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来源:尚车旅游网
Review 综述

CH工NA HEALTH 工NDUSTRY

DOI:10.16659/j.cnki.l672-5654.2017.15.193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王文杰,王力

内蒙古通辽市地方病防治站,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 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 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 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 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中图分类号]R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5(C)-0193-02

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 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

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 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 状态或者带菌状态,

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 经被感染的动物,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 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 经迫在眉睫'

1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2.2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可经过很多的介质传播,可经皮肤和黏膜 进行传播,尤其是饲养动物的人员经常接触动物的分泌 液、皮、毛等,如果自身保护措施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动 物身上的布鲁氏菌就可以感染到人类[3]。人类食用含有 布鲁氏菌的牛奶等食物或者被蚊虫叮咬等都可以给布 鲁氏菌的侵人提供机会,最后感染布鲁氏菌。2.3人群易感性

首次感染布鲁氏菌的患者体内是没有针对布鲁氏 菌的防御功能的,但是曾经感染过的人群再次接受感染 的概率是很小的,因为曾经被感染的人群在病后会获得 较强的免疫力。

3布鲁氏菌的致病特点

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 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 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 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 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 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 (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前面所讲述的布鲁 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 的差异进行分类的。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

布鲁氏菌感染人体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布鲁氏 菌的内毒素以及其感染后所产生的变态反应都不同程

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繪型(B.pinni- 度地参与了对人类机体的损害作用。布鲁氏菌经过一系

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 列的传播途径进人人体后,会随着淋巴液进人淋巴结,随 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 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国病的流彳丁特点

着细菌在胞内的不断繁殖,可形成局限性的原发病灶[4]。 但是由于吞噬细胞对于布鲁氏菌外来异物的识别作用, 布鲁氏菌被巨噬细胞吞噬,随着巨噬细胞进人到人体的 血液循环,一旦巨噬细胞裂解之后,布鲁氏菌就广泛的 随着血液进人到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了广泛的多 部位的多发性病灶。若感染的布鲁氏菌数量极大或者机 体的免疫力较差,布鲁氏菌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彻底清除, 就会反复的被感染,逐渐发展成慢性感染,威胁到人类 的健康。

中国卫生产业 193

2.1传染源

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 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

[作者简介]王文杰(1968-),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地方病防治工作。

Review 综述

CH工NA HEALTH 工NDUSTRY

4布鲁氏菌的检查确的处理措施,在遇到布鲁氏病在牧区或者养殖场流行 的情况时,要尽早的上报有关的单位,尽早的切断传染

6

结语

对布鲁氏菌病的检查途径有很多,目前临床上常用 等体液来进行细菌的培养渊在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培养的 阳性率比较高)。②免疫学检查: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布 鲁氏菌病的初筛方法是平板凝集实验,即虎红平板

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威胁到人类的健康[11]。的检查方法有院①病原学检查:通过患者的血液、脑脊液 源,

从上述分析的布鲁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为布鲁 氏菌病的流行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问题,也不利于畜

一旦布鲁氏菌病形成了大范围的 (RBPT)或者平板凝集实验(PAT),这一检查方式方便快 牧业等养殖业的发展,

使养殖的动物患病,会造成养殖人员巨大的经济 捷,能够及早对布鲁氏菌的感染做出初筛[6]曰③其他的检 流行,如果疫区的相关产品流人市面上,那么受到危害 查方法还有试管凝集实验、补体结合实验、布鲁氏菌病 损失,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等,通过观察分析滴度 来对布鲁氏菌进行诊断。④对于患病严重的患者就需要 进行淋巴结的检查以及相应的病变器官的检查。

5布鲁氏国病的防治

5.1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研制

在布鲁氏菌的防控问题上,应该处于主动的地位,而 不是被动地位。现在对于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研制一直都 是国家防控中心关注的重点问题,布鲁氏菌病作为现在 重要的传染性疾病,对于疫苗的研制是首要的防控布鲁 氏菌病更大范围扩散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对于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很大的成果,我国目前研制的畜用减毒活菌苗包括:牛的 布鲁氏菌苗S19、猪的布鲁氏菌苗S2、羊的布鲁氏菌苗 MS和Rev-1以及粗糙型牛布鲁氏菌苗RBS 1等[4]。灭 活的疫苗包括:牛布鲁氏菌45/20、羊布鲁氏菌53H38等。 现在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让布鲁氏菌病的疫苗研制 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灵敏,现在对疫苗的研制主要采 取的技术有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小分子以及基因工程 的技术,得到更特异性的疫苗,能够特异性地保护机体 的情况下能不对疾病的诊断造成干扰。现在这一研究正 在进行阶段。

5.2布鲁氏菌病的宣传普及工作

在布鲁氏菌病患病人数的统计过程中,发现大部分 是进行畜牧业养殖的人员,即使国家对于畜牧业养殖的 相关安全问题有相应的政策,但是很多养殖户为了节省 成本,遗漏掉了很多有关自身安全的环节,从而为细菌 的侵人留下了可趁之机,这说明人们对于布鲁氏菌病的 流行特点以及致病的严重性不够了解[7-10]。对此国家应 该从基层出发,做好基层人民的思想教育工作,精确到 具体的省份具体的地区,施行相应的文件政策,督促每 个地区的疾控中心应该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宣传工作, 提升当地人们的防病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畜牧 业比较多的地区,宣传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掌握对 布鲁氏病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如何对患畜采取正

194 中国卫生产业

的就不单单是疫区该地区的居民,将会有跟大范围的居 民受到布鲁氏病事的危害,这对于整个地区、整个国家来 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12]。基于布鲁氏菌病给人类发展带 来的不利的影响,因此,布鲁氏菌病应该受到更多的关 注,让人们深人了解到布鲁氏菌的各种流行病学特点。 从自我做起,联合整个社会的力量,做好布鲁氏菌病的 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卫疾控发[2007]286号.卫生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布鲁氏菌

病防治工作的通知[J].卫生部公报,2008(1):33-34.

[2] 工俊江,张岚.当前奶牛布氏杆菌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中国畜牧,2007,34(3):109.

[3] 闰广谋,工兴龙,任林柱,等.布鲁氏菌分子标记、毒力缺失

疫苗株的构建[J].中国兽医学报,2007,27(5):690-694.[4]

Erdogan S,Aslantas O,Celik S,et al.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cAMP content on 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PDE4 transcripts during Brucella melitensis infection[J].Res Vet Sci,

2008,84(1):18-25.

[5]

钟旗,范伟兴,何倩倪,等.用AMOS-PCR对布鲁氏菌种型鉴 定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7):683-686.

[6]

Bortg G,O'Callaghan D,Boschiroli ML.The genomic structure of Brucella strains isolated from marine mammals gives clues to evolutionary history within the genus[J].Vet Microbioh 2007,

125:375-380.

[7] 崔步云.关注中国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发展和疫苗研究[J].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355-356

[8] 成岩,自靓,张树军.我国布鲁氏菌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3):343-346.[9] 刘凤岐,王大力,王手秋,等.布氏菌病预试点县布氏菌病经

济损失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424-425.[11]

陈丹,柳晓琳,刘孝刚,等.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26(1): 26-28.

[12]

王秀丽,蒋玉文,毛开荣,等.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1,4(5):112-115.

(收稿日期:2017-0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