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 无论是要研究中华文化还是要研究汉语 言文字的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传统的文字学知识。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所谓演变, 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 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 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 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乖讹而纷繁杂的一面,涉 及的问题很多。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 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演变过程。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 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 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 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 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 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之后经过多次发掘, 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片以上。 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 《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 在右)o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 新材料。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 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
(1) 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 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 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鹿、象、鼎、沉、获等皆其类。
(2) 字每无定格,异构特多。有的正反无别,如人字写作 ”,也可写作『; 有的字笔划可多可少,如帝字写作 -,也可写作有的偏旁部首的位置可以 移易,如陟字作£,也作小,有的会意可因某些义符表意的相同或相通而更换 义符,如奚字可从大,也可从女,从人;等等。
(3) 异字同形。就是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字完全不同的字, 而这两个字既 没有孳乳关系也没有假借关系。例如火与山、甲与七、月与夕(前期)等即同形, 分别写作\"、十、I。这大多由于象形字在高度抽象化以后变为简单的线条结 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构。这种不多见的现象与文字的本质是矛盾的, 所以在汉 字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了。
(二) 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 的字
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的时期的西周金文,可以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 盘、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 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例如 虎、马、犬等字,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偏旁部首,几乎都不再用甲骨文中那种
以双线条勾勒其躯体的写法,也不再追求形象的逼真,只是还注意突出其最其特 征的部分以便字形的区别罢了。
2、 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趋向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在:形旁之意相 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如甲骨文中的牧字,有从牛、从羊、从马等几种构形, 西周金文中则只用从牛一体,淘汰了另外两体。第二,偏旁部首的位置有了较多 的固定。例如“彳”旁,甲骨文置于左右都可以,西周金文则基本上固定在左边。 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3、 形声字大量增加。一是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 使之变为形声字; 一是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编》食部所收的 19个字,除4个甲骨文 已有之外,新造的15个字中有13个是明显的形声字。
4、 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由于铭文是 器物所有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作者对每个字的结构、用笔和整体的章 法布局都极尽精美之能事。
(三)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写在缯帛上的帛书、 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墨迹,有铸(或刻)在铜、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 文,有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为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等。 这些都是可见于出 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的真迹。此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三 体石经中的古文、郭忠恕《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等,也大都是当时人们所见到并 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的材料众多,字体也极为异样,因而无论哪一种 附著物上的字体,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能像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名,只好以时代来标称,统称为战国文 字。
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由于群雄割据, “诸侯力政,不统于 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说文解字•序》),再加上连年战争,诸事急 迫,被御用的文化人不能像西周大一统天下时那样从容不迫地精心制作, 于是写 字作书每每越出常轨、任意省改、草率从事而求急就,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字 异形”的局面。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 书手的笔下也每有不同。由于这一时期汉字的随意性过大,因而字体出现了大量 无规律可循的省变或讹变,比如将“马”写作 殳、“安”写作“苣”,“为”写作 等,即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从总体上看,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 小篆、古隶的。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 比如秦国的 石鼓文、新郪虎符铭文即明显地表现出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 墙盘铭文相接,下 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秦代 小篆的过渡桥梁。另外,某些简册文,例如包山楚简,其形体的省变与用笔的特 点,已有隶书笔法的滥觞。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即与之一脉相承。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看,战国文字的多歧异,又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文字的统一和改革, 也为后来 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四)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 “书同文” 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图四)。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 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不秦文合者,斯作《仓颉 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 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终结, 它的主要特点, 首先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 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其次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 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 字的结体取内聚环抱之势, 笔划的分布均衡匀称, 甚至 字的大小也要相同。 这样一来,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 线条 化、规整化,从而也就更加符号化了。原有的“画成其物” 、“视而可识”的直观 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弱, 以至在许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 第三,是整个 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 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了, 它 是以一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 以构件的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式、 以 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 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 其基本 构件更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组合调整得更为合理、 规范和完善, 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 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 汉字的社会职能, 对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文化、 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五)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 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小篆虽然整齐规范, 但其形体曲屈 回环,极不便于书写。