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中国棉花种业和原棉品质的国际竞争力分析・2013,40(7):I~5 中国棉花种业和原棉品质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董合忠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济南250100) 政策与述评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Cotton in Seed Industry and Fiber Quality DONG He-zhong 摘要:从棉花种业和原棉品质方面对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棉花;种业;原棉品质;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56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32X(2o13)07—0001—05 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销 上依赖于人工采摘,在推广机械采收后,现有棉花质 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能力,归根结底是各国同 量上的优势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削弱原棉在国际市 类产业之间生产力的相互比较。从一国参与国际 场上的质量竞争力。至于棉花种业,我国的国际竞 竞争的角度来看,国际竞争力则是一国相对于国外 争力也处于弱势。其余影响因素方面,特别是政府 竞争对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口]。反映棉花产业国 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我国的竞争能力也 际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原棉国际市场 较弱。本文主要从棉花种业和原棉品质两方面来分 占有率、原棉进出口价格、棉花质量、生产能力、单 析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产水平和生产成本等。依据这些指标,已有不少学 者对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大多 1棉花种业的竞争力及存在的问题 认为除了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力水平等有 棉种产业是指棉花品种从创新到最终消费的 优势外,我国棉花在多数指标上均不具有竞争优 整个物质流动过程口]。棉花种子产业化是指通过 势,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处于弱势[1]。我国棉花的单 实现棉花种子管理法制化,育、繁、加、推、销一体 位面积总成本高于美国,并且总体上呈现出较大幅 化,而建立起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 度的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棉花单产较高,因 此,每千克棉花成本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成本 化、包装标准化、销售社会化的产业体系 引,其内涵 构成来看,人工成本最大,而我国棉花生产中人工 是经营一体化。棉花种子产业化程度是一个国家 成本有很大的降低空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空间也 棉花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是棉花产业竞争 很大。因此,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具有很大的潜在优 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4]。 势,这种潜在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从生产力 种业是棉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棉花生产 水平来看,我国棉花的平均单产水平在世界产棉大 的重要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十分 国中最高,这使得我国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 重视包括棉种在内的种子工作,种业经历了自留种 势,而棉花生产的竞争优势又可以转化为贸易的竞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四自一辅(自繁、自选、自 争优势[1]。从棉花质量来看,虽然各项物理指标表 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四化一供(种子生产 明我国棉花质量处于国际中上等水平,但是:一方 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 面,异性纤维问题严重削弱了这种质量优势,同时, 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和种子产业化等发 异性纤维问题也使我国棉花国内需求优势大打折 展阶段。其中,棉花种子产业化阶段始于2O世纪 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棉花质量(品级)在很大程度 9O年代中期。国务院于1995年9月在天津市召开 全国种子工作会议,提出创建种子工程,推动农业 收稿日期:2013—04—15 上新台阶。2000年7月,全国人大发布了《中华人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21) 民共和国种子法》。2003年11月,农业部召开全国 ・1 ‘ 种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新型种业体系,推动 与世界发达植棉国家相比仍处于弱势,有很大的差 我国农业上新台阶。其核心是加大种子工程实施 距,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用种上的“多、乱、杂”,经 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推进种子产业 营上的“小、全、散”,管理上“政、事、企”不分,科研 化;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 上的“育、繁、推”脱节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要 竞争的种子市场。