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版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新版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

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是,那么长的头发,洗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小叶说。 “再说,怎么梳呢?那么长的头发。”小美也说。

“这太简单了。当头发长到那么长的时候,我就已经有十个妹妹了。我只要悠闲地坐在椅子上就行了,十个妹妹会卖力地给我梳头的。好玩极了!”小真说,“抹上香波一揉,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好像一个大大的大大的蛋卷冰激凌。唯一遗憾的是不甜。而且啊……

“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头发就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而且啊……”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地梳头 ________地坐在椅子上 ________地荡来荡去 (2)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

①“这太简单了”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 A.梳头 B.洗头 C.洗头和梳头 ②小真的长头发打算让________梳。 A.自己 B.妈妈 C.十个妹妹

(3)作者的想象力多么奇妙!头发上的泡沫好像________,________好像海带一样。

(4)小真打算如何洗长头发?

(5)小真的长头发还能怎样梳理或清洗?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答案】 (1)卖力;悠闲;轻轻 (2)C;C

(3)大大的蛋卷冰激凌;河水冲洗的头发 (4)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

(5)小真把瀑布当作滑梯,滑上几个来回,长头发也就被瀑布冲洗干净了。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修饰词语+地+动词””,横线上应填上修饰词语,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大胆想象,敢于去想,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和幻想,都反映自己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当然还要合乎情理。想象大胆不等于胡乱瞎想 。

故答案为:(1)卖力、悠闲、轻轻 (2)①C、②C (3)大大的蛋卷冰激凌、河水冲洗的头发 (4)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5)小真把瀑布当作滑梯,滑上几个来回,长头发也就被瀑布冲洗干净了。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请认真阅读选段,然后完成(1)—(4)题。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根据短文内容补充完整下表。 荷花的三种荷花的状态 状态 ______刚开时 __ ______全开时 __ ______未开时 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挨挨挤挤: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傍晚,“我”到公园玩,闻到荷花的香味。________ ②荷叶的特点是又绿又大又圆。________

③“白荷花在这些大国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冒”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荷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________

④短文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和荷叶的。________ (4)用文中划线的词“有的…有的…有的…”仿写一句话。

【答案】 (1)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是花骨朵儿

(2)形容人多混杂,这里指的是荷叶密密麻麻的,非常拥挤。 (3)错误;正确;正确;错误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错误;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②正确;③正确;③错误,短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和荷叶的。

(4)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有的…有的…有的…” 这是排比句。

故答案为:(1)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是花骨朵儿;(2)形容人多混杂,这里指的是荷叶密密麻麻的,非常拥挤。(3)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③错误(4)略,符合题意即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着马,有的________着担,有的________着毛驴,有的________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把下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分别填到文段中的括横线上。(填序号) A.赶 B.挑 C.推 D.骑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着马,有的________着担,有的________着毛驴,有的________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2)本段描写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省略号说明( )

A. 走在大街上的人很多 B. 街上很繁华 C. 街上的马、驴、车很多

(4)请你用“_______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5)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 (1)D;B;A;C

(2)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溜达的 (3)B

(4)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5)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骑着马、挑着担、赶着毛驴、推着独轮车。

(2)此题较容易,从文中一一找出即可。

(3)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做题时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步去分析句子。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故答案为:(1)D、B、A、C (2)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溜达的 (3)B(4)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

楚楚。 (5)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的人物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

(2)蔡伦是怎样造出纸来的?把描写动作的词语找出来,填一填。 剪或切→浸→________→________→晒

(3)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中“大约”的意思是________,可以去掉这个词语吗?为什么?________

【答案】 (1)既;又 (2)捣;捞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大概;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推测,去掉后就变成了确定的说法,不够严谨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既……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既、又 (2)捣、捞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①大概、②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推测,去掉后就变成了确定的说法,不够严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共11分) 山茶花

你见过山茶花吗?

山茶花,真是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墨色的,等等。有的一根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来花上就色彩缤纷。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呀!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清凉入人心牌,但又不会刹那间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同系,那就大错特借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学着阳光。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有潇洒地舒展着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美啊.……

有一次_____我问一位老农_____山茶花为什么这么美_____他乐呵呵地说_____你没看到山茶骨朵的那股特别的劲儿吗_____

我这才注意起花骨朵来。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放前不久才打骨朵。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的骨朵是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季又一季地积累着,下的功夫这么大,花的力气这么多,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啊,山茶的骨朵,好一般特别的劲儿。 (1)给短文第三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围绕中心句________来写的,分别从________和

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山茶花的美,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3)用横线画出描写山茶花花形美的句子, (4)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拇指汤姆(节选)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樵夫,夫妻俩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孩子生下后身体相当健康强壮,但个头却比大拇指大不了多少,所以他们叫他大拇指汤姆。他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令父母很满意。

有一天,樵夫准备到树林里去砍柴,他说:“我真希望有一个人能帮我把马车赶去,这样我就快多了。”

“嗨,爸爸!”汤姆叫道,“我来帮你,我会按你的要求及时把车赶到树林里的。”樵夫大笑起来,说道:“这怎么可能呢?你连马的缰绳都够不着呢。”汤姆说道:“只要妈妈把马套好,我就待在马的耳朵里,告诉它往哪条路走。”爸爸只得答应:“好吧!那就试一次看看。”说完,他自己一人先去了。

出发的时间到了,妈妈把马套在了车上,将汤姆放进马的耳朵里。小人儿在里面坐好后,便开始指挥马匹上路。当他要走时就喊“喔驾!”要停时就叫“吁――”所以马车有目的地向树林走去,就像樵夫自己在赶车一样。就这样,

马车走进了树林,来到了樵夫所在的地方。大姆指汤姆马上喊道:“爸爸,来看呀!我把马车安安稳稳地赶来了。”他爸爸一手挽住马,一手将儿子从马耳朵里拿出来,把他放在麦秆上面,汤姆坐在上面高兴极了。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井井有条——________ 平平安安——________

(2)汤姆的办法是什么?请你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3)短文描写了关于汤姆的一件什么事?

(4)从短文描写的事情中,你可以看出汤姆是个( )的孩子。 A. 诚实 B. 强壮 C. 聪明 D. 勇敢

7.阅读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luǒ lù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lí míng,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出现——________ 增加——________ 缩小——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luǒ llí míù ng

___________ _____

(3)像“一张张”、“来来往往”这样的词语,我自己还能分别写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4)坡上的树木被人们砍去做什么了?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句子。 (5)“大雨没喘气儿。”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意思是________。

(6)你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吧。

8.【答案】 (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

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野菊花要应做到通观全文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 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 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 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什么是反问句,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野菊花精神或品质。

9.【答案】 (1)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2)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比赛;十天做完一个暑假的作业;三年级时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2)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比赛、十天做完一个暑假的作业、三年级时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意思。

10.【答案】 (1)鱼肚白;淡红色;红晕;深红;金黄;绚烂 (2)A

(3)一、二;三;二;这段生动地描写了朝霞颜色的变化 (4)B

【解析】【分析】(1)寻找文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句中表

示颜色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从文章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画出:鱼肚白;淡红色;红晕;深红;金黄;绚烂;(2)A(3)一;二;三;例:二;这段生动地描写了朝霞颜色的变化(4)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依据段意选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辨析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