相传秦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 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 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 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 。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资料看来,早在 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 民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 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 他也不 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 “秦 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所为隶人,殆为衙门 中专掌文书的书吏; 所谓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习用的字体。 秦王朝 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 ,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 1975 年在湖 北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
隶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其文字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是有很大变化的。 在初创阶段, 构形多因篆书而小讹, 多数字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 点画用笔的 特点也不很突出, 尤其是波磔不明显。 后来经过长期的使用, 特别是经过汉代文 化人的加工、 改造和美化, 隶书才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 成为 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 后人称初创阶段的隶书为古隶或秦隶, 称成熟阶段的隶 书为汉隶。汉隶是汉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一般所谓隶书,主要是指汉隶。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脱化出来的, 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 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意味, 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 “隶书”和“今 隶”。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隶书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 结构,从篆书的严密束缚中解放出来后, 又出现了构形自由、同字可得异形的倾 向。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题的构形, 例如曹
字,在汉隶中就有“曺”、“蓉”、“曹”三种写法,之字有“出”和“之” 两种写法。隶书中繁简字也有很多,如善字,既作“ 等”,又省作“善”等。这 种异构字多而又同时流行的现象, 无疑是对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反动。楷书流 行之后,在摈弃带有篆书意味而不便书写的隶书构形的同时, 也尽力排斥这种构 形“自由化”的倾向,每个字的构形尽可能单一化。唐人作的《干禄字书》之类, 做的正是楷书标准化的工作。
第二,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 (隶书用波 磔)、挑“/ ”(隶书是横画斜写)、折“R”(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 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隶书除了波磔、 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持点之外,其他笔画(如横、竖)都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 着篆书的线条形态,只不过是把篆书的圆曲变为方折罢了。 楷书的基本点画则完 全脱离了篆书的线条形态,可以充分利用毛笔富于弹性、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 特点,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所以从字体的演变过程来看,虽 然隶书的形成是汉字由线条结构一变而为点画结构的标志,但是汉字点画结构的 典型字体并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一个对字形不断进行调整、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调整、 改造过程中,不仅笔道形态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字的构形也随之而改变。 字的构 形改变,有的步步相因、一脉相承,有的则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有的甚至是断裂 性的突变,情况非常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谈谈与学习古代汉语至为相关的三个 问题。
(一) 隶变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 体(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个演变从战国后期开始,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 结束,经过了二三年百年的时间。其间以秦汉之际的变革为最激烈, 所以我们用 秦篆(小篆)与汉隶作比较来说明隶变中的问题。
汉字在隶变之前,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形体外观虽然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但是若从内在的构形来考察,仍然没有超出以基本构件的象形为特征的 线条表意结构的范畴,在构形过程中能反映造字意图的“笔意”依旧存在,只不 过是不断有所淡化罢了。经过隶变则不然,它仅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 书单一的线条,变化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摈弃了原有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 字的构形作了一番全面的大调整,使篆书的笔意几乎被完全隐没,代之而起的是 点画组合而便于书写的“笔势”。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 的严密裹束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 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 功效。直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 ,从总体 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 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二)讹变
所谓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 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这种形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 后世以讹传讹,因错就错,遂成定型。例如射字(它的古文字形体见汉字形体演 变简表),
甲骨文像弓上搭箭之形,金文增加一 “又” (手),表示开弓放箭,其 “射”义十分明了。到了战国时代的石鼓文,突然将弓分为两段,原本尖利的箭 头变成了“平头戟”,人们从这个形体再也看不出“射”的意思了。小篆定型时 又将石鼓文的断弓误认为是“身”字,于是把射字写成“身寸”或“身矢” 。
讹变与前面所说的隶变不同。隶变是整个汉字体系演化到一个阶段时所作 的整体性的形体调整,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寻的、普遍性的形变。隶变则是个别的、 毫无规律的“写错字”,并且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发生。 虽说在隶变过程中也含有讹变的因素,但二者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现象。
造成讹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 因形体相近而致误。例如則字,本来是从鼎从刀会意,由于金文中貝字 常写作丄,与鼎字写法近似,因而一些书手便误将則字写成从貝从刀了。
2、 因割裂象形性笔画而致误。象形字虽然具有一定的图画性,但是都经过 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对于一个象形字的局部所象之形,如果离开了这个字的整体, 就很容易误解是像别的东西,故而导致书写的讹误。如“桑”,甲骨文作时,本 象桑树之形。后世之人将树枝和树干割裂开来看,遂将三个树杈误认为是三只手, 把桑写作了 i。许慎无福见到甲骨文,编著《说文》时,便把桑字一分为二,说 是从叒从木,单立一个“叒”部,而所属者又只有一个“桑”字。在人们还没弄 清汉字形体演变史的时代,作出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
3、 因增加装饰性的笔划而致误。先民在应用汉字的过程中,不仅讲求实用, 而且还追求其形体的美观,因此往往在一些字形中加上一些装饰性的笔划, 久而 成习,就改变了原有的构形。如年字,甲骨文本作 吕,象人负禾之形,周代金 文多于“人”的身上加一个装饰性的笔划“ •”作*,后来圆点又变成了一横(圆 点不如一横易写),于是到小篆中,年便写作了攵,“从禾从千声”,由会意字变 成了形声字。
4、 因增加声符而破坏了原来的象形、象意结构。例如饮字,像人俯首伸舌
就着酒坛饮之形,本是象形字,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声符“今”,遂形变,“贪饮” 之状便不复存在。还有其他原因导致讹变的,例不繁举。
讹变是汉字在尚未定型、尚未规范化的古文字时代甚为常见的一种特殊现象。 由于它破坏了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我们在凭借字形推求字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这一点。
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趋简与趋繁, 从表面上看只是个笔划的多与寡、书写 的难与易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往往涉及到字形的表意或标声, 弄清字形的繁简变 化,对认识汉字的性质,对了解汉字的历史,对古汉字的识别与考释,对古代文 献的研读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