自此,我国进入了棉花种子产业 求,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具备参与国际竞争 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期间,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 能力的种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 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发 I.I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状况仍比较严重 展 ]。总结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主要成就,主要 据毛树春等《2012年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 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棉花育种科研体系初步 告》[引,2006年全国共种植456个棉花品种(系),其 建立,新品种培育速度明显加快,品种更换周期由 中常规棉品种164个,杂交棉品种150个,抗虫棉 原来的10年缩短到6~7年,我国棉花品种实现了 品种为194个,优质专用棉品种3O个,其他(含代 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为主导的第七次全面更换;二 号、不知名品系、高代材料、自选自留和杂种亲本 是一批以市场为导向、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具备 等)92个。没有一个品种播种面积占到总植棉面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 积的10 以上。2012年全国棉花品种(含未审定 成长起来;三是种子管理全面步入法治轨道,市场 的品系、组合、材料、代号和不知名等)553个,常规 秩序明显好转;四是种子生产正在向专业化、社会 棉(非转基因、非杂交种、非优质专用棉)品种112 化转变,商品种子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脱绒 个,Bt常规棉(通过安全性评价、允许环境释放的、 包衣种子全面普及。据毛树春等《2012年中国棉 以转基因棉名义审定的)58个,杂交种278个,优质 花生产景气报告》_6],2012年农民自留种子只占 专用棉品种12个(含常规棉、杂交种、转基因和非 5.5 ,脱绒包衣种子和光子市场占有率达到 转基因),其他(含代号、不知名品系、高代材料、自 96.5 。我国棉花种子产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并取 选自留和亲本等)93个(表1)。虽然品种总数比 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支撑了棉花产业 2011年的567个减少14个,减幅2.5 Ao;但与2006 的发展[7]。世界发达植棉国家发展棉花种子产业 年的456个相比,增加了97个,增幅21.3 9/6,品种 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起 “多、乱、杂”的状况仍未根本改观。 步于1995年,距今不足2O年。我国棉花种子产业 表1 2012年全国棉花播种品种(系)类型 种植区域 品种总数 不同类型品种数量/个 常规种 Bt常规种 Bt杂交种 非Bt杂交种 优质专用 其他 长江流域 298 31 18 1O3 114 4 27 黄河流域 158 37 53 22 2O 3 22 西北内陆 168 67 15 21 25 5 24 辽河流域 2 2 O O O 0 0 合计 553 112 58 141 137 12 93 1.2棉种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不高,服务意识差,缺乏核心经营人才;公司缺乏战 根据国际种子贸易协会的统计,世界上种子年 略规划、品种创新能力、国际化市场运作经验和企 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有2O多个,销售额之 业家成长的环境,小规模生产个体与大规模经营实 和超过7O亿美元。全球1O大种子企业的年销售 体间存在矛盾。缺少骨干企业将成为实现棉种产 额都在2亿美元以上,而且世界排名前10位的种 业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子公司的种子销售额占全球的比例逐年上升。这 I.3育、繁、推仍然脱节。创新能力不足 些跨国大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市场竞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种子产业中“育”、 力,建立了较大的领先优势,甚至有垄断种子市场 “繁”、“推”的3个主要环节分别由农业科研部门、 的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国际种子市场将是大公 种子企业和农技推广站3个部门独立承担,都是由 司的舞台,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必定会被压缩L8]。 国家拨款支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部门 目前国内现有种子经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普 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种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遍规模较小[g],股权结构比较单一;经营人员素质 育、繁、推开始衔接。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 9 。 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经营的影响,我 国的种子企业“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自主研发 生产水平低,种子繁殖生产成本高。由于没有实现 规模化生产,影响了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种子 田管理主要靠人工,生产效率低。三是原种质量 差。