著,症状完全缓解的比率为32%,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患者躯体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待于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得伟.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针对性治疗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4,22(4):68-69.

[2] 张德智.抗抑郁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 医药前沿. 2013,10:59-60.

[3] 袁利和,惠丽红.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4,31(1):13-14.

[4] 高敬华,范亚霞,石秋艳.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实施特殊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2):304-306.

[5] 宋耀宗.卒中后抑郁患者综合抗抑郁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688-26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