多数育种家不重视原原种和原种繁殖,提供给 企业的原种质量差,有时企业获得原种的渠道不可 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品种选育时间长、投资多、风险 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进而导致我国种子产业的 科技含量不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导致 品种拿来主义仍然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缓 慢,科研单位重科研、轻转化的状况依然根深蒂固。 总体而言,科研的育、繁、推脱节等问题仍未根本解 决。而国外的大型种业集团已经实现了育、繁、销 靠,原种质量也不可靠,导致生产的良种质量差。 四是缺乏棉花种子精细加工、种子品质智能分选、 种子质量溯源等核心技术,棉花种子加工高端设备 依赖国外进口。 一体化,长期大量投入用于科研开发,使得这些大 型种子企业始终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能够不断地 推出新品种、新组合和新的技术手段,在激烈的种 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_8j。 当前国际大型种业集团依靠生物技术的优势, 已初步完成种业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孟山都、先锋 等跨国公司的科技研发体系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常 规的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而且还表现在高度 依赖于现代分子技术和适应大规模商业化研发的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与跨国公司相比 较,中国种子企业由于起步晚,研发投入不足,商业 化育种资源、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还 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缺乏种业创新领军人才, 自身育种资源和技术力量有限,无法按照现代育种 模式组织规模化技术研发创新,更多地依靠购买品 种或者共同开发L1 。中国种业的公共科研力量多 集中在品种选育等应用研究领域,对现代育种理论 与技术方法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和投入相对不 足,种子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不够,难以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和专利技术;原始创 新成果严重缺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 的技术瓶颈。我国现行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配套、不协调,公共科技资源 开放度不高、共享率低,市场化机制在创新资源配 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企业缺乏自主创 新和持续投入的内在动力,企业创新水平与跨国公 司相比至少落后15~2O年[1 。 1.4棉花种子生产、加工技术有待完善提高 如果说我国与发达植棉国家的棉花生产技术 的某些方面存在差距的话,那么在棉花种子生产、 加工技术上的差距则是全方位的,差距也更大。一 是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差。棉花原(良)种的 生产主要集中在棉农的承包田里,生产规模小,管 理能力差别较大,制种水平良莠不齐,对质量的控 制有很大难度。由于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大田生产 种子的纯度、成熟度和一致性差。二是大田机械化 1.5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低 据国际种子贸易协会(ISF)统计,2011年全球 种子出口总量为275.4万t,出口贸易额达99.87 亿美元,中国种子出口总量3.05万t,出口贸易额 1.95亿美元,出口量和贸易额分别只占全球的 1.1 和1.95%;2011年全球大田作物出口总量 263万t,出口贸易额63.7亿美元,其中中国大田 作物种子出口量2.45万t,出口贸易额0.75亿美 元,出口量和贸易额分别只占全球的0.9 和 1.18 。具体到我国棉花种子出口国外的市场的 数额则微乎其微。棉花种子出口国外的数量、贸易 额和在国外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国家棉种业竞争力 的重要标志。如何在外国市场如印度、巴基斯坦及 非洲等地寻找市场机会,建立合资公司或独资公 司,是我国棉种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6棉花生物技术的竞争力不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等新兴学科的迅猛发展,作物育种理论 和技术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多学科深度的交叉融合 催生作物育种技术进入了分子水平,育种效率得到 了极大提升。以转基因和分子标记等为代表的现 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棉花的研究进展很大,特别是转 基因棉花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 。国内外转 基因棉花的研发主要集中于抗虫、耐除草剂、抗病、 纤维改良、抗旱和耐盐碱等性状,其中抗虫、耐除草 剂棉花已经注册应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早在 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棉花,主要是抗虫和 耐除草剂为主的转基因棉花。2010年,全球转基因 棉花的种植面积达到2100万hm ,其中转基因抗 虫棉花(Bt棉花)的种植面积是1610万hm。,转基 因耐除草剂棉花的种植面积是140万hm。,含有复 合性状的转基因棉花(含Bt杀虫基因和耐除草剂 基因)种植面积是350万hm2L ]。 我国棉花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虽已取得多方 面的进展,迄今已培育出系列转Bt基因抗虫棉品 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拥有一批具有自主 ・ 3 ‘ 知识产权的棉花目的基因;建立了以PCR(Poly— merase chain reaction)为基础的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 quence repeats)等棉花大规模分子标记技术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 差距_1 ,直接影响了种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在 棉花基因工程创制新品种、新材料方面,目前存在 遗传转化效率低,基因型限制、有自主知识产权且 育种利用价值高的基因严重缺乏等瓶颈问题;在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具有实用价值的标记少,多 环境、多世代、多遗传背景稳定的QTLs(Quantita— tive trait locus)少,特别是转基因与分子标记相结 合的高效分子聚合育种体系平台尚未建立起来;在 组织形式方面,“产、学、研”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我 国目前从事棉花等作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单位和科 技人员众多,但多数研究人员集中在国家和省级科 研院所与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事棉花生物技术研究 的企业和人员数量少、水平低,这与发达国家主要 由大企业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的情况完全不同。这 种组织形式必然造成“产、学、研”脱节,研究方向、 内容与市场和需要脱节,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2原棉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及存在的问题 棉花纤维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棉纱、布匹 的质量及其经济价值,也是决定棉花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指标。 2.1棉花品质的基本概念 棉花质量与纺织工业需要和提高效益相适应 是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目标。根据纺织工业对 原棉质量的要求,原棉的品质主要由遗传品质、生 产品质和产后品质3个方面组成,这三者之间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其中,遗传品质是基础,生产品质 是保证,产后品质是结果。要获得符合纺织和市场 需求的优质棉,必须重视三方面的同步提高。 2.1.1遗传品质。遗传品质是指由育种家直接提 供的某个棉花品种的种子在最佳的生态、生产条件 下,棉花植株中喷花的棉花品质,也称品种品质,通 常以纤维长度、整齐度、细度、强度等作为衡量指 标。遗传品质是由品种遗传基因决定的内在品质, 是原棉品质形成的基础。只有通过选育和利用符 合纺织要求的优质品种才能保证遗传品质达到 要求。 2.1.2生产品质。棉花的生产品质是指在遗传品 ・ ・ 质的基础上,通过栽培种植所生产出的原棉的实际 品质。棉花生产品质受生态条件、栽培管理技术等 因素的影响,一般要低于遗传品质。农业部棉花品 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胡将品种审定时育种者所提 供的国家或省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纤维品质称 为品种品质,将从生产领域抽查或普查样品的纤维 品质称为生产品质;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纤维上 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3项 指标上品种品质均优于生产品质。究其原因,品种 区域试验有严格规范的试验方案和管理程序,基本 上反映了一个棉花品种固有的遗传品质和生产潜 力;而在大田生产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逆境因素,影 响品种的产量与纤维品质,难以把优良品种的品质 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就同一品种而言,反映棉花生 产品质的主要指标是霜后花和僵瓣花所占的比例, 两者所占比例越小,则生产品质越高。另外,异性 纤维和其他杂质的含量也是衡量生产品质的重要 指标。 2.1.3产后品质。与生产品质相比,棉花的产后品 质主要受包装、加工、储藏和运输等环节的影响。 具体而言,一是受轧花过程的影响,轧花设备和技 术水平影响加工质量,进而影响产后品质;二是在 棉花采摘、包装、加工、储藏和运输等过程中有可能 混进化学纤维、毛发等外来物;三是在棉花收购时 可能会出现混级混垛、混存混加等,直接影响批量 原棉纤维品质的均一性。 2.2我国原棉品质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棉花无论是遗传品质还是生产品质、产后 品质与美棉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 其国际竞争力。 2.2.1遗传品质的差距。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 检验测试中心[1 调查,“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国 家和省级审定的棉花品种(杂交种)600多个,其中 白色陆地棉品种(杂交种)的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 29 ̄30 mm,长度整齐度指数主要集中在84 ~ 85 ,断裂比强度主要在28 ̄30 cN・tex- ,马克隆 值则多在4.3以上。美国陆地棉品种的纤维上半 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不如中国品种,但马克隆 值却明显优于中国棉花品种。美国陆地棉品种的 马克隆值集中在3.5~4.9,而我国552个陆地棉品 种中马克隆值小于等于3.4和大于等于5.0的占 近38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总体上来看,我 国现主推棉花品种的遗传品质与美棉品种相当,甚 至某些指标还有优势,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只是纤 维偏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国际竞争力。 2.2.2_生产品质的差距。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 检验测试中 L,E14-15]连续14年对我国主产棉区生产 领域棉花主栽品种的3274个陆地棉样品的8项纤 维品质指标分析结果,我国生产领域皮棉样品的纤 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30.9 ram)为主, 占77.1 ,中短绒(23.0~27.9 ram)和中长绒 (31.0~33.9 mm)的样品分别占12.1 和 10.84 。长度整齐度指数达到高档次(83.0 ~ 85.9 )及以上的样品占55.57 ,中等档次 棉生产的棉区;但由于各区生态条件差别较大,实 际生产品质差别较大。如同一品种,在新疆棉区种 植会出现纤维含糖量高的问题,在长江流域棉区种 植则僵瓣花多,在黄河流域棉区则存在不同程度的 霜后花多的问题。霜后花是在棉花生育后期形成 的,因后期温度低、棉株养分供应不充分,影响棉纤 维的充分发育,特别是影响次生壁的增厚,结果纤 维的强度和成熟度皆较差。僵烂花比例,长江流域 棉区常年为1O ~2O ,黄河流域棉区为5%~ (80.0 ~82.9 )的样品占30.83 ,低档次 1.0 ~79.9 )的样品只占3.87 ,表明我国皮 棉纤维的整齐度较好。断裂比强度,中等档次 (26.0~28.9 cN・tex- )的样品占44.51 ,达到强 档次(29.0~3O.9 cN・tex- )的样品占30.42 ,达 到高强档次(31.0~37.9 cN・tex- )的样品占 18.79 ,差及很差(25.9 cN・tex- 及以下)档次的 样品占6.26 。马克隆值符合C1(3.4及以下)、 B1(3.5~3.6)、A(3.7~4.2)、B2(4.3~4.9)、C2 (5.0及以上)档次的样品依次占4.74 、2.76 、 24.76%、49.34%、18.4 。纺纱均匀性指数主要 分布在120~150,占总样品量的74.0 9/6,120以下 的样品占9.1 ,160以上的样品占6.0 。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的陆地棉的纤维品质基 本上能满足中、粗支纱的需要,但存在以下几个方 面的差距或不足。 一是从类型上来说,我国极度缺乏长度在31 mm以上、长度整齐度指数在83 以上、断裂比强 度在32 cN・tex- 以上、马克隆值在3.7~4.2,而 且各品质指标相互匹配的高档优质棉,来满足纺6O 支以上高支纱的需要。 二是生产品质与品种品质的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也是影响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我国棉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面积 棉田分布在干旱、盐碱等瘠薄地,中低产田比例较 大,约占总面积的61 。不利的生产条件,不仅影 响产量,也影响品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黄河流域 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普遍采用了棉麦(油、瓜、菜) 的间作套种耕作方式。存在2种作物共生一段时 间的现象,极易造成棉花迟发晚熟。而到棉花吐絮 时,农民为赶种小麦、大蒜等,往往将棉株提前拔 除,凭日晒让棉铃吐絮,或摘下棉铃剥取子棉,这样 的皮棉成熟度不足,导致纤维品质差。 三是我国棉花产区生态和生产条件复杂,也影 响了棉花的纤维品质。就生态条件而言,西北内陆 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皆是适宜优质 1O ,僵烂程度也是前者重于后者。僵烂花是由棉 铃疫病引起的,但疫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气候和棉 田群体结构,阴天多雨和荫蔽的群体结构常常导致 疫病发生,僵烂花增多。一般而言,僵烂花的纤维 长度降低15 A~25 ,强度下降3O ~5O ,色泽 o由乳白变成黄色、褐色甚至黑色,等级严重下降,甚 至失去经济价值。 四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生 产过程中异性纤维的污染也非常严重,特别是由于 普遍采用“两膜”覆盖栽培,田间用塑料编织袋装拾 棉花也非常普遍,增加了异性纤维污染棉花的机 会,影响了棉花的生产品质。 2.2.3产后品质的差距。目前我国棉花初加工多 采用锯齿轧花机,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加工质量 差而不稳定。在棉花采摘、包装、加工、储藏和运输 等过程中混进的化学纤维、毛发等外来物,特别是 化学纤维对纱、布的质量危害极大[1 。此外,在棉 花产区收购棉花时不同程度存在混级混垛、混存混 加的现象,影响了批量原棉纤维品质的均一性。 农业部在《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 2015年)》明确指出,我国棉花品种多乱杂主要表现 为“四多四少”:一是通过审定的品种多,具有突出 优良性状的品种少;二是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 多,种植规模较大的主导品种少;三是经营棉花品 种的企业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少;四是棉农种植的 品种多,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品种少。由于我国每 户棉农植棉规模较小、品种交叉种植普遍,因而导 致了皮棉纤维品质的混杂。另外,因收购时不分品 种,而主要以外在质量(色泽与手扯长度)定级定 价,忽视内在品质(比强度和马克隆值)。这样既把 高品质的皮棉埋没了,又给纺纱配棉带来了麻烦。 国产棉花棉包内一致性差已被棉纺工业人士所共 识,是影响国产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相 比之下,美国进口棉的一致性较好,这与其生产规 模大、种植的品种少有直接关系。 8 ・ 5 ‘ l382一l383. [18]李新裕,陈玉娟.新疆垦区长绒棉化学封顶取代人工 封顶试验研究[J].中国棉花,2001,28(1):11—12. [19]赵强,周春红,张巨林,等.化学封顶对南疆棉花农 艺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1.棉花学报,2011,23(4):329— 333. r14]SILL L Z,Nelson P V.Relationship between azalea bud morphology and effectiveness of methyl decanor ate,a chemical pinching agent[J].J Amer Soc Hort Sci,1970,95(3):270-273. [15]UHRING J.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chemical pruning of chrysanthemum with methyl decanoate[J]. J Amer Soc Hort Sci,1971,96(1):58—64. [2O]赵强,张巨松,周春江,等.化学打顶对棉花群体容 量的拓展效应[J1.棉花学报,2011,23(5):401-407. [211杨秀荣,刘亦学,刘水芳,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研 究及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23-25. [22]杨兴洪,陈翠容,施 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 [16]刘伟仲,陈剑平,顾双平.棉花化学封顶控晚蕾的技术 口].江苏农业科学,1988(6):21—23. [17]曹志坚,廖多竹.增收八月秋桃夺取棉花高产口].农家 参谋,1996(7):9. 研究应用概况及展望E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6(2):236-240. ● 5……(董合忠)中国棉花种业和原棉品质的国际 竞争力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妍.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分析[DI.北京:中国农业 3小结 总之,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工 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 大学,2008. [2]刘金海.我国棉种产业化现状与前景展望[J].棉花学 报,2007,19(5):411-416. [3]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决定[R].北 京:农业部,1995. 量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棉花的质量 已经成为决定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单从反 映棉花质量的各项物理指标,如纤维长度、断裂比 [4]尚泓泉,韩启忠,毛建平.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现状与 对策分析[J].中国种业,2005(10):8-9. [5]倪万潮,郭书巧,束红梅,等.转基因抗虫棉后时代棉花 科技问题思考[J].生物技术通报,2012(7):1-6. [6]毛树春,冯璐,芦建华.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NO 332: 2012年全国棉花种植品种监测报告JR/OL].(2012-12- 31).http://www.ccppi.com.en/eeppipdf/332.pa1. 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等来看,许多研 究都表明我国棉花的遗传品质与国外相比并不差,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在生产 领域和流通领域中,我国棉花仍然存在严重的质量 问题。在生产领域,一方面由于我国棉花9O 是小 农户经营,田间管理混乱,畜、禽类的散养以及田间 动物和飞禽的活动,导致异性纤维的混入;另一方 面,因我国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多是手工采摘,棉花 收集袋材料的不规范,也不可避免地导入异性纤 维。异性纤维已经成为我国棉纺织企业所面临的 最突出的棉花质量问题,成为阻碍棉纺织企业提高 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削弱 了我国棉花及棉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在流 通领域,随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棉花市场 逐渐放开,市场竞争的无序引起棉花在收购、流通 环节出现混乱局面——人们在市场交易中掺杂使 [7]何旭平,纪从亮.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5-166. [8]钱虎君,李雪怡,庞鸿伟,等.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 因素与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2010(10):1-5. [9]纪玉忠,丁晓松,张劲柏,等.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J1.中国种业,2006(4):5-6. [1O]王全辉,李 争.中国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政策建 议[J1.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148—151. [11]李付广,袁有禄.棉花分子育种进展与展望[J1.中国农 业科技导报,2011,13(5):1-8. [12]刘晨曦,吴孔明.转基因棉花的研发现状与发展策略 [J].植物保护,2011,37(6):11—17. [13]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等.“十一五”期间我国审定棉花 假、以次充好、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现象时有发 生,也影响了棉花的质量。除此之外,我国原棉初 加工普遍采用锯齿轧花机,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 加工质量不稳定,很难保证原棉质量。至于棉花种 业,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起步于1995年,距今不足 20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而且差距是全方位 品种纤维品质分析[J].棉花学报,2012,24(5):444—450. [14]唐淑荣,杨伟华,彭 振,等.14年来我国棉花生产领 域纤维品质状况分析[c]//中国棉花学会2012年年 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安阳:中国棉花学会, 2012:18-23. [15]杨伟华,唐淑荣.“十一五”期间我国生产领域棉花纤 维品质分析[J1.中国纤检,2011(8):18—22. 的。全面认识这些问题和不足及其产生和存在的 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全面提高我国 棉花产业的竞争力。 ・ [16]毛树春.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J].棉花 学报,2007,19(5):369—377.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